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苗栗縣西湖鄉下埔村的苗33鄉道,佇立了一棵苦楝;原本只是田間常見的鄉土樹,因為有稻浪美景加持,孤挺的身影更顯出色,這條鄉道因而被喻為西湖鄉的「伯朗大道」。
  2015年盛夏,鄉公所為了替苦楝景點打知名度,幫這條鄉道舉辦網路命名活動,結果由「黃金一路」勝出。後來因考量許多耆老不會上網,於是又辦了一場擲筊定名活動,結果卻由原本網路票選第二名的「環鄉小徑」搏得聖杯。這下可好,「黃金一路」當選無效,民意不敵「神意」,引發年輕網友譁然,讓鄉公所傷透腦筋。
  苗栗縣西湖鄉,與苗栗市、後龍鎮、通霄鎮、銅鑼鄉相毗連,境內有國道與高鐵貫穿;論地理位置及交通建設,西湖怎麼看都稱不上偏鄉,但多年來,它卻宛若偏鄉,不太引人注目。
  鄉治所在地,也是最熱鬧的街心,偏離了最主要的台1線省道。而國道與高鐵,盤踞天際,既無交流道更無高鐵站,與鄉民沒有實質連結。最誇張的是,全鄉找不到一家便利商店。
  晚近,為了捕捉高鐵蹤跡而多次來此旅行。我偏愛這種沒有名山大澤,沒有霓虹閃耀的小地方,依我經驗,此等荒壤總會隱藏一兩處秘境。
  西湖風光無法定點式遊觀,因不夠雄壯,它必須拼湊數個小景,才足以豐富細節。主要景點大抵分佈119縣道及苗33鄉道周邊;事實上,這兩條路各自沿著西湖溪畔,也正是客家先民拓墾的歷史足跡。
  打從北邊台1線切進,循119線往西湖市區。映入我眼簾的,不是遠方那尊號稱是東南亞最高的白色媽祖像,而是眾柱擎天的國道高架橋,彷彿飛龍,甚為壯觀。
  西湖老街形成於清朝,是鄉內最主要的政商中心,當地人稱「店仔街」。只是,街肆極短,外觀也多改建為水泥樓房,已不見老街氛圍。
  「年盛打鐵店」,開業140年。每回造訪,總見有老農拿著犁耙鐵具來維修,是老街唯一還可嗅出一絲懷舊味的店。農業年代,不少鄉民從事木炭與香茅業,砍木用的鐵器磨損頻繁,打鐵生意興隆,小小店仔街就有五家打鐵店,如今,只剩「年盛」在苦撐。
  客家族群沿著西湖溪谷入墾,遺留不少客家文物。這也反映在西湖宗祠廟堂數量上,小如石母、伯公,大至廟宇、夥房,多如繁星,其中又以「青錢第」、「彭城堂」及「雲梯書院」最知名。
  「青錢第」位於五湖村茅仔埔,是地方大戶張家宅第。傳說張家經商有道,自行以青銅鑄成青錢當貨幣,凡其所經營之事業均可流通。由此顯見張家做生意講求信用,童叟無欺,更因他們經常賑災,受到當時皇帝嘉許,便賜張宅為「青錢第」。
  「彭城堂」則是西湖另一大戶劉恩寬家族的祖厝。圍牆門旁的對聯寫著:「善是持身寶,謙為受福基」,可見劉氏宗族很重視子孫的德行修養。而堂前的旗杆座,是因其子孫參加科考,高中進士,或回鄉為官,由當時皇帝所御賜,是一種殊榮的表徵;一共有二對四座,其中一對為咸豐8年(西元1858年)所立,距今已159年。
  「雲梯書院」位於四湖村苗33與苗35兩條鄉道交會樞紐,是苗栗地區最早的私人書院。其身世相當傳奇,從清朝推廣漢文的書院,化身成日治時期戒煙的鸞堂「修省堂」,再轉換成今天所見的地方公廟「宣王宮」。其旁尚有一座敬聖亭,又稱「惜字亭」,是雲梯書院創建初期僅存的文物。由於古代能到書院讀書,識字不易,對有文字的紙張充滿敬意,不能隨意丟棄,因此設置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目前已與其旁的土地公廟並列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位於五湖村的吳濁流藝文館,則是為了緬懷客籍作家吳濁流而設置。《亞細亞的孤兒》是其經典之作,可惜,地方主事者並未將小說中述及的西湖場景與實際景點做更深化的結合。若能透過導覽活動,建構文學散步地圖,或可讓外地遊客更易瞭解西湖的文學底蘊。
