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流籠今猶在,古道展歡顏(北投竹林古道)


沿著流籠旁的小徑徒步下山,是一條日治時代就存在的保甲路,當地人稱「竹林古道」,至今仍保有原貌。

  流籠是一種小纜車,台灣早期在偏遠山區,為運送物資或載人橫渡溪谷,常利用這種運輸工具,像太平山、林田山曾用流籠運木材,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蓮花池步道用流籠運農產品。流籠已經式微,在台北市要看到流籠似乎很難,不過沒想到,在北投山區,我們找到它的蹤影。

  流籠在大屯國小附近的二崎,因當地農家種植不少綠竹筍和桶柑,每到收成季節,為了運送農作,便用幾根木條和鋼索架設簡易流籠;雖然此地的流籠距離不長而迷你,但因為這種古老的運送方式已十分罕見,倒是相當有趣。

  沿著流籠旁的小徑徒步下山,是一條日治時代就存在的保甲路,當地人稱「竹林古道」,是大屯山區產業道路尚未開闢前,山上居民下山的捷徑;從海拔三百公尺走到平地,腳程僅一個半小時,知名度雖遠不如天母古道,但至今仍保有原貌。

  古道前半段是黃泥路,春夏之際,成群蝴蝶飛舞,另有數棵百年楓香,嚴冬來臨前,樹葉展現繽紛的杏黃,令人驚艷。步道兩旁盡是竹林,清風徐來,奏出浪潮般的竹濤聲,陽光透過搖曳的竹林縫隙,撒下片片光影,腳下踩的則是堆積厚實的竹葉,輕盈柔軟。

  造訪流籠與古道最輕鬆的方式,可先於捷運北投站搭小6公車上山(往清天宮),在復興三路吳氏宗祠下車,然後步行到355巷口進入。早年市府設有指標,近年疏於維護,易錯過古道入口,可就近詢問附近居民。下山出口處為北投錫安巷,續走至中和街上的「國泰新村」站牌,便有多條公車可返回台北市區。


由市區搭捷運紅線可抵北投站

捷運站旁的北投路二段就有小6公車可上山(往清天宮),約半小時一班

跟著小6一起上山玩(不是「小3」喔)

由捷運站遠眺山腰上的吳氏宗祠

行約20分於吳氏宗祠下車。山區小巴充滿人情味,司機與我們揮手道別

往前由復興三路355巷口進入

市府於巷口設有登山步道圖,卻未對竹林古道標示任何資訊

355巷是一條很清幽的產業小道,路底為「二崎」聚落

途中遇見這個小柵門,入內即為古道起點

古道旁的綠竹林

3-5月為綠竹筍萌發的季節,暑假便可挖竹筍了

浸洗綠竹筍的池子

池子倒影如明鏡

原本的二崎,近年已發展成生態休閒農場

農場內的藥用植物區

農場內栽植不少無毒蔬果,這是稜果蒲桃的果實

桶柑熟了

百年楓香葉已紅

楓香樹下可休憩

百年楓香樹

百年楓香

楓香近拍

楓香近拍

少見的流籠,藏居一隅,極易錯過

利用流籠載運農作物

古老的運送方式已十分罕見

相思樹是早年燒木炭用的經濟樹種

整修後的木炭窯

可遠眺台北市

木炭窯內部可見被燻黑的窯頂

由木炭窯內部往外望

遠眺高樓林立的北投鬧區

復興崗與關渡平原

在這兒可一覽台北市僅存最完整的大片綠地

木炭窯外的菜圃

這支指標是早期市府設立的

由此一路陡坡,得小心滑倒

因步道久未維護,反得以保有原始風味

偶見枯木倒臥,阻礙去路,得手腳並用通過

路徑淹沒在竹林中

腳下踩的是堆積厚實的竹葉,輕盈柔軟

途中有岔路經水磨坑古道往貴子坑,可見石厝老屋

石厝老屋與木門

屋外有廢棄的石臼

在溪澗戲水的灰鶺鴒

下山出口處為北投中和街上的錫安巷

中和街上「國泰新村」站牌,有多條公車可返回市區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竹林古道親子逍遙遊舊照(1998年)


