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探索八堵歡樂行

儘管八堵不是大家眼中的觀光景點,然而若結合周遭的鐵道文物,也能讓我探索出這個車站的特色

  小時候常從台北搭火車到基隆玩,途中會經過好幾個由數字串聯起來的「堵」車站,印象最深的是「八堵」,因為「八堵到了,八肚么么」這句兒語,總是在這個時候被我們這群小鬼喧嚷開來;還好,下一站就是終點,一下基隆,二話不說,直接先到廟口填飽五藏廟(註:本文完稿於2002年,八堵基隆間則於2003年新設了三坑站)

  為了找回兒時「丟丟銅」的感覺,我刻意挑一班普通車前往。經過40分鐘站站停,12:54滑入八堵站第二月台。一下車,我就被這座弧形月台所吸引;原本冰冷的鐵軌與單調的月台,順勢間圓滑出另一種曲線美,可惜,忘了帶長焦距望遠鏡頭,不然,要拍出空間壓縮的視覺效果,八堵月台絕對是個最佳景點。

  在日人安倍明義所著的「台灣地名研究」中提到:「堵為土牆之義,土牆一丈謂之板,五板謂之堵」;往昔墾民為防禦土蕃入侵,利用基隆河谷地形設築土牆,依設堵次序,八堵即指第八道土牆所在地。晚近,則有一些文史工作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這裡的「堵」並非安倍所說的土牆,而是基隆河沿岸曲流處附近的地形;早年基隆河可自淡水行船上溯,行經汐止至八堵間,會經過好幾處S形曲流,因其旁的小山丘彷彿一道牆,先民便依序以「堵」來稱之。

  八堵站位於基隆市暖暖區的一個小里,由於它是縱貫線與宜蘭線鐵路的交會站,平均每隔十分鐘就有一班列車進站停靠,班車密度之高,連鄰近的港都大站也望塵莫及,而與基隆站併列為一等站(2008515日起八堵站已降為二等站)

  八堵站旁有個二二八罹難員工紀念碑,記載了這個悲情車站的不幸事件。對未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我來說,今天身處在五十五年前的殺戮現場,對照碑文所述,要不是看到車站對面還有幾座防空洞,否則,實難將人車熙攘的八堵站與悲情劃上等號。

  步出車站,走入地下道往站後前進,來到一處狹隘彎曲的巷弄,門牌寫著「金華街」。這裡曾經是台鐵員工宿舍區,有不少日式平房,古樸雅致,令我甚感驚豔;可惜有些老房子疏於管理,已傾塌頹廢,人去樓空。

  再續往河岸走去,來到八堵橋下方,這座狀似桂河大橋的鐵橋,是台鐵最後一座還在使用的花樑橋(下承式平行弦桁架樑橋)。2001年納莉風災,花樑橋與其旁原有的一座鋼樑橋,雙雙遭上游漂落的貨櫃撞擊而受損;花樑橋已修復通車,而歷次改建的橋台遺跡,也意外在災後重見天日(現役第五代八堵橋為下承式鋼拱橋,於2005年完工後,原花樑橋已拆除)

  接著要走訪台灣鐵路第一洞「獅球嶺隧道」。回八堵搭14:25電車往基隆,出站不久即進入竹仔嶺隧道(初名竹仔藔隧道);火車行駛的是第二代隧道,右側的第一代舊隧道則是日人為取代獅球嶺隧道而鑿的,目前已廢棄(第一代隧道於2004年填平後再於原地開挖出第三代隧道,2008年完工,目前列車已切換至第三代隧道行駛,第二代隧道停用)。到了基隆,在忠一路轉501路公車於「自強隧道」站下車,沿崇德路上坡行經一處涼亭後即可見獅球嶺隧道北口。原以為隧道所在地應該很荒蕪,卻沒想到它早已被水泥叢林逼退到一隅了。隧道南口另有劉銘傳親題「曠宇天開」字跡,但因是軍事重地而未開放(目前隧道正進行修復工程關閉中)

  對許多旅客來說,八堵恐怕不是終點站,要不是為轉乘宜蘭線火車而作短暫停留,對它總也是驚鴻一瞥。儘管八堵不是一般人所謂的觀光景點,然而這次的八堵行,結合了周遭鐵道文物,卻也讓我探索出這個車站的特色,或許,這就是每次鐵道旅行中一種屬於期待的樂趣吧!

