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追逐山海情,分道揚鑣行 (追分憶往)


佇立在遺世孤立的小站月台,遙望蒼茫暮色下的古戰場,看到『追分』這兩個字,不教人發思古之幽情也難啊!

  海線鐵路目前還有五個碩果僅存的木造老車站,自北而南依序為談文、大山、新埔、日南、追分,這些老驛站大都因生意清淡而多已降為簡易站,唯獨最南邊的追分,因處山海線交接樞紐,具有鐵路行車轉轍功能,重要性自不在話下,至今仍為三等站(較簡易站高一級)。

  1920年海線南段(王田至甲南)通車之初,尚無追分站,直到1922年海線全線通車時,始設立該站。站址位於台中縣大肚鄉追分街尾的一端,由於離村落過遠,客運業績一直不振,小站一天沒幾班車停靠,錯過一班,有時得等上1至2小時才有下一班,每班車平均候車旅客僅約5人,整個站房大半時間都是空蕩蕩的,相較於僅數十步遠的縱貫公路,那車塵喧囂飛馳爭道的景像,老火車站雖然孤單,卻也令人感受到它與世無爭的胸襟。

  追分,日語(おいわけ,oiwake)即分歧之意,是日人取其山海線鐵路分岔處而命名的。日據時期,公路交通不發達,台中縣境客貨運輸多仰賴鐵路來承擔,台中市是當時中部鐵路交通中心,經由海線的火車亦多由追分繞經王田(今成功站)到台中市,再行開往他處。1962年為配合海線中央控制行車號制(CTC)使用,站場擴建,增設軌道多股;70年代左右,包括附近的聯福麥片等多家穀類飼料廠及台鹽倉庫陸續設立,原先看好貨運發展前景可為,又舖設多股貨運專用側線,奈何廠家經營不善,業務不斷萎縮,加上公路運輸便捷,終於在1984年起停辦零擔貨運,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小的追分站房,卻有個大大的站場規模。

  追分站,曾經是全省唯一保有木質原色的老火車站;深沉的咖啡色樑柱搭配醒目的白牆,立刻教人浸沉在時光隧道裡;一根根水泥柱圍籬,原有白底黑字的「追分」站名,在歲月洗滌下,也早已斑駁的快看不到了;而站內花草扶疏,不但曾多次獲得鐵路局車站綠化比賽優勝,更讓追分的美,在古樸靜謐中傳遞一股清幽淡雅的氣氛;比較可惜的是,台鐵最近給追分站外觀換了新塗粧,讓它稍稍失去了原有古意。

  追分站後方的營埔村,看來雖毫不起眼,但卻是一處相當具有文史特色的村落。1964年,台大與美國耶魯大學考古隊在這兒合作挖掘到兩千多年前的黑色陶片,出土物包括了獸腳形足,證實本地與大陸黑陶文化的淵源關係,考古學界稱之為「營埔遺址」;而位於該村的渡船頭 (昔日大肚溪筏渡碼頭) ,更曾是乙未抗日運動的重要據點,1895年,日軍為了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日組織,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與台灣抗日義軍展開激戰,其中的八卦山之役更是台灣抗日史上最大的會戰,當年日軍便是在營埔村集結,以渡船頭作為渡河攻擊的涉水點。

  北上列車在行經彰化站後,便有山海線之分了。過大肚溪橋不久,往右可經成功、台中走山線,往左則經追分、清水走海線,而成功與追分間還有一段全長2.1公里的成追線,將山海兩線連貫起來;如果拿出台灣地圖,追分-成功-彰化三站在三角線上的相對位置,約略是在一個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左上角追分,右上角成功,下方頂點則是彰化,這三條路線恰好分佈成一個三角形,從空中眺望,相當壯觀。