  除了客庄采風,西湖的田園景致也很值得細細慢遊。
  以雲梯書院為中心,順著苗33線往「下埔」行。一路阡陌縱橫,過彭城堂不遠,便可見著那當紅的苦楝樹。周遭視野雖不若台東池上遼闊,但有蜿蜒小路及層層稻禾擁抱,倒也教我悟出「悠然見南山」的情境。
  若由書院反向沿苗33線往「三湖」行。才幾尺外,撞見路旁有一座榖亭畚,此處是鐵道迷獵取高鐵列車的私房景點。
  回到書院,改循苗35線往「通霄」行。附近山林正是野生石虎棲息地,而那座位於國道三號上方的大跨距拱橋,幾年前也已進化成神秘的「石虎天空步道」。高公局將原有橋面用灌木叢隔出「動物通道」,兩端廣植林木,期能營造石虎熟悉的環境,給牠們一條回家的路。2012年完工後,根據橋上自動偵測相機所拍,已有野兔、鼬獾、白鼻心和石虎的使用紀錄。這處生態祕境怎麼走?容我保密!
  再返書院,朝北走苗35線接119線往「銅鑼」。過青錢第不遠,山坡上有「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西湖乳牛場」。因屬政府研究機構,並未對外開放,但單看入口處蜿蜒的白色牧欄,綠草如茵,便足以感受場內的牧野風情了。而山下辦公室及員工宿舍,有著五顏六色的建築外觀,在小葉欖仁夾道下,環境清幽。
  若時間允許,我會建議走一趟苗28鄉道。這是清朝咸豐初年所修築的「貓裏三湖道」,串聯苗栗與西湖店仔街,是先民往返苗栗內山與通霄沿海的越嶺捷徑。
  由店仔街出發,一路緩坡,途經一處可觀賞高鐵的景點,不妨稍歇,等待列車在兩隧道間竄進竄出,猶如潛龍騰行。
續往山谷裡走,會經過鴨母坑、茶亭、風爐缺等有趣老地名,各有來意。
續往山谷裡走,會經過鴨母坑、茶亭、風爐缺等有趣老地名,各有來意。
  鴨母坑一說源自當地多丘陵,土地貧瘠,最早稱「阿末坑」,客語「阿末」意指不值錢,後轉以訛音「鴨母坑」。
  茶亭則指熱心人士於路途設店奉茶,供行腳人小歇解渴。巧的是,附近山谷有一家「秘密花園」餐廳,環境隱幽,提供旅人休憩用餐;店家地址正是「茶亭」,如此與地名意涵相呼應,真是一絕。
  風爐缺是因該處位居鞍部缺口,強風自此灌入,狀似風爐吹風。這一帶已為道路制高點,左右各分岔出苗28兩條支線。取苗28-2線,沿西湖與苗栗交界山陵而行,沿途可見數家小型牧場,頗有幾分瑞士風。
  近麻園坑,會出現一座依古法整建的木炭窯,而鄰近的湖東村小窩步道也有一座,更小了些;此意味著昔日西湖山區燒炭業的興盛。炭窯主體是由乾土砌成後中間掏空,頂部多數鋪蓋稻草用以防水。燒炭的材料有相思樹、龍眼樹、九芎樹;如今,炊煙裊裊景象已不復見。
  再行,來到湖東村,苗栗最大的文旦種植區。每年三月,柚花飄香,最是宜人;九至十一月果粒成熟,則是品嚐柚子的好時機。
  由此下山接回台1線。近年來盛行的柴燒麵包,這裡也藏了一家。低調的「卡帕尼」店招很不明顯,我不免好奇,客源在哪?原來,老闆羅昱倫致力於偏鄉教育,在西湖鄉大明社區大學擔任主任秘書。因有感於人口外流嚴重,便興起開窯製麵包的念頭,希望透過社區學習協助鄉親就業。從發酵、攪拌,擀製到烘焙,製程講究。這裡的麵包,咬下去的口感,不只有老闆對品味的堅持,還多了一份感人的初衷。
  對了,那則人神交戰的命名風波,結局如何呢?經過老中青三代協商,最後決議雙名並列,在「環鄉小徑」路標下方加註「黃金一路」。其實,苦楝哪知人間事,它始終沉默內斂,繼續守護那片土地。
  沒錯,沉默、內斂,這就是西湖,一景、一物,只宜靜觀自得,喜歡重口味的人,千萬別來此!
