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許多年輕北飄族,買了一張單程票,搭火車離開家鄉,到台北闖天下,後車頭遂成了他們的第一個落腳地。
烙的是故鄉的印痕
每一張臉孔
掛的是徬徨的眼神
愛瞌睡的路燈
垂著重重腦袋瓜
替夜行的遊子開路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你說 這裡是北上列車終點
我回 也是翻轉人生的起點
你問 出了站會往哪兒走
我答 想往築夢的方向走
夜歸的晚風
早已吹散你留下的灰燼
卻吹不掉我所踏過的足跡
驛動的心
隨光陰更迭
無緣再被你牽引
只能遙寄思念之情
就像千里之外的小雨
落在牛眼窗前
一絲風雨
一聲想你
後記:台北後站俗稱「後車頭」。1960年代,許多年輕北飄族,買了一張單程票,搭火車離開家鄉,到台北闖天下,台北後站遂成了他們的第一個落腳地。原本的木造站房,1939年建成,1989年9月23日凌晨毀於一把無名火而消失殆盡,時隔30年,有感而發。
【本文曾刊載於2019-09-23/中華日報/副刊】
早年後車站與淡水線鐵路的設立,將台北市西側原本屬於建成區的地表,切割出與台北城內截然不同的面貌。今天的台北轉運站與後車站商圈一帶,日治時期是「台北菸草工場」與「大日本製冰會社台北工場」,這兩大工場會選在後站旁生產,應與早期貨品陸運仍以鐵路為主有關。
一般人所稱的後車站商圈,大抵指鄭州路、太原路、華陰街、長安西路、重慶北路所圍的街廓;但我偏好將範圍再往外擴散到圓環、赤峰街、淡水線鐵路以西地帶,這個我眼中的「泛後車站」區塊,差不多就是重劃前的台北市建成區了(該區於1990年併入大同區)。
至於近年才走紅的赤峰街,嚴格說來,它早年並非是打鐵店的大本營,而是群聚了許多與五金材料依存度頗高的汽車零件行;也許是因為這些「黑手產業」的工作環境同樣都佈滿了金屬鐵屑與油污,因而被賦予了「打鐵街」的封號。
本文張貼不少當今赤峰街的景況照片,一家家充滿年輕活力的文創小店,悄悄地進駐黑手味濃厚的古老街域內,形成新舊行業並立的獨特景觀。若從都市發展的觀點,我個人並不反對老舊社區轉型,但應該要適度保留最在地的原生產業,讓傳統與現代和諧共存,串連歲月軌跡,喚醒對這座城市曾經擁有的記憶。來這裡,我聞到的不只是書香與咖啡香,還有隔壁傳來的機油鐵屑味;別懷疑,那味道正是這條街的靈魂。至少,目前的赤峰街,我還算喜歡啊!
![]() |
後車站彩繪牆 |
![]() |
彩繪牆是由後車站附近原本的一家老舊旅館「美台旅社」,經改造重生成「北門窩」旅店後所繪製的 |
這張票如果改成高雄至台北的普通車,會更有懷舊感 |
後火車站懷舊廣場 |
入口意象擺了一輛火車,被鐵道迷公認是最經典的錯置案例
|
昔日的後車站站房位置,今市民高架道橫跨上空 |
昔日台鐵台北後站,今已成桃園機場捷運台北站 |
行經後車站的12路公車算是台北市區的一條老路線了 |
華陰街上這棟彩繪背包客旅店「夾腳拖的家–華陰店」,前身是台鐵員工宿舍
|
旅店一樓藏了一家賣法式甜點的小店,店名很文青 |
![]() |
台北轉運站,是台北西區最重要的長途客運樞紐 |
台北轉運站位置,日本時代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
|
![]() |
煙草工場西側的原料倉庫老建築,一度於1980至2005年間移供台汽(國光)客運台北北站用
|
台汽北站原址於2007年以53億元天價售出後,原本具歷史意涵的老建築已夷為平地,新建物施工中,未來的「台北萬麗酒店」
|
1960年代曾經是知名的「郭內科醫院」,目睹搭車人潮的過往繁華,如今也隨著北站的遷移而人去樓空
|
賣魚丸的小攤,見證北站的興衰 |
早年有許多北飄族來這裡尋夢 |
![]() |
華陰街與後車站的商圈標誌 |
後車站商圈靠近重慶北路的入口 |
![]() |
這裡是台北人熟知的貨品批發重鎮 |
戰後才蓋的老建築很有時代懷舊風 |
日本時期的建築,立面則多有精緻的浮雕裝飾 |
![]() |
華陰街以皮箱、皮件、飾品配件等各式批發商品為主 |
太原路以五金材料、塑膠用品、機械配件、瓶罐容器等批發為主 |
巷弄轉角美麗的街屋 |
精緻細膩的雕花裝飾 |
![]() |
窄仄暗巷內罕見的斑駁老路牌 |
