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淡江暮色


假日與好友相約到淡水出遊,人潮甚多,直到暮色酣濃,大夥沿著河岸散步,才慢慢感受到小鎮恬靜美好的一面。

河邊人去百舟空,
暮色雲山淡墨同,
夜靜憑欄相對望,
潮江燈火兩三紅。

後記:二二八連假趕赴淡水,與三五好友相約出遊。人潮甚多,老街的淳樸早已蕩然,辛苦穿梭後,躲進一家隱蔽咖啡館,直到暮色酣濃,大夥沿著河岸散步,才慢慢感受到小鎮恬靜美好的一面。

夕陽下的老淡水高爾夫球場

從海關碼頭倉庫一探窗外的淡水河畔

福佑宮是淡水最老的廟,從這個角度看屋頂的雕龍剪黏

福佑宮有個千里眼,面向淡水河,保佑漁民出海平安

夜幕低垂之際,一滴水紀念館的和式木窗散發另一種迷濛美

重建街是淡水最古老的老街

「許順記」,曾經是重建街上最大的金紙店

石板階梯順著山勢向上延伸

夜晚的重建街一片寧靜

「戀愛巷」,來自於台灣知名文學家王昶維與夫人的一段戀愛故事

紅磚老厝,清朝時期所建,門扉緊閉,屋瓦爬滿了翠綠蔓藤

福佑宮旁突兀的彩繪石階,與周邊景致有些違和感

紅樓是淡水知名的豪華洋樓

目前已轉型為庭園餐廳

紅樓燈籠高高掛

由紅樓往下遠望老街人潮

與馬偕牧師有深厚淵源的長老教會淡水禮拜堂

淡水禮拜堂竣工於1933年,設計者為馬偕的兒子偕叡廉

夜空下的彩繪玻璃與尖拱形窗戶顯得格外溫馨

「偕醫館」曾經是馬偕牧師的住所與診間,也是今天馬偕醫院的前身

禮拜堂前方廣場有展示知名畫家陳澄波的畫作,這幅名為「淡水」(1935年),可看到紅樓(右上)與白樓(右下,已於1992年拆除)

另一張陳澄波的畫作,名為「淡水中學」(1936年),可看到遠方的八角樓

淡水老街已無老街氛圍,許多街屋與店舖都已拆除整建

「海風」海產店,已屹立50餘年了

「保生堂」於1946年開業,算是老字號中藥房

到童玩店找尋童年的回憶

看了半天才知這是一家茶藝館

這家由老屋改裝的咖啡館,風格低調,內部陳設別有洞天

房子雖已翻新,但仍保有老屋原本的天井設施

老街店舖夜景

老街尾端的喝茶小店,臨淡水河畔,有不錯的view

一邊做生意,一邊欣賞河邊風景,這家店的員工很幸福

民以食為天,華燈初上,到處都是吃貨人潮;後方是渡船頭小燈塔

2012年底風光開幕的淡水第一家百貨公司「名統百貨」

2014年9月結束營業,真歹命;目前已易主由大都會廣場接手

「火車吃水」廣場夜景;此處是昔日淡水線鐵路終點,設有水塔,蒸汽火車到站後,會開到此添煤加水

捷運取代火車,平均班距約8分鐘,遊淡水更方便

淡海輕軌也算是淡水另一項有特色的交通設施

未來淡水老街也會出現輕軌列車

夕陽奮力穿透雲層,露出一抹暮光,詭譎多變

日落前的天空,絢麗迷人

夕陽即將西下,天色一片橘紅

另一頭,原本蔚藍的天空也開始變幻無窮

太陽漸漸西沉,天色轉而深紫

斜陽映照下的山光水色

淡江夕照

看它千遍也不厭

不久的將來,淡江大橋會橫跨在正前方,迷人景觀不再

出海口迷人的落日餘暉

淡水小鎮,彩霞映滿天

觀音山與淡水河守護著淡水小鎮

半江波影暮色濃

淡水河堤吹吹風

金輪沉落,倦鳥歸巢,漁船也靠岸

淡水小鎮夜景如明珠般璀璨

夜空下的淡水金色水岸

浪漫的淡水河夜景

由渡船頭遠眺關渡大橋

八里左岸,燈火熠熠

夜已沉,淡江暮色正酣濃


【本文曾刊載於2019-07-17/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淡水,是一個異質多元的文化小鎮17世紀曾經是東西方勢力與文化交會的舞台,包括了西班牙、荷蘭、明鄭、清代、日本,都在它的歷史光譜中顯影過。如今,淡水河依舊悠悠流淌,觀音山依然靜靜橫臥,堅實的城堡與砲台,斑駁的古厝與洋樓,都印證它過往的滄桑。

