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搭火車,遊碧潭,此情早已成追憶


當年曾經搭火車遊潭的情侶們,來日再搭捷運重遊舊地時,是否會思想起年少時的愛情故事?浪漫也好,感傷也罷,對多數人來說,幾乎被遺忘的新店鐵路滄桑歷程,恐怕也只能憑空追憶了。

  搭火車,遊潭,對年輕一輩的新新人類來說,這檔事不要說想,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60年代的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後站分歧,由東南向轉南而行,這便是早已消失在這塊版圖上的台鐵新店支線(註:自從台北捷運新店線通車後,亦常被坊間俗稱為「萬新鐵路」,以示與捷運區別)

1960年的台北市地圖仍可見新店線鐵路

  要追溯新店線的歷史,可要由它的前身─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談起。在日治時期,甲午戰後,日人深感鐵路建設為開發台灣島最大的動脈,乃以軍事需要為由,設立台灣鐵道線區司令部,統籌辦理鐵路開拓興築業務。當時,日本受到戰爭刺激,初嚐資本主義甜頭,加上明治政權獎勵投資的政策下,許多私營鐵道公司便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1896年(明治29年)8月12日,東京日本橋區資本家多人,合夥以90萬日圓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劃興建台北到新店及台北到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鋪設目的是為了開發文山地區煤、木材、茶葉等產業資源,惟路線雖於1897年1月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全部收歸官營,陸續改築滿清時期即有鐵路,並鋪設其他新線(如台中線)。1906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屈尺、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後,發現路線深入蕃地,山勢險峻,施工困難,遂而轉向一百八十度改繞自基隆的八堵起,即今宜蘭線。至此,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1919年(大正9年)以後,台北地區煤礦量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要,日本政府再度開放鐵路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挾持以往之企圖心捲土重來,於1920年開始動工興築萬華至新店間鐵路,1921年1月25日萬華至公館間先行完工並開始營運,同年3月24日公館至新店間亦隨之完工並試行通車,4月17日全線正式營運,整體運作效率之快,令人稱奇。

日人曾規劃宜蘭支線經由新店、屈尺烏來後,穿越桶後溪谷一帶山區抵宜蘭、蘇澳《台湾鉄道線路図(八十萬分之一縮尺)》

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新店線試行通車(1921年3月26日《台灣日日新報》)

台北鐵道新店線特別加開「觀月列車」供民眾搭乘前往潭賞月(1921年8月19日《台灣日日新報》)

本圖取自「台灣炭礦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台北石炭支部,大正14年12月發行

  1934年(昭和9年)的統計資料中,新店私鐵全年載客量533,943人,貨運62,572噸,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私營鐵路(如各製糖株式會社)相比,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表現算是不錯的。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國民政府將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資產全數沒入充公,惟歷經戰爭摧殘,百廢待興,加以世局混沌不明,官方並未立即收買這條鐵路,而是將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解散後改組為台北鐵路公司,由國人以私營公司型態勉強維持營運;此乃過渡時期,直到1949年6月,才奉示由台鐵以新台幣180萬元收購。

  雖然是私營鐵路,日人興築的標準卻是少見的高,軌距為1067公厘,與台鐵縱貫線相符,最大坡度千分之六,最小曲線半徑300公尺,每公里枕木1,400根;軌重方面,37公斤/公尺者計910公尺,30公斤/公尺者計14,057.07公尺;橋樑8座,總長137.12公尺,最高載重水準KS15,最低KS12。也因此,台鐵幾乎是在不費任何工事的情況下,輕輕鬆鬆接下了手,納入營運系統,並改稱新店支線。

  新店線從萬華站分岔後,先以東南走向到公館,再折向南行抵新店。全程10.4公里,另加側線3.38公里。沿途設堀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11站,平均站距不到1公里。日人經營時,除前列11站外,還曾設有以下5處乘降場,計仙公廟(古亭與水源地間)、製罈會社前(萬隆與景美間)、二十張、公學校前(均位於景美與大坪林間)、郡役所前(即區公所前,距新店站延伸約300公尺處),不過台鐵接收後,這5處乘降場除了「郡役所前」仍短暫營運一陣子外,其餘均予以撤除。