【本文曾刊載於2001-12-06/聯合報/逍遙遊專刊戶外生活】=======================================================================
Inspiration

  「竹林古道」在北投諸多登山步道中,知名度委實不高。最近一次造訪是在2017年底,距第一次帶著全家來此漫遊,一晃眼竟也相隔19年之久,小孩都由始齔之年而逾弱冠啦!在收錄這篇小文的同時,一邊整理舊照,一邊回顧往事,不免還是會感嘆歲月不饒人,甚至訝於兩個小傢伙當年在野外活動時的驚人耐力,並非大人想像中那麼弱不堪擊。

  近代台北盆地的開發,可上溯至1709年大加蚋平原(今台北市萬華區新店溪沿岸)。從最早該地仍屬於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而後始有大陸閩、粵籍移民到此拓墾,再經日治年代奠下的現代都市根柢,至今已蔚為國際都會。

  三百年的都市發展史,並不算長,然而台北盆地卻何其有幸,隨著火山運動造就出翡翠項鍊般的山丘環繞著,這些山丘也成為大台北都會區民眾休閒與環境教育最重要的舞台。

  若將盆地範圍縮小至台北市行政區,那我對台北的山,打從心底便已賦予了它不同顏色一樣是綠,卻是不同層次的綠;比方說,北投、士林的山,因為有國家公園庇護,是翠綠;內湖、南港的山,早年曾是煤礦產區,是墨綠;景美、木柵的山,印象中有為數可觀的「夜總會」,是灰綠。

  當然,如此認定是很先入為主的。我必須承認,我特別偏好北投一帶的山,它是我心中台北市的「綠寶石」,因為不僅山色清新,看了舒服,那兒地景豐富,也非常吸引我;關渡平原讓我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可一覽台北市僅存最完整的大片綠地;而山間裡的蒼勁老樹,枝繁葉茂,讓北投山群更顯靈性(據悉,北投是台北市12個行政區中,受保護樹木最多的一區);最特殊的是,北投有硫磺溫泉,當登完山體力微感疲倦時,便可就近到溫泉旅社洗浴一番,浸在硫質湯泉中,滌蕩污垢,身心俱泰。

  文內也提到了流籠,在本省仍有一些以「流籠頭」為土名的小地方,比較知名者,像是新北市瑞芳的九份、基隆市中山區的中華路與復旦路口附近、基隆市信義區的培德路培德高職一帶、基隆市中正區的八斗子(以上多以流籠來運礦)、花蓮縣壽豐鄉的池南村(運木材)、南投縣竹山鎮的杉林溪公路13k處(運木材)……等。從這些遺留下來的老地名,皆暗示了當地曾經出現過流籠,但恐怕也只有在地耆老才見過它們的蹤影吧!

  文內古道行程,是採下山方式,若耽心膝蓋承受較大重力而會酸痛的朋友,不妨手持登山杖,或反向由山下往山上爬行,山下入口處在錫安巷1053號民宅旁小徑。

  近年來,北投復興三路的櫻花隧道聲名遠播,已成知名賞櫻景點,人潮頗多。而小6公車終點站清天宮更是「陽明山東西大縱走」的西端門戶,許多山友會從清天宮往上爬,經面天坪(或岔路往向天池)、二子坪,出百拉卡公路,至大屯山鞍部,是熱門路線。相形之下,「竹林古道」不論是海拔高度或路程距離,都顯得很小兒科,冷門至極,加上近年來官方疏於整理,路徑多呈荒蕪,但也因為如此,反讓古道得以喘息,保有較原始風貌;偶見枯木倒臥,阻礙去路,得手腳並用,才能順利通過,或遇岔路不明,得憑登山社團布條或方位判斷來前行,此與北投山區其他過度人工化的石階步道相比,到「竹林古道」漫遊算是稍具探險味的郊山小旅行若能再搭配二崎生態休閒農場舉辦的生態活動(須上網預約),體驗農事樂趣,那就更適宜學齡孩童一塊親子共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