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追憶復興橋與開明書店


我在騎樓下駐足許久,試圖追尋父親當年在開明留下的點點滴滴,內心不免感慨,感慨老書店會不會跟復興橋一樣,將來也只能從老照片中去追憶它輝煌的歲月呢?

  台北復興橋,建於1955224日,許多老台北人都還記得它。

  早年,中山北路是老蔣總統每天往返士林官邸與總統府的必經之途,但縱貫鐵路在此卻有個平交道,每當火車經過,柵欄放下,迫使總統車隊必須臨時停車,途為之塞,險象環生,對元首維安構成嚴重威脅,於是,主政者便在這個交通要衝上蓋了這座橋。

  北端始於長安東西路,南端最初迄於中正路(今忠孝東西路),後來又延伸到青島東西路。由於復興橋是全台第一座立體高架道,又別具特殊功能,它的峻工,在當年可是一樁國家大事呢!

  取名「復興」,是為了呼應反共抗俄的時代背景,但民間卻膩稱它叫「台北天橋」。天橋如虹,車行其間,風馳電掣,宛若金龍飛舞,總教人嘆為觀止;嘉義畫家林玉山便曾詠詩讚道:

     「都城車馬似穿梭,一架虹橋接大羅;
      有路登天基可拓,何妨人類日增多。」

  隨著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完工,復興橋已於1995年功成身退。如今,只剩中山北路與忠孝西路口「復興橋郵局」那面招牌見證它的存在。

  文獻上可找到不少復興橋老照片,其中我最讚賞的一張,是通車當天有一列蒸汽火車剛自台北站離開,從橋下通過,橋上擠滿了前往觀禮的民眾,非常經典的歷史畫面!

  日前,我到老照片攝影地點,以相同角度拍了一張今昔對照。復興橋跟火車鐵軌都已消失,取而代之,是原本鐵道路廊上方新築的市民大道高架橋,更壯觀、更延綿。物換星移幾度秋,要不是遠方出現那座大家熟悉的台北車站「批薩屋」,否則也很難認出這兒就是復興橋原址了。

  昔日靠近北端橋頭的那幾家店舖,目前仍殘存者,就我有印象的,只剩中山北路左側「林田桶店」與右側「開明書店」。

  「林田」以木桶起家,舉凡民國四、五○年代,家家戶戶常用的水桶、浴桶、腳桶、米桶、飯桶,這兒都還找得到;昏暗的店面,一開就是90年,算是國寶級老店。

  至於「開明」,它是中國著名的出版社,總店設在上海(1926年成立),中山北路這家則是戰後約1946年才開設的台灣分店。

  光復初期,本省師資養成尚屬萌芽階段,中學採用的中文教材均由大陸學者翻譯自國外原文書;彼時,開明書店與正中書局(黨營事業)並列台灣教科書兩大龍頭。

  父親年輕時就與開明結了緣,1953年唸師大時,曾替開明勘誤過初高中數學教科書,並撰寫習題解答,據說那是物力維艱年代全台唯一的數學題解。由於有這樣的「打工」經驗,父親因而與書店經理劉甫琹先生熟識,而後更受到劉經理引薦,到北一女任教,期間也替開明改寫過一本《立體幾何》。

  「為了準時交稿,常騎著鐵馬勤跑開明,劉經理每見到我總是汗流浹背而來,便邀約一起上樓,先喝杯茶,喘口氣,甚或吃個便飯。」平日話語不多的父親,娓娓道出當時的情景。「經理一家人就住書店樓上,對我這個年輕小伙子很關照。」

  父親嘴角微揚,越說越起勁:「偶爾興致一來,還會帶我去『大東園』應酬作客,見見場面;我會吃生魚片,就是被劉經理給磨練出來的。」大東園是早期台北西門町知名的江浙餐廳,現在回想起來,也終於瞭解,為何年幼時,父親常會帶全家去那兒打牙祭。「如果當年沒有開明,我也不可能成為北一女老師。」言談之間,看得出父親對劉經理非常感恩,對開明也心存深厚情誼。

  去年春天,劉經理的女兒與我連繫上,她長居海外,是父親北一女1960年代畢業的學生,時隔多年,千里繫得師生緣,真令人欣慰。透過她,也知悉劉經理已於2013年以高齡99歲仙逝了。

  當我再走訪這家老書店時,一樓已變成一家麵包店,書店則搬到了樓上,規模小很多,只留辦公間,沒有門市,也不對外開放,感覺是在慘澹經營。我在騎樓下駐足許久,試圖追尋父親當年在開明留下的點點滴滴,內心不免感慨,感慨老書店會不會跟復興橋一樣,將來也只能從老照片中去追憶它輝煌的歲月呢?

