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沙鹿一瞥


年輕時,常嫌海線莒光跑得不夠快,這回,卻渴望它能慢一些、再慢一些,好讓我有更充裕的時間浸沉在稍早情境的餘溫裡,即便只是浮光掠影,都足以教人懷想好一陣子啊!

  傍晚時分,佇立在半新半舊的沙鹿火車站大廳,抬頭凝視列車時刻表,盤算著稍後要搭哪一班車回台北。

  這個海線大站,不論南下或北上,若要搭長途對號車,往往得等上個一至兩小時,而跑短途的電聯車,約莫每小時就有一兩班,算是主力車種。

  站內站外,始終熱鬧紛紜,這景象打從我唸大學的70年代就持續如此了;當年擁擠的站房,已隨晚近車站的擴建而稍獲紓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其他車站為了改建而將原本站體一併拆除的情況,沙鹿站卻保留了舊站房,並將跨站式新站與其融為一體。感謝台鐵如此巧妙地設計,留住了我對小鎮門戶的僅存記憶。

  在還有將近兩小時的候車空檔,我不得不想想如何消磨時間;當然,可以慵懶些,找一家像Starbucks的店,靜靜窩在裡頭喝一杯卡布奇諾配乳酪蛋糕,不過,我並沒這麼做,反而是興起到鎮上溜達的念頭,追尋三十多年前曾經走過的街景。

  憑著對街坊佈局的幾分印象,我步出了火車站。

  站前少了其他大站般闊氣的廣場,卻還是取了一個很威權制式的街名--中正街。兩側盡是因著地利而興的小吃店,除了當地有名的肉圓,還有賣水果、珍奶、滷味、腸粉、湯包、章魚燒、糖炒栗子的小販;過去,也曾有一家名為「寶宮」的戲院座落於此,不難想像,這裡是小鎮人潮匯聚的一個節點。

  橫向交錯的大同街就更熱鬧了,以販售服飾、日常百貨為主,短短一里不到,想買生活用品,來此梭巡個幾回,大抵也可一網打盡。公有市場周邊,就等那華燈初上,打彈珠、套圈圈之類的遊戲攤便傾巢而出;至於以往常見的飲食攤,反而顯得零星,據悉,都挪移到大肚山腰的靜宜大學附近了,那兒有更多的年輕族群。

  街上最知名的店家,當屬「陳石城肉脯」,在此深耕已久,它的肉品皆採炭火燒烤,有濃濃古早香;年輕時,常買厚實的豬肉角回家當零嘴,嚼勁十足,而今已逾知命之年,老牙不若當年剛強,這款在地美味對我來說,已成絕緣體。

  鑽出火車站前狹窄的商圈小巷,來到了沙田路。這條昔日的台一線省道,無疑是鎮上骨幹,店舖雲集,原本尚稱寬敞的四線道,被路邊停放車輛佔據了大半,行車至此,活像食物卡在咽喉裡,難以下嚥,只得慢慢細嚼、緩緩蠕動。

  我還清楚記得,原本道路東側有一整排兩層樓磚造商家,是日治大正初期的洋樓,古意盎然,20年前卻因馬路拓寬而被拆除改建,雖然市井熱絡依舊,但線條凌亂的現代化建築,不只欠缺美感,也已完全看不出小鎮的歷史光譜了。

  「光田」,是沙田路上最具宏偉的地標;這家海線規模最大的醫院,已走過一世紀,60年代更因禮聘多名台大醫生駐診而有「小台大」之稱,與鄰近的「沙鹿綜合醫院」、「童綜合醫院」並稱當地三大醫院;據統計,小小沙鹿,醫療院所就將近六十家,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光田進出人潮甚多,業者看好商機,在其旁開了一家麥當勞;我則在對街駐足相望,想起了這家速食店原址是豐原客運沙鹿總站,腦海隨即浮現那座被漆塗成淺綠粧的木造站房,它與早年客運車身顏色相同,滿是歲月星霜,非常有味道。沙田路拓寬之際,我雖意識到這座老站房已屆風燭殘年,恐旦夕不保,卻還是忘了替它留下最後身影,於今想來,好不遺憾!

