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開心的「鳥」日子


能看到牠們,心情可以好上一整天,真希望天天都是這種鳥日子!

  今天是什麼鳥日子?

  日前才在陽明山竹子湖撞見一隻不怕人的台灣藍鵲,今早家中陽台竟也來了一隻美麗的五色鳥,其實牠已經在附近聒噪好幾天了,叫聲很好認,就像和尚在敲木魚的叩叩聲,只是牠的保護色總教我遍尋不著,今天終於被我拍到。說來很巧,就連綠繡眼、八哥也都來湊熱鬧。

  身處都市叢林,能看到牠們,心情可以好上一整天,真希望天天都是這種鳥日子!

五色鳥(台北市區住所)

五色鳥(台北市區住所)

五色鳥(台北市區住所)

綠繡眼(台北市區住所)

綠繡眼(台北市區住所)

綠繡眼(台北市區住所)

八哥(台北市區住所)

台灣藍鵲(竹子湖)

黑冠麻鷺---母的亞成鳥(台大校園)

黑冠麻鷺---母的亞成鳥(台大校園)

黑冠麻鷺---公的成鳥(台大校園)

黑冠麻鷺---公的成鳥(台大校園)

喜鵲(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小彎嘴畫眉(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紅尾伯勞(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黑枕藍鶲(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紅嘴黑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樹鵲(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夜鷺(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本文曾刊載於2013-12-26/聯合報/家庭副刊】
===============================================================================
Inspiration
  
  被人說很「鳥」,實在不體面,可是,若有鳥兒天天陪,想必人人會稱羨。

  我的賞鳥功力有限,從嘴裡實在吐不出什麼鳥經,不過,談起年輕時一度妄想成為「鳥人」這檔事,倒想為自己的傻勁留下一些註腳。

  唸大學時,因為對自然生態有興趣,大一參加了野鳥社。據說,「東海野鳥社」是全台第一個學生野鳥社團,1972年由生物系大二學生翟鵬所創立。

  我加入野鳥社是1977年的事,社團仍處萌芽期;印象中,每次活動都會拿到一份所謂的社刊,四六版方型20開大小紙張,裡頭全是黑白影印手稿,頂多56頁,雖克難,但每次看到裡頭那幾幅手繪鳥圖,便甚覺有趣。

  社團本身雖偏向消遣性,著重賞鳥樂趣,但也會有幾位生物系與環境科學中心的老師或研究生當顧問,包括時任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的歐保羅教授、剛從生物研究所畢業的翟鵬等人,隨後又有林良恭、謝孝同、陳炳煌、張萬福、顏重威等,常可在社刊上看到他們觀察鳥類的紀錄報導,每次看完皆心生崇拜;這幾位前輩日後也都成為我國生態保育界知名的鳥類學者。

  賞鳥,除了望遠鏡,也少不了一本賞鳥圖鑑;當年社刊其實也有摘錄一部分由謝孝同等人於1970年編的「台灣鳥類指南」,惟黑白印刷不易明辨鳥類特徵,直到1980年才有張萬福老師編的「台灣鳥類彩色圖鑑」,這本書堪稱是本省第一本鳥類的彩色圖鑑,一出版我就買了,至今仍是我賞鳥時最主要的工具書。

  賞鳥也得碰運氣,有時想看的鳥沒看到,看到的鳥卻不識其何方神聖;如果鳥況不佳,難說一趟下來,可能連半隻鳥影都沒有,這不打緊,若再碰到天寒地凍,出海口的風可是大得嚇人,追鳥簡直比追火車還辛苦!

  也由於賞鳥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瞬間突然發現到一隻、一對、甚或一群,那份喜悅直比中樂透還興奮;於是乎,當下每個人都會屏住氣息,小心翼翼地尋找最佳觀望點,然後拿出望遠鏡慢慢欣賞。偶爾,看累了,我也會轉而靜觀其他同伴賞鳥的姿態,有人像伯勞,孤立枝頭,有人像蒼鷹,君臨天下,有人像夜鷺,處變不驚,還有一些女生則像畫眉,小鳥依人,煞是可愛。

  聆聽鳥鳴也是一種享受,那也是分辨鳥類的好方法,特別是在叢林茂密處。有的鳥聲很悅耳,有的卻很聒噪,但也有很哀怨的。我聽過最有趣的鳥叫聲,不在台灣,是在澳洲,當地常見的「笑翠鳥」(學名:Dacelo),又稱柯卡布拉(Kookaburra),其叫聲像極了人們在狂笑,十分滑稽,聽了也不禁會跟著哄堂大笑!

  可惜的是,我這個人空有興致,卻無法長期培養出正確的賞鳥習慣。野鳥社常舉辦戶外賞鳥活動,近者如學校牧場、東海橋畔的筏子溪或大肚溪口,遠一點則到谷關、溪頭、惠蓀林場,甚或高雄的藤枝;我都參加了,一開始覺得很新鮮,可爬山、踏青又可增廣鳥聞,只不過,「早起的鳥兒才有蟲吃」,社團活動多半是在假日一大清早,對我來說,日後課業繁重,加上幾年住校下來,已是夜貓族,人一懶,愛賴床,早起賞鳥最後竟成為一種奢望,到了大三便幾近荒廢,賞鳥造化終究不深。

發現鳥群時的興奮表情,這是我大學參加野鳥社的照片,已忘了是被哪位鳥人偷拍的
  直到大四那年都快畢業了,才無意間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篇由生態作家劉克襄先生發表於「明道文藝」的《旅次札記》(1981),深深被他筆觸下的尋鳥情境所感動;這篇文章後來也收錄在作家張曉風的《第一篇詩》(1984)中,當年,妹妹便是買了這本書當做我的生日禮物,實在揪感心。隨後我又拜讀過劉克襄的《隨鳥走天涯》(1985)及《風鳥皮諾查》(1991)這兩本書,不只讓我認識更多野鳥,甚還透視到鳥兒的內心世界,聽到鳥兒的生命驅歌;原來啊,在天空翱翔的鳥就像人一樣,其實也有心情,有時像浪漫的詩人,善於用鳥語表露牠們的喜怒哀樂,有時又像敏銳的尖兵,藉由鳥瞰、鳥瞰,比我們早先「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在此,要特別感謝克襄大哥,看完您的書,獲益匪淺,就算不出門,也能掌握天下鳥兒事,讓我這輩子當不成「鳥人」也無憾!

  如今,年過半百,眼力大不如前,聽力其實也不太靈光,若要專程再跑到野外去賞鳥,精神體力皆感不濟;所以,能在家中遇到這群小精靈,豈止驚豔,能因此而喚起當年跟著野鳥社一起瘋野鳥的陳年往事,也夠教我回甘好一陣子了。

  足跡雖遠矣,箇中樂趣卻永藏在心裡!


2 則留言:

  1. 想不到在家也有這麼多鳥事可以忙,好像比忙家事有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家事做久挺無趣, 感謝鳥兒知我心!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