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青山綠水繞新店 飛瀑熱泉擁烏來(新店篇)


本文以新烏公路為主軸,介紹新店、烏來的好山好水。由於全文對這塊土地的人文歷史有較多著墨,稍嫌冗長,乃分上篇與下篇分次刊載,本篇先介紹新店,下篇再介紹烏來。

滄海桑田看新店今昔

  新店,在我孩提時期的印象中,那兒是香魚的故鄉,搭火車遊碧潭,更是童年依稀留存的溫馨回憶。今天,每當開車沿著北新路來到新店,昔日綠野平疇、溝圳瀅洄的景觀,早已被一棟棟密集樓房所取代。

  新店捷運站位處交通輻湊之地,原址是台汽公路局總站。站體正上方,不偏不倚地被北二高那兩條巨龍盤踞天際,壓的快喘不過氣來。對面的光明路早年還有個火車站,新店線鐵路從這裡,經景美、公館,轉汀州路直抵台北的萬華站。

  話說此地是入山扼口,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開車往南行,一路開始上坡。「北宜路」這三個字正告訴著旅人,這裡再往內走,就會穿越雪山山脈而抵宜蘭。新店這個地名,其實就是源自這樣的地理位置所衍生的生活機能而來。漢人於清乾隆年間入墾,在今天吊橋旁的新店路上新設店舖;該店位居泰雅族屈尺番的出山口,平地人與原住民常於此交易生活必需品,因沒有店號,眾人便逕稱其為「新店」,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


新店市區目前僅存的水稻田在台大安康農場內

新店市區瑠公圳上少見的高腳屋,頗具特色(2012年)

為了進行瑠公圳景觀美化,高腳屋已遭拆除,如何兼顧歷史原貌與都市發展,值得深思(2013年)

由新店捷運站前遠望市區高樓

新店捷運站上方的兩條水泥巨龍

北宜路旁有兩條老街,但已完全沒有老街的神韻,光明路上僅存這棟紅磚屋(右上),新店路上則以金成蘭餅店最老(右下)


輕舟一葉漂 情繫碧潭橋

  提到新店地標,則非碧潭吊橋莫屬。吊橋建於1937年,長二百公尺,是日據時期台北州文山郡新店莊(相當於今天的鄉)的助役(地方行政官)賴雲先生,有鑑於新店溪兩岸居民均靠擺渡來往,每逢雨季溪水湍急,意外迭生,便倡議興建吊橋,經費則是向當時的「商工銀行」貸款。吊橋落成,可謂地方盛事,黑頭車還曾從橋上風光走過。早期安坑山區的煤礦、茶葉,也全賴這座吊橋運往對岸的火車站,再轉送至萬華輸出。初期每人每次收取一文錢的通行費,七、八年後本息還清,才免費通行。

  橋下的新店溪流經此處,形成深潭,水色澄碧,故名碧潭。西岸那塊巨石,懸崖千仞,文人墨客將其比擬成蘇軾「赤壁賦」中的赤壁,而使得碧潭有「新店小赤壁」之美譽。1948年,國父的兒子孫科曾在岩上題有「碧潭」二字,今仍可見。而搖槳泛舟的情趣,更使得碧潭成了許多戀人海誓山盟的約會地點。


  1997年,碧潭吊橋走過一甲子,但也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橋。台北縣政府一度要拆除重建,改以堅固的水泥橋取代,不過地方人士難捨對吊橋的歷史情感,幾經多次陳情,縣府最後順從民意,決定改以原橋整修換新索的方式,留住了人們共同的記憶。


  今天如果重遊碧潭,您會發現原本有些沒落的風景區,隨著政府推動「新店溪萊茵計畫」的完成,已煥然一新。西岸的親水公園有別具現代化風貌的觀景台;東岸原顯雜亂的茶棚店家,也重新開了不少美食餐館,像是夏日咖啡館、水灣餐廳,均以山水景觀取勝。



碧潭吊橋

吊橋是許多人的青春記憶,近年來數度險遭拆除;另吊橋應為1937年竣工,原本橋碑上刻印有「昭和十二年」字樣,後遭鏟除重補成今天看到的「民國廿五年」,年代不但有誤,且修痕明顯可見(左上)。

從不同角度看「小赤壁」

踩著水上腳踏船遊碧潭

從湖面遠望太白樓

新店渡

新店渡對岸

體驗古早年代的交通工具,搭一次每人單趟20元(載運單車多加10元)

