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台北通


回到家,照了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長相,是不是一副「台北通」的臉?出個門,被問兩次路,也真是神奇!

  時間一到,就像候鳥般,總得跑回醫院替父母拿藥;每每目睹診間裡不斷上演的人生百態,情緒也跟著陷入疲憊與低落。

  這天,循例回診,折騰了好久才看完。走出院區,一群年紀加起來約莫五百歲的大嬸團幾乎擋住一半人行道,七嘴八舌,不知在討論什麼。說真的,這裡的人行道已經夠窄了,心裡不免嘀咕了幾句。

  這時,其中一位歐巴桑突然迎面而來,嚇我一跳,難道是通靈阿婆,知道我在嘀咕什麼嗎?還好,她只是開口問我:「先生,不好意思,請問一下101在哪?」

  「哦!101喔!它在……」我話還沒說完,同團另一位歐巴桑忽地湊過來插了一句:「是不是後面那個尖尖的。」

  我順著她手指比的方向,回頭一望,差點噗哧笑出來。「哦!不是!那是新光三越,台北101在信義路,要往東走,旁邊有捷運可以搭。」

  「啊!知道了。謝謝!謝謝!」

  顯然,大嬸團是外地客,對台北不熟,希望她們不只有人帶地圖,而且還看得懂地圖。也終於,這群會動的「路障」開始緩緩移位,我趁勢快步逃離現場。

  走沒多遠,來到公園路口,等候小紅人變裝。

  並不是我耳朵有多好,馬路車聲已經夠吵了,居然還隱約聽到大嬸團餘音在繚繞:「我就說不是嘛!妳不信,還什麼一堆尖尖的……」

  我忍不住回望,仰著脖子,探尋音源,只見黑壓壓的人群在流動,彷彿大家都想逃離現場。

  繼續踱步,買了愛吃的甜點,自我療癒一番,然後來到忠孝西路上的人行陸橋。台北的人行陸橋越來越稀有,這是少數還存活的。我在橋上駐足片刻,看著川流不息的大車小車;它們跑得快,像拼命三郎,不知在趕什麼,每每從腳下呼嘯而過,整座橋便晃呀晃的,挺刺激!希望這座橋的抗震係數沒問題。

  將視野拉遠,往東望,台北101已然現身,再往西瞧,新光三越近在咫尺。看著看著,忽然想起剛剛那群大嬸團,如果她們跟我是在這裡相遇,我就可以一次講得更清楚,那兩個尖尖的,到底哪裡長得不一樣!

  下了陸橋,來到喜來登。我抖了抖身子,理了一下衣容,走進這家五星級飯店,不是去用餐,而是去借個洗手間。裡頭氣氛果然不凡,水龍頭一打開都有熱水來。

  踏出飯店,此時,騎樓下站著一位年輕女孩,拿著手機,狀似猶豫,看到我走近,靠了過來:「先生,不好意思,請問一下202在哪?」

  「202?」我愣了幾秒,心想,今天是什麼日子,問完101,接著還有202

  「202,往中和的202哪裡搭?」

  「哦!原來妳在問202公車啊!」我猛然回神。還好,這條路線有點歷史了,也算熟,小姐是問對人啦!我不假思索,指著對面候車亭:「過馬路,站牌就在那邊。」

  其實,202在還沒捷運的年代,我曾搭過,偏偏就在這個路段,往程與返程路線不同,只有單邊設站,往程在中山北路,返程在忠孝東路,不常搭的人還真會搞迷糊。我猜,這位小姐應該是查了手機資訊,但沒注意到這些細節才找不到站牌的。

  回到家,照了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長相,是不是一副「台北通」的臉?出個門,被問兩次路,也真是神奇。謝謝這群陌生人,你們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原本鬱悶的心情也變得豁然開朗啦!

醫院,是這幾年最常造訪的公共場所

拱形迴廊,透進暖暖陽光,撫慰我心

中庭噴水池,也是一座療癒花園

鐵製樓梯像極了DNA雙螺旋

地磚像細胞充滿了生命符碼

由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台北新公園)眺望新光三越大樓

這是個老公園

高聳的新光三越,在1990年代曾為台灣最高的摩天大樓

歷史悠久的露天音樂台

公園號酸梅湯,老台北人的回憶

台北府城北門,舊名承恩門(國定古蹟)

台北郵局(市定古蹟)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國定古蹟)