1954年復興橋破土興建,平交道旁日式房舍為「國父史蹟紀念館」,遠方亦可見到台大醫院西址大煙囪(「走過台灣一甲子:中央社」)

1955年復興橋通車典禮盛況(「典藏台灣:聯合報60年影像紀實」)

1955年復興橋通車典禮,大頭車隊經過人群(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5年的復興橋景觀,左側「登山友」登山用品店今仍在,惟店址已遷移至橋的另一頭(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6年的復興橋景況,當時的南端終點在今忠孝東西路行政院前(右上角),中間圓環還有個蔣中正銅像(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7年復興橋南端延伸青島東西路施工情形,由榮工處承建(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8年復興橋延伸工程完工通車(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8年延伸後的復興橋是當年相當新穎的疊層式交通建設,有高架橋、平面道、地下道共計三層(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73年復興橋景觀,左上角為台北市議會舊大樓(1964啟用,2016拆除),照片中的人行陸橋今尚在,幾個月前橋上擠了一堆卡位拍懸日的民眾(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973年復興橋景觀,右上角可見到台大醫院西址大煙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昔日復興橋北端有個「照安市場」,日本時代稱「御成町市場」,即今天的「中山市場」。「照安」乃「詔安」之訛稱,因清代曾有漳州府詔安縣人墾聚於此,形成「詔安厝街」(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台灣」)

復興橋通車新聞

復興橋通車新聞

復興橋通車新聞

復興橋通車新

復興橋兩側不准設立廣告新聞

1914年台北市街圖有標示「詔安厝街」與「梅屋敷(今『國父史蹟館』)」(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1927年台北市街圖有標示「御成町市場」(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1952年戰後台北市街圖,復興橋尚未興建,火車站前叫「中正西路」(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1957年台北市街圖,復興橋已興建,地圖上亦標示出民間慣稱的「天橋」,火車站前則改稱「中正路」(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1974年台北市街圖,復興橋已延伸到青島西路,車行地下道亦完工,火車站前再改稱叫今天的「忠孝西路」(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2019年台北市街圖,復興橋已拆除,鐵路地下化,市民大道也出現了(Taiwan Map 台灣電子地圖服務網)

復興橋1995年拆除後,原本鐵道路廊上方被市民大道高架橋取代(2019年攝)

復興橋拆除後的忠孝西路與中山北路口景觀(2015年攝)

復興橋郵局

這面招牌見證復興橋的興亡

「登山友」是一路陪伴復興橋的老字號,這裡也成了戶外休閒用品的一級戰區

因為它,所以大門前那條路叫中山北路

這兒是以前復興橋下的平交道

以前是等火車通過,現在是等汽機車

復興橋旁的華陰街,遺留的老屋寥寥無幾

中山北路的「條通」文化源自於日本時代,巷弄內有不少居酒屋之類的日式料理;此為二條通

中山北路仍可見到復興橋通車初期的兩層樓街屋

「照島時計店」是由老宅改建的居酒屋,「時計店」在日文是指鐘錶店

三條通與對面的林田桶店

三條通入口處的兩層樓老屋

昔日復興橋北端起於長安東西路

林田桶店

一早還沒開張的林田桶店,連木門都教人驚豔

斑駁的店招,昏暗的店面

日本時代常見的國防色二丁掛磚

台灣開明書店外觀

台灣開明書店已卸下之舊店招

一樓已變成一家麵包店

當年大陸來台的書店多落腳在重慶南路上(正中、世界、中華、商務等),唯獨開明低調隱蔽於中山北路綠蔭裡

中山北路一段77號

騎樓下已難尋開明昔日的點點滴滴

路人經過麵包店,應該沒想過這裡曾是一家老書店

早年條通內有許多日式庭園房舍,住了不少達官顯貴,但現今都已拆除翻建,成了燈紅酒綠的不夜城

五條通因有民宅拆除成為停車場,也意外讓我看見開明書店的後頭樣貌(紅色面磚)