位於台1線省道的入口處豎立了一座西湖鄉碑,告知外地人西湖市區得由此119縣道進入 
 | 
![]()  | 
| 眾柱擎天的國道三號高架橋,彷彿飛龍 | 
![]()  | 
| 綠油油的田野冒出一條水泥巨龍,生態與工程,兩者很難不妥協 | 
| 地面標示「脫離路線」,我卻乍看成「脫鞋路線」,令人會心一笑 | 
| 高架橋墩綠美化,橋下是寬敞的停車場,人車相對變得渺小 | 
![]()  | 
| 廣場橋墩有鄉土寫實名畫家張秋台的作品 | 
![]()  | 
| 以馬賽克圖樣展現春播、夏耕、秋收、冬藏之美麗鄉土風情畫 | 
| 流經西湖市區的龍洞溪,在此附近注入西湖溪 | 
![]()  | 
五龍宮是鄉民信仰中心,後方有號稱是舉世最高的媽祖石塑像(左),宮旁有客家庄常見的敬聖亭(右) 
 | 
![]()  | 
| 媽祖像前有一座旗台。昭和10年台灣發生關刀山大地震,災後由日本政府拿出10萬日幣轉交台灣總督賑災。日後地方官員為了宣揚天皇仁慈,便用這筆錢打造這座國旗台以資紀念與謝恩 | 
客運站牌標示「三湖」。這裡是西湖鄉治所在地,也是最熱鬧的街仔,但難得看到幾輛車 
 | 
| 每次造訪商店老街,街上的人都不知躲去哪兒了 | 
![]()  | 
| 老街地磚,勉強讓人知道店仔街到底開了哪些店,因為大部分的店都沒店招 | 
| 「年盛」是西湖鄉碩果僅存的打鐵店 | 
| 第4代傳人鄧仁富先生,每天仍堅持依循祖先傳授的傳統技術打鐵 | 
街心的119縣道,一邊是三湖村,另一邊則是龍洞村,但不管村界怎麼劃分,兩邊都很冷清 
 | 
| 這家柑仔店實在是太可愛了,比老街任何一家店還吸睛 | 
西湖國小前身是作家吳濁流所任教的四湖公學校,學校內的「刺桐樹」曾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 
文旦柚是西湖有名的農產品,連家家戶戶的信箱都是文旦模樣,這家還多了一隻不會動的毛毛蟲 
 | 
這兩棵苦楝隔路相望,右邊那棵較大,像是守護一家的「丈夫」,左邊那棵較小,像「妻子」,當地人稱它們是夫妻樹 
 | 
| 這座紅橋再怎麼飛龍,也沒法跟前方的國道高架橋抗衡 | 
| 119縣道分岔往苗35鄉道途中,會經過龍壽橋 | 
龍壽橋扶欄低臥,造型古樸,屬民國六O年代舊橋,今已十分罕見;但因橋面過窄,不利會車,近期將改建 
 | 
| 「雲梯書院」是苗栗地區最早的私辦書院 | 
![]()  | 
| 但其身世相當傳奇,從清朝推廣漢文的書院,化身成日治時期戒煙的鸞堂「修省堂」,再轉換成今天所見的地方公廟「宣王宮」 | 
![]()  | 
敬聖亭(右)又稱「惜字亭」,是雲梯書院創建初期僅存的文物。由於古代能到書院讀書,識字不易,對有文字的紙張充滿敬意,不能隨意丟棄,因此設置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目前已與其旁的土地公廟(左)並列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 
| 由雲梯書院遠望阡陌良田,視野極佳 | 
| 書院旁路邊盛開的百合花 | 
| 書院下方的農夫雕塑,栩栩如生 | 
| 可惜,這隻牛就很掉漆了,不見左耳 | 
鄉公所社區小巴,全鄉只有一輛,週一至週五每天分別行駛不同的五條路線,不愧是「一台車凸歸西湖」 
 | 
| 與西湖鄉親無緣的高鐵 | 