由汀州路頭(右),可引領出新店線的遺跡(1988年)

昔日萬華站是新店線鐵路起點(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萬華起站才580公尺就來到了堀江站,約在今中華路二段與莒光路間之汀州路段上(近今大埔街21巷口)。該站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而不辦客運業務的一站,因為列車不停靠,許多旅客通常不知道這兒還有個車站,就連地圖也不會標示;但我們由一張於1958年出版的台北市舊地圖來看,卻仍可依鐵軌佈設樣貌,一窺出堀江站的實際位置。光復後堀江側線調車辦法公佈,自1950年10月起併由萬華站辦理,也因此,萬華站在當時貨運量相當大,除了負擔台北市蔬果的轉運外,文山地區茶業也在此下貨,整車與零擔貨運繁多,使得萬華站外的貨運行也曾一度多達30餘家。可別小看堀江站,它可是新店線最長命的一站,新店線1965年拆除後,台鐵仍保留萬華堀江間路段,繼續辦理整車貨運,直到1980年為配合原新店線路基改建為汀州路才功成身退。

1958年地圖並未標示「堀江站」,但仍可見到新店線往右下彎路段出現了多條軌道,該位置即為堀江貨運側線(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新店線拆除後殘留之堀江貨運側線,由前方右彎過中華路後,可見當時頗富盛名的林商號木材廠(1975年程央先生攝)

堀江站,約今華路二段與莒光路間之汀州路上(2012年)

堀江站旁的日本宿舍群,今已拆除改建為豪宅(1988年)

  僅0.6公里後,列車就到了和平站,此站舊稱馬場町,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永義宮前)。日治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1936年(昭和11年)還是乘降場,1950年(民國39年)改稱招呼站,1951年則升為簡易站,1953年汽油車在此停靠上下客;光復後該站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於1952年改為和平站。


地圖上標示之「和平站」,約今南海路口與汀州路一段之永義宮前(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和平站,今汀州路一段永義宮前(2012年)

  再過1.5公里來到螢橋站,就在今天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木造平房,月台兩列,屬三等客貨運站。螢橋,是個很浪漫的地名,這地名源自該處昔日有一座木橋(今廈門街25巷口),每逢夏季夜晚,橋旁水草處,螢火蟲成群飛舞,故名。而附近新店溪畔的川端橋頭(今中正橋),則是游泳、划舟、談心的好去處。光復初期,螢橋附近住有許多公務員,火車成了他們代步的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人次在全線來說,算是比較多的。1958年的資料中,上下旅客平均一天約1,500人,不過,旅客雖多,卻有八成是享有優惠的定期月票族,營收業績因而不甚理想。

地圖上標示之「螢橋站」,約汀州路二段與廈門街口(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螢「橋」的橋,其實是指廈門街25巷的小木橋(標綠色圓框處),而非新店溪上的中正橋(標紫色長框處)(底圖取自1957年台北市街道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螢橋站,今汀州路二段廈門街口(2012年)

同安街底的紀州庵離新店線鐵路不遠(2012年)

鐵路附近的現存老屋,今化身為「野草居」食堂(2012年)

仔細觀察汀州路每個巷口,可見汀州路路基明顯較高(2012年)

廈門街45巷口,昔日螢橋站附近鐵道旁的日本宿舍,今已拆(1988年)

汀州路二段127巷口對面,昔日鐵道旁美麗的兩層樓日本房舍,今已拆(1988年)

汀州同安街口以前有個平交道(1988年)

新店線螢橋站舊照(取自台北紀州庵「新店線鐵路特展」)

新店線螢橋站舊照,此係往公館方向拍攝,前方為廈門街平交道(取自台北紀州庵「新店線鐵路特展」)

新店線螢橋站舊照(取自台北紀州庵「新店線鐵路特展」)

螢橋站今昔景物對照

  再過去的古亭站,約今汀州路金門街口,近河堤國小(汀州路二段245巷口),1928年也只是個乘降場,台鐵則於1952年改設招呼站。因為沒站房又無站務人員賣票,日治時期,旅客上車後均會乖乖地找車長補票,然後從車長手中拿一個「補助切符」,台鐵接收後,旅客一上車,便開始和車長大玩捉迷藏的遊戲,該站毫無業績可言。

