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14日 星期六

翠湖尋幽,順探廢礦坑遺址

老天留給了我們這片青山綠水,而我們將會留給後代子孫什麼?到翠湖走一趟,想必你我心中會有共同的期盼。

  翠湖,位於台北內湖與新北汐止交界的內溝山區,是一處遺世孤立的隱密湖泊,附近林相與生態資源豐富,儘管這兒毗鄰高度開發的台北市,但仍保有一絲原始神秘的風貌。

  到翠湖最方便的路徑是從汐止金龍湖畔湖東街出發;據父老相傳,以前金龍湖因每逢下雷雨常見大鱸鰻出沒,故以「金龍」為名。近年建商在湖邊蓋了不少大樓,人為的過度開發,已使金龍湖不若往昔清幽。

  經過一片高級別墅區,過福德宮後往北沿路而行,漸離暄囂,一路所見盡是竹籬茅舍,隴畝田畦,炊煙裊裊,雞犬相鳴,彷彿置身於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情境;北峰溪沿路相伴,潺潺流水,清澈見底,附近菜圃種植絲瓜、茄子、空心菜、地瓜、筊白筍等蔬果,數量不多但種類不少,是親子教學的好題材。

  過了鐵皮屋涼亭,便得捨產業道路,沿石階往上登,林徑幽邈,兩旁多是高大油桐、山黃麻和芭蕉樹。途中會看到一座土地公廟,緊貼岩壁,灰簷白牆,質樸無華,瘦瘦高高地造型還真是少見,據當地居民表示,這座土地公廟在日本時代就存在了;早期此地蘊藏著豐厚煤礦,民國40年代,台灣煤礦業蓬勃發展,對這種高風險的行業來說,祈福神明保佑平安,也成了土地公另一項職責,於是每個坑口幾乎都會信仰土地公,礦工求工資豐厚,礦主求年年獲利。

  這裡的礦區遺址離土地公廟不遠,名北港二坑,礦權屬益興炭礦株式會社,煤質屬煙煤,主要供鐵路局蒸汽火車及工業燃料用;光復後續由該會社常務董事高水先生經營,高氏除了是有名的礦業家外,亦曾任汐止地區第三保保正,對地方貢獻很大。

  北港二坑降煤運輸採三段進行,先由坑口架設手推台車軌道至川口(今伯爵山莊一帶),約3.5公里,第二段由川口至鄉長厝調車場(今汐止收費站附近),約3公里,委由七星焦廠以機關車運送,最後再自鄉長厝利用無極鋼索運搬軌道跨基隆河送抵五堵火車站。

  煤源枯竭後,礦工吆喝聲已絕響,台車運轉圖也不在,荒墟蔓草中猶見佈滿青苔的廢礦坑,以及礦工寮遺留下來的紅磚殘壁,在雪白油桐花陪襯下,散發出另一種淒涼美;昔日庇佑這塊土地的「里長伯」,在空山寂寂中,仍孤守在這兒。

  續沿山徑前行5分鐘,山谷豁然開朗,便見翠湖映入眼前;湖面並不大,婉約秀麗,四周山巒蒼翠勁秀,湖畔東北隅有許多野薑花和燈心草,陰濕處長滿了筆筒樹與姑婆芋,猩紅蜻蜓與白條斑蔭等鳳蝶不時飛舞,矮林中蛙類齊鳴,湖中也可見成群魚蝦和水棲昆蟲,一片幽邃寧謐,對喜歡接近大自然,觀察生態體系的朋友來說,翠湖是個不錯的選擇。

  翠湖西側有高137公尺的內溝山(又名大尖坪山)為屏,山上林相資源頗多,最奇特的是,有一種原來應該生長在本省2000公尺高山的台灣馬醉木,赫然見於山頂,由於此地東北季風強勁,環境潮溼讓這些植物誤以為身處在中南部高海拔山區,這裡竟蘊含了大自然無限的奧秘。

  近來,內溝山區正面臨可能被選作台北市下一座垃圾掩埋場的危機(註:本文完稿於2000年,後經當地居民多年抗爭,加以台北市垃圾減量政策影響,最終並未興建),翠湖的好山好水令人隱憂,每次從翠湖回來,總不自覺地在想,老天留給了我們這片青山綠水,而我們將會留給後代子孫什麼?到翠湖走一趟,想必你我心中會有共同的期盼。

