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的三坑子,洗盡鉛華,近年來結合社區營造,這個漸被後人遺忘的小村落,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記憶中。
桃園縣龍潭鄉三坑子,是典型的客家庄,地處大漢溪西側。清朝時因與北邊重要商港大嵙崁(今大溪)間,有船舶帆運,使得該地成為昔日龍潭地區生活物資的轉運中心。碼頭附近發展形成的市集與老街,曾經繁華一時,隨著舟楫水運式微,百年後的三坑子,洗盡鉛華,近來有文史工作者到此尋根,並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工程等計畫,這個漸被後人遺忘的小村落,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記憶中。
在三坑子老街入口處,有一條溝圳,是當地婦女聚集洗衣聊天的公共場所;由於三姑六婆們在此交換生活經驗,難免是張家長、李家短,就在七嘴八舌,論人長短之際,這片搗衣池也成了打聽小道消息,散播八卦的源頭,許多紛爭是非於焉滋生。庄頭裡有位賢儒名士,實在看不過去,靈機一動,索性就在水塘旁的牆上刻了一首生動有趣的打油詩,寫道「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說三坑為三康」。藉此隱喻塘水可洗淨衣物,亦期能因而澄清紛擾人間的流言;這位隱士暗喻影射,用心良苦,最後不但化解村民間的恩怨,黑白洗的典故,在三坑村內也傳為饒富有趣的美談。
三坑子老街入口 |
租輛鐵馬遊三坑,追風逍遙遊 |
老街很短,從街頭一眼就望穿街尾 |
43號賣阿香菜包 |
45號賣阿秋客家美食及當地知名的牛汶冰 |
47號江夏堂賣芋頭糕及筊白筍等有機蔬菜 |
49號那面日文店招有些歲數了,早期是賣「櫻花啤酒」的雜貨店 |
51號窗前有塊小木板,可拉下擺放販售的物品 |
53號窗前也有小木板,早期若遇生番入侵,木板可立即收回 |
55號江夏堂,近屋頂的兩扇窗是為了守望與防敵之用 |
57號賣客家菜及石門活魚 |
59號冰滴咖啡(門牌卻是60號),隔鄰62號則是豆花店,老街小吃大多假日才開 |
老街雖短,可別小看,每戶居然都有兩面不同住址的門牌 |
村民信仰中心「永福宮」 |
永福宮已有270年歷史 |
三坑自行車道除了往大溪的主線外,還有支線深入田野 |
散佈在古厝與田野間的波斯菊 |
開庄伯公廟旁有一株200多年樹齡的老楓香 |
「青錢第」為張氏家族堂號,張氏祖先經商致富,曾發行以青銅鑄造之錢幣(青錢)賑災濟貧 |
左右門聯寫道「青出羣英人稱瑞鳳,錢名萬選世仰雲龍」,襯出「青錢第」的名門遺風 |
仔細瞧,門聯上方有兩隻倒立的蝙蝠雕飾,意指「福到」吉祥物 |
近屋頂的牆窗上有個給鳥兒休憩的「鳥踏」,很貼心的設計 |
石門大圳分流引道 |
由三坑鐵馬道起點遠望三坑聚落全景 |
三坑鐵馬道 |
三坑鐵馬道一路櫻花相伴 |
三坑鐵馬道有四大主題景觀區 |
騎來舒暢無比 |
少見的優質鐵馬道 |
停車休息喝口水,聆聽鳥鳴再上路 |
選對季節來,鐵馬道成了美麗的櫻花道 |
獨享櫻花鐵馬道,寧靜到不行 |
沒遇到半輛車,只好跟自己的影子打聲招呼 |
總算見到了追風單車族 |
