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麼希望老水車能日日夜夜不停地轉下去,但願「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而已。」
過了南山橋,就在一棵蓊鬱的茄苳老樹前,我們拐進溪畔小路,找到古老的水車。
穿過水田,溝圳裡潺潺的流水聲伴隨著水車運轉的喀喀聲,讓我們見識到老祖先是如何巧妙地將低水往高處送;與那些為了供遊客觀賞而重新打造的新穎水車相比,這三座仍在默默幹活的老水車,可是多了一份貼近與感動。
聽老阿伯說,以前在地水車有近三十座,代代相傳約兩百年,現在卻已淘汰到只剩這三座了。我說外甥啊,你要舅舅帶你到台灣鄉下玩,那兒可不是先前你說的,只有稻田、大樹和白髮蒼蒼的老頭而已喔,你和水車三兄弟的合照,可是踏破鐵鞋也難覓的珍貴鏡頭哩!
多麼希望老水車能日日夜夜不停地轉下去,但願「老兵不死,只是凋零而已。」下次當你回來時,我們一起再去探望它們吧!
與水車三兄弟合照(2005年) |
會轉動的老水車(2005年) |
一次看到三個,踏破鐵鞋也難覓(2005年) |
這裡有台灣鄉下味,我喜歡(2005年) |
曬稻穀,我沒見過(2005年) |
處處有水田,慢~慢~走~(2005年) |
有一年,不知何故,水車沒轉(2004年) |
老水車罷工,我們好無奈(2004年) |
老水車在南山橋附近(2004年) |
鹹菜甕,很逗趣的舊地名(2004年) |
南山橋下的鳳山溪(2004年) |
【本文曾刊載於2007-12-04//基督教論壇報/生活版】
=========================================================== ==================
轉動吧!老水車!
Inspiration
還記得那年盛夏,小外甥返台渡假,特別要求我抽空帶他去鄉下走走,他想見識一下台灣的農村風貌。
於是,我評估了他這個年齡層較適合去的幾個點,最後決定安排到北縣三芝、宜蘭三星,以及新竹關西,這些地方,除了都具備他對所謂「鄉下」理應該有的「稻田、大樹和老人」等三大基本要件外,同時也符合了我所認為當今尚足以呈現台灣農村味,而且是同中求異,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景點,比方說,三芝有梯田、三星有蔥田、關西則有水車。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小朋友皮膚比較敏感,怕被蚊蟲咬,不宜到人煙稀少的荒野;而且車坐久了恐沒耐性,所以也不能離台北太遠(車程約1小時上下最允當)。
要看水車,台北市區內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抑或新北市的三芝水車公園不就有了?為何還要老遠跑到新竹關西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關西的水車很老,老到都快轉不動了!
提到關西水車,不得不先帶一下這裡的地形。關西鎮,眾所周知,是一個典型客家庄,只有西面是平坦的河階台地,其餘三面皆環山,宛如一只裝鹹菜的陶甕,故舊名「鹹菜甕」(會冠以「鹹菜」,乃因其為客家人擅長的醃漬物);日治時期,日人以「鹹菜」客語發音與日語「關西」相近,遂改為今名,是一個東洋味很濃的地名。有趣的是,在今中豐路二段(「舊台3線」與「竹69鄉道」交會處)有一座名為「鹹菜硼橋」的橋樑,該橋雖已翻新,但仍可在路邊草叢堆裡找到被遺棄的舊橋碑,這可能是目前關西鎮唯一尚保有舊地名的交通設施。
也由於關西境內多為丘陵山坡地,僅西側南山里的上南片、上林里的坪林、南和里的下南片等幾處,沿鳳山溪河岸才有較寬闊的平地適宜耕作(即「118縣道」關西至新埔段南側),先民便築多條水圳引水灌溉,是以昔日關西水車之大本營,也多集中在此區段,只不過,這種在早年農業社會相當普遍的灌溉設施,隨著科技進步,現今幾乎都被電動抽水機給取代了,目前僅剩南山里南山大橋旁與上南片「竹16鄉道」無名橋旁的水車最知名,本文所提的水車三兄弟便是位居前者。
關西看水車,前前後後也去了好幾回,但有一年卻不見它轉,頓時還教我錯愕不已,當下更是感受到,水車不轉,周遭土地彷彿也失去了生命力。
水車罷工,原因不明,當年並非乾旱期,研判是碰到水車維修而停擺的可能性最大。由於傳統水車大多利用相思木、綠竹、桂竹、藤條等天然植材來製作,每年要小修,六、七年就要大修,很不好維護,即便歷經多次整修,也不得不逐漸加入一些鐵絲、鐵片等現代材質。比較令人隱憂的是,熟悉這些工法的老農已日漸凋零,因此要如何代代相傳,讓這些老水車能成為當地最可貴的文化資產,值得大家重視。雖然,要再造一座仿古的新水車並不難,晚近各地便也出現不少,但個人卻期盼老水車的維護方式應更講究,不妨多請教當地耆老,儘量沿用古法,保持原貌,而非整座拆除後再原址重建,否則,最後淪為「新」古蹟或「新」古董,就不再具有任何保存價值了。
轉動吧!老水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