四隻腳的怪亭被刻意保留下來,雖然不再具任何功能,但也總算替四腳亭輝煌的煤鄉歲月留下了見證。
咦!這座亭子別具風味,古樸的石磚柱腳上頭,還蓋了個亭台樓閣,奇怪的是,環顧四周裡外,就是找不到入口攀登其上。這座造型特殊的怪亭,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境內,筆者直覺想到的,便是「四腳亭」這個地名難不成跟這座亭子有關?
經過與當地耆老相談,四腳亭的由來,源自於現今瑞亭國小旁(位於四腳亭埔路),昔日有一座四腳茅亭,路人趕路累了,便落腳休憩其中,這個亭子在先民墾殖初期,是當時附近最顯著的地標,聚落形成後,「四腳亭」就這樣被稱呼成地名,可惜,這個亭子卻因道路拓寬而早已被拆的無影無蹤。
四腳亭,早期是北台灣最重要的煤田之一,煤坑曾多達20餘個,全盛時期,每年平均產能在35萬公噸以上;這些礦坑幾乎都透過輕便鐵道與宜蘭線鐵路四腳亭火車站相連接,這使得火車站成了轉運中心,車站附近也因而形成聚落。
當年,有不少原住民投入這個高風險行業,煤坑關閉後,瑞芳地區仍有阿美族後裔在居住;而今天四腳亭火車站前的中央路上,短短約一百公尺,還可發現到一些老店舖,有些已頹圮,錯落在狹窄巷弄內,隱約可窺見往昔聚落的面貌。
正港的四腳茅亭雖然不見了,但這座位於四腳亭火車站東北方半哩處的怪亭,卻被保存下來;它是日治時期所遺留的舊二坑煤礦廢氣通風口,該煤坑於明治45年(1912年)由賀田組開挖,不過,卻因出水量太多而受阻,於1918年即收坑,開坑迄今(2017年)也已逾100載。
四腳亭,是清代台北前往宜蘭必經的交通孔道,地處基隆河中游北岸,屬曲流弧凸岸上的低河階地形。1919年宜蘭線鐵路八堵瑞芳段先行通車(時稱「瑞芳線」),設立了四腳亭驛;因地形封閉之故,居民出入多賴火車,迨1977年,橫跨基隆河的瑞慶橋完工,因可連接瑞八公路(台2丁省道),不論東往瑞芳宜蘭,西赴八堵台北,都較以往更加便捷;公路客運發達,鐵路反而式微,四腳亭市集發展也由以往火車站前轉移到今天後站吉安里大埔路一帶。
也正因為如此,今天站前一帶,少了文明干擾,卻多了懷舊味道,仔細探索,仍可尋得幾處被遺忘的鐵道文物,像是蒸汽火車的磚造加水塔,以及更遠處瑞亭國小附近,舊線改道後所遺留下來的廢隧道。
時空變遷,商旅往來忙碌,外來人口交流頻繁,四腳亭的歷史漸為後人所淡忘;幸好,這座四隻腳的怪亭被刻意保留下來,雖然礦坑及通風口因安全考量而都已封閉,不再具有任何功能,但總算彌補了四腳茅亭被拆除的遺憾,也替四腳亭輝煌的煤鄉歲月留下了見證,可算是地方上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
 |
四隻腳的怪亭被刻意保留下來 |
 |
四腳亭的發跡地在瑞亭國小附近 |
 |
瑞亭國小前身是為了礦工子弟就學而設的「四腳亭公學校」 |
 |
飲水思源,校園內晚近蓋了一座瑞亭 |
 |
在石碑上略述四腳亭的由來 |
 |
校園內有30株以上近百年的老樹,生態亦豐富 |
 |
慶安橋為新舊兩座並行的紅色鋼構橋,左邊為舊橋,曾在2001年遭納莉颱風沖毀,經修復後因有載重上的限制,故在右邊又建了一座相仿的新橋 |
 |
猴硐經四腳亭到暖暖間的基隆河段,盛產珍貴的黃蠟石。其質地堅硬,觸感冰涼,具黃色光澤而得名。因以往大量採拾,數量銳減,目前已明令禁採 |
 |
由慶安橋可遠望山頭的五分山雷達站 |
 |
