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七堵知性之旅,觀賞壺穴地形

青山綠水間,瑪陵坑溪的壺穴景觀,隱喻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而船型橋墩的迷你小橋,與其旁的國道圓拱巨橋緊緊相依,更是展露人類智慧的結晶。

  位於基隆市七堵區的瑪陵坑溪,是親子知性旅遊的好去處。這條景致怡人的小溪,與鄰近友蚋溪同屬基隆河支流。瑪陵坑溪靠近大埔翠谷橋一帶,可見特殊壺穴地形;壺穴的形成主要是受河流攜帶砂石,長期對河床進行渦蝕作用後,淘出圓形的岩穴,又稱「石臉桶」。

  翠谷橋上方是國道3號大跨距拱橋,下方則有一座日本時代留存至今的石砌過水小橋,橋寬雖僅容行人通行,但橋墩全由當地砂岩石塊平砌而成,外表古樸。由於壺穴所在地具多雨、急流等特性,故橋墩在迎向上游側,有彷如船頭的削尖造型,藉此減緩水流衝擊所產生的阻力,以保障橋樑壽命。

  過水小橋下方另有一石砌水道,名為「五堵圳」,於此引瑪陵坑溪水往山下流去,灌溉昔日北五堵一帶的農田。

  青山綠水間,瑪陵坑溪的壺穴景觀,隱喻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而船型橋墩的迷你小橋,與其旁的國道圓拱巨橋緊緊相依,更是展露人類智慧的結晶。走一趟瑪陵,不但可體驗先民匠心獨運之妙,也可看到現今營造工程之美。

  從台北市出發,可走國道1號往基隆方向,於「大華系統交流道」接台62快速公路往萬里前行,過大埔隧道不久得靠右,在「七堵一」匝道下,再行約一公里遇丁字路口紅綠燈,右轉往大埔(大華二路),循瑪陵國小指標,再遇丁字路口,右轉往「遊客中心」方向,沿「瑪七產業道路(大華三路)」入山即達瑪陵坑。

  無車族可先搭火車至七堵,出站後沿自治街走到七堵郵局前,再轉搭基隆市公車701路瑪陵線,於「翠谷橋」或終點「瑪陵」下車,惟60-90分才一班,較不方便。若要前往「富民親水公園」,可於「瑪陵」站下車後再步行5分鐘即達,或搭701部份延駛到更上方「苓蘭休閒農場」的班次,在「大華三路100(親水公園)」下。

瑪陵坑溪是親子知性旅遊的好去處(2000年)

石砌過水小橋,2000年第一次去尚無橋欄(右),隔年再訪已設橋欄(左)

瑪陵坑溪高低落差形成的小瀑布(2001年)

完工不久的國道3號大跨距拱橋(2001年)

外表古樸的石砌過水小橋(以下若未特別註明,均為2012年後所拍攝)

橋寬僅容行人通行

船型橋墩

橋下的瑪陵坑溪與壺穴

溪旁另有一石砌水道,名為「五堵圳」

不同時期的「翠谷橋」公車站牌(左為2012年,右為2021年)

特殊的壺穴地形

壺穴景觀,隱喻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壺穴裡的落葉與石子

從小橋遠望石獅山

國道3號瑪陵橋跨越大華三路上的翠谷橋

瑪陵橋橫貫於兩山之間,猶如一道長虹,氣勢雄偉

瑪陵橋下方之工程紀念牌

大埔保甲路旁的土地公廟

翠谷橋未開通前,大埔聚落居民皆從保甲路進出

保甲路周邊屬舊聚落,早年派出所設於此,翠谷橋通車後,派出所遷至大華三路上,舊派出所今已荒蕪

舊派出所大門上方的警察局logo仍依稀可見

位於瑪西長潭的焦炭窯,現場有簡介看版

荒廢多年後,在社區居民合力修復下,終於讓它重見天日

窯體建材來自附近山頭,以所謂的「馬尾石」工法切割堆砌而成

上方進料口兼俱排煙功能

拱門構造的出料口

共計24個窯洞

昔日的冷卻池,剛出窯的焦炭須以冷卻池的水來降溫

植物在窯體縫隙中冒出了生命力

窯外有復刻版的人力輕便車

鐵軌懸空的設計,讓人力輕便車更具真實感

鯉魚潭亭旁有復刻版的運煤車

運煤車上刻意堆滿了煤炭,可聞到淡淡煤味

支撐礦坑結構的「牛條」係取自蘇利颱風過後的樹木殘枝。早年「牛條」多以相思樹為材料,因為牛條崩塌前會發出吱吱聲,表示要趕緊逃命。礦工流傳一句俗諺:「若聽到牛條在哭,就要卡緊走」

瑪陵坑溪有塊貌似鯉魚的巨石,難怪此地名為鯉魚坑

瑪陵坑溪旁的櫻花步道

自然生態豐富,可看到台灣特有種「白痣珈蟌」;豔綠跟深藍的外表,讓牠有「青肌琉璃豆娘」的雅號

大華三路沿線的涼亭都深具「中華美學」

遊客服務中心前方有盤根錯節的老樹

橫跨瑪陵坑溪的台車運煤橋是「福海煤礦」遺跡

瑪陵坑輕便鐵道簡介

路旁的磚造農舍和早期標語

殘存的紅磚厝

年代久遠的紅磚牆,牆外曾經有運煤台車道

今已少見的生活標語

1993年設立的基督長老教會「瑪陵莊」育樂中心,為基隆安樂教會的靈修營地,名稱轉引自「馬陵庄」古名

瑪西里民活動中心旁,幾年前擺了這台煤礦車,即為「日德煤礦」步道入口處

步道入口處近年已化身為「史蒂芬妮甜心屋」

不同時期的「瑪陵」公車站牌(左為2012年,右為2021年)

