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出磺坑被遺落的一角

出磺坑,台灣石油發源地,早在200多年前被先民發現,以為那漂浮在溪中的黃色油花是硫磺,而稱此地為「硫磺窟」;之後因引發利益糾紛而驚動官府

  對出磺坑的記憶,是從那條地軌纜車開始的。

  這印象發生在40多年前,唸大學的我,玩心重,跟著一夥人搭客運到大湖採草莓。車子走在6號省道上,經過幾座隧道後,在鋼索吊橋旁停了下來,幾個年齡與我相仿的年輕人揹著笨重包囊下車,原來啊,他們是要去下方的溪畔露營。

  此地溪石羅佈,兩岸岩壁夾峙,陡峭如削,頗有幾份原始風味。路邊那面站牌叫「出礦坑」,那時還很天真地認為這站名應該改叫「粗獷坑」。

  車子繼續搖晃,走沒多久,遠方山坳處忽然出現好幾根大煙囪,從容地排放裊裊白煙,與天空雲霧化為一體。我隔著車窗眺望,除了鱗次櫛比的房舍外,竟乍見翠綠山坡上有一道幾近垂直的印痕,像是被「巨人」用除草機割出來的;定神細瞧,才發現那兒蟠伏了一條鐵軌,上頭似乎有個「不明物」在移動,彷彿是「登天手扶梯」,從山腳緩升,慢慢往山頂爬,然後以極其神秘的姿態消失在我的視野。

  這景觀實在獨特,當下覺得有點像早年的金瓜石。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中油礦場,名「出磺坑」,裡頭藏了好幾口油井。

  出磺坑,台灣石油發源地,早在200多年前被先民發現,以為那漂浮在溪中的黃色油花是硫磺,而稱此地為「硫磺窟」(或稱「磺油窟」);之後有莠民圈地私挖,賣給住戶點燈,卻引發利益糾紛而驚動官府。幾年後,清廷大力整頓,將開採權收歸官辦,聘請美國技師協助開採,並改名「出磺坑」,卻因思維保守,成效不彰。

  直到日本統治台灣,引進現代化設備,積極探鑽,產量大增。二戰後國民政府接管,持續探索油源,只不過,淺層原油幾近枯竭,油井越鑽越深,深層原油卻多已氣化。現在主人是台灣中油,這個號稱全世界尚在運轉的最老油田,目前實際上是以生產天然氣為主。

  這段史料很傳奇,但皓首也難窮經,百聞不如一見,多年來我跑了幾趟出磺坑,嘗試從今日的時空環境去體驗早年的歷史場景。奈何,青山依舊在,繁華已成烟,每次走訪多半只能睹物憑弔。

  有一回,沿著已停駛的纜車軌道往上爬,想一探當年那個「不明物」去向。氣喘吁吁爬到終點後,上頭一片寂寥,只剩紀念碑、纜車機房與早已「斷氣」的33號油井,孤伶伶守護在那兒。原本打算再往山裡走,探尋傳說中的南寮宿舍群,但路徑已荒,無功而返。

  出磺坑鑿井始於海拔較低的北寮,也就是目前房舍最集中的油礦陳列館周遭,之後再往地勢較高的南寮山區擴展,地軌纜車便是當年為聯繫南北寮交通而鋪設。

  纜車運轉得靠鋼索捲動,操作員駐守在上方南寮這頭的機房,當山下北寮有人以電話通知要搭乘,便將纜車沿著斜坡往下放,中途會經過好幾個辦公部門,若剛好有人要上下,也可向機房揮手示意,操作員以望遠鏡監控停車,看似有點克難,卻不曾出過什麼大差錯。

  遊客眼中的出磺坑多僅止於北寮,近幾年修復完成的七棟歷史建築便位於此。至於南寮,日治年代的全盛時期,地面除了有地軌纜車、手押台車外,空中還有五條流籠串連各井場,雖只是彈丸之地,卻也有事務所、宿舍群等生活設施。