  凡是走成追線的車,都會冠以「循迴追分」這四個字,成功嶺專車是這條支線的常客;現在,成追線常態班車已不多見,目前一天僅3個往返的通勤電車(為因應海線接駁高鐵之需,班次隨歷次改點而漸增,2013年已增至往返各11班),上午自海線大甲往山線的台中,下午則反向由山線開回海線,這種排班設計,完全是配合通勤族「上班進城,下班出城」的流向特性。

  提到成追線那片三角形鐵軌區,在鐵路電氣化施工期間發揮極大的運輸效益。當時的工程是在「穿著衣服改衣服」的情況下進行,在施工期為配合施工進度需要,更是歷經了五次的改點。尤以山線施工困難度較海線高,許多原來走山線的列車紛改走海線;由於山線鐵路大都利用半夜行車密度最低的空檔趕工,而為解決山線人口重鎮台中市搭車的不便,鐵路局便充分利用這片三角形區域作了彈性的班車編組,除了在半夜加開短途平快往返台中彰化間接駁旅客外,最特別的,當屬1977年台北高雄間的一對莒光號夜車了,這班車雖然走的是海線,但整列車卻會折返台中站行駛,以南下為例,它自台北走海線到追分後,便行駛成追線到台中(停靠時間較長,以便調車頭),再由台中站折回成功南下彰化到高雄,這也是當時台中站唯一不必換車就可直接北上南下的夜車。有趣的是,經過成追線這麼一折一返,使得列車過了台中站後,便是一路「倒車」抵達目的地,許多旅客一覺醒來,還搞不清楚火車是怎麼開的,而這一對兄弟夜車,當年便是在追分站待避交會。

  近年來,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漸被重視,若能結合彰化扇形車庫,安排蒸汽火車行駛成追三角線,然後到追分站作一趟懷舊之旅,相信透過這種方式,不但可讓民眾對追分站留下深刻印象,也可讓鐵道文物更生動地展示出來。

  追逐山海情,分道揚鑣行,當舊山線的歷史遺蹟成為熱門景點之際,何不挑個落日餘暉來此感受一下海岸線的另一番風情,佇立在遺世孤立的小站月台,遙望蒼茫暮色下的古戰場,看到『追分』這兩個字,不教人發思古之幽情也難啊!

空蕩蕩的追分車站(1998年)

海線最南的木造站房(1998年)

停靠班次少,平日旅客不多(1998年)

站長室(1998年)

尚未出名的小站,候車室空無一人(1998年)

咖啡木質原色搭配醒目的白牆,教人浸沉在時光隧道裡(1998年)

遺世孤立的小站月台(1998年)

車站還留存著早期的閱報架(1998年)

右側單軌為成追線,左側雙軌為山線,遠方的海線隱約可見(1998年)

與父親返回清水之際順道再訪(2002年)

與羅慶煌站長相見歡(2002年)

遊客慕名而來,原本空蕩蕩的候車室展示了不少老照片(2002年)

追分站的服務很親切,處處充滿溫馨(2002年)

控管行車安全的古董閉塞機是追分站的站寶(2002年)

成追三角線上的一列莒光號正由彰化北上駛往台中(2002年)

成追三角線上的一列北上觀光列車(2002年)

車站門牌----追分街13號(2013年)

追分站是許多情侶最喜歡來的海線小站(2013年)

喜歡小站的古樸風味(2013年)

玄關入口(2013年)

造型有趣的候車木椅(2013年)

來追分池許個願(2013年)

停看聽,可別上錯月台了(2013年)

不然就真的要分道揚鑣啦(2013年)

怕上錯車?沒關係,熱心的站務員會引導旅客(2013年)

它是目前台鐵西部幹線少數還沒有陸橋與地下道的小站(2013年)

除了少數郵輪列車會偶爾靠站外,藍藍海洋味的電聯車是追分站唯一常態停靠的車種(2013年)