由慶安橋也可看見火車跨越基隆河上的「四瑞第一號橋」 |
 |
1919年日治時期便已設站的四腳亭火車站 |
 |
站房空蕩蕩,以前的玄關剪票口已關閉 |
 |
要搭車得由站內的地下道走到月台候車(右),售票窗口設在第一月台上(左) |
 |
時刻表上的頭班車居然是每週唯一的一班莒光號 |
 |
四腳亭站有兩座島式月台 |
 |
車站未設於發跡地的瑞亭國小,主要是因學校附近沒有腹地 |
 |
綠色磚柱上的藍底白字站名已少見 |
 |
由站房剪票口遠望中央路老街 |
 |
早期旅客皆由站房剪票口進出月台 |
 |
停靠車種幾乎都是通勤區間車,往西部最遠到苗栗,往東部最遠到花蓮 |
 |
該站仍具待避交會功能,為派駐站務員之三等站 |
 |
平日客源以通勤、通學生居多,假日則以登山旅客為主 |
 |
站前老街只有在上下課時段會比較多人 |
 |
彷彿回到60年代 |
 |
中央路街景寥落,偶爾才會出現一輛車 |
 |
老街上已頹圮的老屋 |
 |
由街尾望至街頭另一端的火車站 |
 |
大埔路上的店家 |
 |
店名很直白的早餐豆漿店 |
 |
充滿懷舊味的理髮廳店招 |
 |
臭豆腐小吃攤有個頗具創意的店名 |
 |
四腳亭信仰中心吉安宮,那支《喜歡嗎?爸爸買給你!》樂透彩廣告便是在這兒取景的
|
 |
大埔路上的民宅一角 |
 |
瑞慶橋橫跨基隆河,可通往台2丁省道瑞八公路 |
 |
瑞慶橋上的人行道迴廊 |
 |
瑞慶橋下的基隆河 |
 |
基隆河畔的綠地景觀 |
 |
瑞慶橋頭這家「橋頭排骨麵」是當地名店 |
 |
行經瑞八公路的基隆市公車站牌,仔細瞧,上頭還有市鳥黑鳶 |
 |
自從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通車後,瑞八公路車流量較以往減少甚多 |
 |
早期蒸汽火車的磚造加水塔,已被雀榕等植物攀附纏繞 |
 |
蒸汽火車加水用的水取自一旁的古井 |
 |
紅磚加水塔的存在,說明了早年四腳亭站的重要地位 |
 |
加水塔前這條小路,早期是火車站場內的鐵道舊跡 |
 |
水泥柵欄外的民宅旁便道,以前也是鐵軌舊跡 |
 |
烙印在地面上的舊線痕跡 |
 |
紅磚古宅旁仍可見到截彎取直前的舊宜蘭線路基 |
 |
鐵道旁的水泥柵欄,寫滿了歲月 |
 |
舊線旁的紅磚屋,幾許滄桑 |
 |
吉安宮旁的晟洸菓子坊,南瓜乳酪蛋糕頗負盛名 |
 |
左下那兩顆就是南瓜乳酪蛋糕,秤重賣,小小一個近千元,有點小貴 |
 |
其他南瓜乳酪長條蛋糕也非常好吃 |
 |
位於四腳亭與瑞芳間的「深澳隧道」,因兩個隧道一高一低,鐵道迷膩稱「高低隧道」
|
 |
這班EMU700型通勤電車正鑽進較低的隧道往八堵、台北方向行駛,為西正線(就其所屬的東部幹線來說,該路軌大多靠西側),其隧道口為方形,是雙軌化後的新線
|
 |
這班普悠瑪號正鑽出較高的隧道往宜蘭、花東方向行駛,為東正線(就其所屬的東部幹線來說,該路軌大多靠東側),其隧道口為拱形,是雙軌化前的舊線
|
 |
如果能拍到東西正線兩列火車在隧道口交會就太完美了。可惜啊!西正線的普悠瑪鑽進的太快,東正線的復興號卻鑽出的太慢
|
 |
普悠瑪若慢分個30秒就好了(第一次抱怨它跑太快) |
【本文曾刊載於2000-08-01/聯合報/鄉情版】
====================================================================
