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曾經搭火車遊碧潭的情侶們,來日再搭捷運重遊舊地時,是否會思想起年少時的愛情故事?浪漫也好,感傷也罷,對多數人來說,幾乎被遺忘的新店鐵路滄桑歷程,恐怕也只能憑空追憶了。
搭火車,遊碧潭,對年輕一輩的新新人類來說,這檔事不要說想,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60年代的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後站分歧,由東南向轉南而行,這便是早已消失在這塊版圖上的台鐵新店支線(註:自從台北捷運新店線通車後,亦常被坊間俗稱為「萬新鐵路」,以示與捷運區別)。
 |
1960年的台北市地圖仍可見新店線鐵路 |
要追溯新店線的歷史,可要由它的前身─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談起。在日治時期,甲午戰後,日人深感鐵路建設為開發台灣島最大的動脈,乃以軍事需要為由,設立台灣鐵道線區司令部,統籌辦理鐵路開拓興築業務。當時,日本受到戰爭刺激,初嚐資本主義甜頭,加上明治政權獎勵投資的政策下,許多私營鐵道公司便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1896年(明治29年)8月12日,東京日本橋區資本家多人,合夥以90萬日圓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劃興建台北到新店及台北到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鋪設目的是為了開發文山地區煤、木材、茶葉等產業資源,惟路線雖於1897年1月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全部收歸官營,陸續改築滿清時期即有鐵路,並鋪設其他新線(如台中線)。1906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屈尺、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後,發現路線深入蕃地,山勢險峻,施工困難,遂而轉向一百八十度改繞自基隆的八堵起,即今宜蘭線。至此,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1919年(大正9年)以後,台北地區煤礦量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要,日本政府再度開放鐵路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挾持以往之企圖心捲土重來,於1920年開始動工興築萬華至新店間鐵路,1921年1月25日萬華至公館間先行完工並開始營運,同年3月24日公館至新店間亦隨之完工並試行通車,4月17日全線正式營運,整體運作效率之快,令人稱奇。
 |
日人曾規劃宜蘭支線經由新店、屈尺、烏來後,穿越桶後溪谷一帶山區抵宜蘭、蘇澳《台湾鉄道線路図(八十萬分之一縮尺)》 |
 |
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新店線試行通車(1921年3月26日《台灣日日新報》) |
 |
台北鐵道新店線特別加開「觀月列車」供民眾搭乘前往碧潭賞月(1921年8月19日《台灣日日新報》) |
|
本圖取自「台灣炭礦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石炭支部,大正14年12月發行 |
1934年(昭和9年)的統計資料中,新店私鐵全年載客量533,943人,貨運62,572噸,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私營鐵路(如各製糖株式會社)相比,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表現算是不錯的。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國民政府將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資產全數沒入充公,惟歷經戰爭摧殘,百廢待興,加以世局混沌不明,官方並未立即收買這條鐵路,而是將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解散後改組為台北鐵路公司,由國人以私營公司型態勉強維持營運;此乃過渡時期,直到1949年6月,才奉示由台鐵以新台幣180萬元收購。
雖然是私營鐵路,日人興築的標準卻是少見的高,軌距為1067公厘,與台鐵縱貫線相符,最大坡度千分之六,最小曲線半徑300公尺,每公里枕木1,400根;軌重方面,37公斤/公尺者計910公尺,30公斤/公尺者計14,057.07公尺;橋樑8座,總長137.12公尺,最高載重水準KS15,最低KS12。也因此,台鐵幾乎是在不費任何工事的情況下,輕輕鬆鬆接下了手,納入營運系統,並改稱新店支線。
