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清水站、沙鹿站,海岸線孿兄弟


清水和沙鹿,在傳統與現代間,各自選擇想走的路,一個仍淡泊純樸,一個已脫胎換骨,從火車站,我們看到了一切。

  山線鐵路較早於明治41年(1908年)完工,日本政府有感於苗栗台中間鐵路坡度陡急,影響運輸效益甚鉅,遂於大正8年(1919年)另築全長91.2公里的海岸線。而清水以南路段則先行於大正9年通車,其間的清水和沙鹿二站不但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且都位於台中縣境仳鄰而居,宛如孿兄弟,雖名列海線三大站之林(另一站是大甲),但論發展成就,兄弟倆命運卻不同,這與他們的身世背景及日後環境變遷有密切關係。

  清水,舊名牛罵頭,原係平埔族「牛罵社(Gomach)」所在地,因大肚台地西側貌似牛頭而名,1920年,在鰲峰山麓埤仔口發現清澈湧泉,故改名清水。

  清水街頭海拔僅8公尺,較北邊的大甲溪河床還低50公尺;鐵路過了大甲溪後,便沿著大肚台地西緣,經甲南、頂湳、下湳(由地名可略察地勢漸降),一路下坡進入清水市區,並從省道上方凌空架橋而過(當地人稱火車路孔,是進入清水市區的北口);當初興築時,考慮該路段若截彎取直,則必須拆除鎮民的信仰中心-紫雲巖,故只好將鐵路向西拗避開鬧區再轉回正南直行,在連續大彎又是下坡的情況下,19247月便曾發生過火車翻覆的重大事故;而為了防止火車煞車不及,火車站更是設在離市區南方1.5公里遙的現址,這使得搭火車到清水反而不方便,記得年幼偕同父親搭火車回清水祖厝,都是提前在大甲下車,再換班次較多的公路局返鄉。

  火車在雙線路段,通常都是靠左軌行,這與火車駕駛座設計在左邊有關,然而大甲清水間的雙線路段,火車卻大都靠右行,據瞭解主要也是為了前述那個要命的下坡大彎,當火車南下進入清水站前,鐵路會先右彎再左彎,不久便逢一處平交道(指「海濱路」無人看守的第三種甲平交道),該處受地形影響,視線不良,雙線化後為拉大曲線半徑,增加安全視距,便規定此路段靠右行。

  清水站原有站房毀於19354月中部大地震,現有站房則是同年12月震災復舊所重建,翌年5月完工,是目前全省驛站中少數頗具特色的磚造建築。該站受先天環境因素,致營運業績不彰,每班車平均候車旅客僅15人,站內連個地下道或陸橋也沒有(註:本文完稿於1999年,台鐵基於安全考量,已於2005年設立了一座月台天橋),歷史悠久的站房也因此而得以被保留下來;站前筆直寬大的馬路顯得異常寧靜,少了一般車站所帶來的繁華吵雜,後方幾口大魚池,悠閒的釣客自得其樂,在清水火車站最能感受到小鎮純樸的風貌了。

  南行僅約3公里便來到了沙鹿站。沙鹿昔日是平埔族「沙轆社(Salach)」舊址,傳說原沙轆社發展甚慢,認與「轆」字有關,鹿需到沙地鑑蹄,行走於沙埔地已嫌困難,還得拖車牽引更是不易,遂將車去除,而有今名。

  今天沙鹿鎮繁榮程度已不亞於大甲鎮,改名之說也許是一種巧合,但沙鹿位居海線交通要衝確為不爭的事實,台中港特定區開發後,清水、沙鹿、梧棲形成三角鼎立,連接台中市到台中港的中棲路與縱貫公路在此交會,使得原本路幅不寬的街衢更加擁塞,由於意外事故頻傳,省道旁短短一公里內就有光田、沙鹿及童三家規模不小的綜合醫院,醫療院所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沙鹿站位居市中心,雖占盡地利之便,然公路客運的競爭卻一度威脅鐵路票房;近年來受高速公路塞車影響,加上靜宜大學遷校該鎮,鐵路局趁勢增停幾班自強號,終於回流不少旅客,該站營收自1990年起便超越了大甲站,勇冠海線之王,並於1997年由原三等升格為二等站。