這座四隻腳的怪亭,一直都未出現在地方觀光導覽地圖上。
最早窺見它,約莫是民國70年代中期,在宜蘭線火車上;那回是由台北搭柴聯自強號前往花蓮,我的座位在左側靠窗。當列車甩過四腳亭站,經過瑞竹路平交道不久,就在準備跨越基隆河「四瑞第一號橋」前,便可從車窗見著了那座怪亭。儘管列車速度甚快,只能驚鴻一瞥,但那個狀似閣樓的屋頂,卻留給我深刻印象。往後,每次搭火車經過那個點,我都會刻意凝視一下;直到後來,因鐵道旁的樹木長高,遮蔽了大半視野,最後決定開車前往一探究竟,順便逛逛這個我不曾造訪的小站。
四腳亭車站外觀很簡樸,站房在通車初期為木造,直到民國72年才改為現今所見的鋼筋水泥建築。值得一提的是,那金字雋刻的站名,就直接鑲在大理石上,相較於十多年前許多車站是以現代化燈箱來展現,這點倒是少見。
它的搭車動線也很特殊,明明就有個站房,但裡頭卻是空蕩蕩,只擺了一台自動售票機,要搭車得由站內側邊的地下道出入口走到對面的第一或第二月台候車;而這個地下道也可通往車站後方往大埔路方向,是居民往來前後站主要通道。辦理售票業務的窗口與行車室則均設在第一月台上,有站務人員進駐,現為三等站。
主要停靠車種為區間車,但有趣的是,每逢週一會有一班由台東開往樹林的莒光號(655次)在此停靠,發車時刻是清晨4:20;不免好奇,在這個您我都還在蒙頭大睡的時辰,怎會有如此神秘的一班車?若以該站營收排名來看,會出現這班唯一停靠的對號車,確實弔詭!在此來解個迷好了。話說台鐵在民國98年6月16日做了一次大改點,在那次改點前,四腳亭往八堵、台北方向的頭班車為清晨4:57(雙溪往七堵區間車),但改點後頭班車卻延至5:47(雙溪往后里區間車),沒想到引起當地居民反彈,台鐵只好將時刻最鄰近的11次莒光號(即655次前身)給拖下水,自改點隔月,即98年7月15日起追加停靠該站。
附帶一提的是,11次莒光號是當年橫跨東西線的超長程夜車,每天自台東22:23發,翌日11:24抵終點站高雄,全程踏破700公里,繞了4/5個台灣,跑完須13小時,天啊,比搭飛機到美國舊金山還久!試想,這是一班連四腳亭都停靠的莒光,所以,跑一趟會如此天長地久,也就不難理解了。民國100年9月28日改點,原11次重編為655次,行駛區間不變,台東延後至22:30發,行車時間則又拉長到13小時12分鐘;104年10月15日改點,655次維持台東22:30發,但行駛區間截短為台東至樹林,且僅週五至週日才開(105年10月20日改點再減班僅週日開);馳騁近卅年,一度被喻為「窮人的行動旅館」超長程夜車,自此走入歷史。
目前火車出了四腳亭站往東行,隨即筆直地跨越基隆河,這路段是民國66年宜蘭線截彎取直後通車的新線,在這之前,鐵路舊線是沿著彎曲的基隆河谷呈ㄇ字型鋪設單軌,大抵依今天「四腳亭埔路」而行,並於瑞亭國小附近穿過兩座紅磚隧道後(舊四腳亭第一、第二隧道),在新線的「四瑞第二隧道」東口旁接上現有宜蘭線。民國80年代初期,筆者曾經開車走「四腳亭埔路」,發現不少舊線遺留下來的紅磚橋墩仍在,非常驚喜,可惜當時底片已用罄,未留影像,數年後再訪欲捕拍時,卻因土堤上方的台62線萬瑞快速道路正在施工而全數被拆除了,甚為扼腕!此外,這段在民國66年完工的截彎取直新線,主要是為了解決當年宜蘭線行車瓶頸路段而改道興建,故而也同時完成了四腳亭至瑞芳間的雙軌化,所以,四瑞段的雙軌,較之北迴線通車後,於民國69年施工、75年始完工所謂的「宜蘭線雙軌工程」還要來得更早呢!