船可載八人,卻我一人搭,難怪船伕臉臭臭

渡船搭乘須知

下船後可逛煤礦聚落,再攀越和美山回到碧潭吊橋西岸

渡船頭附近的灣潭有不少竹林

竹林裡除了綠竹筍,還有香蕉及蓮霧

由和美山步道遠望碧潭

碧潭西岸多岩壁,翠樹成蔭

碧潭東岸有多家美食餐館,以山水景觀取勝

碧潭全景






碧潭至灣潭間全景(由新店溪右岸開天宮拍攝)

碧潭至灣潭間全景(由新店溪左岸渡口文學步道拍攝)















北宜路千里迢 新烏路美如瑤

  驅車沿著北宜路而行,過文山國中不久,路旁右側可見櫛比鱗次的「一碗小羊肉」,不免引人注目。其中又以北宜路一段194之1號這家才是正宗的(2012年不明原因已歇業),店雖不大,但名氣不小。清燉羊肉及紅燒羊肉,蘸上特製的佐醬,搭配羊油麵線,口味不差。不論寒暑,總是高朋滿座。

  再不久來到了青潭這個分岔路口,直行是台9線北宜路往宜蘭,右轉是台9甲線新烏路往烏來。路口東南角昔日有個「青潭游泳池」,七○年代與台北市「再春游泳池」齊名,每逢仲夏總是泳客如織,如今也已消逝在歲月洪流中。


  提到「台9」與「台9甲」這兩條公路的開發,也頗耐人尋味。早在開山撫番年代,漢人移民宜蘭後,發現山區的樟樹極具經濟價值,採樟製腦這個行業相當興盛。林泳春等先民為了將樟腦販賣外銷,在咸豐年間,捨遙遠的淡蘭古道不走,改從宜蘭經坪林、青潭、新店至大坪林,闖出一條捷徑來。光緒年間,劉銘傳時任台灣巡撫,致力理番,將這條小路闢成驛道,設置隘勇,保障行旅安全,此即北宜公路前身。光復後,政府再將這條驛道拓寬成官道,成為當時北部進出東部的唯一孔道。


  至於全長14公里的新烏路,早已是條聞名的景觀大道。這條路是明治29年(1896年),日軍為了建設烏來發電廠所開鑿。今天的宜蘭線鐵路,日人原本規劃的路線也是要沿新烏路,自台北經新店、屈尺、烏來而至宜蘭;不過測量完成後,卻發現深入番地,山勢險峻,施工困難,遂而轉向一百八十度改繞自八堵起。新烏路原本狹窄的碎石路,於1963及1973年兩度重修,至今仍可在伸仗板(文山農場入口)、新舊下龜山橋間的松林路(湖山新城下方)、舊上龜山橋(剛開通時仍為可行汽車之吊橋)、忠治村復興隧道,尋得一些舊道遺跡。


  1975年,政府曾計劃從烏來沿著孝義、阿玉山、雙連埤、圳頭到宜蘭的員山鄉,另闢一條新北部橫貫公路。這條公路所經之處,生態景觀非常豐富。後來因經費及環評影響而遲未動工。也因此,今天攤開地圖,會看到這條台9甲線,有頭(新烏路)、有尾(宜蘭往福山植物園這段路),中間卻斷絕的怪異現象。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在即,新北橫的興建恐怕也不是那麼急迫需要了。為了保有這片珍貴的雨林區,我看台9甲還是就此劃下休止符吧!

北宜路上有好幾碗小羊肉,山寨店一堆,正宗的卻倒了

台9與台9甲省道在青潭分家

左為新烏路上的青潭現役站牌,右則為北宜路上的尊龍站牌,它是雪隧通車前最後一條行駛台9線往宜蘭的客運,班車早已停駛,成了一支幽靈站牌

昔日的青潭游泳池原址已蓋起了大樓

台9甲線,有頭有尾,中間斷絕

花園新城  流螢花雨

  自青潭轉入新烏路後約1.5公里處,地名「小粗坑」。這裡有兩條一大一小的路,直行是新烏路,環繞中興坑爬坡而上;往右是永興路,沿著新店溪迤邐而下。筆者將前者戲稱「環山道」,後者呼之「臨水路」,兩線雖殊途同歸,但卻各有佳境。