  接著,我跨街走進麥當勞後方的「肉圓福」;這等平民美食一如清水米糕,吃它千遍也不厭倦。我點了一碗肉圓、餛飩麵和幾盤小菜,愉悅地享受我的晚餐。回想第一次光顧這家店時,是先到不遠處金福興看電影,散場後再來這兒打牙祭。那時「金福興」是一家規模可直媲台中「聯美」,票價卻等同逢甲「西南」的戲院,如今,電影院關了,客運站拆了,惟獨肉圓福那渾實的口感,忠實地留住美好的回憶。

  撐飽了肚,信步到四平街口,前方的「福壽實業」大廠房,宛如一艄巨無霸郵輪,頗有雄風萬里、氣吞山河之勢,很難不多看它幾眼。這家公司最早靠榨油起家,也是沙鹿昔日眾多「油車間」中唯一熬出頭的;隨後又拓展到飼料、穀物,70年代末期甚還跨足大型百貨,曾在今大同街開了一家「福壽百貨公司」,可謂地方盛事。

  至此,準備折返火車站,我刻意拐入這條當地人慣稱的舊街---四平街,雖是沙鹿最早的街,卻了無老街風采;最繁榮的地段在保安宮到玉皇殿約100公尺處,盡頭是巨業客運沙鹿總站,與三角公園構成小鎮另一熱鬧市集。

  儘管不搭車,我還是跟著一群人匆匆走進了客運站,只因唸大學時也常來此候車返校,想再重溫一次當年場景。

  我仔細端詳一圈,都30年了,格局還是沒變,燈光依舊黯淡,只是多了幾台自動售票機;最驚訝的是,站內高掛的那面營運路線圖,竟教我再見如故,上頭標示的路線仍停留在巨業草創時期的年代,至今沒更新,據此,我明顯感受到業者慘澹經營的窘境。

  目送一班開往台中的客運車離去後,我步出站房,繞行到新生街上,赫然看到兩個婦人蹲在路肩水溝邊洗衣。心想,這水乾淨嗎?我好奇貼近細瞧,才知這洗衣水都是從圍牆內「沙鹿製冰廠」流出來的,那是製冰過程排放的循環水,清澈潔淨,業者不想浪費掉,索性就開放給民眾免費使用,而且還貼心地搭起了棚架,就連電燈照明也一應俱全。沒想到,這幕溪邊浣衣的情景居然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市區,堪稱一絕。

  星空下,火車猶如歲月巨輪,在鐵軌上滾動著,載我離開了沙鹿。年輕時,常嫌海線莒光跑得不夠快,這回,卻渴望它能慢一些、再慢一些,好讓我有更充裕的時間浸沉在稍早情境的餘溫裡,即便只是浮光掠影,都足以教人懷想好一陣子啊!


沙鹿火車站,左側為新站體

沙鹿站的電聯車

大同街商圈

繁華的沙鹿街頭

光田是海線最大的醫院

後方現代化高樓為沙鹿綜合醫院,前方典雅的兩層樓老建築以前也是,很有西方歷史建物的風味

童綜合醫院也不小,早期只有沙鹿院區,晚近的梧棲院區規模更大

沙田路旁的福壽實業大廠房

三角公園已不像個公園,只剩那棵老樹在苦守

巨業客運沙鹿站

這面營運路線圖已經掛了30多年未更新

製冰廠排放的循環水免費提供民眾洗衣

停靠沙鹿站的莒光號



【本文曾刊載於2013-12-08/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沙鹿一瞥,純屬意外!

  那天下午才剛結束一趟追分行,準備打道回府;其實,最便捷也是一般人會選擇的方式,應該是先搭公車或電聯車到鄰近的新烏日站再轉高鐵北返後來覺得時間還充裕,不想急著回台北,遂臨時決定改搭海線火車慢慢「扣」回家。

  不過,追分站並無停靠往台北的班車,得先北上到最近的沙鹿站才有。沙鹿,就這麼不被預期地留住了我的腳步!

  對沙鹿的熟稔,主要還是來自當年在大肚山上求學的日子。學校距台中火車站與沙鹿各約10公里;1977年,台中港路還沒拓寬,對面的榮總也還沒落成,偌大校區遠離塵囂,生活機能不若今天,要逛個大街、吃頓美食、找點樂子、甚或看個小病,都得往台中市區跑,學校師生便慣稱「下山」是指到大肚山下的台中。

  我當然也不例外,常「下山」,只是有一陣子下山的方向會跟大家相反,往沙鹿方向跑;多半是回清水探望年邁的阿嬤,或到親戚家那口大魚池享受垂釣之樂,有幾次則是為了造訪海線鐵路,經常進出沙鹿火車站。

  這回,算是縣市合併後第一次落腳沙鹿。雖明知它已由「鎮」升格為「區」,但我依然喜歡稱它為小「鎮」,畢竟沙鹿的巷弄風貌還是迥異於台中市區的都會風情,這般呼它,更貼切,也更有況味。

  根據《台中市統計年報》, 我比較了一下海線幾個行政區的人口密度,2012年沙鹿每平方公里有2,096人,僅次於梧棲的3,364(梧棲人口數其實不多,僅有大肚規模,但面積卻是原台中縣最小的),但高於清水、大甲的1,300餘人(論面積,清水及大甲均約沙鹿的1.5);若單看人口數,沙鹿為8.5萬人,僅略低於清水的8.6萬人,但高於大甲的7.8萬人;據此,已大致可看出沙鹿貴為海線重鎮的事實。

