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鐵道文化資產所剩不多,不知其他碩果僅存者,它們的命運,是否也能像保安站一樣永保安康呢?
1988年的一個初冬下午,搭自強號赴南部出差,列車在台南站稍事休息後,便繼續馳騁南下;行約五分鐘,因鐵道施工關係,列車減速慢行,緩緩滑過保安站,小巧的木造站房,立刻吸引我的目光,這是它留給我的第一次印象。
十年後的一趟南國之旅,特別順道再次拜訪,欣見它更加容光煥發,一樑一柱,很完好的被保存下來了。
保安站,在縱貫織路全線開通時,為了運轉需要及地方繁榮,於1900年就設立了,取當地村名為車路墘站;車路墘意指馬路巷道邊。原站位於現址南方1.5公里,直到1909年,因現今仁德糖廠(前身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車路墘製糖所)要求,而遷至現址,迄今亦將近九十載。光復後為配合車路墘村改名保安村,於1962年改名保安站。
該站隸屬台南縣仁德鄉,北距基隆361.3公里,南離高雄39.1公里,與鄰站台南相隔7.6公里。近來,台南市人口激增,工商發達,工廠住家紛向鄰近鄉鎮擴展,不過,保安村附近海拔僅四公尺,地勢低窪,每逢雨季常遭水患,因此,開發程度始終不如台南市北邊的永康。
保安站雖位居仁德鄉中心點,但距一號省道有1.3公里之遙,村民多利用公路外出,搭火車者大半是通學的學生。1978年尚有12名員工駐站,目前僅留6名。旅客列車也只有通勤電車和少數平怏停靠,上行22列,下行23列,平均每班車上下旅客才十餘人;1997年的營業收入400萬元,入不敷出,在全省104個三等站中,虧損順位排名第三十二。
這份營運成績單如果拿起來檢討的話,依鐵路局過去的作法,保安站恐怕早就不保了,不是被降級,就是任其荒廢,甚至拆除裁併。
幸好,在一些民間鐵道文化社團的感召下,台鐵政策性的將它列入保存計畫,不但沒把站房毀掉,還編了一筆經費重新整修。1993年7月15日,鐵路局在保安車站前立了木製紀念碑,紀錄這個驛站的歷史,同時也配合重修保存活動,特別發行永康到保安的紀念車票,象徵「永保安康」之意,鐵路局難得展現重視自家文化資產的決心,在當時獲得文化界不少的掌聲。
這個骨董站房,外觀有濃濃的日本風味,而內部也有個古樸的售票房。當我置身在候車室裡,看到票房前的扶攔造型、堅硬的木條座椅、牆上的復古擺鐘,真教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可惜,進門玄關處,原有造工細膩的通氣窗,卻被壓克力車站招牌不偏不倚的給遮住了,實為美中不足之處。
溽暑八月天,雖然是傍晚時分,陽光依舊耀眼,由站內憑窗往外望,看不到熙攘奔走的人潮,只有三五村童騎著鐵馬悠哉遊蕩,左側那口大魚池,有人在獨享垂釣之樂,右邊一棵木麻黃,阿公阿嬤群聚樹下談天說地,在這兒,我尋得了一份思古之幽情,也嗅到一絲南台灣怡然適閒的生活節奏。
突然,一列自強號無視於老驛站的存在,尖嘯飛馳而過,震醒了我的沉思。列車疾駛彷彿歲月如梭,看到售票房旁張貼一幅CK101蒸汽火車懷舊之旅的海報,恰與這個老站房相得益彰;CK101和保安站,您們真是何其有幸,能受到台鐵老大哥的疼惜,一動一靜,薪火相傳,共同見證了百年老店走過的軌跡。只是,我們的鐵道文化資產所剩不多,不知其他碩果僅存者,它們的命運,是否也能像保安站一樣永保安康 呢?
