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淙淙流水六重溪,濃濃風味平埔情


回到了台北,看到洗出來的照片,彷彿又讓我嗅到老阿嬤手中的過山香,不斷散發出幽幽的平埔味。六重溪的神秘面紗,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數年前,曾經在圖書館看到一篇由民俗學家劉還月先生寫的文章,介紹六重溪平埔文化,滿心好奇。這次到南部旅遊,臨時起意到這個至今仍保有平埔色彩的原住民部落,一探究竟。

  六重溪,位於台南白河東南隅的山谷裡。這條看似貧乏的野溪,其實與平埔先民有著臍帶相連的深厚淵源。傳說在古早年代,由東山、白河要進入這裡的深山部落,必須連涉六道溪灣才能到達,故稱之「六重溪」。近代有民族學者對這個部落的形成有如下一段研究:「六重溪原為平埔族洪雅族哆囉國的獵場,直到清乾隆中葉,大武壟社群才從玉井、楠西一帶的大武壟社群故地,被派到北邊的六重溪畔,重新建立部落,負起了警戒山路的任務,故稱之為大武壟派社。日治時期,南化、左鎮、玉井發生焦吧哖事件,許多平埔族人紛紛遷徙到六重溪,與原先住在這兒的漢人,形成埔漢雜居的情形,其中又以六重溪河谷為平埔族群最主要的分佈地帶。」

  儘管史蹟文獻對這塊土地有這樣的考據,但在過去的傳統觀念裡,強勢的漢族文化主宰了其他原住民的生存命運,迫使平埔子民長期被遺忘在孤僻的角落裡,平埔族後裔甚至都諱言自己的血統。近年來社會風氣改變,平埔人決心彌補這段傷口,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以原住民身分立足於台灣社會。現在,他們除了以平埔血統自居而感到驕傲外,並致力營造一個富有平埔特色的家園。

  當天,我們迎著晨曦,從下榻的關仔嶺溫泉山莊出發,沿著172縣道往白河方向下山,一路繞行白河水庫上游溪谷,直抵山腳下的仙草埔後,映入眼簾的盡是兩旁濃密的芒果樹,好一幅溫馨祥和的農村風光。

  過國道三號白河交流道下方不久,在河東派出所前看到「平埔文化園區」的路標,左轉續行。這條通往部落的道路,雖然深入重嶺疊嶂,但坡度起伏不大。我們搖下車窗,放慢車速,欣賞原始多樣的生態林相,似乎也感受到昔日平埔族人,粗放於青山綠水,狩獵農耕的生活野趣。這倒讓我想起乾隆時期周芬斗在「留題十一番社」之「哆囉嘓社」中詩道:「十八重溪外九重、山環水覆草蒙茸、既和族類臻繞裕、秫酒清過漢釀濃」。這樣的景致,不正是詩中的情境嗎?

  當車子來到部落入口處,首先看到的是以茅草、桂竹搭建的精神牌樓。這座具有入口意象的牌樓,基座鵝卵石取自六重溪谷,牌樓頂部則採船形設計,象徵感念祖先渡海來台的艱辛歷程。若仔細瞧,還可看到五個甕,代表太祖五姊妹。整個牌樓呈現出平埔族「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進入部落後,竹林婆娑,連個人影也沒有,想必年輕人都到城裡打拼去了。深怕車子的引擎聲壞了這兒的靜謐,我們決定安步當車。

  竹,是平埔族最常運用在生活器具上的一種植物。六重溪栽培的麻竹面積頗廣,可追溯到日治以前,由於材質柔軟,甜份較高,一般只當竹筍在採收,是居民主要收入來源。至於此地常見的竹籠屋建材,則多以麻竹做支柱,桂竹做橫栓,牆壁夯泥而成。而桂竹由於富細緻、堅韌、彈性等特性,因此也是族人編織器物、家具、農具等工藝品的上等材料。