八堵站內望遠二二八罹難員工紀念碑(1999年)

往基隆端望去,縱貫線北上列車經第三代八堵橋(花樑橋)後進入第二代竹仔嶺隧道,當年仍可看到不同年代的舊橋樑與舊隧道並列景觀(1999年)

第1(右)、2(左)月台間以前有三股軌道,最右第一股是宜蘭線逆行往台北方向,1054次台東往樹林柴聯式自強號(DMU)進站中(2002年)

最左第三股是宜蘭線順行往宜蘭、花蓮方向,1063次樹林往花蓮柴聯式自強號(DMU)離站中(2002年)

中間第二股則是更換火車頭調度用。此照係往台北端拍第1月台(左)是2034次羅東往樹林推拉式自強號(PP),當時宜蘭線電氣化只完工八堵至羅東段,故PP最遠到羅東;2A月台(右)是1063次樹林往花蓮柴聯式自強號(DMU),兩列車在八堵交會(2002年)

停靠2A月台的是413次樹林往蘇澳藍皮普通車(2002年)

停靠3A月台的是2533次基隆往松山電車(2002年)

「貨車移動機」專司站內貨車調度,「八堵」字樣表示它常駐此站(2002年)

八堵站後方金華街內的日式木造房舍,目前已拆毀(2002年)

該花樑橋為第三代八堵橋,建於1920年初期,是現今第五代八堵橋切換前縱貫線所走的橋(2002年)

通過花樑橋的是37次基隆往高雄莒光號,該橋已於2005年拆除(2002年)

獅球嶺隧道北口(2002年)

由北口內望,可見「洞中有洞,淨空不一」的景況,此乃當時量測技術不佳,兩端往內開挖至連接處時發生的窘境(2002年)

獅球嶺隧道已列為基隆市定古蹟(2002年)

獅球嶺隧道南口有「曠宇天開」題匾(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

由《1895年基隆附近之戰鬥圖》,窺見清代鐵路盤山越嶺路線(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前圖局部放大,綠線標示為清代鐵路位置(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由《1898年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可對照出清代鐵路(綠標)與日人新建縱貫線(藍標)的相對位置,兩線於今七堵站附近會合(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由《1979年基隆市街圖》,「基隆停車場」(第1代基隆站)約略在今基隆港西3與西4碼頭間,清代鐵路沿中山一路右轉安一路爬坡而行,再轉崇德路經獅球嶺隧道接七堵區八德路,過基隆河今大華橋抵台鐵七堵站(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八堵站外觀(以下均為2019年以後拍攝)


二二八罹難員工紀念碑

車站對面的防空洞

防空洞隱身於洗石子山壁間,外觀漆成草綠色

八堵站緊臨台5省道,站前腹地不大

站內有八堵礦坑老照片

由《1944年日治二萬五分之一地形圖》,可知八堵礦坑藉由輕便台車運煤橋(今八德橋)跨基隆河(藍色標示)通往八堵站(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售票大廳懸掛以前的八堵站外貌照

八堵站平日時刻表,自2007年七堵新站啟用後,原跨東西幹線的長途對號列車已大幅減少停靠八堵站

第1月台看起來又寬又長,其實八堵站於2003年為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有改建過

原本第1、2月台間有三股軌道,改建後只剩兩股,新的第1月台也往右側擴充了

第1月台邊有全台罕見的站內防空洞

第1月台為東部幹線逆行往台北方向,可停達15節編組列車

2A月台為東部幹線順行往宜蘭、花東方向

2A月台是642次樹林往台東莒光號,八堵過站不停。目前八堵已無莒光可搭往宜花東,反而是普悠瑪還有三班可到

2A月台圓滑的弧形曲線非常美

即將於2A月台進站的是1152次新竹往瑞芳區間車(EMU800)

同時於第1月台(右)進站的是4137次蘇澳往樹林區間車(EMU500),在八堵常可看到不同車型的區間電車交會

區間車是八堵站的主力車種

第1月台往樹林區間車先離站

不久,2A月台往瑞芳區間車也離站

第2月台只開放一側(2A)使用,另一側以欄杆封閉,「島式月台的結構、單側岸壁式月台的功能」,也是罕見

4172次樹林往蘇澳區間車(EMU800)自後方緩緩進站,站務員正引導坐輪椅的阿嬤到2A月台指定點候車

然後架妥渡板,協助推阿嬤上車

2A月台區間車離站,第1月台(右)進站的是1171次瑞芳往北湖區間車(EMU500)

能在月台看火車頻繁進出,小朋友很高興

第1月台偶爾還會出現宜蘭線載運水泥的貨車,可聽聽柴電機車震耳欲聾的怒吼聲

最驚豔的是,此刻有3列火車進站,除了第1月台(左)那列南下貨車外,還有2A月台(中間)422次樹林往台東普悠瑪與3B月台(右)已誤點的1158次苗栗往基隆區間車(EMU500)。由於八堵至南港間已三軌化,兩列北上班車(普悠瑪與區間車)才得以採「雙單線」運轉模式(亦即兩列車同向併列競速行駛)同時進站