   淡水自古即為台灣名景,早在清乾隆27(1762)《續修臺灣府志》中就出現了所謂的「淡水廳四景」,包括「坌嶺吐霧(今觀音山)、戍臺夕陽(紅毛城)、淡江吼濤(淡水)、關渡分潮(關渡)」。當時的淡水廳所轄範圍頗廣,南自大甲溪,北至雞籠,相當於今天的基隆、台北、新北、桃園、新竹、苗栗與台中一小部份,而非僅指現在的淡水。有趣的是,在如此遼闊的區域,雖然淡水廳署設於竹塹(今新竹),其所選定的四景,居然全落在淡水河口附近。事實上,這也說明了一件事,就是滬尾(淡水舊名)自古以來的重要地位昔時,漢人沿著淡水河一路墾拓,從河口直抵內陸,加上滬尾港為北台灣進出口要津(當時基隆尚未築港),帶動了台北盆地的開發,比當時淡水廳所轄之其他地區(如大溪)的發展都還來得早。但也或許,有人存疑四景格局太小,後來又擴增為「北淡八景」,甚至到了日本時代的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舉辦「台灣八景」票選活動,淡水也雀屏中選,自此更加確立它在全台名勝景觀的聲望。

  淡水的美,不只遊客讚嘆,古今眾多文人騷客、藝術畫家、歌謠作家,也都喜歡拿它來當創作題材。以詩作來說,我特別鍾愛畫家藍蔭鼎(19031979)寫的《淡江雨後》:

      「水鄉新雨後,飄影映斜暉。
    草綠山光碧,浣衣人未歸。」

  這首詩的意境相當美,雨過天晴,洗淨塵污,夕陽映照下的山光水色,益顯清新潤澤。

陳澄波的《淡水夕照》(中研院臺灣史檔案)
  至於畫作,本土畫家陳澄波(18951947)諸多以淡水為主題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他純真的性格與濃烈的土地情感,完全投射在畫筆下。據說,他最喜歡在雨後,太陽還沒下山前畫淡水,因為濕潤的屋頂與壁面,樹木的青綠等色澤,起伏變化,層次最為豐富。當今,在淡水禮拜堂前方廣場有展示他的系列畫作;欣賞陳澄波的畫,可以讓我更瞭解早年的淡水風貌。

  在音樂歌曲方面,以淡水為背景的作品,較為人知的,包括葉俊麟與洪一峰合作完成的《淡水暮色》(1957)、陳明章的《流浪到淡水》(1995)、郭芝苑與巫永福合譜的《淡水河畔》(1997)。這幾首台語歌曲,有對自然景物的吟詠,有對市井人生的寫照,也有透過藝術歌曲形式傳達思念的情感。動聽幽美的旋律,經過多年傳唱後,官方已將《淡水暮色》與《流浪到淡水》詞譜刻在石碑上,豎立於淡水漁人碼頭。

  再來說我這篇拙文,原創詩作奇短無比,當初只想到若副刊編輯「佛心來著」願意收留它,那應該也是為了「補白」版面而已,因此原文呈現出來的樣貌,個人覺得比較像是一碟開胃小菜若將它收錄在部落格裡,恐又流於單薄(這樣是吃不飽的),最後遂決定輔以多張照片襯托。

  即然是以「暮色」為主題,影像選取便聚焦在黃昏到夜晚這段時間的景色。文內照片不全然是今年二二八連假當天出遊所拍,更多是彙集了近年來歷經四季更迭、晴雨交替的舊照;無論是美麗的落日綺霞,或迷人的星辰夜空,都將淡水小鎮的歷史光影映照在天際山河間,讓我看了,極盡無限懷感!

  隨著近年來淡水地區的急遽開發,許多景觀正悄悄改變,就以淡水河口的淡江大橋來說,主體部分已於20193月動土開工,未來的淡江夕照勢必受到大橋橫擋,失去它原本氣象萬千的靈性與魅力,殊為可惜。在無法改變事實的情況下,若能替小鎮留下它曾經擁有的秀麗景致,也算是我撰寫本文的初衷了

2 則留言:

  1. 師兄把淡水夜色拍的真美。
    我喜歡淡水,如同打狗的哈瑪星,這些台灣最早開放歐美國家建立領事館的港口小鎮,新舊建築物融合,且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逛起來很有味道。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小毛。我也喜歡淡水,它算是北台灣很有特色的小鎮,希望當地民眾能以擁有這樣的文化資產引以為榮,並妥善保存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