地圖上標示之「古亭站」,約汀州路二段245巷口,近金門街街口(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古亭站,約今汀州路與金門街口,近河堤國小(2012年)

河堤國小前汀州路,高度比兩側巷道高,人行道有階梯落差(1998年)

右轉到萬華,左轉往新店,今天師大路水源路口這條水快與昔日新店線鐵路殊途同歸(2012年)

仙公廟站( 汀州辛亥路口),軍備局旁那座聖靈寺即仙公
  
  1.3公里後達水源地站,因近自來水廠水源所在地,故名。該站於1921年為乘降場,光復後改招呼站,再進而升等為三等客貨運站。站址在今羅斯福路四段校園書局旁的24巷與汀州路交會口。附近台大學生是該站最捧場的乘客,平均每天約1,700人的上下旅客中,通勤學生就占了百分之六十六,上下午尖峰時段,該站是全線少數比較有人氣的大站。而目前尚可見到昔日位在鐵道旁的台鐵員工宿舍,至今仍列入台鐵資產;由於這幾棟宿舍見證了新店線的興衰,未來是否會遭變賣,值得關注。

地圖上標示之「水源地站」,約今羅斯福路四段24巷與汀州路三(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日治時期的地圖,可見到水源地(今自來水園區)

水源地站,今汀州路三段與思源街口(2012年)

昔日鐵道旁的台鐵員工舊宿舍,已化身為商店(2012年)

這是目前在汀州路上唯二有介紹新店線的告示牌(2012年)

水源地站旁的台鐵員工宿舍左下角是新店線鐵道(台鐵年報)

  公館站,以前是台北縣市界的交通樞紐,然而與該線其他各車站等級異動情形來比較,公館站不升反降,1961年由原三等客貨運站降為簡易站,而由僅離600公尺的水源地站管理。該站與水源地站,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火車站距如此之短,實在少見,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地圖上標示之「公館站」,約今汀州路與羅斯福路四段196巷交會的台電綜合研究所(底圖取自1958年台北市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公館站,今汀州路三段進寶藏巖入口處(2012年)

新店線公館站舊照(取自台北中央社)

  過了公館,行約1.3公里來到萬隆站。這兒的景觀可說是青山綠野入眸來,完全一改公館站之前低矮房舍比櫛相鄰的醜陋像。原名「十五份」的萬隆站,舊名源自於早期此地為先民十五人合力出資開墾的聚落,日治時期曾肩負煤礦轉運功能。雖於1955年改名,取其萬事興隆之意,但這個車站卻似乎興隆不起來,新店線拆除前,它只不過是個每日旅客僅300人的簡易站而已。

地圖上標示之「萬隆站」,舊名十五份,昔日肩負煤礦轉運功能,圖上有一條運煤台車道,自該站循著今天景隆街及興隆路二、三段,進入景美地區煤礦場(底圖取自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萬隆站,今羅斯福路六段與景隆街口,近公車萬隆站(2012年)

萬隆公車站候車亭(往公館方向)設置了新店線簡介看板(2016年)

新店線簡介看板(2016年)

新店線簡介看板(2016年)

新店線簡介看板(2016年)

新店線萬隆站舊照(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提供)

地圖上標示「萬隆站」與「製瓶會社前站」之相對位置,其中「製瓶會社」是指地圖所標之「台北製罈會社」(有個圓圈內「工」字圖例),戰後改為「公賣局製瓶廠」,今為「財政人員訓練所與台酒公司酒類暨生技研究所」(底圖取自1966年台北市市郊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製瓶會社前站(今羅斯福路上的三福街與景華街間),沒了火車,但還是買得到鐵路便當

  再行約1.3公里,便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它位於今羅斯福路六段上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已成茅草叢生的廢墟);景美市區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景美站不愧是新店線的佼佼者,昔日的站前廣場,可能是新店線目前唯二留下來的遺蹟,雖然如今已成了公有停車場,仍建議你不仿去那兒感受一下昔日景美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盛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景美木柵附近的文山茶、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平均一年有10萬公噸的貨運量。1963年曾有計劃興築自板橋經中和、景美、木柵、石碇接菁桐坑的支線,以運送北部煤礦,景美被選作與新店線的交會站,更凸顯了其重要性。