新店線從萬華站分岔後,先以東南走向到公館,再折向南行抵新店。全程10.4公里,另加側線3.38公里。沿途設堀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11站,平均站距不到1公里。日人經營時,除前列11站外,還曾設有以下5處乘降場,計仙公廟(古亭與水源地間)、製罈會社前(萬隆與景美間)、二十張、公學校前(均位於景美與大坪林間)、郡役所前(即區公所前,距新店站延伸約300公尺處),不過台鐵接收後,這5處乘降場除了「郡役所前」仍短暫營運一陣子外,其餘均予以撤除。
 |
由汀州路頭(右),可引領出新店線的遺跡(1988年) |
 |
昔日萬華站是新店線鐵路起點(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
萬華起站才580公尺就來到了堀江站,約在今中華路二段與莒光路間之汀州路段上(近今大埔街21巷口)。該站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而不辦客運業務的一站,因為列車不停靠,許多旅客通常不知道這兒還有個車站,就連地圖也不會標示;但我們由一張於1958年出版的台北市舊地圖來看,卻仍可依鐵軌佈設樣貌,一窺出堀江站的實際位置。光復後堀江側線調車辦法公佈,自1950年10月起併由萬華站辦理,也因此,萬華站在當時貨運量相當大,除了負擔台北市蔬果的轉運外,文山地區茶業也在此下貨,整車與零擔貨運繁多,使得萬華站外的貨運行也曾一度多達30餘家。可別小看堀江站,它可是新店線最長命的一站,新店線1965年拆除後,台鐵仍保留萬華堀江間路段,繼續辦理整車貨運,直到1980年為配合原新店線路基改建為汀州路才功成身退。
 |
1958年地圖並未標示「堀江站」,但仍可見到新店線往右下彎路段出現了多條軌道,該位置即為堀江貨運側線(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新店線拆除後殘留之堀江貨運側線,由前方右彎過中華路後,可見當時頗富盛名的林商號木材廠(1975年程央先生攝) |
 |
堀江站,約今華路二段與莒光路間之汀州路上(2012年) |
 |
堀江站旁的日本宿舍群,今已拆除改建為豪宅(1988年) |
僅0.6公里後,列車就到了和平站,此站舊稱馬場町,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永義宮前)。日治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1936年(昭和11年)還是乘降場,1950年(民國39年)改稱招呼站,1951年則升為簡易站,1953年汽油車在此停靠上下客;光復後該站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於1952年改為和平站。
 |
地圖上標示之「和平站」,約今南海路口與汀州路一段之永義宮前(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和平站,今汀州路一段永義宮前(2012年) |
再過1.5公里來到螢橋站,就在今天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木造平房,月台兩列,屬三等客貨運站。螢橋,是個很浪漫的地名,這地名源自該處昔日有一座木橋(今廈門街25巷口),每逢夏季夜晚,橋旁水草處,螢火蟲成群飛舞,故名。而附近新店溪畔的川端橋頭(今中正橋),則是游泳、划舟、談心的好去處。光復初期,螢橋附近住有許多公務員,火車成了他們代步的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人次在全線來說,算是比較多的。1958年的資料中,上下旅客平均一天約1,500人,不過,旅客雖多,卻有八成是享有優惠的定期月票族,營收業績因而不甚理想。
 |
地圖上標示之「螢橋站」,約今汀州路二段與廈門街口(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螢「橋」的橋,其實是指廈門街25巷的小木橋(標綠色圓框處),而非新店溪上的中正橋(標紫色長框處)(底圖取自1957年台北市街道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
螢橋站,今汀州路二段廈門街口(2012年) |
 |
同安街底的紀州庵離新店線鐵路不遠(2012年) |
 |
鐵路附近的現存老屋,今化身為「野草居」食堂(2012年) |
 |
仔細觀察汀州路每個巷口,可見汀州路路基明顯較高(2012年) |
 |
廈門街45巷口,昔日螢橋站附近鐵道旁的日本宿舍,今已拆(1988年) |
 |
汀州路二段127巷口對面,昔日鐵道旁美麗的兩層樓日本房舍,今已拆(1988年) |
 |
