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古坑懷古


我遠眺山腳,不急著尋找摩天輪在哪,想的卻是鐵軌、蔗田、五分車、菸仔間,此等旅遊地圖未必會標示,甚或是被遺忘的截角。

  古坑,您可能不陌生,其實這地名彰顯甚晚。

  從七0年代的草嶺十景,到九0年代的劍湖山世界,即便境內早有這些救國團時期或日後中小學畢業旅行必排的熱門景點,惟昔時出遊,或因千里迢迢而汲汲趕路,或因主題明確而採一次到位式的玩法,以致車窗外的田畝、農舍、渠道、街庄,頂多是路過,鮮少旅人會將他們的目的地與「古坑」這兩個字串起較在地的連結。直到本世紀初,它才靠著「台灣咖啡原鄉」的美譽打響了知名度。

  古坑是雲林縣面積最大的鄉鎮,在地圖上的樣貌,還真有點像是一隻大腳踝,腳跟才貼著嘉南平原一隅,腳尖卻已伸入草嶺山區了。若這隻腳被賦予了生命力,那合該是打著赤足的,好似教人可嗅出它腳底淡淡的泥土香。

  秋分,正值咖啡採收季,也適合旅行,我與內人再次走訪了古坑。

  午后時分,上了國道3號,路況出奇順暢,也正因如此,周遭車輛彷彿都開進了F1賽車場,不知在急什麼,比比競飆最高限速,繃緊的神經竟也一路相隨。

  所幸,轉進78號快速道路後,未幾,從第一個交流道下,接上了省道台3線,很快地,一片蓊鬱的視野隨即映入眼簾,瞬間而來的感官體驗,由原本的急躁、不安,轉而緩慢、舒暢,似乎是要弭平之前在高速公路上狂怒的心情。

  這是一條長約2公里,非常筆直的「湳子綠色隧道」。兩排濃密的芒果樹恍若綠色尖兵,面對面,高舉雙手,然後十指緊扣,搭起了深邃的迎賓拱門。每回來此,總喜歡停車稍歇,安步徐行一小段。

  綠色隧道原本是舊台3線的一部分,險因道路拓寬而遭砍除;還好,周邊腹地甚廣,新路線最後是繞由其旁的外環道而行;少了車輛干擾,走來更愜意。

  為何會以土芒果當行道樹?依文獻說法,芒果係荷蘭人據台期間所引進,數年後,統治者為了在台南官田蕃子渡頭一帶規劃交通建設,開始於道路兩側植株,堪稱是本省最早的行道樹。由於遮蔭效果好,加以多年馴化後,已能完全適應南台灣的氣候土質,這也促成了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在雲嘉南地區的廣植。

  我進而猜測,彼時選取栽植的樹種,會是汁多味美的果樹而非花色取寵的景觀樹,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多少也因了普羅大眾唯用主義的心態吧!畢竟,人們對那些會結出水果的植物總是多了一份憧憬。

  不過,結實纍纍高高掛的檨仔,再怎麼誘人,還是不如綠色隧道旁的鐵軌來得更吸引我。

  鐵軌的出現意味著附近擁有廣袤的蔗田;它來自位於大崙的斗六糖廠,屬台糖「崁頭厝線」。若比對1970年代地圖,鐵軌往南到了湳子站,會再左右分歧出兩條;右邊那條是主線,穿越古坑街心後,直抵崁頭厝(今「永光村」),是一條兼有載客的營業線,老一輩古坑人多半有搭過這條線小火車進出斗六大鎮的經驗;而左邊那條則是「崁腳線」,經東耕、麻園等小村落後,止於溪底寮一帶,是一條單純運送甘蔗的原料線,沿途會行經滿是蔗田的麻園、崁腳等農場。