地圖上標示「景美站」與「大坪林站」之相對位置(底圖取自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景美站,今羅斯福路六段車前路口(2012年)

昔日鐵路走今天的北新路,公路走景美舊橋(2012年)

昔日的景美火車站站前廣場,今已成公有停車場(1998年)

景美火車站原址改建為公路局景美站,此為昔日的公路局景美站房遺跡(1998年)

磚牆內為公路局景美站房(1998年)

由羅斯福路遠望對面的僑興戲院,今已拆(1998年)

新店線景美站舊照(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新店線景美站舊照(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新店線景美站舊照(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二十張站(近北新路與民權路口,約今捷運大坪林站)及公學校前站(近北新路與大豐路口,約今公車大坪林站)

  過了景美,接著的大坪林與七張,都是只辦客運不辦貨運的簡易站。大坪林,位居新店溪與景美溪間,屬河階高台地形,地勢平亢,遂以「大坪」冠之,且昔日茂林翁鬱,故名。七張,則取其先民七人墾地,各持犁一張(一張犁表五甲地)之意。這兩站平均每日上下客人數相差懸殊,大坪林僅約600人,七張則因近新店市區,約1,400人,已達三等站規模。

地圖上標示「大坪林站」、「七張站」與「新店站」之相對位置(底圖取自1921年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中研院GIS專題中心》)

大坪林站,約今捷運七張站,而非今捷運大坪林站(2012年)

七張站,近北新路與中正路口,約今公車七張站,而非今捷運七張站(2012年)

  終點新店站,是文山地區貨運輸送的大站,以煤炭、木材、茶葉、柑桔為主。站址位於今光明路上,但站場規模甚大,涵蓋今公路局新店站。出了車站,右轉順著大路而行,便可見到碧潭吊橋長虹臥波。拜碧潭盛名之賜,中秋夜可說是新店站整年業績最好的一天。

新店站,今光明路45號,已蓋起了高樓(2012年)

新店線新店站舊照(取自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郡役所前站(指「文山郡役所」),站址約位於今捷運新店站靠新店路與北新路口,該站其實仍在新店線鐵路新店站場內(2012年)

新店站場規模甚大(紅框所示),最遠延伸到溪邊的瑠公圳取水口,並曾於此處設置「郡役所前站」,一度為新店線終點。至於1963年落成的公路局新店站(即今捷運新店站)則在站場外邊緣。本圖取自《臺灣地名辭典》陳正祥著,南天書局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當年的行車時刻是台北站開計八點十五分、十二點五十八分、十六點三十五分,新店站開十點、十五點、十九點二十五分,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45分跑完(實在不夠快)。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根據洪致文先生在『台灣鐵道傳奇』一書中的考證,新店線在1934年(昭和9年)的紀錄,有兩輛蒸汽火車頭及兩輛蒸汽動車;客車部分,則有二等24人座兩輛,20人座一輛,三等50人座及48人座各四輛,42人座三輛。其中最珍貴的二輛蒸汽動車ST10及ST11,可是台灣鐵道車輛的奇葩,這一部分在洪致文最近所著的『台灣鐵道印象』一書中有相當詳實的敘述,值得火車迷拜讀。

