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更高處的奮起湖站,竹崎站在旅人眼中著實沒啥好溜搭的。其實,這兒曾是蒸汽火車的原鄉,如今,徒留這面「舊車站」門牌暗喻了老驛站那段鮮為人知的尷尬歲月。
嘉義竹崎堪稱是本省火車站最多的一個鄉鎮,阿里山森林鐵路貫穿其間,往上山方向,境內依序有鹿麻產、竹崎、木履寮、樟腦寮、獨立山、交力坪、水社寮、奮起湖等8站,若再併計早年曾設站,現卻連遺跡都難尋的崎下、灣橋、朴子埔及新竹崎,則多達12站,連台鐵都望塵莫及。
尷尬的是,這些車站現在全部歇業中;竹崎是其中最大的一站。以往遊客搭小火車上阿里山,對該站印象多僅止於老火車會在此停靠,喘口氣後,再步步高升;相較於更高處的奮起湖站,因列車抵達時多為中午用餐時間,造就老街有名的便當商圈;竹崎站在旅人眼中著實沒啥好溜搭的。
不過,在本世紀初,隨著國道三號通車、社區營造盛行,車站附近起了微妙變化,以往列不上旅遊指南的幾個景點,已悄悄透過網路相傳,跟阿里山林鐵有了在地連結。
首先,是火車站的歷史地位受到了重視,不只是那幢檜木打造的老站房而已,更深層的淵源探究已蔚成氣候,比方說,站場腹地為何如此大?為何要佈設三角線?這些以車站功能為導向的知性主題,林務局已適時設立了解說牌來回應。
在蒸汽年代,嘉義過來的平地段都是由18噸小黑頭仔在前端拉,到了竹崎以後的山地段,為防列車爬坡時滑落,便需在此更換車頭,交由28噸小黑頭仔在後面推,而三角線就是給蒸汽火車調頭用的。
可惜,當民眾透過解說牌知悉這兒曾是蒸汽火車的原鄉時,站內卻看不到任何一輛黑頭仔。更尷尬的是,就在不遠處,那輛32號蒸汽火車被置放在跟它毫不相干的親水公園內,近在咫尺,有家歸不得。所幸,三角線還在,勉強留住這個大站僅有的尊嚴。
走進木造站房,旅遊折頁對它已多所詳述,唯獨那面標示著「舊車站」的門牌卻甚少著墨。其實,林鐵在1912年通車初期,仍以運材為主,載客為輔,因此車站並未蓋在市中心。直到1932年,為了方便旅客通勤,在市區另設「新竹崎」站,竹崎遂有了新舊站之分。隨著公路發達,新車站於1977年撤除,徒留這面「舊車站」門牌暗喻了老驛站那段鮮為人知的尷尬歲月。
再步入偌大站場,停了不少搶修用的工程列車。八八風災後,阿里山林鐵就像個重症病患,走走停停,這些列車如同醫療團隊,常年在此待命。倒是,我對停靠月台旁的那列阿里山號客車感到好奇,心想,難不成通車有譜了嗎?
走回站房,看到兩位站務員,一探究竟。
「這班是開來試車用的,不載客啦!」
更進一步瞭解,原來,林務局準備將這個「醜女兒」改嫁給台鐵,現在是移交前的空窗期,有時刻表,也有火車,就是找不到人開;難怪,他們老是一臉無神的表情!
車站遠離了街心,無聲無塵,午后時分,更顯清靜。時空停格,人事淡定;若問,這還要持續多久?沒人知道!
尷尬的林鐵,尷尬的火車站。
竹崎站是阿里山林鐵平地段與山地段分界點 |
專供火車調頭用的三角線 |
舊車站門牌暗藏一段玄機 |
【本文曾刊載於2012-06-10/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Inspiration
坊間旅遊叢書對該站多已有制式型的描述,我則嘗試從微觀角度,結合當下情境,捕捉老驛站不同的樣貌。
目前阿里山林鐵最新的情況是,北門至奮起湖間早在去年就通車了,但遲至近幾個月,林務局才開始會同台鐵在這個路段進行不定期試運轉;奮起湖以上則尚在施工中。
綜觀全省各地,不乏是將廢棄鐵道拆除後再改建為自行車道,但沿著現役鐵道闢建者,尚屬少見,如台鐵集集支線二水至源泉間,溪湖糖廠五分車之旅沿線的東螺溪自行車道等,均頗具特色。目前,滿竹鐵馬道全長僅約2.5公里,坦白講,太短了,實在難以「滿足」單車客的胃口,若能往西再延伸,一路與小火車互尬到嘉義市區,或許更有看頭。
落筆至此,我不禁又開始聯想,哪一天,是不是由哪個單位,也能仿傚紐西蘭南島皇后鎮的蒸汽火車Kingston Flyer,在這條單車道上辦一場阿里山小火車人車競跑或雙鐵競飆之類的活動呢?
顯然,這般聯想,現在看來是樂觀了些。
尷尬的林鐵,尷尬的火車站。我說竹崎呀,持續「淡定」,或許是目前最好的方式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