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騎樓下駐足許久,試圖追尋父親當年在開明留下的點點滴滴,內心不免感慨,感慨老書店會不會跟復興橋一樣,將來也只能從老照片中去追憶它輝煌的歲月呢?
台北復興橋,建於1955年2月24日,許多老台北人都還記得它。
早年,中山北路是老蔣總統每天往返士林官邸與總統府的必經之途,但縱貫鐵路在此卻有個平交道,每當火車經過,柵欄放下,迫使總統車隊必須臨時停車,途為之塞,險象環生,對元首維安構成嚴重威脅,於是,主政者便在這個交通要衝上蓋了這座橋。
北端始於長安東西路,南端最初迄於中正路(今忠孝東西路),後來又延伸到青島東西路。由於復興橋是全台第一座立體高架道,又別具特殊功能,它的峻工,在當年可是一樁國家大事呢!
取名「復興」,是為了呼應反共抗俄的時代背景,但民間卻膩稱它叫「台北天橋」。天橋如虹,車行其間,風馳電掣,宛若金龍飛舞,總教人嘆為觀止;嘉義畫家林玉山便曾詠詩讚道:
「都城車馬似穿梭,一架虹橋接大羅;
有路登天基可拓,何妨人類日增多。」
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完工,復興橋已於1995年功成身退。如今,只剩中山北路與忠孝西路口「復興橋郵局」那面招牌見證它的存在。
文獻上可找到不少復興橋老照片,其中我最讚賞的一張,是通車當天有一列蒸汽火車剛自台北站離開,從橋下通過,橋上擠滿了前往觀禮的民眾,非常經典的歷史畫面!
日前,我到老照片攝影地點,以相同角度拍了一張今昔對照。復興橋跟火車鐵軌都已消失,取而代之,是原本鐵道路廊上方新築的市民大道高架橋,更壯觀、更延綿。物換星移幾度秋,要不是遠方出現那座大家熟悉的台北車站「批薩屋」,否則也很難認出這兒就是復興橋原址了。
昔日靠近北端橋頭的那幾家店舖,目前仍殘存者,就我有印象的,只剩中山北路左側「林田桶店」與右側「開明書店」。
「林田」以木桶起家,舉凡民國四、五○年代,家家戶戶常用的水桶、浴桶、腳桶、米桶、飯桶,這兒都還找得到;昏暗的店面,一開就是90年,算是國寶級老店。
至於「開明」,它是中國著名的出版社,總店設在上海(1926年成立),中山北路這家則是戰後約1946年才開設的台灣分店。
光復初期,本省師資養成尚屬萌芽階段,中學採用的中文教材均由大陸學者翻譯自國外原文書;彼時,開明書店與正中書局(黨營事業)並列台灣教科書兩大龍頭。
父親年輕時就與開明結了緣,1953年唸師大時,曾替開明勘誤過初高中數學教科書,並撰寫習題解答,據說那是物力維艱年代全台唯一的數學題解。由於有這樣的「打工」經驗,父親因而與書店經理劉甫琹先生熟識,而後更受到劉經理引薦,到北一女任教,期間也替開明改寫過一本《立體幾何》。
「為了準時交稿,常騎著鐵馬勤跑開明,劉經理每見到我總是汗流浹背而來,便邀約一起上樓,先喝杯茶,喘口氣,甚或吃個便飯。」平日話語不多的父親,娓娓道出當時的情景。「經理一家人就住書店樓上,對我這個年輕小伙子很關照。」
父親嘴角微揚,越說越起勁:「偶爾興致一來,還會帶我去『大東園』應酬作客,見見場面;我會吃生魚片,就是被劉經理給磨練出來的。」大東園是早期台北西門町知名的江浙餐廳,現在回想起來,也終於瞭解,為何年幼時,父親常會帶全家去那兒打牙祭。「如果當年沒有開明,我也不可能成為北一女老師。」言談之間,看得出父親對劉經理非常感恩,對開明也心存深厚情誼。
去年春天,劉經理的女兒與我連繫上,她長居海外,是父親北一女1960年代畢業的學生,時隔多年,千里繫得師生緣,真令人欣慰。透過她,也知悉劉經理已於2013年以高齡99歲仙逝了。
當我再走訪這家老書店時,一樓已變成一家麵包店,書店則搬到了樓上,規模小很多,只留辦公間,沒有門市,也不對外開放,感覺是在慘澹經營。我在騎樓下駐足許久,試圖追尋父親當年在開明留下的點點滴滴,內心不免感慨,感慨老書店會不會跟復興橋一樣,將來也只能從老照片中去追憶它輝煌的歲月呢?