  2021年初,一股強烈寒流過境,我們從泰安溫泉泡完湯後北返,臨時起意拐進出磺坑。這回是驅車沿著迂迴山路往南寮走,中途岔路不少,但只稍盯著「往纜車站」路標便不慮迷路。

  將車停在一處丁字路口後,安步徐行。這條窄仄小徑昔時為台車道,一路從纜車站那頭過來,貫穿南寮聚落。約莫五分鐘,便聽到狗群狂吠,轉個彎,果真撞見幾間殘破房舍,腦海隨即浮現曾在文獻中看到的一張南寮聚落老照片,依此角度研判,其中一間可能是以前的雜貨店。

  前方路已坍,由此折返再從另一岔路往上走,出現一小塊腹地,上頭有一間公共澡堂與三間日式宿舍,皆已人去樓空,但外觀保存尚佳。周遭芒草叢生,隨風搖曳,添增荒蕪。

  比起山下的北寮,南寮開發的晚,卻沒落的早。晚近有文史團體透過文獻爬梳、實地踏查與耆老訪談,試圖將南寮消逝的影像給拼湊出來,其中《出磺坑老油人的故事.施婉慧》便有幾段生動的敘述,略云如下:

  公共澡堂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男女隔間,由每一家輪流值班燒熱水。因為是用石油公司的天然瓦斯,所以任何時間來都有熱水洗…
  公司每個月會在單身宿舍區的廣場放電影,通常都是山下的北寮先放,放完後再用纜車將鐵盒裝的膠卷送上來…
  週末傍晚,也會有賣膏藥的小販上來,每當聽到鏘、鏘、鏘的敲鑼聲,大家都會跑去廣場看熱鬧…
  單身宿舍會有公司派人料理三餐。國政時期改為出差員工招待所,有公共澡堂、福利社、理髮廳、圖書室、俱樂部,俱樂部裡還有撞球檯…

  對照老油人的口述歷史,環顧眼前殘留的房舍,不免心生感懷,也有所悵然。

  山林裏朔風野大,冷冽刺骨,逼得我們不敢久留。離去時,雲霧氤氳,漫起一片蕭索,咻咻風聲迴盪耳際,似乎向我吶喊著:「留步啊、留步…」,在出磺坑被遺落的一角。

40多年前在客運車上拍下的出磺坑一瞥

早年行駛於台6線出磺坑路段的新竹客運《桃竹苗汽車旅遊手冊,戶外生活出版》

新竹客運有兩條路線會經過出磺坑,分別是「苗栗–大湖」與「苗栗–獅潭」,路線與班次均較早年縮減許多,前者原本可抵卓蘭,後者經三灣抵珊珠湖,唯一不變的是,出磺坑的站牌名始終都叫「出礦坑」

日治年代積極探鑽出磺坑油礦,產量大增《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15卷1932》

日治古地圖標示「出礦坑」生產石油《新竹州大觀,1935》

日治年代出磺坑聯外交通全賴苗栗到南湖段的台車,後期經營者為「台灣軌道株式會社」,即今新竹客運前身《台灣鐵道路線圖,1938》

出磺坑舊吊橋建於昭和2年(1927)《國家文化記憶庫》

現今所見的出磺坑吊橋於1957年翻修而成

吊橋南端隧道,此處石英砂岩地質露出,因而有「白石下」的小地名

車道曲線很曼妙

由吊橋遠望國光橋,左側台6線原本有數座小隧道,今已由明隧道所取代

出磺坑第一口油井位置約略就在眼前的後龍溪畔

出磺坑舊名「硫磺窟」,但這兒不產硫磺

出磺坑的歷史

早期的「抽油桿式採油機」,外貌如大型天平

台灣油礦陳列館

館內陳列的井架模型由出磺坑木工洪友朋先生製作,他早年便是負責井架的搭建工程

館內陳示1952年美籍人士搭乘地軌纜車參觀出磺坑的老照片

鑽井工作石雕像

自1960年代初起,出磺坑的行政辦公與宿舍區多集中在北寮,照片上方白色建物是「北寮舊辦公室」,建於大正13年(1924)

