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當今映入大家腦海的第一個印象,可能是天燈。其實,全盛時期的平溪曾經是本省最大的產煤區,繁華落盡的煤礦文化在沉寂多年後,隨著「台灣煤礦博物館」的設立,再度受到矚目。本文要帶您搭乘平溪線火車前往這座煤礦博物館,看看「礦坑今猶在,煤車依舊掛」的歷史場景,一起來擁抱百年煤鄉的思古幽情。
平溪鄉名的由來,乃因附近的基隆河水流非常平緩,不似其他地區湍急。說到平溪,不得不提平溪線鐵道。它不但是平溪鄉民賴以進出的重要交通動脈,更是台鐵目前僅存四條客運支線(另三條為內灣線、集集線與深澳線)中,最具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觀光鐵道。平溪線全長12.9公里,自宜蘭線的三貂嶺站分歧而出,途經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而抵終點站菁桐。一路沿著基隆河河谷溯溪而上,地勢聳峻,風景秀麗。
平溪線的歷史要追溯至1907年,時任平溪鄉第一代庄長的潘炳燭先生發現了「石底煤礦」,隔年將採礦權轉讓給日本藤田合名會社,奈何運輸不便及資金不足而遲未開採。直到1918年,由顏雲年昆仲經營的「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業前身)」興建了一條運煤專用鐵道,才開啟了平溪煤礦史。這條鐵路在1929年由日本政府收購為官營,客貨列車同時運行,並改稱「平溪線」,沿用至今,光復後由台鐵接收。
一般遊客貫稱跑平溪線的是小火車,其實它並非像阿里山林鐵或糖鐵那般軌距較窄的輕便小火車,它的軌距可是和縱貫線完全相同的。全線計有15座橋樑與6座隧道,隧道多以人工素掘方式開鑿,其中又以三貂嶺至大華間的幼坑隧道最長(295.5公尺),洞口岩石原始粗獷,不禁令人讚嘆當年開路先民的鬼斧神工。最大坡度千分之二十,最小曲率半徑僅107公尺,就是因為平溪線有這樣「險峻」的路線水準,在鐵道迷眼中,它可是有著森林鐵道般的迷人魅力。
早年公路交通不甚發達時,火車與當地居民的生活互動密切。至今,火車依舊是大搖大擺地從民宅門前穿梭,鐵道邊有賣菜的、泡茶的、曬衣的、送貨的、上學的、辦婚喪喜慶的……,多樣的鐵道風情,呈現平溪人樂天知命的面貌。
水流東 某飼尪
第一次搭平溪線小火車,是在唸高中的時候,十分瀑布是當時該線最熱門的景點。不過,我卻獨對十分車站內,頭戴斗笠的婦人合力推一節煤斗車,印象特別深刻。這使我想起了平溪鄉流傳已久的一句俗諺:「水流東、某飼尪。」「水流東」意指平溪鄉境內的基隆河正好是向東流,而「某飼尪」這句話卻始終是我心中不解的迷,難道這兒的男人都是游手好閒靠老婆養嗎?過去煤礦興盛時,我常見到當地婦人裹著密不通風的頭巾使力推著煤車,或是在洗煤場幫忙洗煤,這樣的景象一度讓我誤以為是應驗了「某飼尪」這句話的由來。不過,當我日後瞭解到,原來這兒的男人都是進礦坑去從事更危險艱辛的工作時,我想,「某飼尪」真正的內涵或許是在引喻當地婦人比起外地婦人更加辛苦打拼的一種寫照吧!