 |
1954年復興橋破土興建,平交道旁日式房舍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遠方亦可見到台大醫院西址大煙囪(「走過台灣一甲子:中央社」) |
===========================================================
Inspiration
中山北路對許多台北人,特別是中老年的台北人來說,都有深刻印象,它是台北最教人發思古幽情的一條路了。會這麼說,是因為以前的中山北路尾有個動物園與兒童樂園(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前的中山北路止於今圓山保齡球館南側)。如我這般四年級生,小時候沒跟著爸爸媽媽逛過圓山動物園與兒童樂園的,恐怕找不到幾個。若從市區出發到那兒玩,甚或更遠一些,到士林、故宮、天母、陽明山,大都得走中山北路。
事實上,中山北路在日本時代就已存在,日人為了方便台灣總督到「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原址)參拜,於是闢建了這條朝拜大道,並命名為「敕使街道」。到了戰後,由於國父孫中山來台時曾下榻「梅屋敷」(今中山北路與市民大道口的「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所以國民政府將整條敕使街道重新命名為中山北路,連帶也將中山北路所貫穿的宮前町等區域改名為中山區。
國父史蹟紀念館的位置在中山北路復興橋旁,附近也有一家老字號叫「登山友」,開了一甲子。最早店面在復興橋平交道北側,後來搬到平交道南側,今天還在,是專門賣登山用品的商店。這家店離台北火車站不遠,離早期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
(設在「國父史蹟紀念館」內) 又近;那個年代的救國團辦了不少「戰鬥營」之類的自強活動,非常熱門,行前如果要買什麼裝備,到這家店逛一圈便大抵搞定。我唸高中時,參加了救國團「太平山登山健行隊」,在「登山友」買了一個登山背包,因自己不會賺錢就花掉不少錢,還因此心疼了好一陣子。
另外聽父親說,以前在復興橋平交道旁,有一家叫「天橋飯店」的餐館,店面雖簡陋,但賣的牛肉丸湯很知名;可能是我年幼,所以沒有一絲印象。
復興橋是全台第一座立體交叉橋梁,當年落成盛況,可由「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所拍攝的紀錄片《台北復興橋落成典禮》窺知一二。由於復興橋不跨河,而是跨鐵道,有效解決了市區鐵路平交道壅塞問題,所以政府隨後又陸續在縱貫鐵路通過的敦化南路蓋了復旦橋(1959通車,1991拆除,1996臨時便橋拆除)、松江路與新生南路蓋了光華橋(1971通車,2006拆除)、西園路蓋了西園陸橋(1974通車,2001拆除)、北門旁蓋了北門高架橋(1978通車,2016連同忠孝橋引道拆除)、和平西路蓋了和平陸橋(1979通車,2002拆除)、小南門旁蓋了愛國西路陸橋(1980通車,2007拆除) 、南港玉成里蓋了東新橋(1981通車,2011拆除)。
再來說「開明」,坊間有一本由香港教授周佳榮寫的《開明書店與五四新文化》(香港中華書局),詳實介紹了這家書店的創辦與發展歷程,有興趣的讀者或可參閱。有趣的是,書店取作「開明」,據說是為了塑造思想上不受教條主義與個人崇拜束縛的出版風格,具有「開明氣息」的意涵,這與當時別家出版業者思潮保守的經營方針不太一樣,也因此,「開明」在大陸被一些人士賦予了「左派」色彩。
