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後車頭


1960年代,許多年輕北飄族,買了一張單程票,搭火車離開家鄉,到台北闖天下,後車頭遂成了他們的第一個落腳地。

每一紙車票
烙的是故鄉的印痕
每一張臉孔
掛的是徬徨的眼神
愛瞌睡的路燈
垂著重重腦袋瓜
替夜行的遊子開路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你說 這裡是北上列車終點
我回 也是翻轉人生的起點
你問 出了站會往哪兒走
我答 想往築夢的方向走

夜歸的晚風
早已吹散你留下的灰燼
卻吹不掉我所踏過的足跡
驛動的心
隨光陰更迭
無緣再被你牽引
只能遙寄思念之情
就像千里之外的小雨
落在牛眼窗前
一絲風雨
一聲想你

後記:台北後站俗稱「後車頭」。1960年代,許多年輕北飄族,買了一張單程票,搭火車離開家鄉,到台北闖天下,台北後站遂成了他們的第一個落腳地。原本的木造站房,1939年建成,1989923日凌晨毀於一把無名火而消失殆盡,時隔30年,有感而發。

後車站彩繪牆

彩繪牆是由後車站附近原本的一家老舊旅館「美台旅社」,經改造重生成「北門窩」旅店後所繪製的
 
這張票如果改成高雄至台北的普通車,會更有懷舊感

後火車站懷舊廣場

入口意象擺了一輛火車,被鐵道迷公認是最經典的錯置案例

昔日的後車站站房位置,今市民高架道橫跨上空

昔日台鐵台北後站,今已成桃園機場捷運台北站

行經後車站的12路公車算是台北市區的一條老路線了

華陰街上這棟彩繪背包客旅店「夾腳拖的家–華陰店」,前身是台鐵員工宿舍

旅店一樓藏了一家賣法式甜點的小店,店名很文青

台北轉運站,是台北西區最重要的長途客運樞紐

台北轉運站位置,日本時代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

煙草工場西側的原料倉庫老建築,一度於1980至2005年間移供台汽(國光)客運台北北站用

台汽北站原址於2007年以53億元天價售出後,原本具歷史意涵的老建築已夷為平地,新建物施工中,未來的「台北萬麗酒店」

1960年代曾經是知名的「郭內科醫院」,目睹搭車人潮的過往繁華,如今也隨著北站的遷移而人去樓空

賣魚丸的小攤,見證北站的興衰

早年有許多北飄族來這裡尋夢

華陰街與後車站的商圈標誌

後車站商圈靠近重慶北路的入口

這裡是台北人熟知的貨品批發重鎮

戰後才蓋的老建築很有時代懷舊風

日本時期的建築,立面則多有精緻的浮雕裝飾

華陰街以皮箱、皮件、飾品配件等各式批發商品為主

太原路以五金材料、塑膠用品、機械配件、瓶罐容器等批發為主

巷弄轉角美麗的街屋

精緻細膩的雕花裝飾

窄仄暗巷內罕見的斑駁老路牌

這棟位於重慶北路上的大樓,前身是知名的「大批發百貨公司」,1995年吹熄燈號

商圈內繽紛多樣的時尚飾品

服飾配件,應有盡有,女生的最愛

金銀珠寶店,群聚在巷內

五顏六色的塑膠用品推滿店面,進出都顯得困難

想要什麼造型的瓶瓶罐罐,這裡一應俱全

五金行琳瑯滿目,看得我眼花撩亂

節慶派對與聖誕燈飾專賣店

一東玩具行是後車站老店

一東發跡於1940年(左),從大小玩具找回童年歲月(右)