地軌纜車北寮起點

當年為聯繫南北寮交通而鋪設

鐵軌中間設有支撐纜索用的滾輪

越往高處坡度越大

停駛多年後的軌道隱蔽在林蔭裡

在鐵道迷眼中,地軌纜車仍深具魅力

1960年代仍在運轉中的地軌纜車老照片《國家文化記憶庫》

舊醫務所,約興建於明治40年(1907)

以此角度觀察「舊醫務所」,除了牆基以清水磚砌築外,還有編竹夾泥牆

2號檔案倉庫

依地形設計,倉庫2樓須自後方坡崁通道進入

由纜車斜坡道遠眺,下方黃色屋頂為大禮堂

3號檔案倉庫

1號檔案倉庫原本為重機具維修庫,興建於1960年,為方便機具運送維修,鋪設軌道與旋轉盤,其旁斜坡為地軌纜車道

鑽油井平台(左),附近海拔385公尺(右)

地軌纜車最上方終點為紀念碑廣場,幾許荒涼

地軌纜車捲揚機房

機房內的捲揚機

地軌纜車控制室(司機房)

昔日纜車自山上的南寮控制室往山下的北寮溜放《國家文化記憶庫》

工殤紀念碑(左),上方有33號井,海拔391.67公尺(右)

出磺坑33號井抽油機

被遺棄在一角的採油機具已鏽蝕斑斑

運送器材的平板小台車

由高處遠眺後龍溪,遠方山群矗立的是輸電鐵塔而不是鑽油井架

昔日的地軌纜車可中途停車載客

出礦坑生活文化館,原本為舊食堂,建物結構最初係以鑽井工程回收之鐵管為主,但日後修繕時已改用鋼管構架

北寮辦公區處處有不出油的油管龍頭

5號宿舍

最近整修完工的16號宿舍

左邊白色建物為6號處長宿舍

早年由北寮前往南寮除了搭纜車外,也可走山林間的石階步道(左),1969年闢建中油專用道路後(右),石階步道已轉型為古油井步道

位於開礦社區岔路口的法雲寺古道

已於2007年停工的二氧化碳脫除廠

開礦社區聚落

極具在地特色的油管造型路標

位於中油專用道路旁的天然氣輸儲設施,兩個圓筒是加熱器

紅黃塗裝的是俗稱「聖誕樹」(外形特徵)的井口開關控制閥

前往南寮可循後方那面「纜車站」路標

小徑路旁的刺茄結果累累

南寮早期聚落,中間為手押台車道《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15卷1932》

南寮僅存的公共澡堂,日治年代遺留至今

「13號宿舍」原有8戶,如今僅存3戶半

三連幢木造宿舍,係中油於1962年原地重建

內外格局均仿日本宿舍型式

目前已破舊頹圮,亟待重生

人去樓空,應該有許多光陰的故事

最靠裡頭這棟屋況最好,屋頂上的電線礙子還在

開礦187號,是最晚遷出的一戶

環顧眼前殘留的房舍,不免心生感懷

出磺坑被遺落的一角



【本文曾刊載於2023-04-13/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Inspiration

   出磺坑曾經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油礦產業聚落,深具文化資產價值。苗栗縣政府早在20081023日便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但文化資產保存談何容易,包括歷史建物的修復活化(硬體)與史料檔案的蒐集建構(軟體),都需要龐大資金,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大負擔。直到2019年初,透過中央文化部的「再造歷史現場」專案,執行《苗栗出磺坑礦業歷史現場活化發展計畫》(期程2019/02/01 ~ 2020/12/31,總經費 1.58億元)與《苗栗出磺坑油礦歷史現場再現計畫》(2021/09/01 ~ 2022/12/310.93億元),始挹注較為可觀的經費後,晚近幾年也慢慢看見亮眼成果。