  如果沿著新烏路南行,兩旁儘是油桐樹。五月花開,美如雪絮。不久便抵花園新城入口。左轉往上,只見鳳凰夾道,花木扶疏,不禁被這兒的蒼鬱恬靜所陶醉。花園新城是1970年由名建築師修澤蘭女士所設計,稱得上是新店地區山坡社區開發的始祖。人文薈萃,多年來一直維持高度的生活品質,社區內的「蘭溪」與後山「四份子」,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與高大的原始森林。最難能可貴的,是居民因擁有這樣一片自然資源而凝聚出對社區的關注與投入。近年來更規劃出螢火蟲保護區,成效卓著。「流螢,花雨」已是社區居民最引以為傲的事物了。


  花園新城附近屬直潭山系,有多條登山小徑。其中步程在四小時左右的大眾化路線有兩條;一是從青潭的新烏路一段17巷入山,經青潭尖抵大崎頭山頂(490M,三等三角點),回程可越過湖興路,經靈山台接新烏路一段105巷出小粗坑;另一條則由屈尺燕子湖附近的民壯亭,轉入新烏路二段369巷入山,一小時即抵二龍山(304M),此處可遠眺屈尺一帶的曲流景觀,登頂後可原路下山,亦可續經長春觀,再攻直潭山(728M,二等三角點),然後經無天禪寺由花園新城下山。


遠望青潭堰,後方山頭住宅區為花園新城

小粗坑

過了小粗坑橋後,直行兩線道是新烏路,往右那條小路則是永興路

花園新城入口

花園新城一片綠意

花園新城楓香夾道

社區有綠3捷運接駁公車經新店捷運站往中和

花園新城教會

社區環境清幽

公共設施還算完備

文山農場  茶香綠意濃

  遊罷新城,續行新烏路,可達公路最高點「伸仗板」,這地名正是泰雅語「山頂、很高」的意思。附近的文山農場,前身是日據時代「台灣茶葉指導所」;光復後由台北縣農會接管,直到1995年才正式對外開放。農場位居海拔200至300公尺的丘陵地,經年雲霧繚繞,很適合栽植文山包種茶。已將近一世紀的製茶廠,陳列了傳統的製茶機具,有興趣的話,還可與農場預約採茶、製茶解說活動。

  至於露營野炊區、健康步道、親子戲水池、兒童單車訓練場,則是迎合都市人需求而設的,不過整個農場仍以自然景觀為主,環境幽雅,很適合全家共遊。由於農場位在水源保護區內,入園人數有限制,目前僅接受團體預約。不過這兒離主訓中心僅五分鐘車程,建議受訓學員可於清晨七點前至此一遊,因無門禁,免門票又可舒展筋骨,一舉兩得。

伸仗板的小補碑,記載1916年養源堂修繕康雅崙路,出資者行事低調,認為此工程只是小補而已,故立此碑。

伸仗板文山農場入口處,往右為早期新烏路舊道,往左則為今新烏路

文山農場入口

文山農場內的茶園景觀

除了茶園,四月還可看到魯冰花

文山農場風光

真正的茶農就只這一位帥哥,其他戴斗笠的都是來插花的

遠山含笑  青山綠波映小橋

  自伸仗板起,公路開始下坡,一公里後達主訓中心所在地--屈尺。屈尺這個地名的由來有二,一說是新店溪流經此處,形成一個環流丘,河道曲折有如一把彎曲的尺;另說則是此處在蠻荒年代,屬「屈尺番」的活動地域。

  由「屈尺」站牌前右轉,經屈尺社區可抵有名的「濛濛谷」,此處距主訓中心約三十分步程。聽了可別被嚇到,筆者唸國中時還來此地玩過,這裡是七0年代許多莘莘學子假日露營烤肉的老景點,以前可以游泳、划船、釣魚、抓蝦,甚至還可搭渡船到對岸的廣興。現在這兒成了集水區,下游建了直潭壩,早期露營河床地全數淹沒,濛濛谷成了濛濛湖,雖然仍有業者在此提供野營設施,但高檔的門票,反不易讓人親近湖畔。


  社區活動中心旁有間歷史悠久的小廟--岐山巖。建於清道光2年(1822) ,奉祀清水祖師。是早期先民在面對地險番猛的時空環境下進行墾荒時,祈求神明保佑的精神支柱。近來寺廟正二度重修,古味雖已淡,惟每年農曆正月六日的祭典活動,仍保有傳統殺豬公的儀式。