現今站牌設有電子行車資訊

基隆市公車701路瑪陵線

富民橋下的親水公園,有奇石、淺灘與深潭,是夏天戲水的好地方

701公車亦可抵富民橋親水公園,但一天僅5班

富民橋親水公園簡介看版

親水公園步道平坦易行

溪畔有野薑花

近年來護溪有成水質清澈見底,魚群甚多

可看到台灣特有種「台灣縱紋鱲」(俗稱台灣馬口魚)

非常貪食的「粗首鱲」(俗稱溪哥仔)

「台灣石𩼧」(俗稱石斑)也很多

親水公園內有一條適合四、五月油桐花盛開時前來的步道

親水公園上游處有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瑪陵坑溪幽林秘境

捲起褲管「潦」下去,魚群馬上來

體驗被「台灣石𩼧」親吻的感覺

離開親水公園續往北走,會經過外表斑駁的「福民橋」

橋旁巨石間有小水澗,豐水期會形成小瀑布

續行來到了「苓蘭休閒農場」,也是701公車延駛線終點站

「苓蘭休閒農場」可提供用餐

農場外有一片荷花池

以生態工法施作,除了荷花外也有水生植物

隱藏於樹叢間的瑪東劉宅石頭厝

右邊另有磚造建物,其上有露台

前方立面,屋牆石紋甚美

孤立在山谷間,遠離了道路

牆縫中鑿有槍孔(紅圈處),具銃櫃槍樓防衛功能

磚造拱廊建築

人去樓空,蜘蛛霸占

石頭厝正面全景,前方有一空埕


【本文曾刊載於2002-06-07/中國時報/旅遊周報】===========================================================

Inspiration

  瑪陵這地名,據日人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的說法,認為與凱達格蘭平埔族的Kimari 社有關。其中Ki為凱達格蘭族地名之前冠詞,而mari音近「marlin」,係指平埔族傳統習俗中安葬往生者之「祖靈地」,漢人則以「瑪陵」為譯音。另在1880年刻繪的《清光緒輿圖並說淡水縣分圖》中,就已有標記「馬陵庄」這個地名了。

  瑪陵坑溪與一山之隔的友蚋溪皆屬基隆河支流,源頭深隱於五指山區,也都是昔日基隆地區盛產煤礦的小聚落。由於早年交通不便,基隆河阻絕了它們的發展,煤礦產業式微後,並沒有太多文明建設侵入,才使得兩地的青山綠水得以不受污染。近年來,基隆市政府發展農業生態旅遊,清澈的溪水加上周遭翠綠的山林景致,常吸引遊客到此戲水、遊憩。

  與20年前筆者撰寫這篇文章相較,瑪陵知名度已提升不少,更多在地小景點也陸續被挖掘出來,最經典的就屬瑪西的「焦炭窯」。此窯建於1950年代,是古早人家作為燃料用途不可或缺的生活設施。窯體建材來自附近山頭,特別選取前粗後細的長方石,以所謂的「馬尾石」工法(簡介看版寫「麻尾石」,疑似訛誤),將石塊尾端 (即「馬尾」之意採人工切割後(取尾端切割較不費力),再層層堆砌出來。據悉以此法造出的窯體具有防震與排水功能,加以石塊縫隙也給了動植物窩藏生存的空間,極富生態思維。正因為如此,焦炭窯在荒廢多年後,早已被上頭的蔓草荒藤所掩蓋,20年前我從它身邊經過也全然未察。後來是在社區居民合力修復下,終於讓它重見天日。

  昔日的瑪陵除了炭窯外,也有礦坑(今多已埋沒),而相思樹則是燃燒木炭最好的炭薪材,也是輕便車鐵軌枕木與礦坑支撐架的主要用料,這倒合理解釋了瑪陵山區為何有許多相思樹的原因了。

  瑪東劉宅石頭厝則是一般旅遊網站不會介紹的景點,它比較像文化資產,因地處荒野,偏離了瑪陵最熱鬧的大埔聚落,孤立於山谷一隅,對歷史建物有興趣的人,或可一探究竟。位置在台62快速公路高架橋下方,由大同街上瑪東橋旁的小路進入即達。

  另距過水橋下游約一百公尺處,原另有一座六十餘年歷史,名為「鴛鴦橋」的老拱橋,亦有船型橋墩構造橋面除供居民通行外,亦鋪設運煤台車道,是早年大埔一帶極重要的交通孔道。可惜這座造型典雅的石砌拱橋,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損毀,已拆除重建,其身影只能透過老照片來回味了

  悠遊瑪陵可結合鄰近的友蚋,形成一「O」形環狀路線,建議可由瑪陵進、友蚋出,上午遊憩重點放在瑪陵坑溪沿線,且大華三路也有可用餐之店(多須事前預約),如「尚農尋味山房」、「Stephanie's Amoureux Maison史蒂芬妮甜心屋」,或更上頭的「苓蘭生態農園」;下午則續走大華三路往山上走,可在「瑪陵」公車站牌轉進一旁的「瑪支農路」,再轉接「瑪友農路(華新二路)」,循「友蚋」指標下山,走至三叉路口過「新興橋」後左轉續行,即進入鹿寮一帶的友蚋溪谷(友蚋景點請點閱《友蚋小火車の物語》一文)。這條產業道路有點窄,岔路也多
但車輛稀少,林蔭夾道,偶還可見老鷹在天際盤旋,適合開車族或單車族一日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