離開三坑鐵馬道後可接往大溪的自行車道,會有一段險降坡,留意慢行,不然「犁田」就難堪了 |
沿途路標多,停車看清楚 |
後續往大溪的自行車道多半建構在原本的產業農路上,路況良好 |
斑鳩擋道,比我還悠哉 |
休耕農地,竟也有光禿禿的美麗意境 |
才轉個彎,便迸出一片金黃色的油菜花田 |
雖小小一片,卻驚豔無限 |
不禁想再多流連片刻 |
自行車道旁總有意想不到的鄉村景致 |
乾黃的稻穗堆積成小小草垛 |
水圳盡頭給我更多遐想 |
韭菜田 |
綠油油 |
途中有一處涉水車道,路面起伏如雲霄飛車 |
從涉水車道谷底爬升上來後,又是一幅教人驚豔的美景 |
整齊畫一的韭菜田 |
這景妙在從谷底往上爬,爬到最高處,才會交織出這美好的一幕,人生起伏莫過於此 |
快到大溪了 |
從自行車道望向崁津大橋 |
抵達大溪橋頭,一座滿是人工匠氣味的吊橋 |
準備折返回三坑,自行車道主線里程標歸零 |
迎著夕陽踏上回程路 |
我總覺得田野間這棟紅磚小屋比大溪橋好看多了 |
途中經過一處已有70餘年歷史的崁津部落,住了一群阿美族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
韭菜田每年10月會開白色小花,又將是另番景致 |
大溪韭菜田是全國最大的韭菜專業區 |
紅磚屋煙囪,純樸可愛 |
不甘寂寞,玩一下自拍 |
單車道旁的無名小溪 |
早期農業年代碾米用的米輪遺址 |
來到了自然生態公園,有美麗的生態湖 |
夕照映湖波,這是一處充滿傳奇的生態湖 |
湖畔相當幽靜,很難想像這兒曾是塵土飛揚與巨大噪音交雜的砂石場 |
自然生態公園全景 |
走到生態公園旁的河堤上,可遠望石門水庫大壩 |
生態公園旁主線7.5公里處開始急陡上坡,必須牽車緩推,考驗體力 |
順著小路穿過竹林後,就來到上方平坦的三坑河階台地 |
當年因桃園大圳施工,需大量磚材,帶動三坑磚窯產業,此為磚窯廠遺址 |
樟樹下一處極不顯眼的洗衣坑 |
夕陽餘暉下的三坑水稻田 |
昔日黑白洗並沒有如今天所看到的遮雨棚(2000年) |
三坑老街也沒有如今天所看到的美食店舖(2000年) |
尚未出名前的老街,連假日都冷冷清清(2000年) |
永福宮與老街住家窗前老舊的木板(2000年) |
古樸的三坑子聚落(2000年) |
================================================================ ===============
Inspiration
三坑子,處處都有「水」文化。
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記載:「根據1908年12月之,大嵙崁溪自海山堡大嵙崁三坑子庄起,至大佳臘堡、大稻埕約42公里可通船」,據此可知,三坑子是靠水運而發跡。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為解決桃園大旱問題,便引大漢溪水開鑿大圳,位於村內的石門大圳即屬那個年代的水利建設。而庄內最富盛名的黑白洗,與位於星聚堂附近樟樹旁一處不甚起眼的洗衣坑,則為本省客家庄常見的洗衫地景,其水源主要來自石門水庫。至於晚近才闢建的自然生態公園,也有個碧波蕩漾的生態湖;外地人可能不清楚,那是過去砂石場盜採砂石挖出來的大坑洞,政府後來引水注入,才美化出原本殘破的地表,坦白說,這樣的另類水文化,即傳奇也諷刺!