![]()  | 
| 西湖流域的河階台地,造就恬靜的農村景致 | 
| 農人這般彩繪大地,四季美景皆不同 | 
| 由雲梯書院遠望「彭城堂」 | 
| 彎曲的鄉間小道,劃出一條迷人曲線 | 
| 這處景點,鐵道迷應該不陌生吧 | 
| 相同角度,不同季節來,田園景致千變萬化 | 
可是,再怎麼拍,高鐵的長相永遠一個樣,不像台鐵的「聯合國車隊」五花八門,論趣味,台鐵勝出 
 | 
| 就不知西湖人怎麼看這隻急躁奔竄的猛獸?會不會壞了他們悠然慢活的好心情呢 | 
| 田野後方的竹林圍籬,有防風效果 | 
| 客家夥房也常以大紅的扶桑花當綠籬 | 
| 竹林包圍下的土角厝 | 
| 彭城堂是西湖大戶劉恩寬家族的祖厝 | 
彭城堂圍牆門旁對聯:「善是持身寶,謙為受福基」,可見劉氏宗族重視子孫的德行修養 
 | 
![]()  | 
| 正廳連通左右兩側橫屋的廊間拱門 | 
![]()  | 
彭城堂前的旗杆座,是因其子孫參加科考,高中進士,或回鄉為官,由當時的皇帝所御賜,是一種殊榮的表徵。一共有二對四座,其中一對為咸豐8年(西元1858年)所立,距今已159年 
 | 
| 牆頭小石獅 | 
| 半月池,可惜水質混濁 | 
| 已頹圮的土角厝,反而帶點滄桑美 | 
| 彭城堂前方有大片荷花田 | 
| 黃頭鷺,一群在春耕時喜歡尾隨農夫的跟屁蟲 | 
| 牠也叫「牛背鷺」,只是當今水牛少了,沒有牛背可以靠 | 
可愛小黃,是彭城堂的看家犬,偶爾也會出來巡田水,誰叫那眼前所見都是他們劉家的土地呢 
 | 
| 客家農庄,一派恬靜 | 
| 村徑蜿蜒,指向那一夕暴紅的苦楝 | 
| 苦楝身影相當優美,看它千遍也不厭倦 | 
| 樹下還有個奉茶陶缸 | 
| 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互映稱 | 
| 引水灌溉的水圳與控制水流量的閥門 | 
相較於池上金城武樹,這棵苦楝還不致樹大招風,因位居丘陵谷地,颱風吹不進來 
 | 
| 苦楝哪知人間事,它始終沉默內斂,一生守護那片土地 | 
![]()  | 
| 冬天造訪,葉片凋落,殘枝枯影,又是另番景致 | 
| 這個季節來看它,那副枯敗悽苦的模樣,一如其名,苦楝啊 | 
| 霞光下,更顯悽美 | 
| 西湖夜空,教人低迴 | 
國道3號西湖段上方的那座大拱橋(官方橋名為「通霄一號跨越橋」),晚近已成為石虎天空步道 
 | 
| 要造訪神秘的石虎步道,得經過連個鬼影都沒有的山林小徑 | 
| 終於來到這座「動物通道」,一條給石虎回家的路 | 
| 與原有橋面車道間用灌木叢相隔,橋欄杆也種植藤蔓 | 
2012年完工後,根據高公局於橋上的自動偵測相機所拍,已有野兔、鼬獾、白鼻心和石虎的使用紀錄 
 | 
| 「月桃花」含苞待放 | 
| 「台灣白及」屬台灣原生蘭,名稱雖然沒有個「蘭」字,卻是如假包換的蘭花 | 
| 「大花咸豐草」吸引紫斑蝶來採蜜 | 
| 生態廊道兩端也廣植林木,營造石虎熟悉的環境 | 
| 從寧靜的石虎步道俯瞰橋下吵嚷的國道三號 | 
| 我曾經也是橋下那些趕時間的用路人,一路狂飆,不知在急什麼 | 
| 往南望,很典型的地塹式路段,硬生生地在山區往下挖出一條路出來 | 
| 往北望,穿越西湖溪的高架路段長達3公里 | 
| 急行、恬靜,橋上橋下兩樣情 | 
| 西湖水圳處處可見 | 
| 涓涓細流也是水圳 | 
| 山壁旁的水圳與路爭地 | 