當年,我並不是很清楚分歧到山裡頭的鐵路側線會通往哪個礦場。直到前年,透過鐵道迷同好口耳相傳,獲悉十分站附近已停採的新平溪煤礦將化身為台灣煤礦博物館時,才重新勾起封塵已久的影像。當然,這個消息令我相當振奮,開幕才兩個月,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一遊了。
|
昔日十分站內常見有頭戴斗笠的婦人合力推煤斗車(蘇昭旭攝) |
菁桐小鎮 走過往昔璀璨路
遊平溪照一般傳統的走法,大多是搭火車到瑞芳後再轉平溪支線。平溪線的前半段(三貂嶺至十分間)以瀑布、壺穴景觀為主。不過,這趟平溪行我鎖定在煤礦之旅,而平溪線上因採煤起家的三大聚落---十分、平溪、菁桐恰都位於這條支線的後半段,故在路線規劃上,我採逆向而行,以自行開車到菁桐後再轉搭一小段平溪線火車前往。
拜北宜高(國道5號)南港石碇段通車之賜,我們9:00就到菁桐了。距預定搭乘的平溪線火車班次還有近50分鐘的空檔,這適足以讓我好好漫遊這個充滿懷舊風味的黑金小鎮。
從平菁橋旁的小路走去,首先可看到座落於溪畔林蔭間的日式雅致房舍,那是台陽礦業公司所建一座仿金瓜石「太子賓館」同樣格局的建築。傳說此處原本是用來接待日本皇太子遊憩下榻之所,結果太子沒來,事實上,該建築係台陽公司為因應「石底煤礦」開採,招待貴賓及會議而建,與太子無關,目前則轉手為「渠蓮精舍」(2013年改由「沐心文化」經營,惟2014年5月起將結束認養,短期內恐暫停開放)。外觀以檜木為建材,仍保留當年風貌,內部陳設更是考究,窗櫺門花、雕之精琢。在2001年文建會舉辦的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排名第51名。
續行跨過民生橋,來到昔日被稱作「北海道」的日式宿舍區,規模雖不大,但清幽雅緻的環境,散發出悠悠過往的歲月。其中有一間房舍,經整修後取名「皇宮」,提供品茗簡餐。女主人說她們就住在裡頭,為了保有清雅的優質空間,座位數並不多,而且只在周六、日才對外營業(晚近幾年在非假日的某幾天也會有營業,最新動態可上官網查詢),可惜那天是非假日,無緣一入,期待下回可以舊地重遊,在風情雋永的和式老宅內,以懷舊的心情品茗薰香好茶。
接著往回跨過106縣道走入菁桐老街,這兒是平溪線鐵路終點。石板舖設的街道旁,有市場、餐飲及咁仔店,站前肉羹和「楊家雞捲」是當地著名的小吃。非假日的老街顯得很靜默,少了人聲鼎沸,實難想像這兒曾是燈火通明,伴隨過礦場24小時營業的市集。
古樸的木造老火車站,隱藏在迂迴的街仔內,向外地人訴說出一個煤鄉的興衰史。在石底與菁桐煤礦全盛時期,老火車站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隨著煤礦沒落與人口外流,這兒盛況不再,但這條支線上唯一日式建築的老驛站卻在此屹立了八十餘年。黑瓦覆蓋的屋頂,米黃色的外型,在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中,排名第82名。當我跨進空盪盪的站房內,看到木製長椅與古早的賣票窗口時,立刻沈浸在時光隧道的氛圍中。「過去在業務興盛時還有12名員工,至今已降為簡易站,由十分站管理。」車站內僅剩的一名站務員跟我這樣閒聊著:「別忘了蓋幾個紀念章喔!」當他看到我要買好幾張舊式硬票時,不但如此善意地提醒我,還特地向我介紹站內的古董,像是電氣路牌閉塞器、電氣路牌套、手搖電話,以及刻印著「天虎工業株式會社」的車票日期打印機。
車站後方山腰上的紅色建物,則是建於1930年代的台陽煤礦菁桐坑洗煤場,在台灣建築百景中,排名第78名。這是台灣僅見的最大洗煤場,未來亦將規劃為煤礦公園。
|
菁桐老街入口,近年發展觀光,連非假日也很熱鬧 |
|
天燈造型的警察局,入夜後還有燈光秀 |
|
古樸的菁桐老火車站(2002年) |
|
火車站內有古董級的鐵道文物(2002年) |
我們要搭的火車緩緩進站了。當年跑支線的「藍寶寶」柴油客車,已自1999年起被嶄新的DR1000型冷氣柴油客車所取代(台鐵員工暱稱「小自強號」)。由於支線運量在平時與假日落差甚大,因此新引進的冷氣柴客在設計上可單節行駛,比起東線自強號柴聯車必須3節一組聯掛的方式更具彈性(這也是為何東線柴聯車自強號平日只有9節,而西線推拉式自強號卻可掛10節的原因了)。雖然平溪線乘車品質較之以往更加舒適,除了有空調外,也不必再被柴油煙味熏的滿臉都是,但卻也因此失去了以往乘客與窗外自然景觀零距離接觸的機會了。
9:49列車準時出發,我刻意選擇第一節車廂駕駛座旁的「瞭望座」,欣賞火車前進的風光。不過,如果你們是情侶共遊的話,那麼我就要強力推薦瞭望座左後方的情侶座了,那是兩個單一隔間的半包廂座位,獨享一扇車窗和行李架,氣氛挺不錯喔!
