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花東鐵道 ‧ 四季情


鐵道,守護後山這塊淨土八十八個年頭了,在黃皮仔光華號停駛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是教人低迴、懷念不已.....

  這真是一條傳奇的鐵道。

  回顧生平頭一回搭乘花東線,是在1972年農曆春節,難得一次浩浩蕩蕩的家族旅行;我們提早一天抵達了花蓮,隔天清晨搭第一班八點整開往台東的光華號。

  年幼時,對搭火車出遊這檔「大」事,相當看重,每次歸來,總習慣寫成一篇篇的遊記,或信手描繪出一幅幅的圖畫;嚴格說來,我的遊記不像遊記,反而像是流水帳,圖畫也不像圖畫,其實都在亂塗鴉。

  畫,盡是隨興拈來一張廢紙,塗完即丟,片甲不留,倒是幾篇泛黃的旅遊日誌找到了。我興奮好奇地翻閱,重溫當年是如何描述花東線的;著墨雖不多,但也挺有趣,以下便摘錄了幾段:

  「往台東的火車,人很擁擠,還好有座位,車廂走道很窄,比起縱貫線,真是小巫見大巫…」

  「窗外風景真荒涼,奇怪的橋樑也很多,尤其是當火車通過這些長橋時,汽車行人都會在橋頭等我們,這讓我想起了『黑羊與白羊過獨木橋』的故事…」

  「這時,我看到了甘蔗、鳳梨、柳丁;它們在單調的田野中,顯得耀眼又美麗…」

  「月台等車的山胞,說話好像麻雀叫,講好快,聽不懂半句;有時看見他們的住屋,全是茅草,很簡陋。人口稀少,交通不便,這是還沒開發的東部…」

  「火車經過『鹿野』、『初鹿』,好有趣的站名,但我沒看到半隻鹿,只感覺火車好像開進森林裡,東彎西拐,快走不動了…」


黃皮光華騁縱谷 風塵僕僕好荒蕪

  若將這幾段敘述與文獻史料做個對照,我甚是訝於自己對周遭事物的觀察,雖稱不上犀利,但也不致太離譜。

  怎說?首先是那列也叫「光華號」的小火車,真是「東、西」有別;在當時,我可能沒留意到花東線的軌距是762公厘,類似台糖小火車,屬於輕便鐵道的規格,而西部縱貫線則是1067公厘。雖然缺乏精確的數字概念,但憑著視覺感官,一句「小巫見大巫」卻也道出了它的特色。

  再說,汽車與行人等候火車過橋,更是西海岸少見的奇景。專有一點的說法,那叫「鐵公路併用橋」,是利用火車行走的橋樑,直接在鐵軌兩側鋪上木板,讓汽車也可以走;因為橋面很窄,只容單行,橋頭兩端便設有平交道柵欄來管制,避免火車來了,汽車無處可閃的窘境。

  至於作物,不知為何,我沒提到當今縱谷最著名的稻米,看到的盡是些水果類植物。因為甘蔗,所以有光復糖廠;因為鳳梨,早期的玉里更有鳳梨工廠;而那柳丁,應該叫「晚崙西亞橙」,俗稱臍橙香丁,是台東獨有的特產。

  車窗外的人文景觀,也與西部大不同。鐵路沿線大抵有兩種人,一種是以阿美族為主的原住民,他們過著農耕、漁撈、狩獵的日子,在當年相對荒蕪的生活環境下,吃苦耐勞、樂觀進取。另一種人則是政府派來墾荒的榮民,長相粗獷;在當時,壽豐、鳳林一帶,土地貧瘠,水利不興,他們經常是一身的鋤頭和犁耙,風塵僕僕地進出車站;今天的兆豐農場,就是由昔日這群東部土地開發處榮民所開墾出來的。

  最後,那個有「鹿」卻看不到「鹿」的小站,正是花東線窄軌年代最險峻的路段之一;火車開到此,必須先跨越鹿野溪,然後再來個90度大轉彎爬到初鹿台地;要命的彎度與坡度,總讓它氣喘如牛。1982年,鐵軌拓寬改道,截彎取直後,這段舊路便自此消失了。


