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從大甲媽祖,話大甲驛站


農曆三月,車站外頭「瘋媽祖」,車站裡頭也跟著一起瘋狂,大甲火車站,託媽祖的光環,人氣旺,一級棒,恐怕是其他車站所望塵莫及的。

  農曆三月,聞名全省的大甲媽祖回娘家,讓大甲火車站一夕之間湧入數以萬計的進香客,鐵路局不得不加掛車廂或加開班車輸運人潮,早年更不乏有進香團包整列火車來此朝聖,車站外頭「三月瘋媽祖」,車站裡頭員工也瘋狂,大甲火車站,託媽祖的光環,人氣旺,一級棒,恐怕是其他車站所望塵莫及的。

  大甲鎮,位於台中縣西海岸平原,大安溪橫腰而過,將大甲切成溪北與溪南,南邊隔著大甲溪與清水鎮為鄰;在兩大溪流的孕育下,由於水分足,濕度夠,附近的苑裡、大甲、清水一帶盛產一種三角藺草,鄉民以它為原料編織成有名的大甲蓆帽,這是外地人對大甲的第一個印象。

  該鎮在漢人未移入前,為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聚居地,大甲地名即其譯音;地方耆老另盛行以拆字說來詮釋大甲的由來,「大」乃「大字頭出天,兩腳八字開」,意謂由頭到腳逐漸拓展出一片天,「甲」乃「甲字成田,帶有尾」,指先民開墾擁有田產後,必能生生不息,拆字說反映了古早農業社會的時空背景,也隱喻出大甲地區的沿革發展,昔日不但地主巨賈雲集,連地方官吏也耀威顯赫(日據時設大甲郡,轄今大甲、大安、外埔、清水、沙鹿、梧棲、龍井及大肚),其繁榮程度在海線鄉鎮中始終歷久不衰。

  或許往昔是官府重鎮,今天的大甲市區有幾條街名也很政治,像經國路、蔣公路與中山路,而火車站就位在後二者交接處,是整個大甲鎮的交通樞紐。大甲站是海線鐵路數一數二的大站,寬闊宏偉的站前廣場,居海線之冠,該站於1922年海岸線通車時即設立,原有木造站房隨著人口及運量增加而不敷使用,遂於1966年改建成現今水泥站房,迄今亦已三十餘載,大甲站外觀相當活潑,數個三角型線條組成的立面,就那個年代來講堪稱絕作,實非現今許多改建車站四四方方的刻板造型所能比擬。

  目前高速公路在大甲附近並未設交流道(註:本文完稿於1999年,國道三號大甲交流道則於20031月通車),公路競爭性較低,火車便成為鎮民長途旅程最常利用的交通工具。1989年以前,在海線各站中,客運量營收均名列前茅,1990年後由於台中港特定區日趨開發,寶座便讓給了鄰近的沙鹿站,不過,大甲站開業至今一直都是海線等級最高的車站(二等站),在鐵路局的青睞下,更是早期海線唯一有自強號停靠的大站。

  老一輩的還有印象,大甲曾經有兩個火車站。日據時期,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月眉工場在后里設立(後為大日本製糖合併),並於1910年(明治43年)開闢由后里經月眉、大甲往大安港的五分仔車,長26.5公里,另有自大甲附近的南門分歧往中庄,長3.4公里;光復後由台糖月眉糖廠接手,1950年的統計,每天行駛8班次,全年載客25萬人,貨運1萬噸,五0年代末期,營運達最高峰。糖鐵的小火車站創建年代竟比台鐵大火車站還要早十二年,兩站共存期間並有辦理客貨聯運,而它與中南部其他糖鐵路網並不相通,自成一獨立系統,不但是光復後糖鐵營運範圍最北的路線,更曾經是連繫台鐵山海線唯一的一條「橫貫鐵路」。六0年代末期,公路運輸發達,業績一路下滑,1970年底停駛,小火車站也隨即走入了歷史,原址成為今天光明路上的豐原客運大甲總站。

  大甲站附近還有幾處值得一提的鐵路設施。當火車南下駛入大甲站前,會先經過下大安溪橋,駛離大甲後也會經過下大甲溪橋,早期這兩座鐵路橋樑都是與公路橋樑共用橋墩,緊貼架設,鐵公路間僅有水泥橋欄區隔開來,不致互相干擾,不過,也因鐵軌占用一半橋墩,使得公路橋面僅容單向車行,橋的兩端則各設有管制哨;兒時印象中,這兩座公路橋即長又窄,車行其間真有一種茫茫然不知千里遙之感,偶而還會出現汽車與火車競走的有趣畫面;六0年代,鐵公路運量漸增,加以原橋老舊,拓寬不易,新建的鐵公路橋樑不得不分家,一左一右,各自盤踞一方,原下大甲溪橋已拆除,但老的下大安溪橋卻很意外地被保存下來了,今天海線鄉親搭火車看到這座老橋,總會睹物思情一番。另距大甲站南方0.7公里處,有一座西部幹線唯一的河底隧道,它貫穿庄尾溪,由於僅約40公尺長,火車快速通過,旅客更本感覺不到已進出山洞,更惶論想過隧道上方會是一道溪流了。