列車長似乎也看出我是個死忠的火車迷,亮出少見的「圓餅型」行車路牌與我閒聊。這種古老的「電氣路牌閉塞制度」,目前僅剩平溪、內灣等幾條載客量不高的支線還在使用。路牌好比是列車的通行證,當駕駛員丟出路牌,等於是讓出上一區段的通行權;接收路牌,等於是取得下一區段的通行證。由於平溪線班次不多,加以人力精簡之故,原本菁桐站內控制火車進出的電氣路牌閉塞器已廢棄不用,菁桐與十分站間合併為一個閉塞區間,做單線運轉。車長在十分站接收路牌後,一直將其帶至菁桐後再原車帶回十分站,才算完成此一路牌任務,亦即菁桐與十分站間同時只能有一列車在行駛,須等取得路牌的列車返回十分站後,第二列車才可再進去。目前平溪線有「三貂嶺至十分」及「十分至菁桐」兩個閉塞區間,十分站遂成為平溪線上唯一可交換路牌的丙種簡易「大站」。
列車先後在平溪、嶺腳、望古三站停靠。平溪(簡易站)舊名石底站,是鄉公所所在地。老街上的芋圓不輸九份,每逢假日人潮不斷。由於鐵道位置較兩旁民房高,站外剛好又有一座鐵橋,兩端是三、四層的民房,每當火車駛過,彷彿是由民宅內衝出,形成相當有趣的鐵道景觀。
嶺腳及望古均為招呼站。列車駛出嶺腳站不久,往右車窗望去,可看到基隆河沿線第二大的「嶺腳瀑布」。而望古原名慶和站,係為因應昔日慶和煤礦而設,煤礦停採後,1989年望古村民建議改稱望古站。至於望古地名的由來,依1997年出版的《平溪鄉志》記載,早期因附近礦坑曾發生災變,居民遂將村名取為「亡礦坑」或稱「亡谷」,後來覺得不雅才易名望古。然而晚近,有一群文史工作者經與當地耆老深入訪談,並比對相關史料後,發現「望古」之名應可追溯到更早的清光緒12年,當時在十分地區胡氏家族的「鬮書合約」中,就已出現「望古坑」一詞了;早年由於自大陸移民到平溪的先民,認為此處地形與大陸家鄉非常相似,便取「望古」之名,隱喻遙望故鄉以茲懷念之意。若據此,則「望古」地名應與礦坑無關。
由菁桐往十分僅約6.5公里(台北至松山站的距離),又是下坡路段,但因路軌標準不高,行車卻需15分鐘。駕駛員笑著對我說:「平常開慣了電聯車,很有速度感,今天來代班,開時速不過40公里的慢車,像是來修行的!」「慢」,是支線火車共同的特色。
我們在十分站下車。這個平溪線上人氣最旺的車站,大門開在側面,乘客不必經過站房剪票口就可直驅月台,平溪線上幾乎站站如此,月台柱子上常可看到「自動投票箱」的鐵盒,或許是當地民風純樸,才會有如此人性化的動線設計吧!不過,這也考驗著外地旅客的道德心了。
兩列火車在此交換路牌後,便大喇喇地從老街店家門口穿過,真是世界級的鐵道奇觀。我們由鐵道旁小路沿老街方向前往台灣煤礦博物館(2012年12月已易名「新平溪煤礦博物館」),約十分鐘後遇一處平交道,續沿昔日通往礦場的鐵路側線前進。踏在荒煙蔓草間的鐵軌,老遠就看到那座殘破不堪的洗煤場,像隻被打敗的巨獸,那便是煤礦博物館的山下入口處。以前由新平溪煤礦挖出的煤,就是在此利用輸送帶卸入台鐵的煤斗車內,然後運往林口火力發電廠之用。
沿著新鋪的木棧步道往上走,不久即抵卸煤用的翻車台。翻車台的設計相當巧妙,煤車推至此,180度翻轉後可以將煤塊倒入下方的坑洞,經由坑內斜坡道的輸送帶運至山下的洗煤場。當天,我們站在翻車台上的空地,沒見到其他人影,只看到鏽蝕斑斑的鐵軌、鋼架、棄置的煤車,七零八落散置各處,這般冷寂蕭索的畫面,很忠實地呈現出礦業早已成為昨日黃花的歷史場景。