春雨綿綿紫山嵐 夏夜星空沁心涼

  迄今,搭過花東線的次數著實也不多,但卻歷經不同季節,每回都留下難忘的驚豔畫面。

  1981年暮春,聽說東拓即將完工,原本的小火車可能要停駛了,於是,我遠從台中趕到花蓮又去搭了一趟光華號。

  很不巧,那次出遊卻碰到春雨綿綿的季節,原本葱蘢蒼鬱的中央山脈,已掩映於層層雲水間;正當眼前一片迷濛之際,列車駛近光復、瑞穗一帶,此時,往右側一望,整片山谷竟佈滿了紫色飄嵐,如此凄美的意境,留給我深刻印象。

  事隔多年,我才知悉那片紫色飄嵐實則為苦楝開花。這樹名因帶有「苦」字,在漢人眼裡並不討喜,不過在後山,它卻與原住民族群有著微妙的地緣情愫,也讓它得以盤踞縱谷,展現迷人花姿。

  仲夏,則是花東線最活躍的季節。從豐年祭、泛舟活動、熱氣球嘉年華會,乃至晚近樹大招風的金城武樹,總見有不少旅人拖著大小行李,笑逐顏開地走出站外;火車,儼然是個快樂農夫,一路沿著縱谷散播歡樂種子。

  白天豔陽高照,甚為炙熱,入夜後,卻是另番景致。有一年夏天,我自台北搭莒光號夜車前往台東出差,這班車停靠站相當多,全程需七個半小時;原本以為會是一趟煎熬的旅程,熟料,在半睡半醒間,列車滑過縱谷小站,我好奇地將臉龐緊貼車窗,窺探外頭的神秘世界;晨曦未明,朝霞微露,薄嵐輕煙下,黑墨山形隱約可見,淡淡月光映照田畝,閃著亙古亮澤;原來啊,星空下的花東線,竟滿是沁涼的悸動!


秋收稻浪黃金海 冬末花海映奇萊

  深秋,稻穀收成。火車過了玉里後,一路奔向富里、池上、關山,盡是全線視野最遼闊的一段。放眼望去,阡陌縱橫,金黃稻穗,跟著風吹而浪起,恍若在向您招手。

  最常見,是那山腰間飄起「一條龍」雲海,綿延數十里,靜謐氤氳,宛如仙境,美極了。

  冬末,溫煦的陽光自車窗外灑落進來,被一格格的窗影斜切成一道道光束;火車在油菜花海簇擁下緩緩前行,迤邐的黃金地毯,奪目地舖展在眼前,真足以教人心胸大開,忘卻所有煩惱。

  如果是碰到寒流剛過,晴朗的早晨,還可在吉安與志學站間的木瓜溪橋遠眺奇萊銀峰,那是花東線上知名的「賞雪」景點;當然,這還得靠運氣!

  鐵道,已守護後山這塊淨土八十八個年頭了,如今,為了迎合現代人需求,古樸的臂木式號誌黯然消失,新穎的電氣化路桿悄然林立,這樣的世代交替已成為無可抵擋的潮流。有人及時按下快門,捕捉它過往的純淨天空,而我,則重拾畫筆,勾繪它迷人的四季風情;顯然,這條鐵道的璀璨一生,在黃皮仔光華號停駛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是教人低迴、懷念不已,我們怎捨得任它像「普悠瑪」車窗外的風景一樣,就此稍縱即逝了呢?

  傳奇的鐵道,傳奇的花東線!