  沙鹿是海線工商重鎮,福壽和味丹兩大企業就位在鐵路旁,其中又以「彌勒佛」為商標在此落地生根的福壽公司最具規模,鐵路曾經是該公司最重要的運輸動脈,其所生產的穀類飼料等所需原料,以往均由高雄港進口,利用鐵路貨運送抵沙鹿站後,再轉入專用側線直送廠區,自台中港開航後,原料就近改由該港進口,專用側線利用率已大不如前,沙鹿站貨運吞吐量也因而減少。

  站前市井熱絡,沙鹿鹹肉圓和陳石城肉脯近在咫尺,鹿寮成衣批發市場帶來的人潮商機,更讓小鎮充滿一片朝氣;1967年改建的站房,每逢假日便呈現擁擠,鐵路局已計劃配合海線雙軌化工程要二度擴建沙鹿站了。

  近年來,清水在牛罵頭文化協進會致力於尋根溯源下,歷史文物與自然風貌得以傳承保留,令人欣慰,而沙鹿則在台中港日趨開發帶動下,已準備扮演好衛星城鎮的角色,繁榮進步指日可待;清水和沙鹿,在傳統與現代間,各自選擇想走的路,一個仍淡泊純樸,一個已脫胎換骨,從火車站,我們看到了一切。

古樸的清水火車站

直到2013年,才有客運從舊省道中山路拐進站前的中正街設站

站前開往高美的巨業客運,乘客比搭火車的人還少

冷清的中正街,出現一輛早餐車

多數客運只在中山路(舊台1線省道)設站

這輛DL1040貨車移動機,常駐清水站貨運小月台

另一端則停了一輛搬運車,為了載卡多,車體甚寬,是一種「有容乃大」的概念

車站後方那幾口魚池,與清水站頗有淵源

清水站月台,大半時間都是如此空蕩蕩

清水往南以迄追分約18公里仍為單線,是縱貫線目前最長的單線區間

列車即將靠站,在還沒站內天橋的年代,乘客都得像這位站務員一樣,跨越鐵軌到月台候車

近年來乘車人數雖有增加,但因多是短程客,致營收增幅有限

通勤區間車仍為海線主力車種

站名直接漆在牆上,多了些台灣早期火車站的況味

早年還是可上下拉動的木窗(俗稱火車窗),可惜全換成現代化鋁窗了

站前面對的中正街,少了一般車站所帶來的繁華吵雜

站體的國防色瓷磚相當耐看,也鮮少脫落

車站旁尚有數間台鐵員工日式宿舍

去樓空,荒廢多時

牆上那個洞口,幾年前還有個寫著「郵便受」的郵箱,已不翼而飛

站旁那個小花圃,因員工疏於整理,雜草取代原本的花卉

清水地勢,北高南低,最北的「甲南」鄰近大甲溪,海拔最高

由「甲南」往南行,來到「頂湳子」,後方煙囪及廢棄廠房為南興造紙廠,是1960年代清水頗具規模的一家工廠

「下更接近清水市區,由地名也隱喻了地勢漸降

火車在雙線通常都靠左行,大甲清水間雙線路段,卻大多靠右行,上圖是一列北上莒光號

清水橫山是鐵道迷經常取景拍攝的海線熱點

海線鐵路南下過了大甲溪後,便沿著橫山西緣一路下坡進入清水市區

一列南下自強號悄悄露頭,進入清水大彎路段準備右彎

車頭轉正,朝西奔馳

往清水站前進

向西遠望,兩處彎道間有一段約500公尺長的短暫直線

列車已開始左彎,慢慢遠離清水大彎路段

平交道告警燈,顯示左彎後,依序會有「海濱路」與「鰲峰路」兩處平交道

鐵路自舊台1線省道(今中山路)凌空架橋而過,當地人稱火車路孔

清水中山路拓寬前火車路孔舊照(鄧志忠攝)