再沿著兩條不甚平行的鐵軌續行,兩旁豎立的門形鐵桿,像是阿兵哥們,正在接受我們校閱。可別驚訝,新平溪煤礦比台鐵還要更早實施電氣化喔!據聞原本礦區也是以傳統柴油機關車來牽引,但後來發現牽引力無法負荷礦場需求,便改以電力機關車來運轉,這些鐵桿就是當年電氣化的遺跡。由於軌距僅495公厘(或謂之496公厘,兩者乃英制換算位數取捨之差異),連鐵道王國日本也相當罕見,因此,這種全球軌距最小的電氣化輕便鐵道,稱得上是國寶級的鐵道文物了。
沿著鐵軌穿過一段綠色隧道後終於來到嚮往已久的煤礦博物館,這也正是新平溪煤礦的主坑口。一位林姓解說員看到我們造訪,如獲至寶,很殷勤的出來接待,感覺的到他們是在慘澹經營。
首先到視聽室看一段簡報,這是公視「軌道傳奇」系列的一個單元,介紹新平溪煤礦的歷史。煤礦,俗稱「黑金」,數年前在八里鄉所發現的十三行遺址中,採集到史前的煤礦樣本,發現凱達格蘭族人早就以煤來當作煉鐵用的燃料及還原劑了。直到一百多年前,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引進新式的採煤設備與鐵道運輸系統,才成就了大規模工業化採礦的景象。當時台灣主要的礦區皆集中在基隆河的上游區域,新平溪煤礦算是比較晚開採的礦坑,1965年破土動工,1967年開始生產,1978年起脫離台陽公司獨立成為「新平溪煤礦公司」,其煤質屬本層煤(台灣煤),礦區面積達553公頃,煤藏量約361萬噸。高峰生產期年產量達9.5萬噸,礦工人數約有五百多人。1997年初因興建基福公路的基平隧道工程與礦坑重疊而被迫停採,成為平溪鄉最後一個煤礦場。
接著到展覽室,除了許多豐富珍貴的歷史圖片外,還可看到採礦、救生等器械,小至礦工的安全帽、手電筒,大至輸送機、300匹馬力捲揚機及裝渣機等,所有礦工應有的用具皆完整保存。此外還有一處以原尺寸搭建的模擬礦坑,可以讓遊客瞭解到礦工作業之情形。
再到戶外參觀礦場設施,除了親子推煤車遊戲區外,尚有以前的辦公廳、宿舍、礦工浴池、儲煤場、台車道、各式煤車及機關車頭等。這裡的戶外餐廳還提供了懷古的礦工便當。最教我感興趣的則是這幾輛電氣化的主角---電氣機關車,外觀呈L型由黃色鐵皮包起來,駕駛則蹲在裡頭,透過車頭前端挖的一個小圓窗來開車,因此被日本鐵道迷暱稱為「獨眼小僧」。其車頂的集電弓是以繩索撐住,可上下拉動以便與電車線接觸後引電行駛;聽說,由於鐵軌不甚平坦,機關車走起來,集電弓會上下震動而不斷冒出火花,想來既先進又克難。
「看到那座小山沒?那是用廢棄的土石堆起來的。」林先生指著遠方高高的捨石場向我們解說:「以前從礦坑挖出來的廢棄土石,會用台車運至那裡,然後利用索道拉到最頂端傾倒,有點像登山纜車。」
最後進入礦坑內,雖因地面泥濘而只走了幾步,卻是生平沒有過的體驗。巧遇礦主龔先生,他說:「未來礦坑經過整理後,打算讓遊客戴礦工帽,搭煤車進入,實地感受暗無天日的採礦艱辛。」我一直贊許他的經營理念,他卻謙虛的說:「只是盡自己的一分心力而已,想為後代子孫保留一些屬於煤礦產業的記憶,雖然投入不少經費,但如果不這樣作,誰要來推動呢?別忘了回去後多多替我們宣傳啊!」
時近中午,為了趕火車,熱心的林先生還特別吩咐一位老阿伯以台車送我們下山;教我們感到歹勢的是,原本台車只有假日才載客,當天是非假日,又只有我們兩人,結果掛了七節台車,沿著剛才上山的鐵軌,以兩公里「晃」了十分鐘的「龜速」行駛,讓我們再嚐一次「鮮」!
