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海稜線走去,視野頓然開朗,盡頭處是緊貼海岸的懸崖,低頭俯瞰,萬丈深淵下的海蝕平台,令人讚歎又驚駭。
東北角以嶙峋多變的海岸地形著稱,一般人多半是在濱海公路旁欣賞,如果能登高遠望,而且是緊貼著海岸線遠望,那份視覺感受保證截然不同。
但是要在漫漫海岸線找一處這樣的景點並不容易;海拔589公尺的基隆山,雖是濱海公路旁最兀立的地標,但制高點離海岸線水平距離還有400公尺遠,而鼻頭角雖緊臨海岸,惟高度也僅100公尺。
要推薦給大家的是南子吝山,名氣不響,遊客也少,高度雖只196公尺,但因它位置特殊,從山腳來回亦僅1小時步程,是一處可立即享受登高望海的輕鬆捷徑。
登山口所在的南雅社區,是一處純樸的漁村聚落,巷道旁猶可見到幾間斑駁的石頭厝,門上貼滿一堆郵件招領的單子,看來主人是很久沒回家了。循南子吝原木步道,只稍15分鐘就可抵觀景涼亭。回頭遠望山腳下的社區,倒也有幾分傳說中的「地中海」風味。
精彩的還在後頭,續往山頂走,來到一處平台,朝海稜線走去,視野頓然開朗,盡頭處是緊貼海岸的懸崖,低頭俯瞰,萬丈深淵下的海蝕平台,令人讚歎又驚駭。
不曾以這般鳥瞰的角度欣賞過東北角,眼前幾隻黑鳶來回盤旋,不禁教我想像是牠們,帶著孤獨高亢的眼神,展開雙翅,凌空翱翔。
飛累了,停佇在懸崖邊,聆聽山與海的對話,然後將視野延伸到無垠的天際,海市蜃樓般的幻覺,若隱若現,真個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走回平台再往上攻頂,可看到一顆圖根點,四週景觀一覽無遺,左擁基隆山、右抱鼻頭角,遠望碧海青天,真教人胸懷大開,以這樣的角度欣賞東北角,始能體驗大自然精雕細琢之美!
對了,鮮少人知道,馬偕牧師曾於1890年來過這兒傳福音。走訪南子吝,除了登高遠望,我也試著遙想當年的馬偕,時而攀附峭壁、時而涉浪海岩的行腳情境,想必那是一趟艱辛的宣教路程。
 |
| 無車族可以搭火車到基隆或瑞芳,再轉基隆客運前往,在「南雅南新宮」下車 |
 |
人去樓空,巧遇風獅爺守護家園(類似石敢當)
|
 |
| 石頭厝外牆有磚造凸出物,是具有通風與防潮的通氣孔 |
 |
| 斑駁的石頭厝 |
 |
| 石頭厝是東北角小漁村特有的建築 |
 |
| 南雅社區的石頭厝剩沒幾間 |
 |
| 南新宮是社區裡的信仰中心(左);一側築有石牆擋海風(右) |
 |
| 南雅社區彩繪牆,滿滿都是海鮮風味 |
 |
| 漁村內有一兩家小吃店 |
 |
| 石花凍不能錯過,消暑涼品 |
.JPG) |
| 老闆真有才,菜單手繪在牆上 |
 |
| 馬偕牧師曾來此地傳教,前方建物是傳教的場所 |
 |
| 如今連屋頂外牆都沒了,靠臨時鐵皮與一棵老樹來蔽護 |
 |
| 登山指標 |
 |
| 從登山口遠望南子吝原木步道 |
 |
| 從登山步道俯瞰山腳下的南雅社區 |
【本文曾刊載於2007-03-22/基督教論壇報/旅遊版】
==============================================================
Inspiration

南子吝就是今天東北角的南雅里,「南子吝」這地名總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依《瑞芳鎮誌,2002年》記載,「南子吝」是古時平埔族「三貂四社」中的一個聚落,舊名「南仔吝」,社名意義不詳,據傳是平埔人的名字。該社在清道光年間,由「林九班」這個人所開闢,當時從事開墾梯田、捕魚為生。
另有學者認為,「南仔」是由「湳仔」諧音轉化而來,台語「湳」是指爛泥淤積很深的窪地,或形容泥濘、泥坑等地形。若由形成因素來看,就是水多所致,所以「湳」字從水旁。而這裡雨水尤其多,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受東北季風影響,多數日子被又濕又冷的冬雨所籠罩。
至於那個「吝」字有無特別涵義,至今我還是沒答案。「吝」音譯自南仔吝(Lâm-a-līn)的「līn」,如果改譯成「嶺」,或許就可詮釋這裡的山稜地形了。我並非史學專家,未經嚴謹考據,純屬天馬行空之見。
1872年,馬偕牧師自台灣北部的淡水上岸後,以淡水為宣教基地,開始四處行醫並傳揚福音,足跡遍及大甲溪以北。在他的日記中,我們可發現他曾於1890年8月29日來過南子吝。從字裡行間所述,可以感受到行腳過程相當艱辛,特別是沿著今天東北角海岸線,在沒有道路可走的情況下,時而攀附峭壁,時而涉浪海岩,在徒步一段痛苦的路程後才抵達南子吝。顯然,當時的南子吝仍是個民智未開的偏壤之地。
以下我轉載了《馬偕日記,1890/08/29,真理大學馬偕與牛津學堂資料庫》中譯文供參。