太原路上還有一家叫東東玩具,樣式較新

這是皮件店外面的騎樓,要拖要背要提,大包小包隨您挑

老阿嬤雇店的鈕線行

建物立面多樣的泥塑浮雕

由後站的太原路往南眺望前站的新光三越摩天大樓

太原路以前有玩具街、五金街之稱

隨著消費型態轉變,店家也開始走時髦路線

三支雨傘標不是「友露安」,它是老字號的「建興洋傘」

喜歡畫畫的人,對它一定不陌生

以石雕欄柱為陽台的街屋

華陰街內的天橋奇觀,是昔日的萬國百貨公司

萬國百貨公司大樓竣工紀念碑

百貨公司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間很有特色的背包客棧

旅店交誼廳內的花窗木造小屋

由旅店內往外看天橋奇觀

隱身窄巷裡的鵝肉老店

已飄香三十餘年的老麵攤

說到後火車站美食,不能不提這家要排隊的店

TaHoJa咖啡館是由老屋改裝(左);台語唸起來就叫「太好吃」(右)

另一家咖啡館在轉角處二樓,不注意便極易錯過

「角公園」是一間有溫度的老屋咖啡館

全台唯一還有在營運的中文鉛字鑄字行

由於老闆的堅持,讓鑄字工藝得以傳承

從密密麻麻的鉛字架看到了活版印刷的風華歲月

依字體、大小、部首筆畫排列

茫茫字海中,很幸運能找到自己的名字

目前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斜對面的「一間印刷行」與「日星鑄字行」共同攜手推廣活版印刷工藝

以一千顆鈕扣拼貼出的奧黛麗赫本

建成圓環巷弄裡的一角

蒸汽!火車?原來是在賣這個,真有趣

著名的建成圓環,經過幾番波折後,昔日地上物已拆除成為綠地

圓環旁知名的小巷亭,從路邊攤起家

南京西路上的白色建物為日本時代的下奎府町郵便局,創建於1926年

戰後一度成為台北圓環郵局,直至近年搬遷後,閒置至今

日治大正後期的建築特色,已公告為歷史建築

郵便局一旁的南京西路107巷,是清朝劉銘傳年代台灣鐵路舊線遺跡(左);牆上仍殘留破裂老路牌的一角(右)

南京西路107巷內老屋

1895年清朝台灣鐵路舊線地圖(編輯自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目前仍現役中的大稻埕變電所,是台北市僅存的日治時期變電所,女兒牆外可見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標誌,日前已指定為市定古蹟

平陽街上的老街屋

市警局大同分局建成派出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成區公所廳舍,已公告為歷史建築

風格極度低調的獨立書店(左);人都到現場了,店名差點找不到(右)

位於承德路小巷內的「王式圖書館」,有個很復古的木門(左),這與赤峰街上某店家的洗手間,有個很潮的名字(右),形成有趣的對比

承德路巷內的皮革教室

少見以手工製作單車的創意店,很有質感

如城堡般堅固的老宅,開了一家有品味的時尚服裝店

赤峰街早期有許多五金材料與汽車零件行

人去樓空,何去何從

赤峰街巷弄裡的老洋樓,每一戶都長得不一樣

鮮明外觀,充滿了魅力

滿是歲月舊痕,讓我看了心生許多懷想

赤峰街上仍可見到中古汽車零件店,有著濃濃機油鐵屑味,這才是最在地的原生產業



赤峰街頗富文創風的巷道路牌

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店名

原來啊,它是金工飾品創意店

充滿民族風味的服飾生活小店

可以一邊賞花一邊喝咖啡的地方

結合創意元素的皮革商品店

重返1931懷舊年代的居酒屋

不管是紅鶴(左)還是貓咪(右),我相信每家店舖背後都有個創業小故事

走日式風格的小器家族,除了食堂外,還有藝廊、梅酒屋、生活道具

小器梅酒屋,日本水果梅酒專賣店

走復古風的咖啡館

饅飽,讓饅頭成為餐桌上的主角

沒有投入,何來產出,聽說已開了三家分店

公雞咖啡,頗有異國風情

我還以為是來到了日本

美食永遠是庶民的最愛

市井小巷也可以成為拍攝婚紗的景點

「日子」是一家裝潢極簡的咖啡館,適合一人獨享

要喝咖啡(左)或吃涼麵(右),赤峰街有不少隱藏版美食

浮光,是隱身於以汽車修理店旁的獨立書店

懷舊老屋中飄散著書香味

很喜歡「浮光」的內部陳設

在這裡打發時間,享受寧靜

窗邊採光溫馨舒適(左),往上走還有個小閣樓閱讀室(右)