回到了十分,有許多美食小吃等著你。其中又以有40餘年歷史的十分小吃店最具口碑。招牌菜有山藥薯、箭竹筍、凸肉、溪哥,也有多道合菜可選擇。這家店是由曾任平溪鄉婦女會理事長的胡桂蘭小姐所經營,胡小姐不但下廚手藝好,又擅長製作天燈,深獲當地鄉親好評。此外,位於平溪老街的怡如小吃店也有一道不可錯過的好料理---山蘇炒小魚干,是內行人必點的好菜,這家店不論是山菜溪產,都很有古早風味,值得品嚐。秀珍菇則是平溪近年才引進的特有農作物,多雨潮濕的環境,使得這裡的秀珍菇長的飽滿又香甜,山蘇秀珍菇已成為當地餐館相當受遊客青睞的好料理了。
在回程的路上,想起台灣煤礦博物館的龔先生,因不忍礦坑就此湮滅消逝,憑著自己的力量,讓老礦再新生,完成全台第一座煤礦博物館,那份保存礦業文化資產的決心與用心,不禁令我動容。在這篇文章完稿前,知悉文建會已將其列入台北縣最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行列,頗感欣慰。筆者以一個鐵道迷的觀點,除了介紹平溪線的另番風情外,也期待更多有心人來支持台灣煤礦博物館的設立,在油桐花開的季節,不妨呼朋引伴,到那兒去細細品嘗礦區的原始風貌,還有那濃濃化不開的人情味………
|
十分是平溪線最有人氣的火車站(2002年) |
|
十分站大門開在側面,乘客不必經過站房剪票口就可直驅月台 |
|
兩列火車常在十分站會車並交換路牌 |
|
火車逛大街,罕見的世界級鐵道景觀
|
|
十分車站一景 |
|
這場景總讓我想起侯孝賢的《戀戀風塵》那部電影 |
|
十分站旁的靜安吊橋昔日為運煤台車橋(2002年) |
|
十分寮導覽圖 |
|
周萬珍是十分寮有名的老餅店 |
|
老餅店已經傳到第四代 |
|
十分是平溪沿線最熱鬧的商圈 |
|
十分老街也搬來一個早年留下的老郵筒,就不知,信給它投進去,郵差會不會收呢 |
|
到十分站追逐CK124蒸汽火車福爾摩沙號 |
【本文曾刊載於《台灣月刊》2004年六月號,並收錄於《台灣風土特色旅遊》專書,2004-12,台灣省政府;「台灣煤礦博物館」主題版另刊載於2003-05-01/中國時報/旅遊周報】
【文內有特別註明拍攝者之照片係由好友蘇昭旭及 Sophie Wang 所攝影,謹表致謝】
==============================================================================
本文主要是筆者與內人於2002年底首次造訪「台灣煤礦博物館」的紀行;那趟旅程,我深刻感受到礦主龔詠滄老先生對文化保存的堅持與努力,心靈留下不少悸動;隨後幾年,我都會推薦其他好友到那兒走走。2012年12月「台灣煤礦博物館」已易名為「新平溪煤礦博物館」,最新參觀資訊可進官網查詢。
我不免好奇,老外是怎麼看咱們平溪的?這個足以和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嘉年華會、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以及西班牙潘普洛納的奔牛節同時雀屏中選的「台灣之光」,到底魅力何在?於是我進入Fodor's網站一探究竟,原來,元宵節到平溪放天燈這樣的活動,已經紅到國際了。
平溪天燈的由來有諸多版本,其中一說是在清朝道光年間,因平溪十分寮一帶位居基隆河上游偏遠山區,是官府鞭長莫及之處,因而常有土匪出沒打家劫財。鄉民為求自保,每年在冬至過後收成之際,便帶著細軟上山躲藏,直到元宵前夕,危機解除,才由留守村內的壯丁以釋放天燈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人可以回家了;日後時局雖已安定,但平溪人把元宵放天燈的古老習俗給流傳下來,象徵祈福平安之意。