三井倉庫紅磚房,曾躲過美軍空襲而倖存

台北車站是台北市的交通大樞紐

一位老外在台北車站外的導覽地圖找尋他想去的地點

不常走進台北車站地下大迷宮的朋友,極易「誤入歧途」

指標五花八門,很震撼的畫面,看了眼花瞭亂

向左走?向右走?這場景經常在這個點上演

台北車站外的公車站牌都戴了一頂「帽子」,以英文數字序號標示,方便民眾能更快找到站牌

問題是,得先在地下大迷宮或地上茫茫站牌間先找到這樣的公車導覽圖,沒方向感的人一樣很困惑

忠孝西路上的人行陸橋,是台北市區少數存活者

站在陸橋上,將視野拉遠,台北101已然現身

回頭望,新光三越近在咫尺

民主社會,行政院前的抗爭活動隨時都可能登場

202線公車候車亭

202公車單邊設站,往程在中山北路上的「行政院」

返程在忠孝東路上的「捷運善導寺」

101撞見202,也算是我眼中的台北風情畫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市定古蹟)

都會區難得出現的綠野風光

華山文創園區,是一個饒富產業與生活記憶的空間

日治時期的釀酒廠,老建築滿是新活力

逛展覽,悠閒拍照的好去處

台北街景一瞥

台北101,國際地標

台北是個可愛的都市

華燈初上,總有說不出的浪漫

台北東區夜景

市府轉運站是台北東區新門戶

街頭電競廣告

台北101夜景

新光三越夜景(景福門)

新光三越夜景(館前路)

國立台灣博物館(國定古蹟)

台北車站夜景(忠孝西路)

台北車站夜景(市民大道)

北門城夜景

忠孝西路站前夜景

位於行政院前的「省道公路原點」車流夜景


本文曾刊載於《講義雜誌》2019年二月號
===========================================================
Inspiration

  您有被陌生人問路的經驗嗎?第一時間反應是什麼?快閃、冷漠,還是留步、熱心?如果角色對調,換成您要問路,那您會隨機問,還是挑人來問?若是挑人問,又會考慮什麼特徵的人來問?看性別、年齡、長相還是打扮?其實,不管是問路或被問路,國內或在國外,從一個大都會去觀察人與人之間「問路」的互動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可看出這座城市的友善水平與人情冷暖。當然,現今社會複雜、人心險惡,遇到陌生人尋求協助時,我們也常被提醒要懂得如何自保,這點是很重要的。

  我回想了一下,以往向我問路的人,多半都能得到滿意的答覆,但也並非每次均萬無一失,印象中,我就有好幾次在台北車站那座地下大迷宮裡被問倒過(當時自己也處於「迷航」狀態)。說到這座大迷宮,它到底有多複雜?親身走過的朋友應該都有類似經驗。若就民眾可以活動的公共空間來看,它計有地上兩層與地下四層,其間包括了三鐵共構、四條地下街,再加上連接台北轉運站及機場捷運等通道,都在此交織匯聚,使得原本就極易「誤入歧途」的台北車站,更讓許多人擔心走進去後不知要怎麼走出來。

  對於如此相互堆疊的異次元世界,我倒認為那是訓練一個人對三度空間判斷能力的極佳場所,哦,不,應該是說四度空間(多一個預留趕火車的第四度空間—「時間」)。不過,我有一位久居海外的朋友,也曾在台北車站迷路過,他批評這個車站的動線設計,就跟台灣政府的行政管理一樣—亂七八糟;如此比喻,聽起來雖刺耳,但也挺傳神的。

  還有一回,不在台北,是在我自認應該很熟悉的東海校園內。那次是畢業多年後回母校走走,在路思義教堂前碰到兩位外地客,她們問我音樂系館怎麼走,我信心滿滿地將手往南邊一比,還問對方看到沒,就是那棟彷彿從草丘裡長出來只露出白色屋頂的建物(東海早期建築,其設計理念與格局,都有它非常細膩的巧思)。後來,等我逛到牧場附近所謂的第二教學區時(離教堂已有點遠),赫然撞見「音樂系館」的木牌,原來,音樂系館不知何時已搬來這裡了,倏地,才發現自己對學校的新環境竟是如此陌生新舊系館方位南轅北轍當然,我是來不及向兩位被我誤導的女生說聲抱歉了,只希望她們會因多走那一小段冤枉路,而更享受到東海校園的美好。

  至於台北市公車,可能是自己有怪癖,從小就喜歡研究它的行駛路線,迄今,一些較有歷史的公車,大致都還能掌握其起迄方向。

  還記得唸高中時,不知哪根筋不對,曾經手繪了一張經過校門口的公車路線圖,珍藏好幾年後,去年被我給翻了出來;密密麻麻一張,如今乍看,還真有點像鬼畫符,很不可思議我總愛自嘲老師教的我不愛,我愛的老師都不教雪泥鴻爪,歷歷在目,也算是見證自己的青春軌跡吧不過,自從捷運路網形成後,大台北公車歷經多次番號變更、路線增刪整合大洗盤,再加上App查詢的便利性,如今,我對公車路線已不再像以往那麼瞭若指掌了。

  照了照鏡子,是不是台北通,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啦!台北潮濕的氣候才真是惱人,忽晴忽雨只求自己的鼻子能暢通就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