春雨紫山嵐

夏夜沁心涼

秋收稻浪起

冬末眺奇萊

第1站到花蓮,老花蓮人可還記得花蓮舊站的模樣嗎

後頭這家老旅館,見證舊站興衰,就不知生意如何了

日據時期原「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今化身為「鐵道文化館」

花東線窄軌年代的小火車

珍貴的木造車

以前跑花東線的黑頭仔

古老的行車閉塞告示牌

現今已停駛的藍皮普通車

花東線上已退役的臂木式號誌機與蒸汽火車加水塔

昔時從舊花蓮站穿越市區的路線走廊

第2站到田埔,曾有個火車站,可銜接北迴線到舊花蓮站,今早已廢,但右邊那棵榕樹下的麵店依舊很有名

田埔火車站舊跡,離吉安站太近, 花東改線後就把它給廢了

第3站到吉安,討個「吉祥平安」

吉安的慶修院,濃濃東洋風

第4站到干城,東拓前稱「南華」站,因業績太差,20年前廢站,月台與站體都還在

南華附近還保有不少老菸樓

南華附近的吉安大圳源頭。不冬、不冬,水聲有夠吵的;錯,不是不「冬」,是不「尽」(「盡」的草書),指川流不息、取之不盡之意

澎湃的水流,來自奇萊山脈聲勢挺嚇人;流過吉安鄉,最後投奔太平洋

第5站到志學,東華大學師生是該站最大客源,2014年7月16日火車改點,有一往返的太魯閣號也開始停這個小站

第6站到壽豐,站前的豐春冰果室有阿嬷年代的好口味

來到壽豐,我不會錯過池南森林遊樂區

除了看看往昔木瓜山林區的小火車外

還有這個索道纜車

山林鐵道的風味

第7站到豐田,濃濃的日式站名,這兒也是著名的日本移民村

站前有一家很有特色的五味屋雜貨店

往西的山邊過去是葛莉絲莊園

往東的街上過去是日本移民村

處處可見快坍塌的日式老屋

隱懷著日式遺風,是豐田特色

第8站到溪口,因火車往南就要進入河底隧道了,所以月台設在地平面下,但車站站房卻在路塹上方;該站配合電氣化改線已經裁撤

火車自溪口河底隧道竄出,隧道上方除了壽豐溪外,還有個知名的兆豐農場

另一邊盡頭是南平站,可看出鐵道是一路下坡

溪口附近有個古老的石灰窯

第9站到南平,看似平凡,卻是火車迷眼中的寶,它是花東線僅存仍發售舊式硬票的車站


像南平這種小站,大部分的對號車都不停,這班莒光也不例外

南平站內的閉塞機,如今都成了珍貴古董

第10站到鳳林,是個客家小鎮;別錯過這裡的菸樓,它是全台最密集也是保存狀況最好的

這兒有一攤賣麻花的店舖叫「誠信」,沒人顧,買多少,自己來,其實它也在賣誠信

第11站到萬榮,以前該站有林鐵接往林田山 

小火車走在林田山鐵道,已經是非常遙遠的追憶了…

老邁的森林小火車在這間車庫裡頤養天年

第12站到光復,以前該站有軌道分岔到光復糖廠

保存在光復糖廠內的貨物篷車,年代已久

光復有個知名的馬太鞍溼地

還有個不知名的砂荖古井,可找到茅草亭子

第13站到大富,慵懶的火車,冷清的月台

小站嘛,沒人上下車,停奇蒙子的,跟列車長揮手道別

大富早期是甘蔗產地,蔗工常會到這裡聚會看電影,站外這棟老屋「蔗工的厝」,現在是懷舊餐廳

附近的大富農場,以前是大片甘蔗園

第14站到富源,往山裡頭走有蝴蝶谷渡假村

拔仔庄是富源舊地名,拔仔是指「蕃石榴」,但這輛餐車只賣便當不賣拔仔

第15站到瑞穗,車站內這顆大圓石是早年北回歸線的地標物,目前已移置到車站後方的北回歸線公園內

瑞穗除了泡湯,還可以看到古樸的菸樓

第16站到舞鶴台鐵原本要設站,蓋好後卻沒開張過(左);南側有自強隧道,是花東線最險要的路段(右)