汀州同安街口以前有個平交道(1988年) |
 |
水源地站旁的台鐵員工宿舍,左下角是新店線鐵道(台鐵年報) |
公館站,以前是台北縣市界的交通樞紐,然而與該線其他各車站等級異動情形來比較,公館站不升反降,1961年由原三等客貨運站降為簡易站,而由僅離600公尺的水源地站管理。該站與水源地站,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火車站距如此之短,實在少見,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
地圖上標示之「公館站」,約今汀州路與羅斯福路四段196巷交會的台電綜合研究所(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公館站,今汀州路三段進寶藏巖入口處(2012年) |
 |
地圖上標示「萬隆站」與「製瓶會社前站」之相對位置,其中「製瓶會社」是指地圖所標之「台北製罈會社」(有個圓圈內「工」字圖例),戰後改為「公賣局製瓶廠」,今為「財政人員訓練所與台酒公司酒類暨生技研究所」(底圖取自1966年台北市市郊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製瓶會社前站(今羅斯福路上的三福街與景華街間),沒了火車,但還是買得到鐵路便當 |
再行約1.3公里,便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它位於今羅斯福路六段上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已成茅草叢生的廢墟);景美市區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景美站不愧是新店線的佼佼者,昔日的站前廣場,可能是新店線目前唯二留下來的遺蹟,雖然如今已成了公有停車場,仍建議你不仿去那兒感受一下昔日景美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盛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景美木柵附近的文山茶、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平均一年有10萬公噸的貨運量。1963年曾有計劃興築自板橋經中和、景美、木柵、石碇接菁桐坑的支線,以運送北部煤礦,景美被選作與新店線的交會站,更凸顯了其重要性。
 |
地圖上標示「景美站」與「大坪林站」之相對位置(底圖取自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
 |
景美站,今羅斯福路六段車前路口(2012年) |
 |
昔日鐵路走今天的北新路,公路走景美舊橋(2012年) |
終點新店站,是文山地區貨運輸送的大站,以煤炭、木材、茶葉、柑桔為主。站址位於今光明路上,但站場規模甚大,涵蓋今公路局新店站。出了車站,右轉順著大路而行,便可見到碧潭吊橋長虹臥波。拜碧潭盛名之賜,中秋夜可說是新店站整年業績最好的一天。
 |
新店站,今光明路45號,已蓋起了高樓(2012年) |
 |
新店線新店站舊照(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
 |
郡役所前站(指「文山郡役所」),站址約位於今捷運新店站靠新店路與北新路口,該站其實仍在新店線鐵路新店站場內(2012年)
|
 |
新店站場規模甚大(紅框所示),最遠延伸到溪邊的瑠公圳取水口,並曾於此處設置「郡役所前站」,一度為新店線終點。至於1963年落成的公路局新店站(即今捷運新店站)則在站場外邊緣。本圖取自《臺灣地名辭典》,陳正祥著,南天書局
|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當年的行車時刻是台北站開計八點十五分、十二點五十八分、十六點三十五分,新店站開十點、十五點、十九點二十五分,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45分跑完(實在不夠快)。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根據洪致文先生在『台灣鐵道傳奇』一書中的考證,新店線在1934年(昭和9年)的紀錄,有兩輛蒸汽火車頭及兩輛蒸汽動車;客車部分,則有二等24人座兩輛,20人座一輛,三等50人座及48人座各四輛,42人座三輛。其中最珍貴的二輛蒸汽動車ST10及ST11,可是台灣鐵道車輛的奇葩,這一部分在洪致文最近所著的『台灣鐵道印象』一書中有相當詳實的敘述,值得火車迷拜讀。
 |