  當我拿起相機,獵取麻竹林裡的竹籠屋時,一位老阿嬤從屋裡走了出來,露出憨厚的微笑說:「破厝仔啦!」沒錯,我就是愛看這種陳朽的老厝,聞聞一個未受現代文明洗禮的氣味。

  老阿嬤知道我的來意後,指著遠方的一戶人家說,那兒是尪姨舊宅,裡頭收藏了靈媒替人收驚的法器。尪姨就是女巫,類似漢人「乩童」的角色,平常為人收驚、治病,也主持部落祭典。由於平埔族是母系社會,從太祖五姐妹到尪姨都是女性,不過現今尪姨多已老成凋零,這棟尪姨舊宅也因而多了一些神秘色彩。
 
  老阿嬤摘了幾片「過山香」給我,一種此地屬芸香科的藥草植物。據說在曾文水庫一帶山區較多,因其枝、葉會散發出獨特辛辣的味道,以手搓揉後,就算爬過一座山,手上香氣仍久之不散,故稱過山香。由於它對蛇咬、蜂螫有特殊療效,因此,這樣的植物,對早期平埔先民披荊斬棘於蠻荒的環境下來說,還真是護身之符。他們的祖先,喜歡這種香草味,所以平埔人在祭祖時,就將過山香插在瓶甕裡,象徵慎終追遠之意。

  說到祭祖,就不得不到部落的信仰中心走一趟。那兒有個全省唯一的茅草公廨。所謂公廨,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常講的「廟」。公廨原本還是磚砌瓦疊的建築物,現今所見,是1997年遵循古制風貌所重建,四面僅由竹矮牆所圍繞,以粗大的刺竹為支柱,利用長細竹枝條編紮的門,茅草覆蓋的屋頂,整個外觀教我不禁感受到諸羅縣志「番俗圖」中所描繪的平埔采風。

  公廨正中央有根將軍柱,其上紮了一根竹子,上端呈劈開狀,編成長狹的簍形物,稱作「向神座」,是供村民插香用的。

  平埔族有「祀壺」習俗。「壺」就是公廨裡的瓶瓶罐罐,裡頭裝滿了水,插上草葉,祭拜他們的神明阿立祖。每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是太祖生日,熱鬧的夜祭活動,在中斷五十餘年後,於1998年再度恢復,稱得上是部落一大盛事。

  「牽曲」則是祭典時的壓軸戲,由部落族人頭戴著花圈、手牽手以歌舞感念祖靈一年來的庇佑,並祀求未來一年風調雨順。

  在通往頂埔部落的路旁,我們還看到一棵百年刺桐。由於平埔族沒有所謂的曆法,他們便以刺桐花開的農曆二月視為一年之始,難怪這棵刺桐已被族人當成了聖樹。

  社區博物館亦陳列了族人的生活器具及古老照片。最值得稱讚的是,村內隨處可見的古文物,都立有解說牌,提供對平埔文化有興趣的朋友一個很好的自助導覽方式。

  而當我在一處古建物前,看到一面扁牌上的平埔宣言時,內心竟有股莫名的感動。宣言是這樣寫著:「從古至今,從大武壟到六重溪,我們未曾放棄自己的太祖,只是多年來,我們的文化在歷史演進的洪流中,日漸式微,但我們不願,也不會氣餒,當旭日的陽光,光臨精神牌樓時,那道光明之芒,就是族人決心的象徵,在此我們宣佈:六重溪平埔文化復興運動正展開新的里程,並誓言尋回失落的平埔文化,營造一個平埔文化園區。」走一遭六重溪,當可體會平埔人在一路坎坷的命運旅途上,所表現的那份努力與執著,這也正是宣言裡所蘊含的平埔精神。

  到平埔文化園區可結合附近的六溪親水公園、六溪影城、白河賞蓮、關子嶺溫泉、烏樹林五分仔車等景點。其中,六溪親水公園溪水清澈,綠蔭濃密,加上有規劃完善的健康步道,很適合全家戲水、烤肉。

  至於六溪影城,地處偏僻一隅。我們去的時候,並沒有拍戲作業,影城內空無一人,略顯荒涼。看到這樣的場景,實在很難想像這裡是繼中影文化城之後,國內影視界最常前往拍片的地點。不過,仿閩式的建築、懷舊的店舖、古老的街坊,漫步其間,有如置身於三、四十年代的時光隧道裡,別有一番風味呢!