  古坑境內多山,平地僅占三分之一,這兩條路線盤踞其間,狀似用雙手捧起了該鄉最膏腴的土地,靜候萬物冬眠時,迎接甘蔗收成的到來。

  如今,糖鐵風華早已逝,「崁頭厝」與「崁腳」,果真如其名,鐵軌斷頭斷腳後,只遺留綠色隧道旁這一段。猶記得20多年前初訪,曾在濃密的林子裡好奇這條鐵道的存在,不自主地引頸企盼五分車現身,當然,最後是什麼都沒等到,徒留長長的鐵軌,供我無盡延伸地去遙想,至今依舊是。

  除了甘蔗,古坑早期還曾栽植過菸葉;隨著市場開放,菸田已難覓,於是,我們轉進到鄰近的麻園村,探尋幾座殘存的菸樓。

  走進庄內,與世隔絕似的,街心方圓百尺,不見人聲車影,只聞雞犬相鳴,時光不知在此停格多久了。我凝視那頹圮不堪的菸樓,寥寂如歷經滄桑的老農,仍默默在這塊土地上守護著;左一間、右一棟,外觀、大小、方位都不一樣,唯獨命運皆同,俱已成危樓,隨時可能坍塌。

  早在日治時期,菸葉就是古坑的經濟作物;五0年代,菸酒公賣局更是大力推廣種植。由於利潤甚高,等級最好的,公賣局會以每台斤四、五十元高價收購,扣除雇工成本,種一甲菸葉的收入,足可買到近兩分大的田地,這也使得種菸成為一種「時尚」,不少菸農都是利用稻田休耕的八、九月空檔,向公賣局申請菸苗,隔年春耕前,便可採收。

  採收後的菸葉,還得送進「菸仔間」烘乾處理,過程相當耗工;能否賣到好價格,全繫乎這最後一道火候。雖然,菸樓是富裕的象徵,但含淚播種慶豐收,卻也是菸農一生打拼的辛苦寫照。

  夕陽挪移下,迎著山谷間撲鼻的野薑花香,我們來到今晚下榻的旅館。這裡是華山,海拔650公尺,居高臨下,是古坑著名的庭園咖啡區。

  日頭將落,手持一杯道地咖啡,等候嘉南平原星光熠熠的夜景。此刻,我遠眺山腳,不急著尋找摩天輪在哪,想的卻是鐵軌、蔗田、五分車、菸仔間,此等旅遊地圖未必會標示,甚或是被遺忘的截角。

  微醺的古老情懷,持續在內心發酵著,就怕是,如此書寫古坑,您可能陌生了!

湳子綠色隧道北口

湳子綠色隧道南口

原本是省道台三線,兩旁種植芒果樹,綠蔭遮天

為了拓寬省道,綠色隧道差點不保

已拆除到只剩一小段的糖鐵崁頭厝線,彎曲的鐵軌遺跡依稀可見

北口附近的蜜峰故事館

這裡有賣飲料也有自行車免費租借

鐵軌拆除後,為了發展觀光,也只能擺幾節不能動的小火車來應景

當初如果不急著拆

小火車或許還有表演舞台

如果能讓它穿梭在綠色隧道,一定比現在更有看頭

現在就算是搭上了車,哪兒也都去不了

被改裝過的篷車,假日充當農產品展售用攤位

湳子車站還健在

可惜原本站前的鐵軌都拆了

一個沒有鐵軌的火車站,總是少了一點況味,飲水還是當思源

20年前,我與湳子車站曾有一面之緣(攝於1993年)

當年「崁頭厝線」還沒除役,湳子站外觀(1993年)

林子裡的「崁頭厝線」,會延伸到哪?真令人著迷,我在這裡癡癡地等待五分車現身!(1993年)

昔日從站房一窺窗外的鐵軌與蔗田(左,1993年);20年後重回現場,真的再也等不到火車了(右,2013年)

隨意拐個彎,每一條鄉間小路都是綠色隧道(雲202鄉道)

