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公路原點 ‧ 省道情


綺想的思緒,從「0」里程這個數字開始發酵。人生之路如果可以歸零重來,您會選擇走哪一條呢?

  這裡是行政院,以往來此,總像個急驚風,滿是千頭萬緒;這回,我放慢腳步,從容「路過」,只為一探其旁的「公路原點」。

  瞧瞧上頭,包括了東西向的忠孝東(5)、西(1線與台3)路,以及南北向的中山南(9)、北(1甲線)路,計有五條省道匯聚於此,並從這兒起跑(0公里),奔躍四方。

  回顧歷史,省道闢建雛形,大抵是依著清代官道或日本時代的陸軍路;在高速公路還沒開通前,是本省陸路運輸的主要命脈。

  原本,只有約定俗成的公路名稱,直到1962年,交通主管機關為了方便管理,才賦予了編號。而多條省道會以台北為起點,主要是沿襲清末以來台灣政經發展的軌跡,由台灣府(台南)逐漸北移到台北城;最後,再選定以行政院為共同原點,則是為了宣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樞紐地位。

  台1線,俗稱「省道」,又稱縱貫公路,全長460公里,從忠孝橋出台北市後,一路貫穿西半部幾個主要都會城鎮,直抵屏東縣的楓港。終點一度設在台灣尾的鵝鑾鼻燈塔,是本島第一條縱貫道,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南北大動脈。

  台1甲,台1線的支線,全長27公里,從台北橋出台北市後,行經新北市的三重、新莊、丹鳳,以及桃園市的迴龍、龜山,在桃園市政府與台1線會合後終止。事實上,它有九成路段是舊台1線省道,1994年因公路系統整編,台1甲取代了台1線,兩條路時而合體共生,時而若即若離,比較像是替代道路。

  台3線,俗稱「內山公路」,全長436公里,從華江橋出台北市後,行經西半部靠近山區的城鄉,南迄屏東市。它與台1線大致平行,早期扮演支援台1線的戰備功能;這與1950年代的糖鐵「南北平行預備線」(台中後站至高雄籬仔內)類似,一旦發生戰爭,便可成為台鐵縱貫線的預備鐵道。

  台5線,俗稱「北基公路」,全長28公里,從南港橋出台北市後,經汐止、八堵,以迄基隆。最初是沿著八德路一直往東行,而非當今走破忠孝東路一到七段。一九六○年代的忠孝東路(時稱「忠孝路」)往東只開到新生南路口,一過瑠公圳支渠後就被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給擋住,直到後來忠孝東路全線打通,台5線才改走此路段,也見證了台北東區的發展歷程。

  台9線,全長476公里,從景美橋出台北市後,行經有名的「北宜公路」、「蘇花公路」、「花東縱谷公路」及「南迴公路」,是風貌最多樣的一條省道。它與台1線殊途同歸,在屏東縣楓港會合,是目前里程最長的省道,也是貫通台灣東部最重要的一條公路。

  孩提時,父親有了第一輛「自家用」,他常開著它載我們走省道、趴趴走。如果問我,對六○年代的省道有何印象?倒可撩撥出一些有趣的記憶來。

  話說舊台1線,從三重進入新莊後,盡是夾道林立的工廠,知名者如「勤益」那隻大綿羊、「萬金油」那頭猛老虎、「美琪」香皂、「金龍」牙刷、「鈴木」機車、「台富」餅乾、「三洋」洗衣機、五燈獎「田邊」、翹鬍子「仁丹」、養樂多、保力達等,它們不但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更是許多異鄉遊子賺得人生第一桶金的發跡地。

  昔時,南來北往路途遙遠,台北到台中,至少得開四個多小時,這也使得台1線出現不少「公路飯店」;印象較深者,如苗栗造橋的龍昇湖附近就有兩、三家。可別小看這些荒郊野店,那可是許多司機老爺們中途打尖的補給站,特別是卡車運將,經常半夜上路,能到24小時不打烊的「飯店」吃宵夜,是他們的最愛。

  過去,還沒有自動測速照相機,警察都是躲在路樹旁,以手動儀器抓超速,於是乎,駕駛們也會很有默契地,彼此閃大燈通風報信,提醒來車:「前方有條子,要小心囉!」被提醒的一方更會按個喇叭回謝。開車「閃燈」,在那個年代,不是挑釁,反而是一種人情味的表現。

  早期道路標誌也不甚完備,進城容易出城難,一開進市區,路標常會憑空消失。有一回父親開車走台1線,進入中南部的城鎮市街仔後,彷彿闖入迷宮,怎麼繞也繞不出來;後來學聰明了,只稍沿著各地的「中山路」或「中正路」開,八成會脫困。隨著市區外環道的闢建,台1線也陸續改走外環,現在循著路標開車,已很少迷路了。

  六○年代,台1線已全線鋪設柏油,但彼時的台3線及台9線卻仍有不少路段是碎石路面。有一次全家走台9線,由新店經坪林,峰迴路轉,好不容易來到了公路最高點「石牌」,原本的柏油路瞬間竟變成碎石路,就這樣,一路九彎十八拐,拐到金面山下;「一國兩制」,害我和妹妹都成了小白兔()。事後研判,「石牌」因地處台北與宜蘭縣界,公路養護分屬不同單位,哪個縣市比較窮,看路面就可見真章了。不過,隨著年歲增長,愈發體認生態環境的可貴,也不時讓我懷念起那段顛簸的碎石路面。