這棟位於重慶北路上的大樓,前身是知名的「大批發百貨公司」,1995年吹熄燈號
|
商圈內繽紛多樣的時尚飾品 |
服飾配件,應有盡有,女生的最愛 |
金銀珠寶店,群聚在巷內 |
五顏六色的塑膠用品推滿店面,進出都顯得困難 |
想要什麼造型的瓶瓶罐罐,這裡一應俱全 |
五金行琳瑯滿目,看得我眼花撩亂 |
節慶派對與聖誕燈飾專賣店 |
一東玩具行是後車站老店 |
![]() |
一東發跡於1940年(左),從大小玩具找回童年歲月(右) |
太原路上還有一家叫東東玩具,樣式較新 |
這是皮件店外面的騎樓,要拖要背要提,大包小包隨您挑 |
老阿嬤雇店的鈕線行 |
建物立面多樣的泥塑浮雕 |
由後站的太原路往南眺望前站的新光三越摩天大樓 |
太原路以前有玩具街、五金街之稱 |
隨著消費型態轉變,店家也開始走時髦路線 |
三支雨傘標不是「友露安」,它是老字號的「建興洋傘」 |
喜歡畫畫的人,對它一定不陌生 |
以石雕欄柱為陽台的街屋 |
![]() |
華陰街內的天橋奇觀,是昔日的萬國百貨公司 |
萬國百貨公司大樓竣工紀念碑 |
百貨公司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間很有特色的背包客棧 |
旅店交誼廳內的花窗木造小屋 |
由旅店內往外看天橋奇觀 |
隱身窄巷裡的鵝肉老店 |
已飄香三十餘年的老麵攤 |
說到後火車站美食,不能不提這家要排隊的店 |
![]() |
TaHoJa咖啡館是由老屋改裝(左);台語唸起來就叫「太好吃」(右) |
另一家咖啡館在轉角處二樓,不注意便極易錯過 |
「角公園」是一間有溫度的老屋咖啡館 |
![]() |
全台唯一還有在營運的中文鉛字鑄字行 |
![]() |
由於老闆的堅持,讓鑄字工藝得以傳承 |
![]() |
從密密麻麻的鉛字架看到了活版印刷的風華歲月 |
![]() |
依字體、大小、部首筆畫排列 |
![]() |
茫茫字海中,很幸運能找到自己的名字 |
目前開放民眾自由參觀 |
斜對面的「一間印刷行」與「日星鑄字行」共同攜手推廣活版印刷工藝
|
以一千顆鈕扣拼貼出的奧黛麗赫本 |
![]() |
建成圓環巷弄裡的一角 |
![]() |
蒸汽!火車?原來是在賣這個,真有趣 |
![]() |
著名的建成圓環,經過幾番波折後,昔日地上物已拆除成為綠地 |
圓環旁知名的小巷亭,從路邊攤起家 |
南京西路上的白色建物為日本時代的下奎府町郵便局,創建於1926年
|
戰後一度成為台北圓環郵局,直至近年搬遷後,閒置至今 |
日治大正後期的建築特色,已公告為歷史建築 |
![]() |
郵便局一旁的南京西路107巷,是清朝劉銘傳年代台灣鐵路舊線遺跡(左);牆上仍殘留破裂老路牌的一角(右)
|
南京西路107巷內老屋 |
![]() |
1895年清朝台灣鐵路舊線地圖(編輯自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目前仍現役中的大稻埕變電所,是台北市僅存的日治時期變電所,女兒牆外可見到「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標誌,日前已指定為市定古蹟
|
平陽街上的老街屋 |
市警局大同分局建成派出所,建於1950年,前身為建成區公所廳舍,已公告為歷史建築
|
![]() |
風格極度低調的獨立書店(左);人都到現場了,店名差點找不到(右) |
![]() |
位於承德路小巷內的「王式圖書館」,有個很復古的木門(左),這與赤峰街上某店家的洗手間,有個很潮的名字(右),形成有趣的對比
|
承德路巷內的皮革教室 |
少見以手工製作單車的創意店,很有質感 |
如城堡般堅固的老宅,開了一家有品味的時尚服裝店 |
赤峰街早期有許多五金材料與汽車零件行 |
人去樓空,何去何從 |
![]() |
赤峰街巷弄裡的老洋樓,每一戶都長得不一樣 |
鮮明外觀,充滿了魅力 |
滿是歲月舊痕,讓我看了心生許多懷想 |
赤峰街上仍可見到中古汽車零件店,有著濃濃機油鐵屑味,這才是最在地的原生產業
|
![]() |
赤峰街頗富文創風的巷道路牌 |
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店名 |
原來啊,它是金工飾品創意店 |
充滿民族風味的服飾生活小店 |