  在上述計畫中,有五棟歷史建築於2022630日修復落成,包括「北寮舊辦公室」、「舊重機具維修庫」、「四號宿舍」、「六號宿舍」與「八號宿舍」。事實上,台灣中油公司在更早的2014年已自行編列預算,進行「北寮舊醫務所」及「十六號宿舍」二棟歷史建築的修復(2016年開工),並於2021年先行完工;惟這七棟建築均座落在北寮。至於本文所提位於南寮的公共澡堂與三間日式宿舍(十三號宿舍),亦已列入第二期「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刻正修護中。

  隨著蘊藏百年的文化資產漸受重視,這幾年已有數支紀錄片誕生,我們可透過影像瞭解出磺坑石油聚落的興衰史,很值得好好欣賞。包括:

出磺坑油人傳奇(2010年,苗栗縣政府)
再聚出磺坑-出磺坑歷史建築修復工程紀錄片(2019年,中油)
逆時光尋油人(2020年,台視)
出磺坑油人建築再現風華(2022年,中油)

   其中《出磺坑油人傳奇》有一段是訪談資深老油人張立添先生,他的油人故事很令人動容。張爺爺出生於日本時代大正10(1921),最初是在嘉義凍仔腳油礦場當鑽井工,其間遇到太平洋戰爭,不但身陷砲火恫嚇,也讓他的婚姻遭逢困境,1943年到女方家訂完親後,當天返家便接到了徵召令,等著被調去南洋入伍,自此不得不與愛妻闊別六年。那時船從高雄港出航,許多人在港口送別,多年後高雄港遂成了張爺爺不堪回首的傷心地,每憶此往事,他總是老淚縱橫。戰後返台,輾轉來到了出磺坑,一家人便居住在南寮,繼續他的油人職涯。但隨著礦場轉型,人力需求減少,鄰居陸續遷走,最後只剩張家一戶,就這樣又住了近20年才搬離。本文造訪的老宿舍(開礦村187),便是張爺爺在南寮的落腳地。

   早年出磺坑礦區的輸送運具有三種,包括台車軌道(手押台車)、地軌纜車(伏地索道)和空中纜車(架空索道)。依文獻記載,台車軌道軌重每公尺12磅,軌距495.3mm,總長4340公尺,1928年及1929年再分別增設269公尺與850公尺。地軌纜車軌道規格同手押台車,總長約500公尺,由北寮起點的海拔203公尺,往上攀升至385公尺,其坡度隨海拔提升逐漸加大,由最初起點的12度,經井架展示區約18-21度,到軌道終點可達約35度。架空索道共5條,總長400公尺,主索由上下兩條並列直徑1吋的鋼索構成。

   至於日本時代出磺坑的軌道與索道分佈位置,可從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兩張地圖窺知,一張是《日治時期出磺坑的交通網絡圖》,此圖係改繪自《出磺坑鑛山圖,1935年》;另一張是《日治時期出磺坑石油開採圖,約1906年》。隨著1969年中油專用卡車道路完成,往昔這些運輸設施陸續遭到拆除,走進歷史,至今僅留下地軌纜車遺跡。這幾年,出磺坑文化景觀受到重視,各界也期盼地軌纜車能修復行駛,再創觀光亮點。

   對了,出磺坑這個地名為何又叫「出礦坑」?經查文獻記載是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時,在苗栗成立煤油局,將硫磺窟改名「出磺坑」。可是當時有許多人將「磺」這個字誤看成「礦」,於是「錯把馮京當馬涼」,而有「出礦坑」的口誤,乃至日本時代這兩種地名也都混著用,當今新竹客運站牌則仍沿用「出礦坑」。不過換個角度想,不管是硫磺、原油還是天然氣,它們都算是「礦產」,所以稱出「礦」坑好像也不會太離譜。何況以前這裡的行政區劃分就是「出礦」與「開礦」兩個村,也都有個「礦」,後來因人口外流遂將兩村合併為今天的「開礦村」。是否要正名,吾人實不敢隨意僭越,只是想把我心中的疑點與所知緣由在此順筆補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