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彈子房


歲月刻痕,守住了我的少男時代,即便青春、叛逆早已遠離,心中依然湧起一股莫名悸動!

  路過傳統市場,撞見這面老招牌,古樸又斑駁。

  「彈子房」,這詞兒當今已鮮少聽到,但如我這般四、五年級生,想必不陌生,它就是以前的撞球店。會這麼叫,據說是因為過去撞球店多半開在眷村附近,那裡有不少老兵,他們覺得打撞球酷似轟砲彈,便稱這些小球是「彈子」。

  早期撞球店不只設備簡陋,進出份子也複雜,小小空間,硬是擺個兩、三張球檯,一個拉桿不慎,便容易擦槍走火,是許多青少年聚集滋事的場所。少年兄血氣方剛,萬一「彈子」沒打好,變成打「子彈」,那代誌可就大條了,打架、吸毒、賭博等社會案件層出不窮,令家長、學校與警方都很頭疼;於是乎,「彈子房」被視為不良場所,學校三令五申嚴禁學生上彈子房。

  在我念國、高中的七0年代,學生都是偷偷摸摸去打撞球,得隨時提防被教官活逮。如今則大不同,隨著社會環境與教育觀念的演變,加上職業比賽見光率的提升,撞球已朝健康休閒活動發展。以往撞球店被蒙上不良場所的色彩已漸漸褪去,甚還有學校在推廣撞球運動,不但栽培出許多優秀選手,而且還出國比賽榮獲世界花式撞球佳績,開創另類的台灣之光呢!

  話說第一次接觸撞球,是在高一寒假,與幾位國中同窗溜到通化街的一間彈子房;雖明知那兒是禁地,卻仍坳不過同學熱情邀約。當然,我沒白目到穿校服過去打,但內心還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甚還很天真地設想好,萬一被逮個正著,總該有個說詞,於是想了一堆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怯懦,諸如,是來這兒研究物理力學的彈性碰撞,抑或數學幾何的對稱反射之類的,荒唐至極!

  印象中,那次初體驗很挫敗,技不如人,不是推桿凸槌,就是母球洗袋,外加頻頻做球給對方,自己反而像是觀眾,買了一張門票去看玩家表演,打過幾回後我就意興闌珊了。

  真正開始玩,則是從念大學開始。當年的東海別墅區甚是荒涼,只有一間撞球店,時開時關,打球還得看老闆臉色;偶爾興致一來,趁著考完試,同學一聲吆喝便一起下山到逢甲文華路上,那兒熱鬧,撞球店比較多家,吃喝玩樂兼具。若是假日回台北,則會找高中同學敘敘舊,那時常約在台大校園內的學生活動中心,順便敲幾桿,現今那兒好像已經沒有撞球可以打了。但再怎麼說,我對撞球仍稱不上著迷,純粹只是消磨時間。

  打撞球,可以很高尚,也可以很江湖。感謝「東門彈子房」在歇業多年後,猶留下這面店招高高掛。歲月刻痕,守住了我的少男時代,即便青春、叛逆早已遠離,心中依然湧起一股莫名悸動!


歇業多年的彈子房留下的老店招牌

彈子房歇業後,原址變成一家服飾店

彈子房入口走沒幾步就是有名的羅媽媽米粉湯

市場內還可看到不少上了年紀的店面招牌 — 東興蛋號

老店招 — 兄弟商號

老店招 — 利隆與冬筍

老店招 — 狀元號

老店招 — 瑞發號

老店招 — 東信肉店

老店招 — 楓林與信怡

東門市場信義路入口處

金山南路將東門市場切割成內、外兩個市場

這家手工水餃與港式點心創立於1950年,在女星林青霞加持下,賣得嚇嚇叫

東門市場特殊景觀,以路邊攤販為主的「外市場」,居然比有合法攤號的「內市場」還熱鬧

菜市仔是婆婆媽媽們的好厝邊

每逢假日上午總會有許多觀光客搭捷運到東門站下車逛市場



【本文曾刊載於2015-12-27/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常陪母親逛東門市場,她是我眼中經驗老道的美廚家,食材用料一點都不含糊,所以買起菜來總是精挑細選。陪她買菜,花一個半小時是常有的事;哪像我,自個兒逛市場,買菜兼巡訪價格(退休前),半小時便搞定;跟母親相比,我的漫不經心,就跟打撞球一樣,怎麼打都不精通。

  陪她買菜的那一個半小時,通常也是我探索週遭事物的時間。

  經年觀察這個老市場,由於它不像其他如南門、華山等多數公有市場均將攤販集中在獨立的建物樓層內,東門市場活像個大迷宮。

  廣義的東門市場大抵是以金山南路為界,分成兩個區塊,馬路以西在金山南路一段及信義路二段79巷間的範圍,是屬有合法攤號的「內市場」,馬路以東在臨沂街75巷一帶,則為以路邊攤販為主的「外市場」。

  內外市場各具特色。外市場可嗅到最底層的庶民風,特別是在假日,但見人潮摩肩擦踵的盛況,店家比鄰叫賣的昂揚,小販與警察玩躲貓貓的窘態,都活絡了整個市集小巷。而內市場則不乏老字號,那兒有早期官夫人們最鍾愛的家鄉美食與採買聖地,是當年許多人眼中的「貴族市場」;不過,相對於外市場的喧囂,內市場顯得冷清許多。

  我逛菜市場不太愛看菜色,反而是那些雜亂的店家,隱藏著幾面古老店招,深深吸引著我,「東門彈子房」便是其一。

  這面招牌少說也有50年以上的歲月,據聞,有不少收藏家想出高價買下它,但都被撞球店老闆謝絕了。

  彈子房會開在市場裡,確是少見;或許,從老市場的歷史背景可約略一窺老店招的淵源典故。原來,東門市場早在日治時期的1930年代便有了,戰後,不少跟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官員政要進駐到附近的眷村,東門市場遂成了這批外來移民採購民生用品的主要去處,眷村流行的彈子房文化就這樣與老市場有了連結。

  另外文內還提到學校推廣撞球運動這件事,台北市的市立復興高中可謂是濫觴。該校在1998年成立了體育班撞球隊,開始培養撞球選手。當初會成立撞球隊,主要是為了導正社會觀念;學校認為撞球是很好的運動,與其讓喜歡打撞球的學生跑到不良場所,還不如留在學校好好練習。經過數年努力,復興高中不但栽培出許多優秀選手,而且還代表台灣出國比賽榮獲世界花式撞球冠軍。有鑑於台灣撞球運動在多年發展後,已躋身世界撞球強國之列,晚近,教育界與體壇不斷合力推廣,甚而往下紮根,開始培育國小學童打撞球,期能傳承實力,「撞出繁星」。

  撞球這玩意兒,今非昔比,遺留下來的老店招,更顯其珍貴;每回路過,總不免會抬頭瞻仰它一番,藉此喚醒自己的青春記憶;雖然,我偏好用數學符號打撞球,拿起筆桿很靈光,拿起球桿?卻一點都不高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