  屈尺路28號則是一家其貌不揚的神秘餐廳,上這家館子用餐,沒有菜單,有點像到朋友家吃便飯,平日並不對外營業,除非事前預約。由於主人手藝好,這頓便飯每天總是吸引識途老馬上門。


  在前往濛濛谷途中,另有一名為「森林之家」的民宿。城堡般的外觀,開闊的草原,深藏在蓊鬱山林裡,教人驚豔。這裡原本是一位美術系教授的私人別墅,屋內有許多畫都是出自主人之筆。如果不打算住宿,這裡也有供應下午茶,可以消磨一下午。


  若由屈尺派出所前的自強路往湖邊走,可來到梅花湖。這兒以前也是個露營地,現在變成社區小型公園。附近的屈尺攔水壩建於明治42年(1909),左側還有魚梯,每逢山區連日大雨過後,溪水奔瀉而下,形成簾幕般的銀瀑,教人看了倍感清涼。


  從主訓中心往南行,過屈尺加油站不久,有一座舊的下龜山橋。其間在雙溪口至屈尺壩的水域相當優美,往昔稱為「慈潭」,近年因常有群燕飛翔其間,故又名「燕子湖」。少了以前水上活動的喧囂,換來瀲豔湖光的靜謐,頗有「遠山含笑,青山綠波映小橋」的味道。


主計人員訓練中心

清晨的屈尺盆地最常見到山嵐飄逸

遠望屈尺附近新店溪的曲流景觀

濛濛谷是屈尺最古老的露營區

岐山巖是屈尺的信仰中心

屈尺28號工作室為一家其貌不揚的餐廳

森林之家則有城堡般的外觀

梅花湖畔可見到供小粗坑發電廠用的引水圳道

屈尺壩左岸設有魚梯

屈尺至廣興間的曲流全景(由新店溪左岸小坑一路拍攝)

廣興湖濱白鷺飛  藍夢溪谷魚相隨

  如果對濛濛谷無法一芳親澤而感到有些失望的朋友,我建議您到對岸的廣興走走。不過,開車上這座舊下龜山橋時,提醒您最好放慢速度,除了因為它有些狹窄,為了安全考量外,最主要的,這是以前的新烏路舊道,橋寬就等同當年的路寬,正好也可以重尋一段前人的旅途足跡(舊下龜山橋已於2011年拆除改建,新橋於2012年9月完工,並改名「廣興橋」)

  過橋後右轉廣興路,行約2公里即見有個小聚落,藏伏在山光水色中,這兒就是廣興里。河濱公園是2000年才有的新景點,不論是薄霧矇矓的清晨,或是夕陽西下的黃昏,沿著湖畔步道欣賞青翠湖面,不時可見白鷺鷥棲息覓食,一派恬適祥和的畫面!

  僅10分鐘步程來到附近的印月禪寺。這裡沒有宏偉的雕樑畫棟,卻有遼闊的視野景觀。面對碧綠盈盈的濛濛湖,每逢農曆十五夜晚,一輪明月映照水面,「印月」二字於焉而來,多富禪意的名字啊!在這般清幽的環境下,修行參佛,洗滌塵心,想必也會悟得些許禪機吧!


  平廣路沿平廣溪直驅山谷。這條全長6公里的幽靜山路,別有洞天,單看路邊20多家土雞城招牌,就教饕客們眼花撩亂。從最常見的三杯土雞、鐵筒雞,到特殊口味的梅子雞、鳳梨雞、仙人草雞、布袋雞,應有盡有,其中又以「歐鄉村長壽布袋雞」最具特色。要到這家店品嚐野味,得沿曲折的道路走到底,有些遙遠,但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主廚將全隻雞裝入豬肚,再與數種藥膳煨煮數小時,湯頭香醇,滋養燉補,別看平時沒什麼人,假日還不一定有空位呢!