保安站是南台灣知名度很高的木造火車站 |
1993年經過整修後,目前已列入台南市市定古蹟 |
置身在候車室裡,真教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
許多人來保安站買了票卻不搭車 |
古樸的售票房 |
木造站房於1909年完工,早於1912年通車的阿里山林鐵 |
故有關站房建材取自阿里山檜木一說,尚待考證 |
【本文曾刊載於1998-10-27/聯合報/鄉情版】
===============================================================================
Inspiration
「永保安康」的原創者是鐵道同好謝明勳先生(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 ;早在1993年7月保安站整修完成時,謝君從日本國鐵於北海道廣尾線上的幸福站與愛國站間販售「愛國幸福」車票取得了靈感(意涵「從愛的國度走向幸福」),建議台鐵亦可比照在永康站與保安站間發售「永保安康」車票,並在背面加印「祝闔府永保安康」吉祥語,不過,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多迴響。直到1999年2月,作家張曼娟在她的一篇〈天使的咒語〉小說中,首次運用「永保安康」台鐵車票巧思入文,引喻祝福之意,再加上2000年5月,一則福斯汽車廣告大力放送,才使得「永保安康」開始聲名大噪。
我在1998年造訪時,「永保安康」熱潮還沒在全台遍地開花,小站附近店家寥落,群聚效應並不明顯;比較有印象的是,車站前方路口有一間已頹圮不堪的建築物,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日治時期的車路墘派出所;當年看到這棟頗有歲數的老建物,就此任其荒廢,教我相當唏噓不已,所幸,近年來在地方政府清理下,留住了原有的磚造玄關及老榕樹,並以「車路墘公園」為名,闢建出一塊開放式空間供民眾休憩。
站在保安站月台往北望,即見仁德糖廠的大煙囪。據前清時期高拱乾《臺灣府誌》記載,今保安站南邊的車路墘一帶,早期為糖業集散地,因緊臨二層行溪(今二仁溪),便以此為渡口,運往安平港再輸出至中國,故仁德有句俚語:「蘇杭十三行,不及台灣二層行」,意指當時的二層行溪沿岸商務往來熱絡,倍極繁榮,連大陸蘇杭的十三行貿易商都沒得比。
如果是搭火車南下,離開保安站不久,便可見車窗兩側盡是漁塭景觀,很像屏東線林邊佳冬間的鐵道風光;由於保安站附近地勢較低,是出了名的淹水區,並不適宜耕作,於是便衍生出養殖漁業,只不過,漁塭長期抽取地下水,卻又導致地層持續下陷,想不淹水就更難了。近年來,水患尤其嚴重;保安站附近的文賢路上,有一家當地頗富盛名的餐館----「打火兄弟ㄟ麵店」,在店家牆上居然還可看到老闆標記了2009年莫拉克與2010年凡那比兩次颱風淹大水的高度紀錄呢!
有鑑於該地逢雨必淹,數年前甫整地闢建的「台南都會公園」(位於保安站西北方300公尺),還特別挖了一個滯洪景觀湖,期能讓惡水流進湖內,藉以調節洪峰水流,降低水患衝擊。我不清楚,鐵道旁的那些漁塭業者是否有警覺到地層下陷的危機,或許,漁塭已不再適宜放養,不如讓它轉為濕地,自然形成滯洪池也不錯;就不知我這樣的想法,水利專家會怎麼看?
為了因應高鐵台南站與台南都會區的接駁需求,台鐵新闢的沙崙支線已於2011年1月通車;沙崙線班車在中洲站併入縱貫線後,皆會停靠保安站,這也使得保安站停靠的上下行通勤電車,已由早期90年代各僅約20餘班增加至目前的70餘班,平均一小時單向就有3至5班,車次相當密集。
而事實上,過去保安站內尚有一股軌距762公厘(糖鐵用)與1067公厘(台鐵用)的三軌共用線,可連通仁德糖廠與保安站;可惜,隨著糖廠結束製糖,762公厘的軌條也順勢給拆了,不然,以保安站無縫接軌的條件來說,發展觀光便不會只局限在「永保安康」這四個字了,旅客可搭高鐵到台南站,然後轉台鐵到保安站,先下車買張舊式硬票、感受百年老站的風華後,再轉乘糖鐵五分仔車到仁德糖廠參觀,如此串聯,不但可一次體驗三鐵的發展演進,也可瞭解到老車站與老糖廠臍帶相連的歷史淵源。
退休時,一位工作伙伴送了我這張「永保安康」車票,聽說是在2000年歲末當天排了好長隊伍才買到的;也許,當初買下它是想留著給自己保平安用,現在卻割愛送給了我,會不會覺得不捨呢?「永保安康」,雖僅區區15元,卻代表了一份無價的祝福,每當我拿在手上,想起這位摯友時,內心盡是滿滿地感動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