這張「文山郡大觀」古地圖可看到新店火車站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新店線在日治時期因車班少、站距短,行車次序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所謂閉塞,是指將鐵路分成不同區間,每個區間「辦理閉塞」後,保證該區間只能有一列班車在行駛,以確保安全。在閉塞區間的兩端車站,設有專用路牌一組及保管通券的通券箱,每一區間路牌均不同,且通券箱也必須以該區間專用路牌才可開啟取出通券,就好比不同的鎖要用專屬鑰匙才可開啟是同樣道理。列車需攜帶專用路牌,始能在閉塞區間段行駛。通券的功能,則在同向若陸續有兩列以上列車要前進時,站長會先以專用路牌開啟通券箱取出通券,遞交先行車攜往下站,以取代路牌作為行車憑證,等該列車到站後,電話回報確認,這時再將路牌交由後行車攜帶前往。台鐵接手後,班次不斷增加,原先的牌券閉塞已不敷使用,尤其是當列車交會時,運行作業紊亂,極易造成誤點,遂於1951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這也是目前台鐵支線仍在使用的閉塞系統。新店線最初共分萬華-螢橋-公館-景美-新店等四個閉塞區間,民國1953年因列車運轉需要,將水源地納入閉塞點,全線遂多出螢橋-水源地-公館兩個閉塞區間。此種閉塞方式與牌券閉塞最大的不同,在於「辦理閉塞」的路段,其兩端車站的閉塞器內僅能取出一塊路牌,除非已取出的路牌再放回任何一端的閉塞器內,否則隔鄰區間無法「辦理閉塞」,當列車運轉有所延誤時,可適時變更會車地點,較牌券閉塞更具效率。也因此,當車站內有列車相會時,常可看到站務員騎著鐵馬來回奔波,進行路牌交換。

  新店線原本體質就不佳,台鐵接手後試圖讓它起死回生。光復初期的台北鐵路公司年代,連同貨運在內,一天只有20多班,早上六點發頭班車,到晚間八點即收班,上下行僅一列客車在運轉(見1948年台北鐵路公司排定的末代行車時刻表);台鐵接手後,客運列車往返陸續增加到36班次,平均每小時有一班車,末班車更延到近午夜十一點(見1960年台鐵排定的單向時刻表)。而每逢春節、國慶及中秋等假日,更是加開班車,僅列示1960年國慶日加班車時刻紀錄如后:萬華六點二十五分開,七點十分到新店;新店八點八分開,八點四十九分到萬華;萬華九點三十分開,十點十二分到新店;新店十一點十八分開,十一點五十九分到萬華;萬華十二點四十五分開,十三點二十五分到新店;新店十五點二十四分開,十六點三分到萬華。


1948年台北鐵路公司排定的末代行車時刻表

1960年台鐵排定的單向時刻表

  1958年,為了方便旅客,提高載客量,更首次推出「劃一票價」,全線無論遠近,一律一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措施,沒想到,早在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從當年的宣傳廣告內,除了那會心一笑的插圖外,我們也感受到那個時代台鐵的用心良苦。

  雖然,台鐵試圖以低廉票價吸引旅客上門,奈何成效不彰,虧損反越大,乃於19631月調漲了全線票價,改以萬隆站為分段點,全票一段為一元五角,全程(兩段)為二元五角,一直實施至業務終結為止。然而,台鐵的苦心經營,卻依舊挽回不了賠錢的事實。這條支線大都靠貨運在苦撐,客運只占少數,偏偏學生又最多,加上公路建設漸漸發達,更搶走了不少生意;在台鐵眼中,新店線早已成了「家門不幸」的敗家子,平均每年要虧780餘萬元,是賠錢最多的一條支線。要不是新店地區80多家煤礦業每年有28千噸要靠它來轉運,不然,鐵路局早就想把它給拆了。

無論遠近,一律一元

當年 「劃一票價」  的宣傳廣告

台北鐵道運賃表
 
新店線鐵路舊車票

新店線鐵路舊車票

  1960年,公路局計劃利用部分新店鐵路路基,作為拓寬公館至新店公路之用,與鐵路局協調遷移鐵路事宜,台鐵抓住此「利多」機會,堅持要拆就要全部拆,不能還留一小段要台鐵經營。

  事實上,公路競爭早已威脅到鐵路營收;樓高三層,充滿新穎現代感的公路局新店站在1963年初便已落成,當時新店線鐵路尚未拆,還在茍延殘喘中,但公路取代鐵路的企圖心卻已見端倪。