  平廣溪有個很美的別名「藍夢溪」,涓流細緻,是垂釣客與戲水族的樂園。偶見高級別墅錯落溪畔,猶如一處秘密花園。


拆除前的舊下龜山橋(左上)及原地新建的廣興橋(左下),由此便來到了廣興里

廣興里是個位於屈尺對岸的小聚落

廣興里河濱公園

印月禪寺

平廣路深入山區,有多家土雞餐廳

平廣溪上的小魚梯

平廣溪涓流細緻

廣興河濱公園是賞鳥的好地點














新店溪  彎彎河道水粼粼

  從印月禪寺旁走小坑一路,可接新潭路往新店或安坑。這條沿著新店溪而行的小路,就是筆者之前所提的「臨水路」。沿線最大特色,是可以看到新店溪彎曲的河道景觀。從屈尺到新店直線距離僅5公里,河道卻走了10公里,其間在「屈尺--廣興」和「直潭--灣潭」兩處呈現S型曲流。

  途中還會經過一處小隧道,小坑一路的「坑」,其實就是指這個昔日是烏來新店間舊台車道的「磅坑」遺跡。過山洞往右走,會看到一間慈隱宮,其旁有小徑可直切溪畔,這個角度剛好與對岸的濛濛谷相望,可欣賞彎彎河道水粼粼的美景。


  續行接「北105」鄉道,過思源橋後,可達東南亞最大的「台北市自來水處直潭淨水場」。原水取自直潭壩,經過沉砂池、混凝池、沉澱池、過濾池、清水池,最後送至配水池,層層關卡都肩負著台北市民日常用水的潔淨品質。


  淨水廠所在地「直潭」,地名源於此段的新店溪,正好位居兩個曲流間河道轉直的地方。昔日這兒盛產香魚,聽說這種魚喜歡逆流上溯吃細沙,習性潔癖,肉質細嫩又富高蛋白,香魚料理也就成了碧潭名產。日據時期為了保護香魚資源,日本人特別頒布「傑魚禁」,規定每年從十一月初至翌年一月底嚴禁捕魚,因此,人們就在「傑魚禁」前的空檔期,把握垂釣之樂。每年中秋節前後,直潭到碧潭沿岸聚落,都有熱鬧的香魚節活動。如今,香魚早已絕跡,恐怕少有人還記得這個節日了。


  環繞淨水廠外圍一周,可經直潭派出所轉小粗坑路。這條小路依山偎水,綠蔭夾道。過感恩橋後即為永興路,可接回新烏公路。在感恩橋旁可見小粗坑發電廠,它是目前本省現役電廠中最古老的一座,建於1909年。紅磚立面與白色水平飾條的外觀,呈現出日據後期日本建築師偏好西洋風情的建築風格。

舊台車道的磅坑

慈隱宮下方的新店溪畔,景色一絕

昔日的小坑渡口

小坑渡口原有的告示牌仍在(右上)

小坑往磺窟的這段路,沿新店溪左岸而行,昔時為台車道

這裡是新店溪兩個曲流間河道轉直的地方故名「直潭」,附近有直潭壩

接上了新潭路,往右可回新店台北,往左可到當地有名的獅仔頭山

直潭淨水場

由高處遠眺直潭淨水場內部的水池

直潭國小是台塑王永慶先生的母校,樹林後方隱約可見其故居(右上)

小粗坑路依山偎水,綠蔭夾道

小粗坑發電廠

屋頂上的「台」字,是日據時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標誌(左上)

屈尺至廣興間的曲流全景(由新店溪左岸小坑渡口拍攝)



直潭至灣潭間的曲流全景(由新店溪右岸永興路拍攝)


龜山發電廠 一頁滄桑史

  打從屈尺續往南行,來到新烏路上最大的聚落--龜山。此地位居南、北勢溪交會口,龜山之名源自南勢溪旁有一狀似烏龜的小山。這裡原是泰雅族人的活動地域,劉銘傳的「開山撫番」將他們驅入烏來深山,漢人才移民於此。當年劉銘傳曾有意在此蓋電廠來發電,但還來不及動工就離開了台灣。後來的日本人依據劉銘傳規劃的藍圖,於1905年建了本省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廠。不過,日本人蓋電廠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架設電網以阻絕原住民侵擾,其次才是送電到台北城內。這樣的舉動,當然讓原住民相當反感,電廠完工次年就兩度遭原住民攻擊。

  當年的引水導管,現仍可在上龜山橋看到。不過,電廠自從被前述的小粗坑發電廠取代後,便廢棄至今。數年前,台電將它賣給了民間,老電廠目前被充當木器廠倉庫。在屋脊山牆上,仍殘留著兩個三角型倒拼的「台」字,這正是當年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標誌。這麼珍貴的產業文化資產,足可列為國家級古蹟,但現在卻像個被遺棄的老人,任其斑駁頹廢,不禁教人噓唏(電廠已於2012年3月倒塌,僅剩一片牆)。要憑弔這座老電廠,可在過新下龜山橋後,沿左側一條通往溪邊的下坡小路旁可見。