麻園社區聯外道路

走進庄內,寧靜安詳

荷蘭古

村內有不少頹圮的菸樓

寥寂如歷經滄桑的老農

仍默默守護著這塊土地

村子裡的人都跑哪兒去了

與世隔絕般

仿佛回到早期農村年代

每一棟菸樓昔日都是富裕的象徵

如今人去樓空

好像在此沉睡已久

老舊菸仔間風光數十年後,樓起又樓塌

如此嫻靜,少了喧嘩擾嚷聲

一磚一瓦,都是歲月痕跡

麻園村,地圖上被遺忘的截角

古坑的本土咖啡豆果實

華山日落

嘉南平原星光熠熠的夜景(左下緣依稀可看到劍湖山的摩天輪)


【本文曾刊載於2014-05-18/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在我唸高中的七0年代,草嶺十景便已相當知名,是救國團自強活動超人氣的健行路線。細數這十景,主要是由奇山峻岩、飛瀑激泉等景觀所造就出來,天然蘊成,完全沒有人工雕琢。其範圍涵蓋了草嶺、石壁、樟湖等三個風景區;但在當時,包括我自己在內,多數遊客都不曾留意過它們的行政區域是隸屬於雲林縣古坑鄉,或更直接一點說吧,「古坑」這兩個字,少有人聽過!


  早期要進入草嶺,交通是一大問題,加上這十景的位置也很分散,極少有人一天走遍。若由外圍小鎮搭火車或客運前來,入山轉運點計有斗六、竹山、梅山及阿里山鐵路上的奮起湖、十字路等站,大抵有七、八條路線,看起來好像很多、很方便,其實不然,因為山區道路崎嶇不平,迂迴曲折,客運車開上不來,班車終點離草嶺村最主要的街心都還有一段距離,下了車還得靠兩腿跋涉才到的了。其中又只有斗六火車站發車往「苦苓腳」線的台西客運會經過古坑市街,除了在地人外,多屬過路客,他們對古坑印象似應不深。

  如今,國道3號通車,拉近了前往古坑的距離,加上本土咖啡行銷成功,更讓它一舉成名;反倒是草嶺,自從921大地震後,震掉了昔日十景,自此便一路沒落至今;只能說,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成也它,毀也是它,古坑並沒有因草嶺走紅而打響聲名,草嶺也沒有因古坑走紅而重振雄風。

  提到菸樓,全島較著名的分布地,西半部有屏東的美濃、東半部則沿著縱谷從吉安(南華村)、壽豐(豐坪村)、鳳林(全台最密集且狀況最好的鄉鎮)、瑞穗(外溫泉靠紅葉國小一帶)、玉里(193縣道樂德公路)到富里(明里村)等地仍可尋得蹤跡。

  在古坑鄉,菸樓分散於永光、麻園、田心等聚落,昔時以永光村數量最多,據說全盛時期多達140多棟,目前僅存少數,散布村內各地;而麻園的數量雖也已不多,但較為聚集,庄內(舊麻園)繞一圈只要十來分鐘,可一次輕鬆看個夠,不過,要提醒的是,每棟菸樓都像廢墟,搖搖欲墜,在外頭窺探即可,千萬別闖到裡頭去。附帶一提,麻園村內還有一口「荷蘭古井」,是從荷治時期就留下的;論年代,這口井的歷史比菸樓更悠久,可惜,老井經過拉皮整修後,反而失去古意,對我來說,不太具吸引力。

  至於糖鐵,昔日的湳子車站雖然被保留下來了,但原本的鐵軌卻幾乎拆除殆盡。

  20年前,我曾在湳子站月台,很天真地等待小火車能否奇蹟出現?當年,這條路線還沒全面停駛,它沒現身,是因為我去的季節不對,正值糖鐵休眠期。20年後,舊地重遊,五分車現身了,卻是以一節已報廢的內燃機車頭、巡道車,加上數節被改裝過,假日充當農產品展售用的篷車組列而成,然後被放置在一小段已截頭去尾的「崁頭厝線」上做展示。

  一如往昔,我總愛擬視著鐵軌遙想,但這回,卻巴不得眼前的五分車能立即消逝,我寧可回到20年前的場景,繼續等不到它,繼續透過完整如初、綿延不斷的鐵軌,讓等待永遠成為一種美好的情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