可以一邊賞花一邊喝咖啡的地方 |
結合創意元素的皮革商品店 |
![]() |
重返1931懷舊年代的居酒屋 |
![]() |
不管是紅鶴(左)還是貓咪(右),我相信每家店舖背後都有個創業小故事 |
走日式風格的小器家族,除了食堂外,還有藝廊、梅酒屋、生活道具
|
小器梅酒屋,日本水果梅酒專賣店 |
走復古風的咖啡館 |
饅飽,讓饅頭成為餐桌上的主角 |
沒有投入,何來產出,聽說已開了三家分店 |
公雞咖啡,頗有異國風情 |
我還以為是來到了日本 |
美食永遠是庶民的最愛 |
市井小巷也可以成為拍攝婚紗的景點 |
「日子」是一家裝潢極簡的咖啡館,適合一人獨享 |
![]() |
要喝咖啡(左)或吃涼麵(右),赤峰街有不少隱藏版美食 |
浮光,是隱身於以汽車修理店旁的獨立書店 |
懷舊老屋中飄散著書香味 |
很喜歡「浮光」的內部陳設 |
在這裡打發時間,享受寧靜 |
![]() |
窗邊採光溫馨舒適(左),往上走還有個小閣樓閱讀室(右) |
從木架上的擺設,可略見店長的風格品味 |
如何活化老屋,讓赤峰街在新舊共存中更彰顯它的特色 |
傳統與現代和諧並存,赤峰街轉型中 |
![]() |
融入新元素之際,還需保有歷史的記憶痕跡,那才是赤峰街的靈魂 |
逛累了,找個地方歇歇 |
![]() |
赤峰街巷弄裡的塗鴉彩繪牆 |
塗鴉創作,深入小巷各角落 |
塗鴉也能展現另一種都市文化 |
台北當代藝術館,日本時代是台北市建成小學校,光復後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
|
台北市政府遷移後,古蹟活化再利用 |
淡水線鐵路通車之初,曾在此設大正街乘降場(1915年設站),光復後改名長安站(1957年裁撤)
|
![]() |
「夾腳拖的家–長安店」是由老屋改造的背包客旅店(左),中庭的夾腳拖呈現文青風格(右) |
![]() |
日本時期建成町巷內殘留的老屋 |
![]() |
沿淡水捷運而設的中山地下街,有滿滿地書香味 |
![]() |
1914年台北市街圖,可見到「淡水戲館」、「製冰會社」、「煙草工場」「大稻埕停車場」、「台北停車場」、「鐵道部」、「台灣鐵道旅館」(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
1939年台北市全圖,可見到「台北裏駅」、「製冰會社」、「煙草工場」(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煙草工場」(臺灣統計要覽1914年) |
![]() |
淡水戲館於1909年(明治42年)落成之新聞(取自國家圖書館「台灣日日新報」) |
![]() |
1916年(大正5年),鹿港富紳辜顯榮先生自日人手中買下淡水戲館,易名為「台灣新舞台」,遺址位於今後車站太原路、長安西路172巷、172巷3弄、5弄間的街弄內,1945年毀於台北大空襲(取自維基百科) |
【本文曾刊載於2019-09-23/中華日報/副刊】
===========================================================
Inspiration
台灣鐵路以南北縱貫線為主幹,為了方便旅客進出,比較大的都會型車站通常都設有前後站雙向出入口,像是台北、台中、高雄等站。有趣的是,前站往往是比較熱鬧繁榮的街區門面,而後站一帶則相對比較凌亂吵雜。以本文所述的台北站來說,日本時代便已呈現如是表徵了,觀察1930年代台北市街圖,前站延伸出去的主要據點包括,鐵道旅館、大阪商船、台北郵便局、三井物產、新公園、博物館、放送局、勸業銀行、百貨店、台灣銀行、台北州廳、台北醫院、總督府、總督官邸、度量衡局、法院、學校等公共建築;而後站則只有煙草工場、製冰會社、淡水戲館、醫院及學校等,較少大型建物。
要談台北後火車站的發展背景,就不得不提台北車站的變遷史了。台灣鐵路的濫觴可追溯到清光緒劉銘傳時代,1891年台北基隆間鐵路完工,時稱「台北火車票房」的第一代台北車站同時啟用。這也是日治地圖上所標示的「大稻埕停車場」(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附近)。