| 西湖稻穗 | 
| 名符其實的田野調查,用腳步估算耕作面積 | 
![]()  | 
| 秋冬稻作已收成,景觀變金黃 | 
| 鄉間開車,速度要慢、慢、慢,美景才不會錯過 | 
| 為克服地形落差,在下埔村可看到利用傳統疊石修築的梯田 | 
| 下埔村已廢棄的木炭窯,快被雜草掩埋了 | 
| 路邊出現一條綠龍,這園丁功夫了得 | 
| 高埔村老榕樹,樹蔭濃密 | 
| 佇立在農田中的高埔村伯公樹 | 
| 小小土地公有這棵大大的樹在守護著 | 
| 百年石板土地公廟,保持特有的傳統樣式,古樸優雅 | 
| 這張高埔村伯公廟獲邀成為2018年4月新北市客家局主辦的「四海大平安-客家語言特展」的會場布景照 | 
| 這張高埔村伯公廟獲邀成為2018年4月新北市客家局主辦的「四海大平安-客家語言特展」的會場布景照 | 
| 這張高埔村伯公廟獲邀成為2018年4月新北市客家局主辦的「四海大平安-客家語言特展」的會場布景照 | 
| 風吹稻浪起,一片綠油油 | 
| 五湖村賴氏家祠外的彩繪牆 | 
| 真實窗子搭配巧妙彩繪,很有立體感 | 
| 客庄內常見的洗衫坑 | 
| 五湖村金龍窯仍沿襲傳統柴燒窯 | 
| 金龍窯隔壁這棟木屋是「硬頸暢流客家樂團」的表演場地,只有假日才開 | 
| 「賴崇達宅第」為台灣目前難得一見的武秀才宅第 | 
![]()  | 
| 「武秀才宅第」與「迎素月」 木匾 | 
![]()  | 
| 練功石(左)與老石磨(右)都是賴家的傳家寶 | 
| 左橫屋目前已無人居住,明顯破舊 | 
![]()  | 
| 左橫屋的白粉牆與土埆屋 | 
| 古厝仍保有原汁原味風貌,教人驚豔 | 
| 左橫屋遺留的卵石砌牆基 | 
| 這座宅第很簡樸,可能是因為「武秀才」吧,所以不重視「文」的表現 | 
| 五湖算是西湖鄉比較有人氣的村落 | 
| 柑仔店、學校、農會、派出所都有,但街上還是很寧靜,難得出現一輛車 | 
這家柑仔店位居三叉路盡頭,因路衝,所以擺了一座石敢當,以防妖魔鬼怪長驅直入 
 | 
| 糧食局的糧倉,顯然是有些歲月了 | 
| 融合在地風貌的彩繪外牆 | 
![]()  | 
| 客家門樓與夥房 | 
| 吳濁流藝文館 | 
吳濁流的一生,盤桓在抗議與堅持、追尋與流離中度過,所以有「鐵血詩人」之稱 
 | 
![]()  | 
| 吳濁流藝文館前的綠地公園 | 
![]()  | 
| 吳濁流的經典之作《亞細亞的孤兒》與其手跡 | 
|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西湖乳牛場辦公室 | 
| 員工宿舍區 | 
| 小葉欖仁夾道下,環境清幽 | 
| 小葉欖仁外型像雨傘疊在一起,樹姿優雅 | 
![]()  | 
| 西湖乳牛場入口大草坪,崗陵起伏 | 
位於五湖村茅仔埔的「青錢第」,是地方大戶張家宅第。傳說張家經商有道,自行以青銅鑄成青錢當貨幣,凡其所經營之事業均可流通。顯見張家做生意講求信用,童叟無欺,更因他們經常賑災,受到當時皇帝嘉許,便賜張宅為「青錢第」 
 | 
| 文旦造型的候車亭,就算不搭車也要留步給它瞧瞧 | 
| 西湖舊稱四湖,鄉公所原本設於該村,後來遷建到三湖,四湖自此更沒落了 | 
| 苗28鄉道起點,這也是清朝咸豐初年所修築的「貓裏三湖道」起點 | 
![]()  | 
| 高鐵列車在兩隧道間竄進竄出,猶如潛龍騰行 | 