  新烏路沿線有許多公家訓練單位。屈尺除了有我們的主訓中心外,還有榮工處訓練中心。龜山則有林務局及台電訓練所,其中台電訓練所原址早年還是龜山地區唯一種植過水稻的平地。其旁有一條桂山路,經萬年橋後可通往桂山發電廠。這座電廠1941年開始運轉,是當時全省第六高發電量的水力發電廠。然而,最吸引人的還是電廠冰品部的枝仔冰,清冰一支5元,其他口味也才8元,很有古早味。炎炎夏日,一支接一支,順便到鄰近的日式宿舍走走,庭院深深,綠蔭濃密,真是消暑良方。


新舊下龜山橋間的松林路是昔日新烏公路舊道,路幅實在不寬

龜山是南、北勢溪交會口,橋樑不少,有「新下龜山橋(1973年完工)」與遠方的「廣興橋(2012年完工)」(左上)、「翡翠水庫一號橋(1990年完工)」(左下)、「萬年橋(1991年完工)」(右上)、「舊龜山橋(1950年完工)」與「 新龜山橋(1972年完工)」(右下)

龜山是新烏路上最大的聚落

仍可看到早期紅磚屋舍

聚落裡的小巷弄少有遊客造訪

龜山已繁華落盡,現今比屈尺還幽靜

龜山在日據時代有不少製茶廠,所見即為當時的茶葉加工廠,在地人稱「舊茶寮」

本省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廠,未塌陷前的珍貴身影

新上龜山橋前,往右為早期新烏路舊道,往左則為今新烏路

已拆的舊上龜山橋(左)與橋下今仍可見昔日龜山壩引水用的虹吸管(右),均不敵歲月摧殘

上龜山橋下的南勢溪畔

此處可見到南勢溪的環流丘地形,左邊那座狀似烏龜的小山便是「龜山」地名的由來

屈尺的「主計人員訓練中心」(左上)與「榮工公司員工訓練中心」(右上);龜山的「台電訓練所」(左下)與「林務局員工教育訓練中心」(右下)

桂山發電廠的冰品部,夏季買冰人潮眾多

台北人的翡翠水庫 飲水當思源

  水電不分家,胃納台北之水的翡翠水庫就位在龜山。早在1970年,政府為因應大台北地區人口成長所帶來的用水需求,開始有興建水庫的構想。不過,環顧台北盆地三大河系,淡水河支流的大漢溪已經有石門水庫,而基隆河平時水量少,水源污染嚴重,早已不適合蓋水庫,唯獨新店溪還可以考慮。而新店溪支流中,南勢溪坡度陡峭,泥沙極易沖刷,流域內的烏來又是人口聚集地;相對的,北勢溪集水區夠大,比較適合建水庫。

  然而接下來的水壩選址,卻又因生態保護及地質安全等問題,爭議不斷。據說,最後是有位工程師,某天到龜山翡翠谷遊玩時,無意間發現此地頗適合蓋水壩,經地質專家多次探勘後,證實該處岩磐堅硬,於是壩址就這樣選定了,水庫也以當地「翡翠」一名命之。

  一晃眼翡翠水庫已運轉十六年了,昔日台北人假日常去的翡翠谷、鷺鷥潭,均已埋葬谷底,這是無可避免的代價,卻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

  龜山以前也是烏來山地木材集散地,林務局在這兒設有工作站,今已內移至烏來,原址改成訓練中心。位其後山腰原有的運材台車道,目前雖已拆除,但今天在活動中心旁,仍可找到一間木材行遺址,倒也見證了伐木時期的林業盛況。


翡翠水庫入口處,管制森嚴

龜山路旁僅存的「三進木材場」遺址,2013年已拆除,相當可惜

位於林務局訓練中心後方的台車舊道路基,與附近的「車ㄚ寮」景觀,那是台車工人休息的地方




【本文曾刊載於《主計月刊》2003年第576期,中國主計協進社;增補版另刊載於《台灣月刊》2007年十二月號,台灣省政府】

===============================================================================
Inspiration
  