中山北路綠意盎然

中山北路並不筆直,弧形彎道很迷人

父親改編的「高中立體幾何」契約書封面(1963)

父親改編的「高中立體幾何」契約書內文(1963)

父親改編的「高中立體幾何」契約書內文(1963)

早期的中學數學教科書都是單科成冊,如三角、代數、幾何,直到1965年才開始按學期分冊(吳昭明典藏)

《大大小小》類似現在的科普書籍(吳昭明典藏)

《開明幾何講義》是「開明函授學校」的教材(吳昭明典藏)

1953年於台灣刷第一版,父親曾幫它寫過題解(吳昭明典藏)

充滿數學幾何線條的符碼(吳昭明典藏)

《3S立體幾何學》是數學界知名的一本老書(國家圖書館「台灣華文電子書庫」典藏)

這本立體幾何學對中學生來說,會不會太艱澀了(國家圖書館「台灣華文電子書庫」典藏)

《數學的園地》與《數學列車》都是開明青年叢書系列(國家圖書館「台灣華文電子書庫」典藏)

開明印行的教科書廣告(吳昭明典藏)

開明印行的教科書廣告(吳昭明典藏)






【本文曾刊載於2019-05-17/中華日報/副刊;另轉載於《九彎十八拐》第90期,2020-03-01】
===========================================================
Inspiration

  中山北路對許多台北人,特別是中老年的台北人來說,都有深刻印象,它是台北最教人發思古幽情的一條路了。會這麼說,是因為以前的中山北路尾有個動物園與兒童樂園(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前的中山北路止於今圓山保齡球館南側)。如我這般四年級生,小時候沒跟著爸爸媽媽逛過圓山動物園與兒童樂園的,恐怕找不到幾個。若從市區出發到那兒玩,甚或更遠一些,到士林、故宮、天母、陽明山,大都得走中山北路。

   事實上,中山北路在日本時代就已存在,日人為了方便台灣總督到「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原址)參拜,於是闢建了這條朝拜大道,並命名為「敕使街道」。到了戰後,由於國父孫中山來台時曾下榻「梅屋敷」(今中山北路與市民大道口的「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所以國民政府將整條敕使街道重新命名為中山北路,連帶也將中山北路所貫穿的宮前町等區域改名為中山區。

  國父史蹟紀念館的位置在中山北路復興橋旁,附近也有一家老字號叫「登山友」,開了一甲子。最早店面在復興橋平交道北側,後來搬到平交道南側,今天還在,是專門賣登山用品的商店。這家店離台北火車站不遠,離早期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 (設在「國父史蹟紀念館」內) 又近;那個年代的救國團辦了不少「戰鬥營」之類的自強活動,非常熱門,行前如果要買什麼裝備,到這家店逛一圈便大抵搞定。我唸高中時,參加了救國團「太平山登山健行隊」,在「登山友」買了一個登山背包,因自己不會賺錢就花掉不少錢,還因此心疼了好一陣子。

  另外聽父親說,以前在復興橋平交道旁,有一家叫「天橋飯店」的餐館,店面雖簡陋,但賣的牛肉丸湯很知名;可能是我年幼,所以沒有一絲印象。

  復興橋是全台第一座立體交叉橋梁,當年落成盛況,可由「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所拍攝的紀錄片《台北復興橋落成典禮》窺知一二。由於復興橋不跨河,而是跨鐵道,有效解決了市區鐵路平交道壅塞問題,所以政府隨後又陸續在縱貫鐵路通過的敦化南路蓋了復旦橋(1959通車,1991拆除,1996臨時便橋拆除)、松江路與新生南路蓋了光華橋(1971通車,2006拆除)、西園路蓋了西園陸橋(1974通車,2001拆除)、北門旁蓋了北門高架橋(1978通車,2016連同忠孝橋引道拆除)、和平西路蓋了和平陸橋(1979通車,2002拆除)、小南門旁蓋了愛國西路陸橋(1980通車,2007拆除) 、南港玉成里蓋了東新橋(1981通車,2011拆除)

  再來說「開明」,坊間有一本由香港教授周佳榮寫的《開明書店與五四新文化》(香港中華書局),詳實介紹了這家書店的創辦與發展歷程,有興趣的讀者或可參閱。有趣的是,書店取作「開明」,據說是為了塑造思想上不受教條主義與個人崇拜束縛的出版風格,具有「開明氣息」的意涵,這與當時別家出版業者思潮保守的經營方針不太一樣,也因此,「開明」在大陸被一些人士賦予了「左派」色彩。