  不過,新店線欲斷難斷,當停駛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他們便到省府交通處去陳情暫緩拆除,否則公路運送成本增加,將影響他們的生計。政府也體恤他們,最後決定先另建一條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以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來拆。1965年3月5日中和支線完工,3月1日起新店線停售學生票,3月10日全省各火車站停止承運到新店線各站之包裹和貨運,3月15日新店線各站運出之貨運辦理清結,3月24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火車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25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往萬華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26日拆軌工程也隨即展開,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枝仔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今天從萬華後站汕頭街與汀州路交會口順著汀州路走,可以很明顯的引領出昔日新店支線的軌跡,許多後來遷居汀州路的人,可能想不到三十三年前這裡曾經是條鐵路,也由於鐵路路基較高,因此今天汀州路有部分路段便呈現兩側巷道低,幹道汀州路較高的地勢。而當年曾經奔馳在新店線上的CK101號蒸汽火車頭,比起其他已遭解體的老火車頭來說,可是幸運多了,除役後便深隱在鐵路局嘉義機務段頤養天年。1997年,鐵路局將這輛黑頭仔迴送台北機廠復建,在退休老師傅的羣策努力下,終於在1998年鐵路節吞雲吐霧再展雄風;對於這輛見證過新店線歷史的老骨董,能夠重現江湖,意義非凡。

  不久,台北又將會有另一條軌道直伸新店,只是它這次鑽入了地下,如果那是一座時光隧道,那麼,當年曾經搭火車遊碧潭的情侶們,來日再搭捷運重遊舊地時,是否會思想起年少時的愛情故事?浪漫也好,感傷也罷,對多數人來說,幾乎被遺忘的新店鐵路滄桑歷程,恐怕也只能憑空追憶了。

台北往新店公路原本路況水準不高。新店線鐵路1965年3月拆除後,立即以鐵道路基拓建公路由兩線道變成四線道,此圖為政府官員於1965年10月視察施工情形《國家文化資料庫》

1966年初北新公路完工。這條公路堪稱是北台灣的示範道路,不但行車限速提高,車道中間更設置了早年罕見的安全島,連沿線的公路局候車亭也十分摩登,甚而還訂有完工後十年內不得挖掘路面之協議《國家文化資料庫》

公路局新店站於1963年初便已落成,台鐵新店線仍在營運中

樓高三層,充滿新穎現代感的公路局新店站《國家文化資料庫》

  

【本文原始版曾刊載於鐵道情報》1998年103,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精簡版另刊載於1998-07-20/聯合報/鄉情版】
【以下網站可查詢到昔日新店線鐵路的老照片,點入可連結
1.台北新店線路拆除《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2.台北萬華站天橋落成《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3.萬華老火車站《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4.停靠公館站的新店列車《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5.新店七張北公路街景《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6.臺大學生在新店月台候車《臺大校友雙月刊》
7.景美火車《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
8.十五分火《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
9.公館當年像小山城《泛黃的歲月網站》
【本文所引用之老照片均遵照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相關規定,其中文內舊車票均經謝明勳先生同意翻拍自《台灣鐵道車票圖誌》,崛江貨運側線老照片由好友程央先生所拍攝,謹向照片攝影者及典藏者致謝】

更完整的照片檔請參閱我的相簿
==============================================================================
Inspiration
  
  當年,因興趣使然,撰寫這篇文章,卻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讓我深覺「鐵道舊線跡踏查」的難度比想像中還高。在這之前,坊間介紹新店線的文章甚少,大概只有鐵道專家洪致文先生的相關著作。當然,我也曾試圖連繫台鐵及新店市公所,奈何新店線的官方資料付之闕如,最後,只得利用週休跑到央圖台灣分館當蠹魚(昔日位於台北市光華商場旁,今已遷至中和,並改制為國立台灣圖書館),查遍古地圖、舊報紙、老照片、日據時期及戰後有關台灣研究的刊物等。那時,GPS不普及,也無法與古地圖進行比對,致沿線車站確切位置不易定位,但經過實地走訪及請教當地居民佐證後,像是汀州路部分路段仍保有鐵道工事等特徵,遂也勉強拼湊出一些蛛絲馬跡。

  文內也提及了一些比較專業的鐵道知識,但為避免落入冰冷生硬的冗長敘述,並增加全文可讀性,我嘗試結合與新店線有關的人文產業紀實,希冀由多個面向來介紹這條鐵路。


  全文在1998年完稿並刊載於《鐵道情報》。不久,我接到公視黃湘玲小姐的電話,獲悉他們正籌製《軌道傳奇》節目,有一集就是要介紹新店線,想擇期來採訪我,不巧,當時因公必須到南投出差,只好婉拒,後來是寄了一些資料給她當作節目腳本參考。另外,刊登在聯合報的精簡版,則有幸在2001年被台北市河堤國小當作該校暑期夏令營活動的背景資料;20029月,台北市中正區舉辦《鐵道旁的春天》文史資料展,也引用本文部分內容介紹汀州路與新店線鐵路的歷史沿革。