| 山谷裡隱藏一家「秘密花園」餐廳 | 
| 店家門牌地址就叫「茶亭」 | 
| 原本是植栽培養場,其作物全部銷往外地,而鄉親大多不知有此花園,因而得名 | 
| 當中有一座精緻的紅磚屋,和整片的美麗花園,以及一座栽培花卉的苗圃 | 
| 風爐缺一帶有甚為隱幽的相思樹林 | 
| 苗28-2鄉道,沿西湖與苗栗交界山陵而行 | 
![]()  | 
| 公仔造型的景點指標,很討喜 | 
沿途有蜿蜒的白色牧欄,它也是一條自行車道,可一路下坡滑至苗栗市區的功維敘隧道 
 | 
![]()  | 
| 在榕樹崠一帶有青青草原,此處可遠眺苗栗市及中央山脈美景 | 
| 盛隆牧場 | 
| 頗有幾分瑞士風 | 
| 杜石地一號庭園咖啡屋 | 
| 地點偏僻,平日大門深鎖,只有週休假日才開 | 
| 麻園坑道上重建了一座木炭窯 | 
主體是由乾土砌成後中間掏空,頂部多數鋪蓋稻草用以防水。燒炭的材料有相思樹、龍眼樹、九芎樹 
 | 
| 湖東村小窩步道的另一座木炭窯 | 
| 西湖文旦,3、4月間為踏青賞柚花的季節,9至11月則是吃柚子的好時機 | 
| 湖東休閒農業區入口處就在台1線省道旁 | 
![]()  | 
| 「卡帕尼」柴燒麵包坊 | 
| 這裡的麵包和披薩都是以自家打造的磚窯及相思木柴燒出爐,風味絕佳 | 
老闆羅昱倫先生(右一)經過四年辛苦耕耘,目前已有通路引進到雙北及台中等都會區銷售 
 | 
![]()  | 
話題性十足的命名風波,最後決議雙名並列,在「環鄉小徑」路標下方加註「黃金一路」 
 | 
======================================================================= ===========
Inspiration
  最有名的西湖當然是在大陸杭州,這點無庸置疑,但本文所指的西湖是在台灣苗栗。然此苗栗西湖可能也非彼苗栗西湖,因為一提到苗栗西湖,不少人會聯想到「西湖渡假村」,一處位於苗栗縣三義鄉西湖村的知名渡假景點(注意,渡假村在三義鄉不在西湖鄉)。三義鄉的西湖村,確實有一大一小兩個湖,大的叫「德興池」,它其實是個人工湖,小的叫「上湖」,舊名「蛏仔(客語「青蛙」)湖」,非常小,像個魚塘,它反而是個天然湖。本文所述的苗栗縣西湖鄉,在苗栗縣十八個鄉鎮中,因為沒有熱門景點,加上人口不斷外流,至少在上個世紀前仍名不經傳,一般旅遊指南幾乎都不會提到它。
西湖鄉的「湖」,一度讓我困惑。孩提時跟著家人搭車返鄉清水,雖然是走海線(山海線公路自頭份尖山分岔),不過當時路過西湖鄉時,印象中車子卻是在眾多小丘間峰迴前行,景觀荒蕪,原還以為附近應該會有個大湖泊才對,不然,何以叫西湖?我甚至將省道旁的「龍昇湖」(在造橋鄉)誤以為就是所謂的「西湖」,但日後才發現兩地相隔十里外,分屬不同鄉鎮。
西湖鄉的「湖」,一度讓我困惑。孩提時跟著家人搭車返鄉清水,雖然是走海線(山海線公路自頭份尖山分岔),不過當時路過西湖鄉時,印象中車子卻是在眾多小丘間峰迴前行,景觀荒蕪,原還以為附近應該會有個大湖泊才對,不然,何以叫西湖?我甚至將省道旁的「龍昇湖」(在造橋鄉)誤以為就是所謂的「西湖」,但日後才發現兩地相隔十里外,分屬不同鄉鎮。