第17站到已廢棄的掃叭隧道,早期火車從這裡經過,25%坡度,是窄軌火車的天險

隧道北口有日本總督題的「無窮」字跡

掃叭隧道因地下水豐沛,昔日的鐵軌路基如今已積水成濕地

第18站到紅磚橋墩,前方就是自強隧道南口;橋墩已有近百年歷史,頗有一夫當關的氣勢

窄軌年代的火車是走橋墩上頭,當今火車走下方

第19站到三民,車站南側有美麗的油菜花田

第20站到大禹,也是個您有錢,台鐵也不讓您上車的小站

火車不停,還是歡迎大家來

村民把它當成孤兒在認養

大禹街頭一角,只有「寂靜」兩個字可以形容

第21站到玉里,花東線中途大站

玉里是白鐵仔光華號晚年棲身之地

最大客源就只剩沒錢搭高級列車的通勤學子了

所以經常只有晨昏才開,連寒暑假也跟著放假不開

不過,從2014年7月15日起它就真的光榮退役了,花東線是它這一生最後的舞台

拱型的客城紅橋成了玉里新地標

有油菜花相襯,無疑是花東線最耀眼的橋樑

第22站到安通,這是花東線截彎取直後才廢的小站

日本人愛泡湯,附近的安通溫泉是設站主因

以前在這兒等火車是一種享受

現今已改為鐵馬道,可一路騎到玉里

第23站到東里,是截彎取直後才廢的小站,不過在西側設了一個新站

廢棄的月台有一股蕭瑟美

永遠再也等不到火車來的月台

由東里跨過秀姑巒溪可看到長良里的連家古厝,格局甚為特殊

第24站在火車上遠眺東竹、富里,這一帶是縱谷有名的米鄉

不過,我還是對富里站外西南方這處偏僻的小社區感到興趣,只因這一段小鐵軌

第25站到三台,窄軌年代的花東線曾在此設招呼站;因位處花蓮與台東交界,日本人稱該地為「堺」,左側為台東縣界碑

第26站到池上,站前有不少便當店

池上的清晨最是迷人

稻米之鄉已豐收

中央山脈下,一片綠野平疇,莒光號火車悠然慢駛其間

耀眼的普悠瑪卻像一頭奔馳的野馬,急著趕路

到池上總不能免俗,也要跟著大家來此留個影

第27站到海端,一個有「海」卻不靠海的車站

奇特小站,因為電氣化後路線往東移,車站卻原地不動,所以出了剪票口還看不到鐵軌,得再多走幾步

第28站到德高,窄軌年代的花東線曾在此設招呼站;附近的德高陸橋是拍火車有名的制高點

第29站到關山,舊站房是窄軌花東線少數僅存的老車站

關山站以南是電氣化後截彎取直的高架路段,由關山站月台往南望,一列北上自強號像是溜滑梯般從高處滑下來(左),然後緩緩進站(右)

