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第一顆三角原點


全省三角點,向它看齊已百年。要造訪這顆三角原點,不需任何登山裝備,它不在天際雲堆中的高海拔山頭,而是在人潮熙攘的台中公園內。

  提到三角點,喜歡登山的朋友一定不陌生,有人苦行追逐,雄心萬丈登頂,為了就是要與三角點合照一張相,以資證明征服此山。三角點依三角網的邊長可區分一等、二等、三等與四等共四種,然而在眾多三角點中,作為測量基準的三角原點卻少有人去留意。

  目前本省共有兩顆三角原點,分屬於不同的測量座標系統,其中最早埋設的第一顆,距今已有一百年歷史,是早期全省地籍圖繪製測量的基準點,重要性自不在話下。

  要造訪這顆三角原點,不需任何登山裝備,它不在天際雲堆中的高海拔山頭,而是在人潮熙攘的台中市中山公園內,只要循往公園「大墩」(台中市舊名)山丘上的望月亭小徑,便可輕易找到。

  這顆三角原點在日治台中市棋盤街道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1900年,日本人在台中市公告都市計畫,完成了全省第一條棋盤型街道「新富町」(今三民路二段),當年這條街便是以該三角原點為起點,採平面直角座標進行測量工作,隨後陸續開闢的棋盤街道,甚至全省各縣市地籍圖座標測量系統均是以該原點為基準,直到民國58年後,才改採以南投埔里虎子山「天文點」(本省第二顆三角原點)為控制基點的橫梅式座標系統。

  在距三角原點不遠處,另有120號及160號兩顆三等三角點,以紅磚砌於磐石四周,而埋在磐石內的基石則早已被雜草所掩蓋,遊客大都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本省三角點多半設在視野遼闊的山頂上,對台中公園內標高僅90公尺的小山丘而言,居然就有三顆三角點,恐怕也是全省其他地區所絕無僅有的。


台中公園這座湖心亭是日本人在1908年為了在此慶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時所興建的

小小山丘,居然就有三顆三角點

台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

120三等三角點埋在磐石內的基石已被雜草所掩蓋

台灣測量三角原點紀念中心碑

遷建於台中公園內的更樓,原為台中仕紳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原本是省城「北門樓」上層樓閣的遺跡,後改名「望月亭」,那面「曲奏迎神」匾額,為台中公園內歷史最久的文物

另一座「望月亭」位居砲台山上,為戰後所建,兩旁有日據時期所採用的台中市徽,這個老市徽與今天的府徽不同,目前已相當少見

這座「放送頭」是早期公園內的廣播擴音台,1935年由「台中放送局」所興建



【本文曾刊載於2000-11-20/聯合報/鄉情版】
===============================================================================
Inspiration

  台中舊名「大墩」;墩,意指平地上隆起的土堆。在台中公園內的那座小山丘,現在看來並不起眼,但在一、兩百年前,這兒卻是台中盆地唯一可遠朓八方的軍事「高」地,駐屯清兵在此架設砲墩,這處起伏小崗乃稱「大墩」(今稱砲台山),後來因商業發達,附近形成街坊,遂稱「大墩街」(或稱東大墩),與南屯的「犁頭店街」並稱為台中市的發源地。雖然,1985年起,台中市政府在五期與七期重劃區也新闢了「大墩路()」,但卻位居西屯區與南屯區,與古早年代的大墩舊街完全沒有淵源。

  年輕時,因常從自由路徒步穿越台中公園走到進化路上的姑媽家,幾乎是摸熟了公園所有的出入口,惟獨對「望月亭」畔的那顆三角原點卻未曾留意過;直到有一次(約1979),在台中中興堂聆聽了一場為慶祝台中建府90週年而辦的台中尋根系列演講後,才知那幾顆小石墩可都大有來頭。

光緒30年(1904年)台中市地圖
  攤開台中市地圖,舊市區棋盤式街道,井然有序,讓我隱約看到了台中市區發展的歷史影子。從橫向的綠川西街、繼光街、自由路、市府路、平等街、三民路、柳川東路,到縱向的公園路、成功路、中正路、中山路、民權路、林森路,都是在日治時期「市街計畫」(即今都市計畫)下所闢建的「新台中」道路;有趣的是,台中舊市街的整體輪廓居然不是方方正正,而是呈東北與西南角度偏斜,據說會這麼設計,是為了讓市區每一棟建築四面皆可採光,如此巧思,可看出主事者的用心。

民國元年(1912年)台中市舊市區地圖




  許多老台中人都會感受到,近三十年來,台中市的面貌蛻變得太快,原本最熱鬧的自由路商圈,90年代起便逐漸沒落、蕭條了,整個繁榮區塊已隨都市重劃不斷往西北邊外移;以我孩提時對台中「屯區」的印象來說,阡陌良田般的農村景致今已不復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比一棟高的商辦大樓、一家比一家大的購物中心、一戶比一戶貴的名門豪宅、風格日益獨特的美食餐廳、設備直逼五星級的汽車旅館,當然,還不只這些,更有那排場挺嚇人的理容酒店、越晚就越highKTV夜店……,如此急遽的變化,恐怕會讓老台中人幾乎快忘了原本台中市的舊面貌。

  我不清楚,昔日公車站牌上的那些舊地名,諸如農村味很濃的「麻園頭」、「茄苳腳」、「墘溝仔」,或緣於墾民聚落的「何厝」、「賴厝」等站名,至今是否仍沿用?還是早已被當地嶄新的地標名稱所取代了呢?

  隨著經社環境變遷,都市發展是必然現象,然而,在時光洪流的推移下,地方政府若也能兼顧舊市區活化,推動歷史空間再造,則往往更能留住城市居民的共同記憶。晚近,日出集團結合文創概念,讓「宮原眼科」(中山路、綠川東街口)及「第四信用合作社」(中山路,美珍香斜對面)賦予了老屋新生命,成為舊市區的新亮點,吸引不少民眾光顧;而鄰近中山路與繼光街口原「第一銀行」舊址,雖然已廢棄多年,但慶幸的是,原本建物及那幾株教我印象深刻的椰子樹都還在,目前經整修後也已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師生進駐,成立了「台中市中區再生基地」;對了,這讓我想起了中正路上以前有一家老書店「中央書局」,歷史悠久,老台中人應該都有印象,可惜數年前歇業了,我非常懷念那裡的書香味,年輕時常窩在二樓當蠹魚,不知它可也有機會像宮原一樣起死回生呢?

  台中公園內的那顆三角原點,雖孤寂,卻給了我這般啟示與期盼。

台中舊市區的老建築已越來越少

台中舊市區的老建築

已蕭條沒落的自由路商圈

綠川旁的千越(左,仍像個廢墟)、大大(右上,早吹熄燈號)、宮原(右下,已老屋重生),這些景物勾起了我對台中舊市區的過往記憶

4 則留言:

  1. 弟孩提時期常去台中公園划船

    回覆刪除
  2. 台灣都會區可以划船的公園似乎不多, 台中公園是許多人年少時美好的回憶

    回覆刪除
  3. 我也在那裡划過船呢!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歷史紀錄,真是讓我增長不少見聞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中, 我對這個城市始終有至深的情感, 許多屬於我人生故事都在這裡滋生!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