這張「文山郡大觀」古地圖可看到新店火車站 |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新店線在日治時期因車班少、站距短,行車次序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所謂閉塞,是指將鐵路分成不同區間,每個區間「辦理閉塞」後,保證該區間只能有一列班車在行駛,以確保安全。在閉塞區間的兩端車站,設有專用路牌一組及保管通券的通券箱,每一區間路牌均不同,且通券箱也必須以該區間專用路牌才可開啟取出通券,就好比不同的鎖要用專屬鑰匙才可開啟是同樣道理。列車需攜帶專用路牌,始能在閉塞區間段行駛。通券的功能,則在同向若陸續有兩列以上列車要前進時,站長會先以專用路牌開啟通券箱取出通券,遞交先行車攜往下站,以取代路牌作為行車憑證,等該列車到站後,電話回報確認,這時再將路牌交由後行車攜帶前往。台鐵接手後,班次不斷增加,原先的牌券閉塞已不敷使用,尤其是當列車交會時,運行作業紊亂,極易造成誤點,遂於1951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這也是目前台鐵支線仍在使用的閉塞系統。新店線最初共分萬華-螢橋-公館-景美-新店等四個閉塞區間,民國1953年因列車運轉需要,將水源地納入閉塞點,全線遂多出螢橋-水源地-公館兩個閉塞區間。此種閉塞方式與牌券閉塞最大的不同,在於「辦理閉塞」的路段,其兩端車站的閉塞器內僅能取出一塊路牌,除非已取出的路牌再放回任何一端的閉塞器內,否則隔鄰區間無法「辦理閉塞」,當列車運轉有所延誤時,可適時變更會車地點,較牌券閉塞更具效率。也因此,當車站內有列車相會時,常可看到站務員騎著鐵馬來回奔波,進行路牌交換。
新店線原本體質就不佳,台鐵接手後試圖讓它起死回生。光復初期的台北鐵路公司年代,連同貨運在內,一天只有20多班,早上六點發頭班車,到晚間八點即收班,上下行僅一列客車在運轉(見1948年台北鐵路公司排定的末代行車時刻表);台鐵接手後,客運列車往返陸續增加到36班次,平均每小時有一班車,末班車更延到近午夜十一點(見1960年台鐵排定的單向時刻表)。而每逢春節、國慶及中秋等假日,更是加開班車,僅列示1960年國慶日加班車時刻紀錄如后:萬華六點二十五分開,七點十分到新店;新店八點八分開,八點四十九分到萬華;萬華九點三十分開,十點十二分到新店;新店十一點十八分開,十一點五十九分到萬華;萬華十二點四十五分開,十三點二十五分到新店;新店十五點二十四分開,十六點三分到萬華。
 |
1948年台北鐵路公司排定的末代行車時刻表 |
 |
1960年台鐵排定的單向時刻表 |
1958年,為了方便旅客,提高載客量,更首次推出「劃一票價」,全線無論遠近,一律一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措施,沒想到,早在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從當年的宣傳廣告內,除了那會心一笑的插圖外,我們也感受到那個時代台鐵的用心良苦。
雖然,台鐵試圖以低廉票價吸引旅客上門,奈何成效不彰,虧損反越大,乃於1963年1月調漲了全線票價,改以萬隆站為分段點,全票一段為一元五角,全程(兩段)為二元五角,一直實施至業務終結為止。然而,台鐵的苦心經營,卻依舊挽回不了賠錢的事實。這條支線大都靠貨運在苦撐,客運只占少數,偏偏學生又最多,加上公路建設漸漸發達,更搶走了不少生意;在台鐵眼中,新店線早已成了「家門不幸」的敗家子,平均每年要虧780餘萬元,是賠錢最多的一條支線。要不是新店地區80多家煤礦業每年有2萬8千噸要靠它來轉運,不然,鐵路局早就想把它給拆了。
 |
無論遠近,一律一元 |
 |
當年 「劃一票價」 的宣傳廣告 |
 |
台北鐵道運賃表 |
 |
新店線鐵路舊車票 |
 |
新店線鐵路舊車票 |
1960年,公路局計劃利用部分新店鐵路路基,作為拓寬公館至新店公路之用,與鐵路局協調遷移鐵路事宜,台鐵抓住此「利多」機會,堅持要拆就要全部拆,不能還留一小段要台鐵經營。
事實上,公路競爭早已威脅到鐵路營收;樓高三層,充滿新穎現代感的公路局新店站在1963年初便已落成,當時新店線鐵路尚未拆,還在茍延殘喘中,但公路取代鐵路的企圖心卻已見端倪。
不過,新店線欲斷難斷,當停駛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他們便到省府交通處去陳情暫緩拆除,否則公路運送成本增加,將影響他們的生計。政府也體恤他們,最後決定先另建一條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以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來拆。1965年3月5日中和支線完工,3月1日起新店線停售學生票,3月10日全省各火車站停止承運到新店線各站之包裹和貨運,3月15日新店線各站運出之貨運辦理清結,3月24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火車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25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往萬華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26日拆軌工程也隨即展開,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枝仔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今天從萬華後站汕頭街與汀州路交會口順著汀州路走,可以很明顯的引領出昔日新店支線的軌跡,許多後來遷居汀州路的人,可能想不到三十三年前這裡曾經是條鐵路,也由於鐵路路基較高,因此今天汀州路有部分路段便呈現兩側巷道低,幹道汀州路較高的地勢。