追分-成功-彰化所圍出的成追三角線位置

本表可看到1977年循迴追分的南下17次海線莒光號時刻

1977年有一班台中開往基隆的86次對號快也是循迴追分走海線





【本文精簡版曾刊載於1999-09-19/聯合報/鄉情版;完整版則刊載於2001年台鐵追分站架設之《追分小站》網頁(該網站開張2年後,不明原因撤除)】

==============================================================================
Inspiration

  於今,只要一提到這個位居大肚山下的木造小站,映在我腦海裡的,盡是些泛黃影像和懷舊情緒。

  小時候,有個姑婆住彰化,父親曾帶著我們從清水搭火車去那兒玩。其實,清水火車站離最熱鬧的街心頗遠,加上海線火車班次少,一般鄉親到彰化多半是搭公路局前往(「大甲-彰化」線),父親會選擇火車,想必是屈服於我的哭鬧聲。

  依稀記得,火車一過追分站,我便開始專注盯著車窗,滿懷興奮,等候那座長長、雄偉的大肚溪鐵橋出現;那是兩座併行的獨立鐵橋(平弦雙斜桿桁樑橋),分別供山、海線鐵路行駛。過了橋,就表示姑婆家快到了。

  這是我對追分的初始印象,只不過,當年是將它視作旗標,一座大橋即將現身的旗標,對這個小站的外貌與內涵始終沒特別留意過。

  直到70年代末期,我在台中唸大學,有較多時間勤走於海線數個車站,其中一次是騎著自行車由清水經沙鹿前往追分。那次行程我刻意避開沙田路省道,穿梭在龍井與大肚的田間小徑,沿途人車雖不多、小廟倒不少,一度還迷路。趁著此行之便,我也順道逛了附近的磺溪書院,一座清代就矗立在此的老書院,只是,當時書院似乎沒人在管理,屋頂塌陷,極度寞落。而印象最美好的,則是茄投與台鐵大肚調車場一帶可看到大片油菜花田,相當吸引人。

  那也是我第一次踏入追分站,但,很遺憾地,卻是抱持著「來此一遊」的進香心態,稍作休息後隨即離開,對車站本身的瞭解依然空泛。

  相隔約20年後,我再度走訪追分,相較於年少時的懵懂,這回在出發前做足了功課,不但花大半時間與站務員閒聊,並深入附近社區,與居民訪談,試圖從在地觀點蒐集一些小道見聞,恨不得一次咀嚼追分站的歷史精髓。

  當年的追分站,毫不起眼,進出旅客比不上站前那幾隻慵懶的小貓,更本談不上人氣;而那次,自己雖像個流浪漢四處遊蕩,卻帶回滿滿地戰利品,完成了這篇文章。

  2000年初夏,知悉台鐵追分站正在籌辦建站79週年紀念事宜。當時的站長為羅慶煌先生(現已高升至鐵路局本部),他對鐵道文化相當熱衷,不但替追分站所在的成追三角線舉辦命名活動,更積極向上級爭取將車站列為古蹟(200211月公告為台中縣縣定古蹟)。個人有感於羅站長如此用心,乃毛遂自薦提供本文給追分站參考,並建議不妨比照「永保安康」發行「追分成功」吉祥車票,引喻金榜題名之意。


  不久,我接獲追分站的回應,有幸在羅站長青睞下,除了將本文列入該站當年自行架設之網站《追分小站》「歷史沿革」一節中,並特別引用刊載於聯合報的那張照片刻了一枚追分站79歲生日快樂紀念章,這是追分站第一枚紀念戳章,不但以車站主體為圖案,還罕見押了日期;可惜,這枚紀念章因隨著日後「追分成功」車票的熱賣,被民眾蓋印到整個圖案已經磨損糊掉,站方後來便再設計其他多枚戳章,以滿足遊客之需,這枚章子也因而失蹤多年,迄今下落不明。

