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光影,將老茶廠的色彩,化作斑駁的歲月印記,並試著傳遞一份,屬於它的悠然與美麗!
距大溪老街,有點遠
離角板山,反而近
隱身,小巷裡
1956年,一把無情火,讓它付諸一炬
2013年,它重生了,沒讓歷史成灰燼
窗櫺、衍架、靜池、焢窯……
灰藍、暗褐、碧綠、磚紅……
除了品茗、發呆
我更樂於
追逐光
捕捉影
然後
在彈指間
透過光影
將老茶廠的色彩
化作斑駁的歲月印記
並試著傳遞一份
屬於它的
悠然與美麗
=======================================================================
Inspiration
喜歡有時光感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這裡,不僅環境清幽,主題鮮明,也符合我心中所謂知性小旅行的景點特質。
像這樣一座大型老茶廠,在歷經歲月推移後,傾圮的廠房該如何修復?內部空間該如何規劃?除了要賦予新生命,又得保有舊氛圍,這些都是一項大挑戰;奇妙的是,身歷其間,新舊元素縱使並存,卻毫無違和感。在原本舊廠房結構仍在的主體中,木造衍架、灰藍窗櫺、水泥石牆,遂成了建築美學欣賞重點;尤其是二樓,緃橫交錯的檜木衍架,在視覺上很具震撼感,而光線從窗櫺與天井縫隙中交互穿梭,彷彿是一幅會流動的光影圖畫,重現老茶廠最雋永的百年光陰。
 |
新店龜山昔日的茶葉簡易加工場(茶寮仔) |
大溪老茶廠是「台灣農林」旗下五處休閒茶園中的其一,另四處分別為大寮茶文館(新北三峽)、熊空茶園(新北三峽)、銅鑼茶廠(苗栗銅鑼)、日月老茶廠(南投魚池)。
說到台灣農林這家公司,就不得不提一下其前身—日治時期的「三井合名會社」了。三井是殖民時代不折不扣的大財團,來台進行山林開發,集伐木、造林、種稻、製茶、製炭、製腦、採藤、運輸(輕便車)……等事業,大小通吃,幾乎壟斷台灣農林產業的命脈;墾殖區域以台北州(今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與新竹州(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為主。
 |
貓囒山上的紅茶老工廠(農委會茶葉改良場) |
製茶方面,三井自1899年起在台北州的海山郡、文山郡,與新竹州的大溪郡陸續開拓大規模茶園,並於海山郡的大豹(今三峽大板根)、大寮(三峽竹崙),文山郡的磺窟(大台北華城一帶)、龜山(新烏路龜山派出所對面)、乾溝(翡翠水庫山谷),大溪郡的水流東(大溪老茶廠)、銅鑼圈(龍潭三和村渴望園區)及苗栗郡的三叉(三義水美)等地設置新式製茶工場(皆為粗製茶);爾後更引進印度阿薩姆種紅茶在日月潭旁的貓囒山試作成功。
台灣光復後,三井由國民政府接收,改隸省營台灣農林公司經管,並於1953年民營化。如果您是四、五年級生,或許對1980年代以前由台灣農林供應給台鐵火車上的茶包還有印象,那是許多旅人難忘的記憶。
今天的大溪老茶廠便是三井時期在水流東所設立的角板山工場。由於粗製茶生產後,尚須運往台北築地町的精製廠(位於台北市武昌街底,包括今豪華、日新兩戲院與靠康定路旁的綠地)進行加工,因此三井還舖設了一條由角板山工場經五寮至三角湧(三峽)的輕便鐵道(即今台7乙省道),不只運茶,也兼運角板山地區的樟腦、煤炭、木材等物資,這也使得水流東成為交通要衝。
 |
大豹茶場今昔對照 |
當年角板山工場主要茶源,來自鄰近的水流東與腦窟寮一帶。「水流東」在茶廠東邊,是桃園復興區三民里舊稱,這地名會讓人胡塗,因該地的三民溪是由北向南流,並非向東流,經查始知,「水流東社」原住民是從三峽五寮地區遷徙而來,因原居地有小河向東流,聚落遷至此後,仍沿用舊社名所致。至於「腦窟寮」則在茶廠西邊,係昔日設有煎製樟腦的腦寮而得名。如今,這兩地已多改植桂竹林,只剩石門水庫旁阿姆坪山頭尚有零星茶戶,包括大溪老茶廠唯一的自家茶園。
最後附帶一提,三井早年所經營的大豹茶場,號稱是日治時期全台最大的製茶場,其所生產之「日東紅茶」享譽遐邇。大豹(泰雅族大豹社)今稱插角,地名源自日本人為了開發山林,在此設置駐在所以鎮壓原住民,因其南邊的塞口山為顯著地標,閩南語讀音(saikau)近似日語插角(soukaku),故名。筆者唸國中時約1970年代初期,曾與家人到插角溪戲水抓蝦(因上游有礦場,溪水其實有些混濁),路過此處,對茶廠那座雨淋板木造兩層樓建物尚有印象;插角聚落便是以茶廠為中心,有國小、派出所、雜貨店、理髮店,形成一處小小山城;另溪畔也有運煤台車道,至於我日後才知由三井所築的另一條經湊合至三角湧的運茶台車道,則早已被產業道路(北114鄉道)所取代,顯然,當年我對「三井」是一無所知。農林接手後的茶廠改名「海山茶廠」,在1970年代末期逐漸沒落,轉型走觀光路線,一度成為「海山樂園」、「逍遙遊森林樂園」,輾轉易主後,成為今天的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
 |
圖中右方標示的「三井製茶工場」即是「大豹茶場」(取自《台北州大觀》,1934年) |
 |
圖中角板山標示產茶(取自《新竹州鳥瞰圖》,年代不詳)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