從木架上的擺設,可略見店長的風格品味

如何活化老屋,讓赤峰街在新舊共存中更彰顯它的特色

傳統與現代和諧並存,赤峰街轉型中

融入新元素之際,還需保有歷史的記憶痕跡,那才是赤峰街的靈魂

逛累了,找個地方歇歇

赤峰街巷弄裡的塗鴉彩繪牆

塗鴉創作,深入小巷各角落

塗鴉也能展現另一種都市文化

台北當代藝術館,日本時代是台北市建成小學校,光復後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

台北市政府遷移後,古蹟活化再利用

淡水線鐵路通車之初,曾在此設大正街乘降場(1915年設站),光復後改名長安站(1957年裁撤)

「夾腳拖的家–長安店」是由老屋改造的背包客旅店(左),中庭的夾腳拖呈現文青風格(右)

日本時期建成町巷內殘留的老屋

沿淡水捷運而設的中山地下街,有滿滿地書香味

1914年台北市街圖,可見到「淡水戲館」、製冰會社」、「煙草工場」「大稻埕停車場」、「台北停車場」、「鐵道部」、「台灣鐵道旅館」(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1939年台北市全圖,可見到「台北裏駅」、「製冰會社」、「煙草工場」(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臺灣統計要覽1914年)

淡水戲館於1909年(明治42年)落成之新聞(取自國家圖書館「台灣日日新報」)

1916年(大正5年),鹿港富紳辜顯榮先生自日人手中買下淡水戲館,易名為「台灣新舞台」,遺址位於今後車站太原路、長安西路172巷、172巷3弄、5弄間的街弄內,1945年毀於台北大空襲(取自維基百科)



【本文曾刊載於2019-09-23/中華日報/副刊】
===========================================================
Inspiration

大稻埕停車場(國家文化資料庫)
  火車站不只是交通設施,更承載許多人的生活回憶。它常成為一個市鎮的重要地標,也深刻影響都市空間的發展,進而塑造出不同的市容風貌與庶民生活樣態。

  台灣鐵路以南北縱貫線為主幹,為了方便旅客進出,比較大的都會型車站通常都設有前後站雙向出入口,像是台北、台中、高雄等站。有趣的是,前站往往是比較熱鬧繁榮的街區門面,而後站一帶則相對比較凌亂吵雜。以本文所述的台北站來說,日本時代便已呈現如是表徵了,觀察1930年代台北市街圖,前站延伸出去的主要據點包括,鐵道旅館、大阪商船、台北郵便局、三井物產、新公園、博物館、放送局、勸業銀行、百貨店、台灣銀行、台北州廳、台北醫院、總督府、總督官邸、度量衡局、法院、學校等公共建築;而後站則只有煙草工場、製冰會社、淡水戲館、醫院及學校等,較少大型建物。

  要談台北後火車站的發展背景,就不得不提台北車站的變遷史了。台灣鐵路的濫觴可追溯到清光緒劉銘傳時代,1891年台北基隆間鐵路完工,時稱「台北火車票房」的第一代台北車站同時啟用。這也是日治地圖上所標示的「大稻埕停車場」(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附近)

  1895年日人領台,將原本清朝所鋪設,經由大稻埕跨越淡水河往新竹的鐵路進行改良(改走今艋舺、板橋),同時也規劃「台北停車場」(第二代台北車站)1901年為配合淡水線鐵路通車及台北桃園間改良線完工,台北停車場正式營運,站址往東遷移到今忠孝西路館前路口。

  1923年,為方便大稻埕地區的台灣人進出台北駅搭車,日人在台北站後門出入口增設「台北裏取扱所(有點像今天的服務台)」。1939年時稱「台北裏駅」的台北後站木造站房完工,外觀雖不及前站宏偉,但有一座站內天橋可串聯,不僅提供大稻埕民眾往來城內的捷徑,更是淡水線火車始發站月台所在地(淡水線台北端起站曾數度更改,19021915年間設於「大稻埕停車場」,1915至1923年改到新設的「北門乘降場」,之後又移回台北駅發車)