提到砂石,曾經,這呼嘯而過的砂石車一輛接一輛,無論是安全顧慮或強大噪音都嚴重影響當地生活品質。砂石車主要行經三坑入口前的台3乙線,整條台3乙都是政府開放給砂石車行駛的合法路段。猶記得2000年第一次來,在進入三坑村內的永福路時,發現路面滿目瘡痍,一度還誤以為是走錯了路(當年尚未設立「三坑老街」指標);聽村民說,路是被砂石車碾壞的,許多砂石車有恃無恐,大剌剌地開進村內小路,直抵靠大漢溪畔的砂石場。這現象雖經村民多次向地方政府反映,卻都無法獲得有效改善;後來,有感於公權力實在不彰,三坑村民索性自力救濟,在永福路入口處設立柵欄及崗亭,禁止砂石車闖入。目前,村內已看不見砂石車亂竄的景象,也終於還三坑鄉親一個寧靜安全的家園。
近年來,單車旅遊盛行,三坑村內也陸續建構不少自行車道,其中又以石門大圳旁約2.5公里的「三坑鐵馬道」最是舒暢;每逢假日,三坑老街便匯聚了許多單車族,相當熱鬧。由於自行車道打通後,可不用再繞行公路與砂石車爭道,安全又健身;若由台北市區出發,亦可跨華江橋後,串連「大漢溪河濱自行車道」、「大鶯綠野自行車道」、「大溪月眉--龍潭三坑自行車觀光綠廊」,一路自台北騎到三坑老街;只不過,這條路線甚長,單程約50公里;若不想這麼拼命,也可先開車或搭客運至大溪或三坑,兩端都有單車出租,只騎「大溪月眉至龍潭三坑」約7公里的精華路段,全程僅靠三坑一帶有陡坡須留意,餘多穿梭在田野間,騎來甚是愜意。本文除了張貼14年前首次造訪的舊照外,亦收錄多張近照,那是作者在2014年初,騎著鐵馬走訪三坑至大溪自行車道的沿線景觀。
若時間充裕,不妨也繞繞鄰近的大平、三林、佳安等村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區域尚保有許多客家生活軌跡,然而,優勢的地理環境與豐沛的水資源,也使得這裡成了中科院與石門水庫闢建地。或許是對這個區域的獨特性充滿了好奇,經由多年來數次的邂逅,讓我隱約感受到,在客家族群與外來移民的長期互動下,三坑石門一帶已出現微妙的多元文化。
三坑,相較於十多年前剛來時的寥寂,現今已是熱門景點。假日來此一遊,千萬別只顧著覓尋美味小吃,周遭可還有不少值得逗留的小景點等您來探索;因為,老街真的很短,走過的歲月卻很長!
近年來,單車旅遊盛行,三坑村內也陸續建構不少自行車道,其中又以石門大圳旁約2.5公里的「三坑鐵馬道」最是舒暢;每逢假日,三坑老街便匯聚了許多單車族,相當熱鬧。由於自行車道打通後,可不用再繞行公路與砂石車爭道,安全又健身;若由台北市區出發,亦可跨華江橋後,串連「大漢溪河濱自行車道」、「大鶯綠野自行車道」、「大溪月眉--龍潭三坑自行車觀光綠廊」,一路自台北騎到三坑老街;只不過,這條路線甚長,單程約50公里;若不想這麼拼命,也可先開車或搭客運至大溪或三坑,兩端都有單車出租,只騎「大溪月眉至龍潭三坑」約7公里的精華路段,全程僅靠三坑一帶有陡坡須留意,餘多穿梭在田野間,騎來甚是愜意。本文除了張貼14年前首次造訪的舊照外,亦收錄多張近照,那是作者在2014年初,騎著鐵馬走訪三坑至大溪自行車道的沿線景觀。
若時間充裕,不妨也繞繞鄰近的大平、三林、佳安等村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些區域尚保有許多客家生活軌跡,然而,優勢的地理環境與豐沛的水資源,也使得這裡成了中科院與石門水庫闢建地。或許是對這個區域的獨特性充滿了好奇,經由多年來數次的邂逅,讓我隱約感受到,在客家族群與外來移民的長期互動下,三坑石門一帶已出現微妙的多元文化。
三坑,相較於十多年前剛來時的寥寂,現今已是熱門景點。假日來此一遊,千萬別只顧著覓尋美味小吃,周遭可還有不少值得逗留的小景點等您來探索;因為,老街真的很短,走過的歲月卻很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