平溪天燈縱使已有百餘年歷史,但在我年少的印象中,至少在1980年代期間吧,這樣的民俗活動都僅局限在十分寮聚落,規模甚小,還稱不上是平溪最主要的文化特色。翻閱當時的旅遊指南,極目所見,盡是山林瀑布等自然景觀介紹,就連平溪線鐵道也都只被當成交通資訊的一部分輕描帶過,至於天燈嘛,更鮮有深入報導。
直到1999年,新北市(臺北縣)政府舉辦第一屆平溪天燈節活動,自此才讓天燈有了舞台,不僅傳承了在地文化,也點燃了平溪山城,一躍而為國際聞名的「天燈故鄉」。晚近,各式與平溪相關的文宣設計都免不了會跟天燈有所連結,包括以平溪支線為主題的郵票圖案。
不過,天燈為平溪帶來人潮商機後,對生態環境的負面衝擊也漸漸浮出檯面,畢竟天燈不會真的「登天」,最後都是以遍野殘骸收場,特別是工業化量產的天燈取代傳統天燈後,這個問題更加嚴重。
傳統天燈以細竹、棉紙為製材,只要施放數量不多,勉強還可自然分解,但工業化的天燈為了省工與防潮,卻改以鐵絲及塗料紙質,燒盡後遁入山林,反而變成一堆垃圾。君不見,天燈節一過,環保局便會展開「撿拾天燈紙,賺錢又環保」的淨山活動。回收天燈紙可免費兌換專用垃圾袋及醬油,不少家住平溪的阿公阿嬤們,有人一年竟可撿拾超過4000個天燈回收;藉此貼補家用倒也樂得,但如何讓美好的傳統習俗與環保生態共存,才是真正要面對的課題。這些「幕後花絮」,就不知包括Fodor's在內的外國朋友們注意到了沒?
至於平溪支線,這條與當地居民唇齒相依將近一世紀的交通命脈,也流傳著不少溫馨美好的故事,在此引述一則;早期公路交通不便,出身瑞芳的已故礦工畫家蔣瑞坑(1922~2007),當年結婚時便是與一票親友團浩浩蕩蕩搭火車到菁桐迎娶新娘;由於新娘家就位在鐵道旁,貼心的火車駕駛便直接將列車停在新娘家門口,好讓新郎能就近抱得美人歸;這列富有人情味的火車,不只沾滿了洋洋喜氣,也載滿了甜甜回憶。沒想到,把火車當禮車,平溪線早就開先例了。
隨著時光推移造就了環境的快速變遷,致一般旅遊地圖的嚐鮮期都不長,所幸當今網路發達,最新旅遊資訊唾手可得。而文末那張導覽圖為2003年所繪,自是不合時宜,儘管已過保存期,但幾經思索,還是決定將它原封不動地貼上去,只因裡頭隱藏了不少「空間符碼」,於今甚或十年、廿年後再來細嚼,經過一段發酵期後,反而會醞釀出平溪山城的歲月軌跡,頗值玩味。
就以圖內所列的火車時刻表為例,當年有三個班次甚為特殊,包括一班由基隆開往菁桐(3201次)及兩班板橋往返菁桐的觀光列車(3233及3236次),現今都已不存在了;若再比對早期與當今平溪線時刻表,此等資訊紀錄了這條鐵路從傳統運具轉型為觀光導向的變遷歷程,不管是列車種類由最早的DR2100型藍皮柴油客車到今天的DR1000型冷氣柴油客車,抑或編組基地由三貂嶺站遷往猴硐站再移到七堵調車場,還是為了推廣旅遊風氣從十年前行駛的觀光列車(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到現今最夯的郵輪列車(如台中運務段開行的「戀戀平溪1日遊」) ,這種橫跨主線與支線的行車起迄與排點,其實都有它每個年代的歷史背景,是鐵道同好研究列車運轉相當有趣的題材。
平溪線是一條深具魅力的鐵路,因為離台北不遠,也就一再地吸引我多次造訪;2005年盛夏又帶著小朋友搭火車跑了一趟煤礦博物館,2008年春末則是去捕捉蒸汽黑頭仔CK124重返平溪線的丰姿,2010年邀約了幾個朋友到菁桐體驗雨中淒迷的美景,日前則因正值桐花季,我再度追尋了鐵道旁五月雪的蹤跡;是以隨文也穿插了好幾幀不同時期遊走平溪的照片,一併呈現它多樣的風情。
為了不枉此生而專程跑到平溪朝聖的朋友,若只是吃飽喝足、許個心願、放盞天燈,最後歡呼吶喊一番便打道回府,這就未免可惜了,如果沒去體驗全省唯一動態保存的煤礦小火車,進而認識煤鄉的原始風貌,那才真的會教人遺憾一輩子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