  西湖鄉這地名,已難由字面洞察其原義。其實,這「湖」非指湖泊,而是閩南方言中的盆地。西湖鄉境內有一條西湖溪(舊名打哪叭溪,「打哪叭」為原住民語的譯音,指多潭之溪),若由出海口沿溪往上溯源,因曲流形成了數個盆狀沖積平原,遂依序有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五湖及九湖等地名,其中除頭湖在後龍鎮,九湖在銅鑼鄉外,其餘四個湖都在西湖鄉,又以四湖略居中間位置。日治時設置「四湖庄」,光復後改稱「四湖鄉」;但因與雲林縣四湖鄉同名,為免混淆,1954年以客語音近的「西湖」取代,更名為「西湖鄉」。
  有趣的是,五湖後面就直接跳至九湖,那六、七、八湖跑去哪兒了?據說是因為早期客家民間很忌諱六、七、八這幾個數字,客語「六」與「祿」諧音,雖然現今多數人會覺得「六」很吉祥,如「六六大順」,但老一輩客家人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祿」即指「滿祿」,是「死」的委婉說法,故而百般避諱;而客語的「七七八八」就像「亂七八糟」,意指麻煩之事,同樣不吉利,所以六、七、八湖就從缺了。
  客家族群在西湖溪谷的入墾活動,係自下游往上游拓展,涵蓋西湖、銅鑼與三義地區,西湖是三鄉之中開墾最早、移墾數量最多的地區;這單從土地公廟的數量便可窺知,據悉,西湖的土地公廟多達200多座,真是應驗了「田頭田尾土地公」、「庄頭庄尾土地公」這幾句俗諺啊!也難怪,每回探訪西湖,總覺得不期而遇的伯公竟比走在路上的居民還要多哩!
![]()  | 
西湖進出國道的兩條聯外便道不太好找 
 | 
直到2015年2月5日,高公局在西湖服務區闢建了兩條聯外便道,終於讓當地鄉親上下高速公路不必再繞遠路,節省約20分鐘車程。只不過,這個在國道官網上找不到的簡易交流道,很在地,也很神秘,僅設計「南進北出」半套動線,亦即只能從服務區進入國道南下,或國道北上經由服務區離開國道後進入西湖鄉境;如果是要西湖往返台北,那還是得在北邊的後龍交流道上下。
事實上,這兩條聯外便道出入口還真的不太好找,如果是要「南進」,那必須由台1線省道「往北」開一小段後,才會看到國道3號南下路標。而自國道北上經服務區離開國道的出口處,則位在服務區停車場外側車道,近「鄉野傳奇」農園餐廳旁岔出。儘管如此,憨厚老實的西湖人已經很知足了,因為這條聯外便道總工程費1700萬元,縣府就得負擔1500萬元;鄉親都知道,他們有一個曾經連月薪都差點發不出來的父母官,所以,也只能低吟輕唱「我要的不多」啦!





























請問水圳旁有雙香爐的伯公廟在那
回覆刪除請不吝賜告
感謝
您是指高埔村的伯公嗎?若由海線沿119縣道,走到五湖村的上灣會遇苗34鄉道(往下埔指標),右轉進苗34,過永樂橋後不遠,注意右邊有一小岔路(往高埔村10鄰指標),拐進岔路約100公尺處便可見伯公樹在左邊了
刪除水圳旁雙香爐土地公,應該是位於四湖村石頭灣那座吧!因為她正好座落四湖水圳邊坡,倚山而建,面向西湖溪,眺望劉恩寬古宅!供奉石頭灣伯公與石母兩尊神祇!從苗35下切150米左轉往石頭灣跨過山嶺約200米即達!
回覆刪除西湖鄉大大小小伯公廟眾多,文內照片那座確為高埔村,不是石頭灣那座。高埔村那座因四邊皆為農田,較石頭灣那座空曠,又剛好有一棵老樹孤立相伴,兩者不止外觀不同,周遭景色亦明顯有別。論整體景觀,高埔村伯公是我見過西湖鄉境最好看的一座,也因此,2018年4月新北市客家局主辦的「四海大平安-客家語言特展」,以這張照片來當會場布景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