  大甲媽祖讓小鎮掀起一股沸騰氣氛,卻少有人關注過大甲驛站的身世與對地方上的貢獻,下回如果有機會搭火車到大甲,請留步多看它幾眼吧!

大甲火車站

大甲是海線鐵路大站

大甲鬧區的貞節坊古蹟

大甲后里間的糖鐵曾是連繫台鐵山海線的「橫貫鐵路」

糖鐵火車站原址一度成為豐原客運大甲總站(今已移至中山路一段)

已封閉的下大安溪舊橋


【本文曾刊載於1999-04-19/聯合報/鄉情版】
【以下網站可查詢到本文所述相關鐵道文物老照片,點入可連結】
1.舊大甲火車站《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2.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臺灣支社月眉製糖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本文對老照片之引用均遵照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相關規定,謹向照片攝影者及典藏者致謝】
==========================================================================
Inspiration
  
  這篇舊作發表於19994月,距當年舊山線鐵路停駛僅約半年(1998923日勝興站送出最後一班列車)。雖然火車停駛興起了一股懷舊熱潮,也使得鐵道文化受到空前重視,然而,當時外界似乎都將焦點集中在舊山線,鹹鹹淡淡的海岸線反而少有人去關注。筆者祖厝在台中清水,年幼時常隨父母親搭火車回中部,後來又因求學及工作緣故,曾在台中待過一陣子,故有較多機會跑遍海線火車站。

  自己非常喜歡海線車站特有的風味;其實,從早期到近晚,每個車站背後都有它們成長的故事。為了將這些車站的記憶軌跡以文字呈現給熱愛火車的朋友,遂於1999年起陸續在聯合報鄉情版拙筆寫出台中境內幾座海線火車站的發展歷程,除了鐵道迷最熟稔的日南站因當年已有同好撰寫過,便不再贅述外(另擇於2003年結合「下大安溪舊橋」發表在《鐵道旅行》雜誌),我挑選了大甲、清水、沙鹿、追分等四站來落筆,大甲站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篇報導。

  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繞境進香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信仰活動;近年來,更因活動規模不斷擴大而躍上了國際舞台,Discovery頻道將其列名為世界三大宗教慶典之一。

  起駕當天,鐵路局均會加開區間班車,並於行經海線的對號列車上加掛車廂來因應。火車站前人潮洶湧、萬頭鑽巷,這也是大甲站全年業績最好的一天。

  文內也述及了大甲曾經有糖鐵小火車一事,對多數人來說,想必是相當陌生,不過,若提起后里的「月眉育樂世界」(近年因負債危機而已由另一家集團購買重整,並於2012年更名「麗寶樂園」),或許大家就熟悉了。該樂園所在地原本即屬台糖月眉糖廠範圍,小火車就是行經這個糖廠。1960年代末期,我對這條鐵路尚存有片面印象;曾經在路過132縣道(甲后路)靠近糖廠大門前與外埔鄉的磁磘村一帶,都有看過小火車平交道,可惜就是不曾見過五分車在跑。而這條鐵路最大的特色,便是為了因應月眉以西的河階地型,致在外埔鄉境內路段相當曲折;由於四塊厝附近地勢仍高,與西邊低海拔且直線距離僅約3公里的大甲市區尚有近200公尺的高低落差,鐵路不得不採S型迂迴走法,特別是在三崁村與馬鳴埔兩地各有180度的U型彎,在本省眾多糖鐵路線中極其罕見。數年前,我曾從泰安舊火車站搭乘豐原客運經土城往大甲(今台中市公車211路線),再度體驗了當年糖鐵從馬鳴埔盤山而降以迄大甲車站的情景,相當有趣。而在我1970年間親自手繪的《台灣省鄉鎮明細圖》內也標示了那段鐵路的大致路線。

  晚近,為了拓展鐵路觀光旅遊,台鐵也會在每年三、四月間,配合大甲媽祖文化節行駛郵輪列車,並結合苗栗鐵道博物館、彰化扇形車庫、追分車站等景點,開辦如「大甲媽祖祈福之旅」一日遊活動,對不想開車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多了一項不錯的新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