而位於四腳亭與瑞芳間的「深澳隧道」,因兩個隧道一高一低,頗為特殊,鐵道迷膩稱「高低隧道」,是不少鐵道同好的拍攝熱區。大師級鐵道攝影家吳昭德先生(Peter Wu),就曾拍過普悠瑪號與太魯閣號兩列火車在隧道口交會的完美畫面,那是難度超高、令人拍案叫絕的攝影極品。
在此,要對非鐵道迷的朋友說聲不好意思,扯了一堆您們未必有興趣的東西。這篇舊作於2000年發表在聯合報時,考慮篇幅有限、版面屬性及一般讀者的接受度,遂割愛了一些太刁鑽的鐵道論述,惟手中資料棄之亦可惜,故容我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盡情傾出,一吐為快。 這樣吧,最後補述一篇與鐵道無關的四腳亭砲台,那是2006年初次造訪時的小小遊記。各位如要走訪四腳亭,不妨也將它納入行程,結合成一趟兼具文化、古蹟、景觀的知性之旅。
■
到四腳亭砲台 尋幽探秘
北台灣的古砲台大多集中在基隆,而且是沿海佈設,主因港都特殊的咽喉位置,歷史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台北縣瑞芳鎮的四腳亭砲台(舊名深澳坑砲台),離基隆雖不遠,卻深入山區,主防瑞芳來襲的敵兵,是相當罕見的內陸砲台。
我們利用週休探訪,或許是知名度還不如大武崙及槓子寮等砲台,沿途路標不明顯。從四腳亭火車站前的瑞竹路接四腳亭埔路往瑞芳前行,竟錯過最主要的「三坑步道口」,一路開到另一處位於瑞亭國小上方的「顏氏古厝登山口」。從這裡攀登除了偶有枕木步道外,多是泥土山徑,芒草高過一人,顯然少有人走。
行約一小時,正疑惑是否走錯路,忽地來到一處幽靜平台,林木蓊蔚,四腳亭砲台悄然現身。由於人跡不多,碉堡、營舍、彈藥庫等主體遺址,仍保有原始風貌。老榕盤根錯節,緊偎在殘壁上,蟲鳴鳥叫,別有一番詩意。
回程我們選擇三坑步道下山,經過鎮公所的整治,果然好走多了,僅30分鐘便抵山下的登山口(四腳亭埔路2號附近)。步道入口有空地可停車,從示意圖得知,最便捷的路徑是直接開車到另一頭的基隆天外天墓園,再步行個15分即達,不過我認為這樣的步程太短,不足以達到尋幽探秘的樂趣,仍建議大家走三坑步道前往。
【本文刊載於2006-07-25/基督教論壇報/旅遊版】
感謝作者這麼用心,鉅細靡遺的圖文並茂,四腳亭是我的故鄉,雖然還是跟40年前離開時一樣沒什麼建設與進步,但是經由作者的文筆與現況照片,讓讀者我萬般激動、久久不能自己!再次感謝~~~
回覆刪除難忘最是故鄉情,很高興有您的回響。我是從外地人的角度來書寫四腳亭,雖然只是浮光掠影,還是能感受到這個不怎麼「進步」的小聚落也有它不平凡的風貌,很吸引我,請多賜教了!
刪除如果您能住下來,停留個2-3天,您會愛是這裡!
回覆刪除土生土長的四腳亭人!
謝謝您的回響。純樸的四腳亭,適合停下腳步慢慢感受它的小而美
刪除感謝作者的用心寫作,我們剛剛搬來這邊住,這裡真是一個非常宜居的好地方。
回覆刪除謝謝您的回響。四腳亭有旅遊網站不會提及的小景點,可能稱不上宏觀的美,卻小的可愛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