普悠瑪準備離站,弧形的2A月台視角受限,列車長落實《指認呼喚》:「前部車門全關、後部車門全關更顯重要

八堵站有少數普悠瑪號會停靠

隨南迴線電氣化,目前這班422次普悠瑪終點已由台東延至新左營

停靠第1月台的是4719次菁桐往八堵區間車(DR1000)

部分平溪線列車會以八堵為起迄站

由2B月台朝七堵端望去,圖右站場原本甚寬,配置多股軌道,改建後已拆除,只留兩股當縱貫線的東西正線

第2、3月台間原本有一座號誌樓,並配置三股軌道,包含中間一股待避線,改建後只剩1股往台北端的縱貫線東正線

目前的第3月台為全新改建過,由3A月台往七堵端望去,在轉彎處可看出第3月台(右)比第2月台(左)墊高甚多

即將於3A月台進站的是2193次基隆往嘉義區間車(EMU800)

列車長「指認呼喚」

列車準點離站

從3A月台望宜蘭線上411次台東往樹林普悠瑪

從3A月台望宜蘭線上4720次八堵往菁桐區間車。它原本以4719次停靠第1月台後,會續往南駛至62快速道路下方的橫渡線,切換至宜蘭線東正線,再往北駛入2A月台編組成4720次載客

即將於3B月台進站的是112次潮州往基隆自強號(PP),該次車有停靠七堵站,但八堵過站不停

即將於3B月台進站的是2134次嘉義往基隆區間車(EMU800)

八堵橋正在進行除鏽補強工程,粉塵瀰漫

此角度可看出前方第三代竹仔嶺隧道由北口往南口地勢漸高,列車出隧道後須爬坡過第五代八堵橋進入路基已被墊高的八堵站(考量基隆河防洪水位)

2134次準備離站往基隆,列車過橋前須暫停施工

車頭進八堵橋

車尾進八堵橋

車尾出八堵橋

列車進竹仔嶺隧道

即將於3B月台出站的是1190次七堵往基隆區間車(EMU900),本班次是本型車編組行駛區間最短的

走出八堵站外,再經這座地下道步行到車站後方的金華街

大概只有鐵路局員工與金華街居民知道有這座地下道,完工於1984年,是早期前後站一帶居民往來的重要通道

金華街聚落雖顯得破敗,但有棵「樹神」在庇佑

多為台鐵公有地,以前為員工宿舍區

住在這裡的鐵路局員工,大多來自桃、竹、苗客家人,最多時曾達上百戶,形成一個小小客家庄

隨著七堵站地位取代了八堵站,多數居民已遷至七堵附近,目前僅剩零星住戶

基隆河對岸早年有八堵煤礦,這兒也曾是煤炭轉運站(礦埕)

所以至今仍遺留部分礦工寮殘影

如今聚落發展緩慢,導致人口外流嚴重

巷道歪斜交錯

像極了迷宮

頹圮殘破的老屋,早已人去樓空

多年前鐵路局陸續將宿舍收回,住戶已搬遷

徒留斑駁的大門

這是現今台鐵八堵站場在金華街唯一的後門

此地舊名「過車路」,乃因日本時代鐵路完工後,地處八堵站後方,無其他通道,居民出入都只能橫越鐵道,故名

戰後改名金豐庄、金華庄、金裕庄,都有個「金」字,此乃緣於清代劉銘傳修築鐵路時,發現七堵大華橋下的基隆河有沙金,引發採金潮,據說又以暖暖到八堵的基隆河段最多

此區域靠近基隆河,多年前遭逢象神與納莉颱風重創,許多房舍被沖毀。未來將由基隆市政府辦理都市更新,一改現貌

金華街外圍就是基隆河

對岸有自來水廠取水站

眼前是整修中的八堵橋

整修完工後的八堵橋(2021年)

八堵橋是八堵的重要地標

火車往基隆端前行,過八堵橋後便進入竹仔嶺隧道。北口有匾額「獅球新開」

列車行駛的是第三代隧道,其右可看見已廢棄的第二代隧道

列車駛往基隆,右邊為南榮路台5省道,可看到只有北上車道會經過基隆隧道(早年為南北雙向道),而南下車道則是拆除原基隆八堵間的宜蘭線鐵道拓建而成

老照片右邊是台5線上的基隆隧道,左邊雙軌則為當年的宜蘭線,專供基隆往返宜蘭線列車行走,故名;而縱貫線亦為雙軌,在更左邊(照片看不到),則專供縱貫線列車行走《基隆市志概述篇,1954年》