華氏88度,氣壓30-4。卸下心中的負擔離開了雞籠,總算安頓了1件非常嚴重的事。我們很早就在八斗仔,拔了12顆牙以外,還唱了幾首聖歌,那距離大概有10里。很快地,我們沿著深澳行走,走了5哩多,之後又走了2哩,我們到了庚仔寮,這裡是極高的山頂,有2800呎高,非常漂亮,稍微往東的方向從岩石的底部一直延伸到海,從那裡走路真是恐怖。都是從山上滾下去的巨大花崗圓石,它們經過巨浪翻騰,才變得平整。各種大小從一個像母雞下的蛋到數千噸重的都有,好像經歷了無數的混亂狀況,堆積在那裡。然後我們像岩羚羊一樣的從這邊跳到下一邊,然後又滑行到一個被水所侵蝕的表面,之後爬到一個迎風面的峭壁。然後我們上去到一個左下方幾乎與海成垂直的牆面,而右邊則是排列的高山。10里,我們在水濂洞,那裡有一個有水的巨大洞穴,就像一個瀑布從上面轟隆隆響。那裡有漁夫在烹煮,然後把他們的魚抹上鹽好拿到市場。之後我們通過Ni-naú-a,那裡只是一個漁夫草寮的聚落,離下面一個地方只有5哩遠。過了6哩之後是一段痛苦的路程,我們到了南仔吝(Lâm-a-līn),是一個30到40戶人家的漁村。
總理抵達時,林九班,也就是山丘嶺地的擁有人,出來歡迎我們,並且高興地接待我們。那唯一用瓦做的屋頂實際上是個穀倉,給我們用來過夜。經過休息並吃過晚餐後,我們傳播拯救的福音。我睡的地方,牆上有2個槍孔。它們被設置在那裡,以防備強盜、小偷等等來犯。
1979年濱海公路還沒開通前,要到南子吝聚落,只有一條給人走的小徑,非得靠雙腳從水湳洞進出,或是搭漁船靠岸登陸。
我唸高中時曾走過一趟鼻頭角健行,依稀記得在濂洞火車站下車後,先是穿越水湳洞聚落,然後會路過一個很小的漁港。現在回想,那會不會就是南雅漁村呢?當時對聚落地名沒特別留意,只覺得那裡的空氣是鹹鹹腥腥的,整個村子毫無車馬喧,仿若與世隔絕。
說到南雅漁港,自古就是小村賴以為生的重要關口。它規模不大,依瑞芳漁會1999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大小漁船僅18艄,比鄰近像是鼻頭角、水湳洞、深澳等漁港還少。這幾年路過觀察,可能是海洋資源匱乏、漁獲量減少或在地人口外流,總之,傳統捕魚船似乎更少了,多半是供釣客出海的娛樂性小船。

在蒐集資料時,找到《台灣日日新報,1907/03/28》有一則關於「基隆寒天草」的報導,內容述及寒天草有許多種類,其中一類叫「絹草」,以南仔吝海岸品質最佳。寒天草就是石花菜,生長在潮間帶海流湍急的岩礁上,是台灣北部海岸特有的重要經濟藻類。當時日本人收購東北角石花菜來提煉洋菜膠,因而採收石花菜便逐漸成為在地居民的季節性工作。石花菜經過熬煮、過濾、冷卻後,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石花凍」。它就像仙草凍、愛玉凍一樣,是捕魚郎夏天的消暑涼品,在東北角許多地方都可吃到,包括南雅社區。
這篇遊記是2005年三月去的,當年自行開車,沿台2線,過水湳洞後會經過一處明隧道,不久抵欽賢國中,再前行100公尺看到一處閃黃燈叉路,右手邊有一座南新宮,這兒是南雅社區入口(客運「南雅南新宮」站牌)。右轉將車停妥,步行走進社區內,可看到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設置的「南子吝山」指標。
若是無車族,可搭火車到基隆或瑞芳,再轉基隆客運前往,還算便捷。基隆轉運站搭791、瑞芳搭856與886,若在瑞芳搭車,須往九份方向走一站到「區民廣場」起站上車,瑞芳火車站前的站牌僅供回程下車。最新班次可上網查詢。
特別提醒,海稜線懸崖處因沒護欄,千萬要注意安全。春秋兩季最適合來,冬天有強勁的東北季風,夏天則因沿線無樹蔭,傍晚登高較佳。
最後,附上幾張老地圖(取自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來細瞧一下南子吝的「歷史地位」。各位到此一遊,除了小攀南子吝山,登高望海,欣賞海蝕風化後的「霜淇淋岩」外,也希望透過以上補述,能讓您對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漁村有更深入細膩的認識。
.jpg) |
| 日軍攻台戰鬥地圖(1895) |
%E5%9C%B01904a.jpg) |
| 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1904) |
%E5%9C%B01904b.jpg) |
| 前圖局部放大 |
 |
| 台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1954) |
865.jpg) |
| 台灣二十五萬分一地形圖(1963) |
.jpg) |
| 台灣省公路圖(198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