  關於沙鹿的昔日風采,另補述兩點,其一是戲院的興衰史。在三角公園對面有一條小巷弄名為「舞台巷」,其巷名緣起於巷內在日治時期的1929年有一家「妙舞台劇場」,它是沙鹿最早的戲院,主要是上演歌仔戲和放映黑白無聲默片,光復後易名「沙鹿戲院」,民國60年左右結束營業。

  事實上,在1994年之前,小鎮一直都有戲院存在。第二家的「文化戲院」1954年誕生,但經營不善,轉手改為「寶樂戲院」後仍只撐到1957年便關門大吉,是沙鹿壽命最短的戲院。隔兩年,也就是1959年,位於火車站旁的「新生戲院」開幕了,這是沙鹿第三家戲院,地點不錯,可惜最初以演布袋戲為主,生意欠佳,1963年更名為「新星戲院」,並改以放映電影為主,人潮才明顯湧現,隨後又於1968年擴建,再改名為「寶宮戲院」,直到1994年結束經營。至於1969年開張的「金福興戲院」,雖然設立年代最晚,但設備卻最好,曾經風光一時,可惜最後仍不敵DVD與坊間租片業的興盛,於1992年吹出熄燈號。

  沙鹿可以說是海線地區電影院的發祥地,現在卻已過往雲煙;所幸,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熱心奔波下,鎮上的「深波圖書館」於2004年設立了電影藝術館,致力於電影文化的推廣,也延續了沙鹿戲院娛樂史的影像記憶,館內不但典藏許多電影書籍,也定期播放各式電影與紀錄片。

  其二是榨油產業。早年,沙鹿街頭有好多家榨油行,俗稱「油車間」。其實,油車間的盛行也與地緣有關,主要是因沙鹿所在的大肚山台地土質貧瘠,先民開墾初期大多栽種胡麻,後來又引進花生,這些油脂作物剛好提供了榨油的主要原料,也因此促成當地榨油產業的蓬勃發展。




  根據文獻記載,沙鹿設立油車間年代甚早,其中最具傳奇的,當屬1920年由洪斗先生經營的「洪斗油車間」。洪氏家族來台後一度定居彰化芳苑,以捕魚、耕作維生,到了第三代的洪斗,棄農從商,以家鄉生產的花生仁運至梧棲、沙鹿、清水一帶販售,在此期間,洪斗遇上了一位貴人----陳天送,陳先生在沙鹿經營油車間,洪斗賣的花生油便常委請陳天送代工,基於此機緣,洪斗兄弟在累積豐富的經商經驗後,索性就租下陳天送的油車間,也開始經營起榨油生意。這家小型榨油坊,草創初期,因陋就簡,但是洪家六兄弟克勤克儉,齊心協力,油車間乃逐漸茁壯;1930年代並自行研發出本省第一台花生脫殼機,藉以取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名聲因而遠播;到了1961年再煉製出本省首創的沙拉油,生意更是興隆。隨後數年開始多角化經營,跨足飼料、穀物,一步一腳印,也因而造就出今天知名的「福壽實業公司」。

  近來食用油問題層出不窮,震驚社會,政府積極查驗市面諸多品牌,期能揪出黑心廠商。事件爆發初期,由於一些知名大廠相繼涉入,相較之下,福壽算是大贏家,多項自家生產的油品經衛生部門檢驗均合格,轉單效應因而顯著;熟料,最後竟栽在其中一款進口油品,業者雖宣稱不知情,但不免也影響到聲譽,除了提出進口時取得之國外檢驗合格證明外,並配合檢調釐清事實真相。老字號招牌在此次假油事件中,面子、裡子能否兼顧到?大家都在看。

  沙鹿一瞥,雖短暫,卻激盪出我對這個小鎮的一絲眷戀;特撰此文,以抒情懷。

4 則留言:

  1. 偶婆家在梧棲(沙鹿鄰居)耶~之前常到沙鹿轉車~沒想到今天才真正認識沙鹿~改天到清水也很好玩喔~有觀音廟、粉圓、沒招牌的肉圓店~

    回覆刪除
  2. 謝謝carole, 原來妳是半個梧棲人, 老街上的林異香齋古早味鹹蛋糕不錯吃, 每次去都會品嚐, 其旁的文化路上還有一家蒸道地鹹蛋糕也不錯;至於清水, 除了米糕, 第二市場內的老潘包子有眷村味, 清水還有一些祕境, 值得一探, 改天再po到blogger與大家分享

    回覆刪除
  3. 10年前我才搬到沙鹿正英路,看來沙鹿以前的小鎮風景還要請教您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後捷運從台中開過來,景況應該跟現在又差很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