拆除宜蘭線玉田支線以便基隆市南榮路拓寬《台灣省議會公報第25卷第16期,1972年》

由《1974年基隆市街圖》,可看出玉田支線與宜蘭線的相對位置,玉田支線其實就是一條運煤專用「側線」,嚴格說來還稱不上是「支線」(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由《1953年基隆市街圖》,可知當年玉田支線已存在了。從此圖更清楚看清它自宜蘭線分歧的位置,起迄點全長僅300公尺。因南榮路拓寬會占用部分宜蘭線路基,玉田支線也就順勢拆掉了(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返回八堵站,繼續轉往基隆。3B月台進站的是1162次新竹往基隆區間車(EMU700)

車窗外的八堵月台

車廂內的旅客風情

一對小兄妹在火車上看風景,我似乎見到自己的童年身影

【本文曾刊載於《鐵道旅行》2002年第4期,人人出版公司】==============================================================
Inspiration 

八堵站舊貌《台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八堵曾經是鐵道迷的快樂天堂,要津地位鮮明。依《民國98年站勢調查報告》,該站平日每天停靠班次達212次,居二等站之冠,與特等站的台中215次相當,甚至比特等站的高雄154次還多(車站等級與停靠班次並無絕對關聯)。站內鐵軌錯綜複雜,印象中還有個號誌樓。由於宜蘭線於2000年起才陸續電氣化,比縱貫線晚,故早先有幾班跨東西幹線的長途列車(如29次台東經花蓮、台北往高雄莒光號),須在八堵站更換機車頭。我記得1999年剛買V8攝影機時,就帶著它去八堵車站拍過火車調頭的影片。那時攝影機用的是比較小的8mm錄影帶,後來都會轉存到那種有塑膠外殼的VHS大卡帶(當年錄影帶主流)。如今DVD早已取代VCR,那幾卷老卡帶不是發霉就是斷帶,還未及數位化就夭折了,很可惜。為了彌補心中遺憾,我手繪了一張火車調頭的插畫,當作這篇文章的引圖。

  文內有提到車站旁有個二二八罹難員工紀念碑。二二八話題直到1990年代末之前,都還是個不可碰觸的政治禁忌。二二八事件不是革命,也不是造反,而是民怨演變成的民變。八堵站事件中,車站員工包括站長與三位副站長,總計傷亡或失蹤者多達18人,八堵遂成為史上最悲情的車站,相關內容詳見《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網站。

  這篇舊作原本刊登在2002年《鐵道旅行》,一本以鐵道趣味為主軸的「大眾化」雜誌。當年考慮篇幅有限、刊物屬性及一般讀者的接受度,遂割愛許多可能是只有鐵道迷或文史關注者較有興趣的素材。這次收錄在自己的部落格,我透過新增照片,輔以圖說方式添了一些資料,包括列車的車種車次、八堵站場與週邊設施的景觀變遷、清代到日治時期的鐵道地圖、金華街聚落的前世今身、玉田支線的遺跡脈絡……當然,這幾年有許多文史工作者對鄉土研究更加深化,對舊史料提出不同新見解,例如晚近有人對八堵地名的由來提出質疑,這或許需要更多時間去考證,已非我能力所及。總之,我想藉由鐵道層面的解說與人文歷史的探究,來豐富原文內容,擴展多元視野而不只是貧瘠的鐵道旅遊。

  八堵站是台鐵縱貫線與宜蘭線的分歧點,地位重要。有趣的是基隆八堵間曾經有四軌並列的年代,這可追溯到鐵道部於1914年完成的「基隆八堵間雙軌化(舊縱貫線)」與1923年完成的「基隆八堵間雙軌改良線(新縱貫線)」兩大工事。日人會另闢改良線,除了是想解決舊線坡度過大的問題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彼時宜蘭線已分段通車(1924年全線貫通),其中北段八堵至瑞芳間(時稱「瑞芳線」)更早於1919年完工,隔年再延伸到猴硐站。在當時,瑞芳一帶礦業發達,包括四腳亭、金瓜石、猴硐,多得自基隆港輸出,是以「瑞芳線」開通後,沿線居民、產業已與基隆形成緊密生活圈,因而也開闢了瑞芳往返基隆的班車,這使得原本舊縱貫線出現容量不足情況。俟新線於1923年完工後,舊線便留供基隆往返宜蘭線列車行駛(日人將此舊線改稱「宜蘭線」),直到1993年為了拓寬南榮路而將舊線拆除,之後基隆往返宜蘭線的列車均切換到縱貫線行駛。

  我並沒搭過基隆八堵間的「宜蘭線」,但卻目堵過單節柴油車(DR)行駛其間,不急不徐,來回穿梭,孤單地在扮演接駁角色(車次帶A或B)。最後我就張貼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供有心人來緬懷了。

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一)

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二)

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三)

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四)

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