  新烏公路(台9甲)是交通部觀光局選定為全台78條景觀道路其中的一條。在國外,像是紐西蘭的米爾福德景觀公路 (Milford road,94號公路),沿途蜿蜒於冰河峽谷地形,有紐西蘭景色最美的公路之稱;而在北半球,也不乏知名的景觀道路,Reader's Digest(讀者文摘)便曾列出「美國120條最美麗的景觀公路」,以饗讀者。

  其實,國際上對「景觀道路(Scenic Road)」並沒有一致性的定義,其概念最早係源自於美國,基本特徵大抵結合了自然、歷史、地理、景觀和文化等資源,與傳統道路僅肩負運輸功能的價值觀有所不同。我查了一下資料,交通部觀光局將景觀道路定義為:「當一條道路經過優美風景或獨特景觀之線狀地區,沿途可供遊客以車行或步行方式享有特殊之遊憩體驗,提供用路人或旅行者自然的、歷史的、地質地形及土地使用產生視覺體驗」。台灣幅員小,景觀道路規模自無法與世界大國相比,多屬迷你型,新烏公路便是;比較可惜的是,國內部分景觀道路仍存在沿線廣告充斥、違建林立、雜草叢生、人車爭道、攤販群聚的雜亂現象,這在國外是很少見的。

  新烏公路最主要的自然景觀當屬溪流了。它蘊育出多樣化的河川地形,從最裡南勢溪畔的瀑布、狹谷,一路到新店溪中游的曲流、環流丘,彷彿就是大地的脈搏,充滿了生命力;而先人屯墾的蹤跡,便也因著這條河川而起,從早期瑠公圳的引水入渠、龜山與屈尺聚落的形成、文山茶樹的栽植、人力擺渡的演變、水力發電的建設、運材台車的興築,乃至晚近溫泉產業的發展,新烏公路也有著極其豐富的人文景觀。


  在此想補述文內未提的兩點,其一是屈尺古道,一條由新店通往屈尺、龜山的小徑,1898年就存在了,新烏公路開通後漸為後人所遺忘。現今,生態旅遊興起,這條步道經披露整理後,成為一條輕鬆可行的踏青路線,全程僅約50分鐘。從小粗坑永興路口為起點,經小粗坑電廠,沿著大門左側那條永興路前行,經「狷園釣魚池」旁轉入小徑接石階道,一路拾級而上,抵最高點文山農場旁的「伸丈板」(台9甲),然後取路口「小補碑」旁石階路而下,經慈雲禪寺,抵山腳下的自強路23巷口,這兒是古道終點,自此不論是走自強路或櫻花街,皆可達屈尺社區。

  其二是有關桂山發電廠,事實上,現在的桂山發電廠前身為1941年完工的(新)龜山發電廠,1975年台電為精簡組織,將原本獨立發電的小粗坑及位於南勢溪的烏來發電廠合併,改為無人發電廠,統籌由(新)龜山發電廠以自動化遙控方式來運轉,而原本的(新)龜山發電廠因接近翡翠水庫,又身肩行政與遙控中樞,遂改名為桂山發電廠。有趣的是,桂山發電廠合併了小粗坑、烏來、龜山三個電廠,台電人便以「小烏龜」來做為統稱。

  這篇乃十年前的舊作,當初會搜集這些資訊,其原始動機並非因著新烏公路而來,實為更早之前,為了探索烏來台車舊道而埋首於圖書館所挖掘累積的一些史料;奈何日後公務纏身,加以鐵道舊跡踏查進度極其耗時困難,一拖再延,幾近停擺,直到2003年春,我在新店屈尺主計人員訓練中心接受「統計養成訓練班」培訓,基於好康不藏私,親筆手繪了一張新烏路沿線旅遊草圖,提供給班上同學利用課餘也能就近按圖索驥,拓展視野;惟當年有圖無文,少了文字導讀,總覺欠缺一份踏實感,復因想起了書櫃內那疊多年不見天日的資料若棄之亦可惜,乃於結訓後,利用公暇之餘稍加整理,發表於《主計月刊》,嘉惠主計同仁。然有鑑於該月刊在屬性上仍以主計專業內容為主,流通性甚低,2007年經改寫後另發表於《台灣月刊》。這次則收錄在我的部落格內,除了保留原本內容及稍嫌陳舊的地圖外(仍具參考性),未曾公開的照片亦倍增不少。

  期盼本文能帶給各位不一樣的旅遊體驗,即便是那些您已熟悉不過的景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