  至於「追分成功」吉祥車票,當年在姚蘇哲副站長(現為大甲站站長)及龍井站站務員楊忠誠先生(現為彰化車班列車長)的巧思設計下,除了結合油畫卡片(由鐵道畫家李明建先生所繪)及吊飾包裝外,另將「分」字以諧音「婚」字來取代,讓這款車票原本只侷限在考生的祝福賀禮上,也意外成了不少情侶們的最愛。而「追分成功」這款票,在當時還掀起了一波吉祥站名組合票的熱潮,如「大肚-成功」(祝賀求子順利)、「后里-成功」(台語諧音「乎你成功」)、「成功-歸來」(送給在外打拼的人,「歸來」為屏東線上的一個小站)、「台中-大慶」(逆時針唸剛好是「慶中台大」,祝福考大學的考生)、「大林-台北」(順時針唸剛好是台語諧音「林北台大」,很酷的一張票,台大學生最喜歡),更有鐵道迷搞kuso,串連「通霄()-大肚」及「追分()-成功」這兩張票來暗喻「先上車後補票」(這四個車站的順序位置,由北而南也恰好吻合)。這些有趣的車站組合票,也算是台灣另類的鐵道文化吧!

  有關成追線的特殊地位,在此另補述兩點,其一是,1959年發生八七水災,中部鐵路運輸受損嚴重,除了山線因災情中斷外,追分彰化間的大肚溪鐵橋亦被洪水沖斷;修復期間,原本由台北經山線至台中的列車,便改由海線循迴追分行駛;而當時為維持台北地區的蔬果供應,也將嘉南平原的蔬果改以公路先運抵追分站後,再於傍晚6點自追分站加開一班貨物列車,凌晨1點到達台北站,這是當年追分站少見的忙碌景象。而晚近,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山線鐵路不通,成追線亦曾發揮類似的救援效果。

  其二是,成追三角線除了定期班車外,還有一種長期於海線行駛的貨車也會在此來回現身,這是因為列車在同一區間行駛久了,車底轉向架的輪緣會形成單邊磨蝕特別嚴重,因此這些列車沒事就會來這兒繞著三角線軋一下軌,藉以均衡另一邊車輪。

  這,是我所認識的追分,除了那張15元硬票之外的追分。 
 






《邀您與我走一回成追三角線》

【成功→彰化】列車由成功站南下出發

【成功→彰化】本列車行駛於山線南下彰化軌道,最右邊為成追線

【成功→彰化】山線與成追線自此分道揚鑣

【成功→彰化】繼續行駛於山線南下彰化

【成功→彰化】最右邊的海線已出現,自追分漸漸併行而來

【成功→彰化】即將駛入大肚溪橋,山線與海線各自走自己的橋

【成功→彰化】駛過大肚溪橋後,山線與海線尚未會合,仍併行一段

【成功→彰化】即將接近彰化站,山線與海線漸漸靠攏

【成功→彰化】山線與海線終於在前方會合

【成功→彰化】列車駛抵彰化站

【彰化→追分】列車由彰化站北上出發

【彰化→追分】本列車行駛於縱貫線北上軌道

【彰化→追分】該路段尚未區分山海線

【彰化→追分】山線與海線自前方分岔

【彰化→追分】列車已駛入海線,與右側山線併行

【彰化→追分】駛入大肚溪橋,山線與海線各自走自己的橋

【彰化→追分】山線與海線自此分道揚鑣

【彰化→追分】繼續行駛於海線北上追分

【彰化→追分】最右邊的成追線已出現,自成功漸漸併行而來

【彰化→追分】成追線與海線在前方的追分站會合

【彰化→追分】列車駛抵追分站

【追分→成功】列車由追分站南下出發

【追分→成功】本列車行駛於成追線軌道,右邊為海

【追分→成功】成追線與海線自此分道揚鑣

【追分→成功】繼續行駛於成追線往成功

【追分→成功】最右邊的山線已出現,自彰化漸漸併行而來

【追分→成功】成追線與山線在前方的成功站會合

【追分→成功】列車駛抵成功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