火車不止從舊省道凌空而過,也在不遠處橫跨「石瀨頭橋」(圖中紅橋),形成有趣的橋中橋

從海濱路平交道觀察,南下列車自清水大彎左彎後,車頭準備轉正

車頭轉正,朝南往清水站駛去

海濱路平交道,清水市區往社口的主要道路

剛駛離清水站的北上區間車,旁邊是清水有名的五福圳

鰲峰路平交道,昔日清水往梧棲的主要道路

一樣都叫「中正街」,沙鹿站就是比清水站熱鬧

沙鹿站營收已超越大甲站,勇冠海線之王

從月台不同的屋頂型式,可窺探出沙鹿站月台幾度加長擴建的痕跡

新建的沙鹿站已有往梧棲方向的西(後)站出口

原本的沙鹿(前)站大門改稱東站出口

停靠沙鹿站的長途對號列車以莒光號為主

沙鹿後站夜景

沙鹿站月台夜景

沙鹿站潛力無窮,未來將可轉乘捷運直通台中市區

夜晚的沙鹿火車站前依然熱鬧

落地生根的「福壽」,是沙鹿最具規模的企業

沙鹿站前知名的陳石城肉脯

市井熱絡的沙鹿鬧區

巨業客運是台鐵海線往返台中市區的競爭對手

沙鹿位居台灣大道(原中棲路)與中山路(舊台1線省道)的交通要衝

光田醫院,有海線「小台大」的美譽

沙鹿綜合醫院,以前叫「郭綜合醫院」,以外科、婦科著稱

童綜合醫院,由沙鹿人童瑞欽醫師創辦,鄰近梧棲也開了一棟宏偉的分院,是梧棲最高的建築(25樓)

或許是有感於沙鹿發展太快,光田醫院對面的「美仁里」也有了懷舊彩繪村

美仁里彩繪村

美仁里彩繪村

美仁里彩繪村

美仁里彩繪村

美仁里彩繪村

美仁里彩繪村

巷弄裡的古早味

巷弄裡的古早味

巷弄裡的古早味

由1977年時刻表觀察,15次南下莒光號海線只停靠沙鹿站,大甲則過站不停

6次北上莒光號海線同樣只停靠沙鹿站,沙鹿取代大甲,稱霸海線




【本文曾刊載於1999-07-23/聯合報/鄉情版;另轉載於2001年台鐵追分站架設之《追分小站》(該網站開張2年後,不明原因撤除)
【文內有特別註明拍攝者之照片係由好友鄧志忠兄所攝影,謹表致謝】
==================================================================
Inspiration

  孩提時,曾對清水火車站留存過特殊迷人的印象;孤立的月台,古樸的站房,只有火車快來之際,始見人影,火車離站後又恢復寧靜,感覺有幾分像電影美國西部拓荒年代的場景;但卻又不全然像,因為它少了那種只有車站周遭才有街坊商店的小鎮風貌;實際情況是,站前中正街,筆直整潔,沒有任何店鋪,只有幾戶鎮日大門深鎖的住家(冬季海風甚大),有一種遠離喧囂的強烈疏離感。

  父親年少時唸台中一中,當了六年半的火車通勤族,每天一早得從清水先搭車到彰化再轉往台中。提起通勤往事,他的觀察角度出乎我意料地細膩,對清水站的風情點滴,猶能侃侃道來,言談間,似也牽引出老人家思緒中一抹永遠回不去的鄉愁。

  清水站離市區太遠,加上火車班次少,一般鄉親出遠門多半是搭客運(公路局或豐原客運)。而父親當年的火車學生定期票僅為普通票價的十分之一,相當低廉,這也難怪,清水站的客源只剩下一群窮學生。有趣的是,我阿嬤家以前是開布店的,因為家中只有我父親有學生優惠票,曾祖父便常吩咐他搭火車去彰化的布莊批貨回來,多少可省下一些成本錢。原來,父親從小也當過跑腿的!

  清水站雖寥寂,但也有過喧囂的年代。父親說:自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乃至1945年間,日本徵調許多台籍青年前往「支那國」或南洋作戰;每次只要有清水子弟兵出征,唸小學的他,便常和同學一起被學校動員到清水火車站歡送,邊拿旗子邊唱歌,還有樂隊助陣,聲勢浩大。沒想到,火車站前的熱鬧盛況,竟是殖民統治年代台灣人悲歌命運的另番寫照。

  韭黃曾是清水最知名的農作物,品質與產量都聞名全國(現今規模已不及彰化溪湖)。光復初期,收成的韭黃仍多仰賴鐵路運往台北,這也使得夜間的清水站會出現貨運忙碌景象。除了以表訂貨物列車運送外,偶爾也會因單線鐵路運量受限,臨時附掛於客車一起北送的情況。1950年代,父親北上唸大學,有一次從清水搭夜行車北返學校,結果他搭的那班車為了等候韭黃載貨作業而必須延遲半小時開車;據他回憶,當時的夜車不但同時掛有頭等、二等、三等車廂,到了清水站又於車尾加掛數節貨運車廂(我猜會不會是篷車型代用行李車),成了道地的混合列車。