  至於台5線,最教人稱奇的,是那詭譎的天空,特別是東北季風吹起時,從台北出發,還好端端的,一過汐止昊天嶺,老天立即變臉;沒錯,這意味著基隆快到了。或許是多雨吧!這條路老是坑坑洞洞,日後到基隆,我們不是改走麥克阿瑟公路,就是搭火車。這條通往雨港的台5線,總是飽含著一股藍色憂鬱。

  我駐足在這面大型路牌前許久,綺想的思緒,從「0」里程這個數字開始發酵,它將我的想像帶往無遠弗屆的遠方。倘若沿著這幾條省道往前行,走台1線遠征南國之境,走台1甲體驗舊省道的滄海桑田,走台3線踏查「漢番交界線」,走台5線欣賞大船入港,走台9線漫遊後山風情;條條都有美麗的台灣印記,條條也都有難忘的旅行回憶。

  路,承載過往,也引領未來,有寬敞,有狹仄;如果人生公路可以歸零重來,站在「原點」,您會選擇走哪一條呢?


「台灣公路原點」路牌

忠孝東路(台5線)與忠孝西路(台1線、台3線)

中山南路(台9線)與中山北路(台1甲線)

「省道公路原點」大型路牌與紀念地磚遙遙相望

五條省道在這個路口匯聚後分道揚鑣,奔洩而至台灣幾個重要城鎮

這裡曾有一座老台北人都知曉的復興橋(1955~1995年

台北市區的省道編號大多依附在路名指標上,要找單純只有省道編號的標誌並不容易(攝於忠孝敦化路口)

從原點出發的五條省道是這麼繞台灣的


【本文曾刊載於2015-09-20/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對台灣公路系統沒啥概念的人,這篇文章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但即便是有概念,或許也不曾留意過台北市內有個「省道公路原點」。

  這處在地圖上沒有註記的地標,早在19627月,也就是當時的省府公路局第一次完成全省公路編號時就存在了,只不過,那時是一個「無形」的地標。若翻開1960年代台北市地圖,中山南北路與忠孝東西路(舊名「中正路」)口有五條省道在此交會;然而,卻直到20129月,公路總局才仿效國外做法,在行政院前設置了一面「省道公路原點」路牌,同時在監察院大門前的人行道上嵌入了紀念地磚。

  匯聚於原點的省道,早期編號及走向,與現今略有不同。目前看到往北的是台1甲,最早在1960年代卻是台1線與台2線一起共線往北走,到了中山北路與民權東西路口後,台1線左轉過台北橋進入三重,走今天的台1甲路線(這也是為何有不少人會稱目前的台1甲為「舊省道」),而台2線則續走中山北路,經過士林的雙溪後轉福國路、文林路銜接承德路、大業路至北投,再轉中央北路至淡水(俗稱的「北淡公路」)

  後來,台2線在1978年為因應北部濱海公路通車,主線與支線編號做了大幅調整,台2線起點由原本的行政院移到了關渡,自此之後由原點往北行的省道只剩台1線了。

  一直到1994年,為因應忠孝大橋與新的台1線省道通車(1982年起至2007年止分段完工),原本往北的台1線改為現今看到的往西行,與台3線共線到忠孝大橋台北端後,跨越淡水河,走俗稱的「二省道」高架路段,經新北市泰山、新莊兩區,在丹鳳與台1甲會合;而原本由公路原點往北的台1線則改編為台1甲,取代舊有的台1線走法。

  至於台3線、台5線及台9線,這三條在原點的編號及走向,自始至終都沒改過。

  此外,於原點垂直相交的兩條大動脈也有一些小故事,在此順帶一筆。其中南北向的中山南、北路,在1955年至1995年間曾有一座老台北人都知曉的復興橋;當時會興建這座橋,主要是考量老總統的人身安全;由於中山北路是老蔣每天往返士林官邸與總統府的必經之路,而縱貫鐵路在此處卻有個平交道,每當火車經過時,柵欄一放下,迫使總統車隊臨時停車,途為之塞,險象環生,對元首維安構成嚴重威脅,於是,主政者便在這個交通要衝上蓋了這座長橋。由於復興橋是全台第一座立體道路,又別具特殊功能,它的峻工,在當年可是一樁國家大事呢【台北復興橋落成典禮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多年後,台北市區鐵路改走地下化,復興橋也就功成身退了。目前在這個路口的西北角有間「復興橋郵局」,其招牌是唯一見證。

  再來就是忠孝東、西路,也曾流傳過一則更改路名的小道內幕。它最早是稱「中正東、西路」;因這條路經過全台最大的交通樞紐---台北車站及全國最高的行政機關---行政院,加以離總統府也不遠,當局為了頌揚領袖德政,便以「中正」為名。這在那個威權年代,並不足為奇,然卻有好事者發現,路名似乎怪怪的,認為將「中正」分段是對老蔣大不敬,而且還來個「西路」,莫非引喻駕鶴西歸;於是,這條路便在195431日起改稱為「中正路」。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陸續闢建不少新路,而東西向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四條,雖然在升格前為了湊成「八德」之美,便已有這些路名,但就屬忠孝路最短(僅今金山南路至新生南路間約四百公尺長);為了擴大格局,便自197071日起,利用全市路名整編之際,將原本的中正路在與忠孝路交會處(今金山南路)以西的路段併入忠孝路,更名為現今的忠孝東、西路,而交會處以東的中正路則更名為八德路。

  當然,以上「非官方說法」,有些是流於野史,恐不易得到官方證實,姑且就當成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吧!

  這裡是行政院,今天,我不急著走進去,嗯,應該是說,從此都不必再急著走進去,去跟長官們來個大眼瞪小眼了。人生之路如果可以歸零重來,站在「原點」,我會嘗試走別條……



本圖截取自交通部觀光局「台灣觀光路網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