  台北後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原本有民間團體倡議保存,但還未及行動,突於1989923日凌晨一點半遭惡火燒燬,遽然走入歷史。

後火車站慘遭祝融(國家圖書館)

  早年後車站與淡水線鐵路的設立,將台北市西側原本屬於建成區的地表,切割出與台北城內截然不同的面貌。今天的台北轉運站與後車站商圈一帶,日治時期是「台北菸草工場」與「大日本製冰會社台北工場」,這兩大工場會選在後站旁生產,應與早期貨品陸運仍以鐵路為主有關。

  到了戰後的19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不少公司和工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在台北滋生,這也使得當時許多中南部的年輕人紛紛憧憬到台北求職找工作,歌手林強的「向前行」便道出了這些人的尋夢心聲,那時的後站充斥著便宜的旅社和職業介紹所。

  隨著人潮往來與交通的便利性,這裡群聚了許多店家,它們引進日本歐美流行商品,吸引全台各地商家前來批貨,後車站遂成為聞名的批發集散地。

未拆除前的建成圓環(國家文化資料庫)
  一般人所稱的後車站商圈,大抵指鄭州路、太原路、華陰街、長安西路、重慶北路所圍的街廓;但我偏好將範圍再往外擴散到圓環、赤峰街、淡水線鐵路以西地帶,這個我眼中的「泛後車站」區塊,差不多就是重劃前的台北市建成區了(該區於1990年併入大同區)。

  這個區塊的產業發展軌跡,若由歷史光譜來觀察,其實都與後車站的設立有關。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創設的「機器局」開始,一處專司於兵械製造與鐵道車輛維修的機構。機器局設於離淡水河岸大稻埕碼頭不遠之處,主要是考慮到運送材料的方便性。到了日本時代,原址改成鐵道部,並設立台北停車場,將周邊腹地建構成機能完備的鐵道產業專區。不久,後車站完工,自此也決定了後站的發展命運。戰後約1960年代,建成區的街道紋理,便是由後車站為據點,以太原路為主軸,串連到圓環一帶,並結合日治年代就已繁榮的延平北路商圈,發展出蓬勃的貨品批發重地。

  而彼時,圓環以東與淡水線鐵路之間,在承德路(尚未拓寬)、赤峰街與雙連地區的興城街、萬全街一帶,市容卻與圓環西側全然不同。那裡巷弄窄小,環境凌亂,沒有什麼商業氣息,居民多屬勞工階級,他們以撿拾廢鐵或二手零件來維生,因而聚集了許多買賣「壞鐵仔」的店家,尤其是興城街與萬全街,過去都是打鐵、五金加工廠,而早年他們的貨源有一部分是從淡水河入港的大船上拆卸而來,所以也有「拆船街」之稱,加上此處介於淡水線鐵路與大稻埕碼頭間,因而成為各式金屬材料的集散地。

  至於近年才走紅的赤峰街,嚴格說來,它早年並非是打鐵店的大本營,而是群聚了許多與五金材料依存度頗高的汽車零件行;也許是因為這些「黑手產業」的工作環境同樣都佈滿了金屬鐵屑與油污,因而被賦予了「打鐵街」的封號。

  本文張貼不少當今赤峰街的景況照片,一家家充滿年輕活力的文創小店,悄悄地進駐黑手味濃厚的古老街域內,形成新舊行業並立的獨特景觀。若從都市發展的觀點,我個人並不反對老舊社區轉型,但應該要適度保留最在地的原生產業,讓傳統與現代和諧共存,串連歲月軌跡,喚醒對這座城市曾經擁有的記憶。來這裡,我聞到的不只是書香與咖啡香,還有隔壁傳來的機油鐵屑味;別懷疑,那味道正是這條街的靈魂。至少,目前的赤峰街,我還算喜歡啊!

2 則留言:

  1. 吳老師好,希望能邀請您出席"城南文獻史料調查與記錄"座談會,已去函143348@mail.tku.edu.tw報告相關情況,希望能很快接到您的回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邀請
      當天因我不在台北,不克參加
      個人對新店線鐵路比較有興趣,或可將報告資料檔給我看一下,我可提供書面意見供參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