1895年日人領台,將原本清朝所鋪設,經由大稻埕跨越淡水河往新竹的鐵路進行改良(改走今艋舺、板橋),同時也規劃「台北停車場」(第二代台北車站)。1901年為配合淡水線鐵路通車及台北桃園間改良線完工,台北停車場正式營運,站址往東遷移到今忠孝西路館前路口。
1923年,為方便大稻埕地區的台灣人進出台北駅搭車,日人在台北站後門出入口增設「台北裏取扱所(有點像今天的服務台)」。1939年時稱「台北裏駅」的台北後站木造站房完工,外觀雖不及前站宏偉,但有一座站內天橋可串聯,不僅提供大稻埕民眾往來城內的捷徑,更是淡水線火車始發站月台所在地(淡水線台北端起站曾數度更改,1902至1915年間設於「大稻埕停車場」,1915至1923年改到新設的「北門乘降場」,之後又移回台北駅發車)。
台北後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原本有民間團體倡議保存,但還未及行動,突於1989年9月23日凌晨一點半遭惡火燒燬,遽然走入歷史。
![]() |
後火車站慘遭祝融(國家圖書館) |
早年後車站與淡水線鐵路的設立,將台北市西側原本屬於建成區的地表,切割出與台北城內截然不同的面貌。今天的台北轉運站與後車站商圈一帶,日治時期是「台北菸草工場」與「大日本製冰會社台北工場」,這兩大工場會選在後站旁生產,應與早期貨品陸運仍以鐵路為主有關。
到了戰後的19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不少公司和工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在台北滋生,這也使得當時許多中南部的年輕人紛紛憧憬到台北求職找工作,歌手林強的「向前行」便道出了這些人的尋夢心聲,那時的後站充斥著便宜的旅社和職業介紹所。
隨著人潮往來與交通的便利性,這裡群聚了許多店家,它們引進日本歐美流行商品,吸引全台各地商家前來批貨,後車站遂成為聞名的批發集散地。
隨著人潮往來與交通的便利性,這裡群聚了許多店家,它們引進日本歐美流行商品,吸引全台各地商家前來批貨,後車站遂成為聞名的批發集散地。
![]() |
未拆除前的建成圓環(國家文化資料庫) |
這個區塊的產業發展軌跡,若由歷史光譜來觀察,其實都與後車站的設立有關。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創設的「機器局」開始,一處專司於兵械製造與鐵道車輛維修的機構。機器局設於離淡水河岸大稻埕碼頭不遠之處,主要是考慮到運送材料的方便性。到了日本時代,原址改成鐵道部,並設立台北停車場,將周邊腹地建構成機能完備的鐵道產業專區。不久,後車站完工,自此也決定了後站的發展命運。戰後約1960年代,建成區的街道紋理,便是由後車站為據點,以太原路為主軸,串連到圓環一帶,並結合日治年代就已繁榮的延平北路商圈,發展出蓬勃的貨品批發重地。
而彼時,圓環以東與淡水線鐵路之間,在承德路(尚未拓寬)、赤峰街與雙連地區的興城街、萬全街一帶,市容卻與圓環西側全然不同。那裡巷弄窄小,環境凌亂,沒有什麼商業氣息,居民多屬勞工階級,他們以撿拾廢鐵或二手零件來維生,因而聚集了許多買賣「壞鐵仔」的店家,尤其是興城街與萬全街,過去都是打鐵、五金加工廠,而早年他們的貨源有一部分是從淡水河入港的大船上拆卸而來,所以也有「拆船街」之稱,加上此處介於淡水線鐵路與大稻埕碼頭間,因而成為各式金屬材料的集散地。
本文張貼不少當今赤峰街的景況照片,一家家充滿年輕活力的文創小店,悄悄地進駐黑手味濃厚的古老街域內,形成新舊行業並立的獨特景觀。若從都市發展的觀點,我個人並不反對老舊社區轉型,但應該要適度保留最在地的原生產業,讓傳統與現代和諧共存,串連歲月軌跡,喚醒對這座城市曾經擁有的記憶。來這裡,我聞到的不只是書香與咖啡香,還有隔壁傳來的機油鐵屑味;別懷疑,那味道正是這條街的靈魂。至少,目前的赤峰街,我還算喜歡啊!
吳老師好,希望能邀請您出席"城南文獻史料調查與記錄"座談會,已去函143348@mail.tku.edu.tw報告相關情況,希望能很快接到您的回覆。
回覆刪除謝謝邀請
刪除當天因我不在台北,不克參加
個人對新店線鐵路比較有興趣,或可將報告資料檔給我看一下,我可提供書面意見供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