台灣開明是上海開明於1949年設立的最後一個分店,而上海開明總店卻也因配合中共當局公私合營政策,於1953年與青年出版社合併改組為「中國青年出版社」後,正式走入歷史。至於台灣開明,則約於2006年前後被台灣另一家教科書龍頭「東華書局」併購,但仍沿用「台灣開明書店」名稱,成為「東華」旗下的關係企業。
光復初期的中學數學教科書都是單科成冊,如三角、代數、幾何,且多沿襲大陸學者編寫的教材,直到1965年,才開始依教育部頒佈的〈高級中學數學教材大綱〉,改按學期分冊;不久,東華本出現了,由清大李新民教授領銜,羅芳樺、徐道寧、 康洪元合編,在高中數學教科書市場獨領風騷多年,開明版自此便也消聲匿跡。
父親曾經留存許多開明出版的數學教科書,如《開明幾何講義》、《新開明高中代數》、《新開明高級解析幾何學》、《3S平面幾何學》、《3S立體幾何學》、《三角入門》、《大大小小》、《數學列車》、《數學的園地》等。這幾本老書,封面均十足懷舊,其中後三本,類似現在的科普叢書,將艱澀難懂的數學理論,用講故事的方式陳述,可惜內文少了插畫(怎沒找豐子愷合作呢),否則會更有趣。
多年前,因為搬家緣故,父親將許多陳年舊書捐給「北一女數學科教學研究會」,開明的書我只偷偷撿了四本珍藏(很後悔沒多撿一些);其中那本《開明幾何講義》最特別,是開明在上海設了一所「開明函授學校」的教材,這本教材以自學自修為主,1953年於台灣刷第一版,父親便曾幫它寫過題解,只不過,當年這本講義留下來了,但他寫的題解以及曾替開明改編的那本《立體幾何》,都因年代久遠,早已散佚,連我也沒看過。所幸,在2023年整理家父遺物時,找到當年改版的契約書,有他與劉甫琹經理的親筆手簽,彌足珍貴。
早年相機不普及,父親在開明並沒留下任何照片身影,實在可惜。父親年輕時努力付出的人生,值得我借鏡,如今老爸已離世,謹以這篇小文替他留點事蹟,也鞭策自己,時時感恩。
您好:
回覆刪除我是黃春明老師所創辦文學雙月刊《九彎十八拐》的編輯,您的作品〈追憶復興橋與開明書店〉,我們想轉載於刊物中,以分享更多讀者,不知能否同意?誠請應允,出刊後定當寄上本刊感謝。謹祝文安。(如同意,煩請告知收件地址,日後出刊以便奉寄,謝謝。)
《九彎十八拐》編輯吳茂松敬上先生
沒問題,歡迎轉載,並多指教。
刪除您好,
回覆刪除我是古蹟攝影愛好者,一日經過復興橋下,見張貼一紙拆橋通告,心生一驚。事不宜遲,放下手邊工作,
在附近四處探尋拍攝復興橋的最佳位置。最後認為台大醫院的樓頂應能取得全貌。於是背負器材到達電梯的盡頭,不想還有兩樓要爬垂直的鐵梯,好不容易爬到最後兩階,突如其來的被持槍的軍人遏阻,槍口向下對著我,一時非常驚恐,經過說明來意並請求通融
,勉強跨上樓頂,此時更為震驚,見靠近中山南路的幾棟樓頂全是持槍的軍人,其中一棟搭著帳篷,想必是長官所用。在軍人的催促下不能盡心拍攝,但也得到滿意的作品。這是一件意外又奇特的境遇,後來我知道那是為次日(十月十日)國慶日的佈建。
這是個明確的日期,而拆橋是幾天後的事了。
今天讀了您的作品了解更多與復興橋相關的事情,歷史不斷的演進,多數人不太在意周邊發生的事物,幸有志者切心關注,感謝您的分享!
原來您為了拍復興橋還有這段奇遇。最近補貼了一些關於復興橋早年的舊新聞,期能充實本文內容,對史料也更臻完備。感謝您的回響!
刪除您好!我大伯曾在49年之前去台灣開明書店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回到大陸。
回覆刪除想必您大伯對老書店也存有一份感情,說不定與我父親有一面之緣也說不定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