火車行駛在電氣化後的高架路段,由車上遠望,視野更遼闊

由火車上看到了電氣化前俗稱的「月美彎」舊路線

舊線與新線在此交會,不只火車,連鐵軌也要世代交替

第30站到月美,電氣化後已廢站,遠遠望去不像車站反而像住家

第31站到瑞和,僅停靠通勤電車的無人招呼站

雖然是招呼站,但因有人認養,環境美化的還不錯

瑞和站外的普悠瑪,有青山相伴

第32站到瑞源,這個站比較有人氣,莒光號會停靠

凌亂的電車線破壞了原本潔淨的花東線風光,站在這個角度看更有感受

第33站到鹿野,有「鹿」卻看不到「鹿」的車站

誰說沒鹿?月台有梅花鹿

連長頸鹿都跑出來了;好貼心的台鐵鹿野站

鹿野台地上的鳳梨田

還有當地獨有的紅烏龍茶

從高台遠眺龍田村

鹿野龍田村的小葉欖仁綠色隧道

鹿野龍田國小內的日式房舍,這裡還有全台最早設立的托兒所

第34站到東拓後因改線而消失的嘉豐站,舊稱稻葉站,目前僅存附近的路標見證這兒曾經有個火車站

35站到初鹿,同樣因東拓改線而消失,火車站在哪?連個鬼影都沒有

36站到東成,也是東拓後廢棄的站,但至少這座當年等火車的招呼站還留著,很像公車候車亭,如今已掩沒在釋迦林中

37站到檳榔,一樣是窄軌花東線的廢棄小站,原本殘存的站體很幸運經整理後還存活著

站名還留著,其旁左邊有一棵檳榔樹相依

38站到山里,是東拓後新設的小站,群山懷抱,果真在山裡

小站位置偏僻,來這邊拍火車的外地人比當地搭火車的山里人還多

目前只有通勤電車停靠,班次甚少

一般自強號皆呼嘯而過

山里部落的小教堂

火車經過山里後,在車上可見到對岸的利吉惡地

第39站到馬蘭,其旁為台東糖廠,負有轉運功能,站場不算小,2001年因火車改由台東新站起迄而廢站

馬蘭站房仍在

台東糖廠目前已不再製糖,有不少藝術工作者進駐

糖廠仍殘存不少鐵軌,並可見到相當珍貴的木造篷車

台東舊站與新站間的舊鐵道已無火車通行,鐵軌留住了,也已鋪設木棧道,是台東人騎車散步的好去處

第40站到台東新站,是搭火車進出台東的門戶;「遮羞」的花蓮客運不敵火車,花蓮至台東,每天只剩一往返



【本文曾刊載於2014-12-21/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以下網站可查詢到昔日窄軌年代花東線的老照片,點入可連結】
1.花蓮舊車站1970年代(一)《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2.花蓮舊車站1970年代(二)《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3.花蓮舊車站1970年代(三)《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4.嘉豐折返站場《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5.末代舊東線光華號小姐《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6.最後列車停靠花蓮《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7.民國50年代玉里機關庫的火車群《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8.東線鐵路拓寬-告別窄軌之旅,16輛列車陣《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9.玉里站便當小販《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0.大型蒸氣火車加煤水《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1. LDT101號蒸汽火車-玉里機關庫《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2.壽豐站木造站房《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3.玉里站北上進站號誌機《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4.花蓮舊站末代員工《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5.鐵公路共用橋中之太平橋《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16.鐵公路共用橋避車處《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本文所引用之老照片均遵照著作權法合理使用範圍相關規定,另花東線舊車票均經謝明勳先生同意翻拍自《台灣鐵道車票圖誌》,謹向照片攝影者及典藏者致謝】
=========================================================================================
Inspiration
  
  隨著2014年花東鐵路電氣化的全線完工,往返後山更加便捷了。

  20121025日「普悠瑪號」風風光光地從基隆港登陸,引起一陣騷動後,便有不少朋友問我:「搭普悠瑪了沒?」老實說,雖然曾在東北角一帶捕捉過它的芳蹤,但直到上個月才真正搭上了它,從台北直抵台東,享受三個半小時的快感!

  快,最大的好處,就是少一點途中的煎熬,這在40多年前,對世居花東的鄉親來說,可是一個連想都未曾想過的夢。

  快,更讓我訝異,台東離台北竟是如此地近!查了一下台鐵時刻表,距離相對應的台北至高雄,最快的一班自強號居然要四小時二十五分鐘。

  快,卻也讓我懷念起窄軌年代的花東線小火車,以當今車速觀之,「普悠瑪」對上「黃皮仔」,堪稱是「急驚風」遇到了「慢郎中」;殊不知,這趟旅行,車窗外的縱谷風光,我還來不及倒帶回溯,即已稍縱即逝。

  對年輕朋友來說,窄軌年代的花東線想必很陌生,容我在此略述一下它的歷史背景。其實,花東線的開通並非一蹴而成,約莫是在日治時期的191020年代,分成三個階段完工。1917年先從北端的花蓮舖設至璞石閣(今玉里);隨後在1919年,南端的台東製糖株式會社也開通了一條由台東至里壟(今關山)的運蔗專用輕便鐵道,並於1922年被鐵道部收購,稱之「台東南線」,先前開通的北段則稱「台東北線」;在這同時,中間還有一段尚未銜接的璞石閣至里壟段,也在積極開築中,最後全線於1926年串通,並於當年325日於璞石閣舉行全線通車典禮。

  它曾是一條與西部幹線大火車老死不相往來的鐵道,雖然1980年北迴鐵路通車,使得蘇澳與花蓮間原本僅靠一條蘇花公路相串聯的交通動脈,自此也可以搭火車由西岸抵達花蓮了,但卻因東、西線軌距不同,旅客若要到台東,還是得在花蓮換小火車前往,直到1982年東線拓寬工程完工後,花東線才正式與西部鐵路接軌,由台北搭火車可一路直抵台東。
  
  有趣的是,光復初期不只車輛、軌道與本島西部不相容,就連掌管營運的中樞—「花蓮港鐵路辦事處(台灣鐵路局花蓮管理處前身)」也自成一格,在組織架構上與總局同樣都具備了運、工、機、電等各部門,坐擁後山,獨立運作,儼然是個小鐵路局。

  事實上,花東線從東拓完工後,脫胎換骨的改善工程仍按不同階段持續在進行,從號誌自動化、全線重軌化,到部分路段的截彎取直與橋樑改建,迄今多已陸續完工。2014年全線已電氣化通車,未來將進行全線雙軌化(目前尚有七成的路段為單軌,這也是當今電氣化後,列車運能無法再提升的主因)。