  能獲得這些迴響,真是始料未及,但縱使是花了不少時間精力投入這篇文章,總自覺個人只是拋磚引玉,其實文內仍有諸多闕漏之處,像是五處光復後就廢除的乘降場位置,實非個人能力所及,也只有輕描淡寫含糊混過;所幸晚近有關新店線鐵路的報導,更多且更詳實,如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謝明勳先生的《台灣鐵道車票圖誌,2001年》、好友蘇昭旭先生的《台灣鐵路環島風情--特殊路線篇,2004年》、鐵道同好古庭維與鄧志忠先生合著的《台灣舊鐵道散步地圖,2010年》等,均屬上乘精彩之作,也彌補了本文不足之處。

  2012年9月,我重新徒步踏查這條舊線,一路所見,儘是車水馬龍和一棟棟水泥樓房,要在心中勾勒出新店線鐵路輪廓,的確需要非常「專業」的想像力。而當我順道溜進紀州庵內稍歇時,看到服務台有一則徵集新店線老照片的活動訊息,內心又燃起了一絲期待,期待會有更多關於這條鐵路的文物能夠出土,讓多數只能憑空追憶的人們,有更豐富的緬懷空間!

  終於,在期待中,2015年年底紀州庵為配合一年一度的週年展,舉辦了一場「都市萬新、日日萬新–新店線鐵路特展」。由於策展單位引用了本文部份內容,我因而也受邀參加了他們的開幕記者會。

  整個會場佈置極其簡約,十足的「紀州庵」風!因為,裡頭並沒有鐵道迷感興趣的新店線鐵道文物(如行先板、實體硬票、列車運行圖等),而是以文學饗宴搭配老地圖、老照片的方式來重建它的輪廓。

  但,這都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紀州庵透過作家余光中、王文興、舒國治、小野、亮軒等對這條鐵道的書寫,摘錄了數則經典文句陳列於展場。看著看著,赫然發現拙著《鐵道‧旅人繪》片段也藏身其中!這輩子能與王文興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併列,可真是三分僥倖,七分榮幸啊!

  紀州庵特展,適時提供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看這條鐵道的不同面向。雖然,許多人對它很陌生,年輕人更以為它就是捷運新店線呢……

12 則留言:

  1. 昭明學長

    巨著可集結考慮出書

    為讀者之福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在累積能量
      也期待有那麼一天

      感謝您的激勵

      刪除
  2. 好感動....感謝!! 潘掬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賞析
      想必您也是四年級生吧!

      刪除
  3. 景美站的部分
    以目前的狀況
    其實是在台北市的羅斯福路六段
    而不是新北市的北新路喔!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指正,照片圖說正確,但內文疏忽了,已更正!

      刪除
  4. "和平站鐵道旁昔日的日本宿舍,今已拆(1988年)"這張應該是瑩橋站。右邊紅色建築旁是廈門街25巷4弄。
    GOOGLE MAPS對照:https://www.google.com.tw/maps/@25.0253124,121.5180418,3a,75y,23.05h,100.11t/data=!3m6!1e1!3m4!1sY1Etk7G-CXR-zd6LaTaETQ!2e0!7i16384!8i8192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指正,我搞胡塗了,是螢橋站附近沒錯,原址今改建成豪宅,圖說已更正

      刪除
  5. 感謝您的文章,讓我更認識這條鐵路,請教水源地站廣場旁的建築,聽說是車站的行李房改建而來的?是真的嗎?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聞此一說,惟因無明確歷史圖片或檔案記載,無法定論

      刪除
  6. 多麼完整的文獻搜集與史地回顧.謝謝您的鋪陳與製作🌿🙏🏼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客氣!雖然新店線在1965年便結束短暫生命,多數人對它印象很模糊,但隨著地方文史漸受重視,近年來大家對這條「傳說中的鐵路」也開始有了較多探索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