而當年曾經奔馳在新店線上的CK101號蒸汽火車頭,比起其他已遭解體的老火車頭來說,可是幸運多了,除役後便深隱在鐵路局嘉義機務段頤養天年。1997年,鐵路局將這輛黑頭仔迴送台北機廠復建,在退休老師傅的羣策努力下,終於在1998年鐵路節吞雲吐霧再展雄風;對於這輛見證過新店線歷史的老骨董,能夠重現江湖,意義非凡。
不久,台北又將會有另一條軌道直伸新店,只是它這次鑽入了地下,如果那是一座時光隧道,那麼,當年曾經搭火車遊碧潭的情侶們,來日再搭捷運重遊舊地時,是否會思想起年少時的愛情故事?浪漫也好,感傷也罷,對多數人來說,幾乎被遺忘的新店鐵路滄桑歷程,恐怕也只能憑空追憶了。
 |
台北往新店公路原本路況水準不高。新店線鐵路1965年3月拆除後,立即以鐵道路基拓建公路由兩線道變成四線道,此圖為政府官員於1965年10月視察施工情形《國家文化資料庫》 |
 |
1966年初北新公路完工。這條公路堪稱是北台灣的示範道路,不但行車限速提高,車道中間更設置了早年罕見的安全島,連沿線的公路局候車亭也十分摩登,甚而還訂有完工後十年內不得挖掘路面之協議《國家文化資料庫》
|
 |
公路局新店站於1963年初便已落成,台鐵新店線仍在營運中 |
 |
樓高三層,充滿新穎現代感的公路局新店站《國家文化資料庫》 |
【以下網站可查詢到昔日新店線鐵路的老照片,點入可連結】
9.公館當年像個小山城《泛黃的歲月網站》
【本文所引用之老照片均遵照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相關規定,其中文內舊車票均經謝明勳先生同意翻拍自《台灣鐵道車票圖誌》,崛江貨運側線老照片由好友程央先生所拍攝,謹向照片攝影者及典藏者致謝】
更完整的照片檔請參閱我的相簿
==============================================================================
Inspiration
當年,因興趣使然,撰寫這篇文章,卻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讓我深覺「鐵道舊線跡踏查」的難度比想像中還高。在這之前,坊間介紹新店線的文章甚少,大概只有鐵道專家洪致文先生的相關著作。當然,我也曾試圖連繫台鐵及新店市公所,奈何新店線的官方資料付之闕如,最後,只得利用週休跑到央圖台灣分館當蠹魚(昔日位於台北市光華商場旁,今已遷至中和,並改制為國立台灣圖書館),查遍古地圖、舊報紙、老照片、日據時期及戰後有關台灣研究的刊物等。那時,GPS不普及,也無法與古地圖進行比對,致沿線車站確切位置不易定位,但經過實地走訪及請教當地居民佐證後,像是汀州路部分路段仍保有鐵道工事等特徵,遂也勉強拼湊出一些蛛絲馬跡。
文內也提及了一些比較專業的鐵道知識,但為避免落入冰冷生硬的冗長敘述,並增加全文可讀性,我嘗試結合與新店線有關的人文產業紀實,希冀由多個面向來介紹這條鐵路。
全文在1998年完稿並刊載於《鐵道情報》。不久,我接到公視黃湘玲小姐的電話,獲悉他們正籌製《軌道傳奇》節目,有一集就是要介紹新店線,想擇期來採訪我,不巧,當時因公必須到南投出差,只好婉拒,後來是寄了一些資料給她當作節目腳本參考。另外,刊登在聯合報的精簡版,則有幸在2001年被台北市河堤國小當作該校暑期夏令營活動的背景資料;2002年9月,台北市中正區舉辦《鐵道旁的春天》文史資料展,也引用本文部分內容介紹汀州路與新店線鐵路的歷史沿革。
能獲得這些迴響,真是始料未及,但縱使是花了不少時間精力投入這篇文章,總自覺個人只是拋磚引玉,其實文內仍有諸多闕漏之處,像是五處光復後就廢除的乘降場位置,實非個人能力所及,也只有輕描淡寫含糊混過;所幸晚近有關新店線鐵路的報導,更多且更詳實,如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謝明勳先生的《台灣鐵道車票圖誌,2001年》、好友蘇昭旭先生的《台灣鐵路環島風情--特殊路線篇,2004年》、鐵道同好古庭維與鄧志忠先生合著的《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2010年》等,均屬上乘精彩之作,也彌補了本文不足之處。
2012年9月,我重新徒步踏查這條舊線,一路所見,儘是車水馬龍和一棟棟水泥樓房,要在心中勾勒出新店線鐵路輪廓,的確需要非常「專業」的想像力。而當我順道溜進紀州庵內稍歇時,看到服務台有一則徵集新店線老照片的活動訊息,內心又燃起了一絲期待,期待會有更多關於這條鐵路的文物能夠出土,讓多數只能憑空追憶的人們,有更豐富的緬懷空間!