  三年前曾經到紐西蘭自助旅行,我們開車沿著南島西岸的6號國道前進,途經位於Greymouth(葛雷茅斯)Hokitika(霍基蒂卡)間的Arahura河大橋;那並不是一般觀光客會想要停留的景點,但我卻被這座罕見的鐵公路併用橋所吸引而臨時泊車。它原本是一座木造桁架橋,屹立123年後,因受洪災影響,於2009年被目前的新橋所取代(仍為鐵公路併用橋);最難能可貴的是,紐西蘭政府在橋頭闢建了Arahura木橋遺址公園,並保留一小段老木橋供人憑弔。反觀我們的花東線,早期也有五座鐵公路併用橋,後來因事故頻傳,於1976年陸續興建公路專用橋後,鐵公路自此分家,可惜,東拓時,老橋隨著橋樑改建或以河底隧道取代,早就屍骨無存了;顯然,國外對鐵道文物保存的觀念值得台灣學習。

  至於「黃皮仔」光華號的暱稱,源自於其車身塗裝為上白下黃,有別於2014715日才停駛的「白鐵仔」(昔日跑西部幹線的「光華號」)。早期的花東線由於是窄軌,加上坡度與彎度都大,一般列車跑完全程需費78小時;而1968111日開行的黃皮仔光華號,最快可縮短至3小時10分,不僅是台東線拓寬前速度最快的車種,更創下窄軌火車高速化的世界紀錄,時速居然可飆至780公里,堪稱是全球鐵道界傳奇;直到1982626日,因東拓完工而走入歷史。

  文內附了多張照片,那是晚近多次遊走縱谷留下的身影;我以花東線火車站為節點,依序由北往南呈現,參雜不同年份,大抵也橫跨了四季;雖然歷史光影拉得還不夠長,但隱約仍可感受到這條鐵路的蛻變。

  「普悠瑪」將台東拉近,卻也把「黃皮仔」年代的花東線影像推得更遙遠了;佇立在已廢棄的月美站月台,鐵軌依舊在,火車不再來,我不禁有這般感觸……



本文作者收藏

本文作者收藏

謝明勳先生提供




2 則留言:

  1. 吳老師:您好!
    我是復興電台【陽光花園】節目主持人陳俊源。
    我們從網路書店的新書資訊中,得知您將於2月11日出版新書《鐵道。旅人繪》,很希望可以邀請您來到【陽光花園】和聽眾分享這本新書,也分享屬於您的鐵道印象。
    【陽光花園】是復興電台的外製節目,於每週六上午與下午,分別在復興電台第一與第二廣播網播出一小時。這個節目主要是以社會關懷為宗旨,近年來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素材,特別是針對台灣的鐵道文化議題。於是,除了在節目中分享社會服務資訊、公益訊息外,【陽光花園】也介紹許多關於鐵道文化的人、事、物。
    節目中有一主要單元,用來介紹書籍與各類出版物。這個是「陽光布克屋」的單元,當然也包括介紹與鐵道、火車和關懷台灣有關的書和出版品。
    我們在網路書店的新書資訊中看到您的新書即將在2月份出版,有先透過網路書店公布出來的試閱內容讀到了您的文章,也找到了您的這個部落格,閱讀了您許多精彩的文章與照片。對於您新書的出版,相當地期待!同時,【陽光花園】也很希望可以邀請您到我們節目中來,與聽眾分享您這本書,以及屬於您的鐵道人生故事。
    【陽光花園】於每星期一晚間,在復興電台錄音,受訪者可以親臨錄音室,或利用電話訪問的方式接受節目的專訪。
    真的很希望可以請到您來分享這本書。如果上述提議您認為可行的話,我們再進一步安排受後受訪事宜。
    很不好意思,由於沒有您的聯絡方式,所以透過部落格留言。希望您看到之後,能給予回應,或提供您的電子郵件等,我們再進一步與老師您取得正式的聯繫管道。
    我的電子郵件是:nozomic214@yahoo.com.tw。
    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對拙著的支持,我很樂於與聽眾分享我的鐵道人生故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