  淙淙流水六重溪,濃濃風味平埔情回到了台北,看到洗出來的照片,彷彿又讓我嗅到老阿嬤手中的過山香,不斷散發出幽幽的平埔味。六重溪的神秘面紗,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以茅草、桂竹搭建的精神牌樓

麻竹林裡的竹籠屋

竹籠屋,平埔風味濃

簡陋的竹籠屋,今已少見

遵循古制風貌所重建的公廨

南部唯一的茅草公廨

這座小廟「重興宮」的建材與神像皆取用六重溪石材打造,故又稱「石廟仔」

百年刺桐,是平埔族人的聖樹

六溪影城,空空蕩蕩

六溪影城,略顯荒涼

六溪影城,仿閩式建築

六溪影城,仿閩式建築

六溪影城,古早味亭仔腳

六溪影城,古早味亭仔腳

六溪影城,古老街坊

六溪影城,古老街坊

六溪影城,早期電影看板

六溪影城,懷舊店舖

六溪影城,懷舊店舖




【本文曾刊載於《主計月刊》2003年第573期,中國主計協進社;精簡版另刊載於2003-12-30/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這篇舊作是2003年的一趟旅遊紀行,那回主要是帶著全家妻小到南部玩,我們沒去什麼知名景點或人氣樂園,而是跑了義竹車站、鹽水岸內、麻豆總爺、烏樹林、關子嶺等地,大抵脫離不了糖業鐵道的主題(感覺像是他們陪我出來玩)。六重溪則是最後一天臨時加演的,會加這一場,也是因為前一天在往關子嶺旅館途中,路過白河街頭,巧遇一輛新營客運,行先板上寫著「新營—六重溪」,就這樣,一個念頭閃過,這條名不經傳的巴士路線,竟讓我想起曾經翻閱過的史蹟文獻,於是,六重溪便成了我隔天一早的造訪景點。

  在當年數位相機還未普及的年代,本文用底片相機留的影像並不多。慶幸的是,兩年後,2005年11月交通部觀光局成立了「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西拉雅」(西拉雅語:Siraya)泛指昔日分布在台南境內的平埔族原住民區域,若對照今天行政區,涵蓋範圍大致包括了台南市白河、東山、柳營、六甲、官田、楠西、大內、山上、玉井、新化、左鎮、南化等全區,以及善化、新市與嘉義縣中埔、大埔鄉的一小部分區塊。若依遊憩景觀角度來分,則可劃出關子嶺、烏山頭、虎頭埤、曾文、左鎮等五個遊憩區,本文所述的六重溪聚落便屬關子嶺分區。這些區域內的天然地景與人文采風,各具特色,國家風景區的設立不止深化了旅遊內涵,也彰顯政府對平埔族原住民的尊重與文化保存決心。

過山香
  在漢人成為台灣社會主體之前,台灣平地所住的原住民幾乎都是平埔族群,如台北的「凱達格蘭族」、宜蘭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布薩族」、南部的「西拉雅族」。我不是史學專家,拙篇論述也多是參考前輩文獻。其實,藉由事前史料的蒐集,再拿著它回到「歷史場景」走讀,往往可以成為旅行的一部分。這樣的旅行模式,常讓我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印象也會比較深刻,即便現場已是滄海桑田,當下或許覺得失落,但事後還是能悟出一些省思觀點。

  文末那張導覽圖為2003年繪製,儘管旅遊資訊已過保鮮期(如客運班表),但基於這是我旅行記憶的一部分,諒我仍將它原封不動地貼上去,欲造訪的朋友,出發前還是要上網查詢最新資訊為妥。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