終於,在期待中,2015年年底紀州庵為配合一年一度的週年展,舉辦了一場「都市萬新、日日萬新–新店線鐵路特展」。由於策展單位引用了本文部份內容,我因而也受邀參加了他們的開幕記者會。
整個會場佈置極其簡約,十足的「紀州庵」風!因為,裡頭並沒有鐵道迷感興趣的新店線鐵道文物(如行先板、實體硬票、列車運行圖等),而是以文學饗宴搭配老地圖、老照片的方式來重建它的輪廓。
但,這都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紀州庵透過作家余光中、王文興、舒國治、小野、亮軒等對這條鐵道的書寫,摘錄了數則經典文句陳列於展場。看著看著,赫然發現拙著《鐵道‧旅人繪》片段也藏身其中!這輩子能與王文興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併列,可真是三分僥倖,七分榮幸啊!
紀州庵特展,適時提供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這條鐵道的不同面向。雖然,許多人對它很陌生,年輕人更以為它就是捷運新店線呢……
昭明學長
回覆刪除巨著可集結考慮出書
為讀者之福
還在累積能量
刪除也期待有那麼一天
感謝您的激勵
好感動....感謝!! 潘掬慧
回覆刪除感謝您的賞析
刪除想必您也是四年級生吧!
景美站的部分
回覆刪除以目前的狀況
其實是在台北市的羅斯福路六段
而不是新北市的北新路喔!
謝謝您的指正,照片圖說正確,但內文疏忽了,已更正!
刪除"和平站鐵道旁昔日的日本宿舍,今已拆(1988年)"這張應該是瑩橋站。右邊紅色建築旁是廈門街25巷4弄。
回覆刪除GOOGLE MAPS對照:https://www.google.com.tw/maps/@25.0253124,121.5180418,3a,75y,23.05h,100.11t/data=!3m6!1e1!3m4!1sY1Etk7G-CXR-zd6LaTaETQ!2e0!7i16384!8i8192
謝謝指正,我搞胡塗了,是螢橋站附近沒錯,原址今改建成豪宅,圖說已更正
刪除感謝您的文章,讓我更認識這條鐵路,請教水源地站廣場旁的建築,聽說是車站的行李房改建而來的?是真的嗎?謝謝
回覆刪除有聞此一說,惟因無明確歷史圖片或檔案記載,無法定論
刪除多麼完整的文獻搜集與史地回顧.謝謝您的鋪陳與製作🌿🙏🏼
回覆刪除不客氣!雖然新店線在1965年便結束短暫生命,多數人對它印象很模糊,但隨著地方文史漸受重視,近年來大家對這條「傳說中的鐵路」也開始有了較多探索
刪除又是我,好幾年前拜讀過您這篇作品,我娘家就在舊新店線的沿線旁,曾在網路上看到過1966年時的舊照片,當時鐵路已經拆除,不過依然可以看得出路基。
回覆刪除請問您是否有FB,我可以分享照片給您。
是在那一段路上呢?歡迎透過fb分享照片,謝謝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