金龍湖畔

建商在金龍湖邊蓋了不少大樓

產業道路旁藏了一支略顯斑駁的木作指標

內溝山登山步道路線圖

路邊菜圃有在地人種植的蔬果

產業道路由早年運煤輕便軌道闢建而成

北峰溪沿路相伴

捨產業道路,沿石階往上登

途經土地公廟,已改為紅色塗裝,有別於早年的灰簷白牆

北港二坑遺址解說牌

一片荒墟蔓草

廚房鍋灶

廚房儲水槽

破敗的礦工寮

手推台車軌道遺址

佈滿青苔,盡是歲月痕跡

斷垣殘壁有老樹庇蔭

散發另一種淒涼美

廚房水槽

礦工寮遺留下來的紅磚殘壁

老樹盤根錯節緊偎在殘壁上

紅磚殘柱

洗煤槽

佈滿青苔的石砌圍牆

充滿了生命力

翠湖原本只是北峰溪上的一處小湖泊

因北港二坑開採煤礦,將挖出的廢土堆積於山谷

廢土遇雨易崩塌日久將原有水道堵塞,形成小小的堰塞湖

湖面並不大,近年水色已不如早年翠綠

但生態還算豐富

湖畔東北隅有許多野薑花

眼前是翠湖西側高137公尺的內溝山

月桃花

巴西野牡丹

金毛杜鵑

油桐花

燈心草(1999年4月)

內溝山上的台灣馬醉木(1999年4月)

野薑花(1999年10月)

第一次帶全家來翠湖,人跡很少(1999年4月)

湖畔還沒有人工石椅,坐在倒下的樹幹休息(1999年4月)

一片幽邃寧謐(1999年4月)

利用樹身搭建的木橋(1999年4月)

灰簷白牆的土地公廟(左),滿目滄桑的礦工寮(右)(1999年4月)

以前的秘境,如今遊客甚多(1999年4月)

婉約秀麗的湖畔(1999年4月)

小孩體力腳程不錯,往內溝山攻頂(1999年4月)

由內溝山俯瞰翠湖(左),往內溝山小徑(右)(1999年4月)

祖孫同遊翠湖,老少咸宜(1999年11月)

在湖畔觀察水中生態(1999年11月)

當年翠湖的好山好水(1999年11月)

【本文曾刊載於2000-04-27/聯合/鄉情版===========================================================
Inspiration

  第一次聽到翠湖這個地方,是在1998年底,拜讀劉克襄老師介紹「內溝山步道」時知悉的。1999年春天,我便帶著家人興沖沖地去探訪。

  那幾年常帶著孩子到郊區爬山,兩隻「小犬」驚人的體力與毅力超乎我想像。有時想好好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周遭景致,或手持相機尋找取景好角度,卻因「小犬」牽羈不住,奔騰亂跳,一溜煙就逃離了大人們的「視野」,心情難免戰戰兢兢,整段腳程落後的人幾乎都是我。

  我們順著劉老師所述路線按圖索驥,大致也瞭解了當地的自然生態景觀,獲益不少,唯獨翠湖旁的煤礦廢墟,劉老師在文中並無太多著墨。我原本在出遊後即想寫這篇「遊記」,但因對神秘的煤礦遺跡感到好奇,因而在資料蒐集與考證上花了一些時間,直到2000年春始發表於《聯合報鄉情版》。

  當年的翠湖只有東湖內溝里與汐止金龍湖一帶的居民較常去,知名度並不高,仍是所謂的「秘境」。拙文刊登後,陸續有民間社團,如Taipei Walks《走讀臺灣 康樂研修》、兒童網站《科學小芽子》等透過報社徵詢原作同意引用,擬充當戶外活動背景資料。甚至數年後,我再訪翠湖,地方政府設立的解說牌,包括北港二坑遺址與翠湖生態的介紹,也摘錄了本文內容。爾後的荒野保護協會汐止翠湖聯絡處,更是投入不少心力,長期關注翠湖,透過定點觀察,詳實紀錄了它的自然人文生態,成為翠湖的最佳守護員,令我佩服與肯定。

  
其實,我已經很久沒去翠湖了,最近一次造訪是在20192月,但那趟行程卻讓我對翠湖又起了一些隱憂,一如文末最後一段心情寫照。

  可能是淤泥不斷堆積的緣故吧,湖面似乎更加縮小,水質也轉呈土黃色,不再那麼翠綠,整體感覺不若以往婉約秀麗;加上這裡已是台北近郊熱門的賞螢聖地,隨著金龍湖畔的大規模開發,聽說假日人潮頗多,因而也造就出浮濫的水泥工事,讓這兒不再像是山林裡的秘境了。

  心裡暗自失望,害怕一個美好的記憶可能破碎,只好張貼這篇舊文聊表對它的關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