  台灣開明是上海開明於1949年設立的最後一個分店,而上海開明總店卻也因配合中共當局公私合營政策,於1953年與青年出版社合併改組為「中國青年出版社」後,正式走入歷史。至於台灣開明,則約於2006年前後被台灣另一家教科書龍頭「東華書局」併購,但仍沿用「台灣開明書店」名稱,成為「東華」旗下的關係企業。

  光復初期的中學數學教科書都是單科成冊,如三角、代數、幾何,且多沿襲大陸學者編寫的教材直到1965才開始依教育部頒佈的〈高級中學數學教材大綱〉改按學期分冊;不久東華本出現了,由清大李新民教授領銜,羅芳樺、徐道寧、 康洪元合編,在高中數學教科書市場獨領風騷多年,開明版自此便也消聲匿跡。

  父親曾經留存許多開明出版的數學教科書,如《開明幾何講義》《新開明高中代數》、《新開明高級解析幾何學》、《3S平面幾何學》、《3S立體幾何學》、《三角入門》、《大大小小》、《數學列車》、《數學的園地》等。這幾本老書,封面均十足懷舊,其中後三本,類似現在的科普叢書,將艱澀難懂的數學理論,用講故事的方式陳述,可惜內文少了插畫(怎沒找豐子愷合作呢),否則會更有趣。

  多年前,因為搬家緣故,父親將許多陳年舊書捐給「北一女數學科教學研究會」,開明的書我只偷偷撿了四本珍藏(很後悔沒多撿一些);其中那本《開明幾何講義》最特別,是開明在上海設了一所「開明函授學校」的教材,這本教材以自學自修為主,1953年於台灣刷第一版,父親便曾幫它寫過題解,只不過,當年這本講義留下來了,但他寫的題解以及曾替開明改編的那本《立體幾何》,都因年代久遠,早已散佚,連我也沒看過。所幸,在2023年整理家父遺物時,找到當年改版的契約書,有他與劉甫琹經理的親筆手簽,彌足珍貴

  早年相機不普及,父親在開明並沒留下任何照片身影,實在可惜。父親年輕時努力付出的人生,值得我借鏡,如今老爸已離世,謹以這篇小文替他留點事蹟,也鞭策自己,時時感恩。

6 則留言:

  1. 您好:
    我是黃春明老師所創辦文學雙月刊《九彎十八拐》的編輯,您的作品〈追憶復興橋與開明書店〉,我們想轉載於刊物中,以分享更多讀者,不知能否同意?誠請應允,出刊後定當寄上本刊感謝。謹祝文安。(如同意,煩請告知收件地址,日後出刊以便奉寄,謝謝。)
    《九彎十八拐》編輯吳茂松敬上先生

    回覆刪除
  2. 您好,
    我是古蹟攝影愛好者,一日經過復興橋下,見張貼一紙拆橋通告,心生一驚。事不宜遲,放下手邊工作,
    在附近四處探尋拍攝復興橋的最佳位置。最後認為台大醫院的樓頂應能取得全貌。於是背負器材到達電梯的盡頭,不想還有兩樓要爬垂直的鐵梯,好不容易爬到最後兩階,突如其來的被持槍的軍人遏阻,槍口向下對著我,一時非常驚恐,經過說明來意並請求通融
    ,勉強跨上樓頂,此時更為震驚,見靠近中山南路的幾棟樓頂全是持槍的軍人,其中一棟搭著帳篷,想必是長官所用。在軍人的催促下不能盡心拍攝,但也得到滿意的作品。這是一件意外又奇特的境遇,後來我知道那是為次日(十月十日)國慶日的佈建。
    這是個明確的日期,而拆橋是幾天後的事了。
    今天讀了您的作品了解更多與復興橋相關的事情,歷史不斷的演進,多數人不太在意周邊發生的事物,幸有志者切心關注,感謝您的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原來您為了拍復興橋還有這段奇遇。最近補貼了一些關於復興橋早年的舊新聞,期能充實本文內容,對史料也更臻完備。感謝您的回響!

      刪除
  3. 您好!我大伯曾在49年之前去台灣開明書店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回到大陸。

    回覆刪除
    回覆
    1. 想必您大伯對老書店也存有一份感情,說不定與我父親有一面之緣也說不定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