  清水站於海岸線通車之初為木造站房,毀於1935年中部大地震。文獻中均找不到原本車站的樣貌,只有一張地震後清水街北端鐵軌塌陷的老照片(取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值得一提的是,現今清水站後方有幾口大魚池,父親說,他唸小學時就有了,日本人為了快速重建車站,就近挖了那幾口魚池,利用挖出的土方,再施以鋼筋水泥來建築站體。

   為了解決車站過遠問題,日治時期火車站前也曾舖設輕便車軌道通往街區,由沙鹿製糖會社開闢,日後轉手台中輕鐵會社經營。其幹線是由大肚經沙鹿沿縱貫路舊省道而行,經清水市區再往北抵菁埔、甲南一帶;清水地區另有支線,火車站串聯大街路、埤仔口是其中一條。我問父親,上學時有否搭過輕便車到火車站?他說沒有,因為南下列車在進入清水大彎前,遠在橫山那頭都會先鳴笛,他一聽到高亢的汽笛聲,便得卯足全力死命狂奔,印象中,沿途都沒看過輕便車蹤影,只有少數幾次,人都快跑到火車站了,才見到一輛輕便仔冉冉自反向出現。

  另外,文內有提到火車在清水境內靠右行的典故。「靠右行」這檔事,在我心中一直是個迷唸大學的1978年左右,曾經很憨厚地直搗清水火車站請教,卻被站務員賞以臭臉:「你哪裡來的?問這個想幹什麼?這是國防機密!」天啊!原來我不小心問了一個極度敏感的問題,嚇我一跳,連說抱歉,不敢多問。直隔數月後,有一回我從日南搭火車到沙鹿(沒搭到清水,可能是因沙鹿轉車到學校較方便,但也可能是不想再碰到那位兇巴巴的站務員),恰好搭到藍皮DR型柴油客車(竹南→彰化),很幸運坐到前端駕駛室旁的座位,這個視野可以展望列車行進前景。當列車駛離大甲站進入雙線路段後,我實在忍不住,還是鼓起了勇氣,膽怯怯地問了司機員關於「靠右行」這檔事。沒料到我碰到了一個好司機,他不但沿線熱心解說,還耽心列車行進間噪音太吵,怕我聽不清,嗓門拉的特別高;當下,我還在想:「哇!你真好膽,這麼大聲跟我談國防機密,按呢甘妥當?」當列車滑入清水大彎時,他更要我仔細看清前方幾個關鍵點,15分鐘短暫交談,終於替我解惑了。真的很感謝這位司機員,可惜當時沒留下任何連絡方式,想必他現在應該跟我一樣,都退休了吧!

  至於沙鹿,在此簡單補述兩點。沙鹿新建的跨站式站房已於201310月底啟用,原本舊站僅有面向東側的一處大門,為了帶動鐵路西側發展,新站已設有後站,是海線唯一有後站的火車站。另「沙鹿」閩南語唸法,鄉親仍習慣以古名「沙轆」二字來發音,「鹿」字應唸成閩南語「六」的音,台鐵對號列車上的台語廣播站名便可這麼聽到。中時人間副刊有一篇沙鹿一瞥(2013/12/8),有興趣的讀者可延伸閱讀。

昭和3年(1928年)清水街奉祝獻燈,埤仔口圳旁可見輕便車軌道(取自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牛罵頭老照片專輯」)

清水輕便車路線,以下底圖均為大正10年(1921年)1/25000地形圖,再由作者後製標示,底圖取自《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清水輕便車,紅色實線為幹線(原圖標示「製糖用台車軌道」),運蔗為主,大致沿今縱貫路省道而行;紅色虛線為支線,載客為主,有三條,一往火車站,二經大街路、埤仔口、轉清水街接回幹線,三經橋頭、四塊厝往高美

輕便車幹線往南經鹿寮往沙鹿

這條幹線是由沙鹿製糖會社開闢,在沙鹿火車站北邊亦分歧出一條手押台車支線往梧棲

清水輕便車,由今中山路與高美路口分歧出一條手押台車支線,經橋頭、四塊厝往高美

手押台車支線,經橋頭、四塊厝往高美

清水輕便車幹線往北行,經下湳子、田寮、頂湳子,抵菁埔一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