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殼牌倉庫那條軌道


淡水的殼牌倉庫,裡頭有一條運送油品的鐵路側線,曾與老淡水火車站臍帶相連,深隱多年後,最近重見天日。

  多久沒來淡水了,一個每逢假日總是人車匯聚,教我望而卻步的小鎮。

  淡水捷運,1997年通車,取代古老的淡水線鐵路後,快速、密集,佔盡優勢,從台北車站出發,35分可抵淡水,過去火車跑完全程,也得花上近50分鐘;再論班次,捷運68分便發一班,沒有所謂時刻表,火車不然,僅早晚通勤時段,半小時會有一班,其餘得等上個一小時,也因此,早期淡水老街,許多店家都會張貼一張附有火車時刻表的海報,那是在地人重要的交通資訊。

  為什麼要提淡水線?因為這次我要走訪的殼牌倉庫,裡頭有一條運送油品的鐵路側線,曾與老淡水火車站臍帶相連,深隱多年後,最近重見天日。

  殼牌倉庫前身是「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這一長串舊名,與淡水擁有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背景頗為契合。

  老倉庫建於1870年代,歷盡滄桑轉折後,終於在2000年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並獲業主殼牌集團無償贈與在地的「淡水文化基金會」。基金會進駐後,隨即設立淡水社區大學,扮演藝文推手的角色,荒廢多年的老倉庫也經過整修、規劃,近期以「淡水文化園區」為名對外開放。

  鐵路側線就位在社大辦公室後方,除了有裝卸煤油的紅磚月台外,軌道一端,尚有專供油罐車過磅用的地磅平台,其黑色表面刻鑄有「HODGSON」與「STEAD」字樣;另外,切換鐵軌用的道岔轉轍器也都還在。短短200公尺軌道區,一般貨運側線該有的設施,大抵都不缺。

  其實,淡水線鐵路在1901年完工初期,便是以貨運為主、客運反為輔,附近不少工廠、窯業都得靠它運送,這也使得沿線分歧出不少貨運側線,較有印象的,如圓山站的大同公司線、士林站的士林紙廠線、關渡站的嘉新麵粉線;只是,整條淡水線,景觀變遷就像台灣經濟發展縮影,昔日大小工廠,如今多已被嶄新河岸豪宅所取代,這也突顯了殼牌倉庫能奇蹟似存活,彌足珍貴。

  B棟倉庫後方,尚可發現數條輕便軌道遺跡,饒富趣味,依目測,軌距不到400mm,研判應是為了廠區內短距離運送煤油桶至倉庫房存放所鋪設。

  踱步到月台後方,一片荒林,要不是有解說牌,還真看不出這兒是昔日儲油槽遺址。

  殼牌以販售油品起家,多屬揮發性高的汽、煤油,味道刺鼻,早期環保標準沒現在嚴格,老淡水人只得以「臭油棧」來這般稱呼它,多少有嫌惡之意。

  即便如此,這幾座油槽可都是殼牌命脈,全盛時期,配置有20噸油罐車3輛、10噸油罐車6輛,銜接淡水線,南北奔馳,是隻賺錢的金雞母。

  可惜好景不長,地標顯著的油槽,在二次大戰期間成了盟軍轟炸目標,19441012日油槽中彈,燒了三天三夜,「火燒臭油棧」事件喧騰一時,對老淡水人來說,熊熊烈火幾乎吞噬河岸小鎮的印象始終難忘。

  在園區入口處,地面上刻印了一張1944年美軍轟炸用的地圖,這是日據時代第一位台籍氣象官周明德先生在美國圖書館裡挖到的檔案資料,至為可貴;周先生的父親也經歷過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這張地圖說明了當時情況;對照今天儲油槽僅存的基底殘跡,遙想當年,只能憑欄,只有噓唏。

  遠望捷運列車不斷以密集班次來回往返,我想起鐵道專家蘇昭旭的創意,請北捷買下台鐵退役的藍皮客車,將轉向架改成標準軌,然後在淡水線火車停駛紀念日演出復活記…….鐵道迷永遠有出奇不意的酷點子。

  嗯!對了,停在眼前軌道上的那輛小台車如果能換成油罐車,或許更有況味?跟蘇君比,我的想法顯然保守多了。

殼牌倉庫鐵路側線

老樹身影映照在倉庫紅牆上

刻印在地面上的美軍轟炸油行地圖


【本文精簡版曾刊載於2012-03-11/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更完整的照片檔請參閱我的相簿  100-11淡水剪影


===============================================================================
Inspiration 
  終於,等到了一個豔陽天,搭上捷運跑去淡水,如願探到企盼多年的神祕鐵枝仔路,我是為了一探那段鐵路而去殼牌倉庫,這跟多數遊客去參訪殼牌後才知有那麼一段鐵路的動機剛好相反。

  淡水線,台灣最早的支線鐵路,1901年通車,1988年開出最後一班列車後,隨即走入歷史;接著,經過九年蛻變,在1997年化身為台北捷運淡水線,重新開啟它另一個階段的新生命。

  老淡水鐵路的遺跡,如今已難尋,十多年前,我在捷運唭哩岸站與奇岩站間的線型公園,看到昔日鐵路舊橋台,它橫跨磺港溪,非常古樸有味,目前是人行步道橋樑;另外在捷運新北投高架橋下,往北投方向走約十分鐘,左邊某條小巷口,則可看到三條黑黃相間的鐵樁,那是淡水線新北投支線無柵欄平交道的遺跡;至於那個新北投火車站----唯一倖存的活口車站,當年,台北市政府為了蓋捷運,急著要拆掉它,後來以1元賤賣給彰化台灣民俗村,遂遠赴百里之外頤養天年,近年來隨著社區文化意識抬頭,北投鄉親正努力集資想把流落他鄉的老車站給接回家,能否還願?還有變數。

  不過,這些遺跡卻都沒有像「殼牌倉庫」鐵路側線更富歷史況味,正因它們都少了「鐵軌」這個重要元素。

  雖然,殼牌那條鐵軌是購買舊鐵道重新舖上去的,而且據悉這一小段就花了200萬台幣,修復經費相當驚人(保存古蹟著實不易);當然,最關鍵的是殼牌公司的態度,它們願意慷慨捐贈土地及資產設備,讓臭油棧的歷史傳奇永遠流傳下去,若以此來對照新北投火車站的爭奪風波,顯然,公部門對歷史古蹟的處理方式更應該再加把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