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侯硐黑鄉走一回,瑞三風采盡成灰(1990年代末期)

曾經搭宜蘭線火車的朋友,是否對「瑞三業」那座黑色大廠房印象特別深刻?侯硐,這個因採煤起家的小山城,當年盛況早已消聲匿跡,如今憑弔舊景物,也不禁教人一陣噓唏。

侯硐?猴洞!

  第一次搭火車路過侯硐大約是在唸小學的1970年前後,當年宜蘭線還是單軌,侯硐是一處相當重要的待避交會站,每班車都有停靠,算是大站。有時列車停留比較久,旅客就會打開車窗透透氣,因為抵侯硐站前須經過數個連續隧道,隨車服務小姐會廣播提醒大家將車窗拉下,現在多是空調密閉車廂,這項服務已成絕響。

  那時對這個車站的印象,除了站旁的瑞三煤礦籠罩在一片陰沉灰暗的氛圍外,最覺得有趣的還是服務小姐播報的站名,用台語講是「猴洞仔」。

  侯硐,是台北縣瑞芳鎮境內的一個煤鄉聚落,舊名「猴硐」,傳說是因該里第七鄰劉厝後山,昔日曾有許多台灣獮猴在鄰近山洞棲息,故名;若據此,則猴「硐」似應寫成猴「洞」(依1904年《臺灣堡圖》確實稱「猴洞),但早期採煤維生的居民,最忌礦坑湧水不斷,因不喜歡洞裡有水,為討個吉祥,就將「洞」改為「硐」字,只是「硐」正確應唸「同」的音,而非如大家常唸的「洞」音,光復後的1962年又將「猴」改成「侯」,地名演變至今,已難由字面洞察其原義了(2005年台北縣政府核准改回「猴硐」,惟台鐵遲至2013年始正式更名)

1970年代仍在運作的「瑞三鑛業」《瑞三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介,1978》

早年侯硐站每班車都有停靠(節錄自1977年宜蘭線列車時刻表)

1990年代起,對號列車僅少數莒光號停靠

依《1904年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標示,最早稱「猴洞」(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依《1921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標示,已改名為「猴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依《1964年台北縣地圖》標示,再改名為「侯硐」(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目前最新的2023年 Google Maps,已改回「猴硐」

侯硐火車站,MTV的最愛

  侯硐火車站可以說是進出這個小山城的重要門戶,整個車站設計相當別緻,一樓沒大門,旅客搭車得由站外樓梯直接上二樓買票、剪票,再由站房內下月台候車。由於宜蘭線侯硐雙溪間坡度較大(平均千分之十六),常需在列車尾端加掛機車頭來推一把(補機),該站早年便曾經是補機調度基地,再加上昔日是瑞三煤礦轉運站、平溪支線發車站,因此站場腹地不小,鐵軌錯綜複雜。

  車站南端還有個原跑平溪線藍色柴油車的車庫,但自從被冷氣柴油車取代後,改以七堵調車場為進駐站,該車庫也隨著宜蘭線電氣化,目前已成為電力維修車的棲身之所。車庫旁的那座水塔,則是以前給蒸汽火車補充活力的泉源。

  隨著當地人口外流,侯硐站已由二等站降為三等站,平日客源很少。冷冷的孤寂,淡淡的蕭索,那種屬於鄉愁離別的情境,也就成了許多電影和MTV最愛的場景,像是幾年前流行一時的台語歌曲「車站」,就是在這裡取景的。

侯硐車站乘車動線相當別緻

侯硐站早年是瑞三煤礦轉運站腹地不小,北端遠方的山洞為示德隧道(右)

火車快飛成了這座寂靜山城最喧囂的聲音

柴電機關車牽引莒光號通過(右),依舊吵不醒慵懶的狗(左)

為配合宜蘭線雙軌化,舊隧道淨空不足,侯硐站北端新闢「示德隧道」(1985年通車),其旁為殘存的舊線遺跡

侯硐站場鐵軌錯綜複雜

下雨天的侯硐車站多了些鄉愁離別的情境

平溪線分歧點在三貂嶺,但因腹地小,昔日以侯硐為發車站(1977年時刻表)

1980年代的侯硐機車庫,停放平溪線DR2100~2400型柴油車(許乃懿攝)

現今在車站南端仍可看到一些早年的鐵道設施,照片左邊是平溪線柴油車的車庫,右邊是台鐵侯硐機務分駐所(已裁撤),旁邊還屹立了一座蒸汽火車的加水塔與煤台(攝於2013年)

從光復里的半山腰聚落(當地鄉親稱「車頭頂」)眺望猴硐車站(攝於2019年)

猴硐站原本跨站到車頭頂聚落的天橋已於2013年改建成貓造型(攝於2019年)

猴硐位居基隆河谷,常下雨(攝於2019年)

冒雨逛猴硐,較能體驗當地的日常氣候(攝於2019年)

當今火車站內也融入不少「貓」的元素(攝於2019年)

最大的地主---瑞三鑛業

  由於侯硐位處山谷,月台右側是依山而建的房舍,平時見不到什麼人,顯得相當安詳寧靜;不過,在50到60年代,這兒可是北台灣頗具規模的煤鄉,蘊藏量達3600萬公噸,煤質冠蓋全省,是煤業鉅子李建興的發跡地。車站旁那幢引人注目的黑色整煤廠,寫著「瑞三業」四個字,正是昔日瑞三煤礦的遺跡。

  侯硐地區的煤礦,最初是由日人於1904年(明治37)取得採礦權後陸續開挖。1934年(昭和9年)瑞三業公司成立,承包當時「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原本的瑞芳三坑。期間「基隆炭礦」與「瑞三鑛業」相繼投下巨資購置先進設備,諸如侯硐火車站旁規模甚大的選炭機與儲煤場,並鋪設鐵軌與宜蘭線連接。

  目前瑞三在侯硐礦區的遺址有三處,包括今搭火車靠右窗仍可見的「瑞三本鑛(本坑)」,以及隔著基隆河與本坑遙遙相對的「猴硐坑」與「復興坑」。本坑於1940年開坑,工作面極廣,斜坑底層離坑口最遠可達4公里;而猴硐坑於1935年開坑,屬離地表坑口較深的「下層」炭層,開採風險亦高。復興坑則是於1964年重新開坑,最早於1914年以久年二坑東一坑」之名開採,惟數度封坑停採。由於猴硐、復興兩坑與整煤廠間被基隆河阻隔,因此還建有一座專供煤車行駛的運煤拱橋,造型典雅,是侯硐最耀眼的地標。 

黑色整煤廠(1922年竣工)是侯硐車站旁的顯著地標

運煤場地面仍殘存1067mm軌距的運煤軌道,昔日與宜蘭線連接

日治年代稱「炭場事務所」的「整煤廠辦公室」(左上、左下);還未坍塌前的整煤廠,裡頭停放了一台柴油機車,昔日專門牽引台鐵運煤貨車往返儲煤場與宜蘭線間(右)

專供煤車行駛的運煤拱橋

運煤拱橋已顯斑駁,橋下是基隆河,常見有人在此垂釣(左下)

當今已整修過的運煤拱橋,從橋上可遠眺2017年重建的介壽橋(攝於2019年)

1980年代的侯硐,宜蘭線旁有運煤柴油機車庫與泥濘的495mm運煤軌道(許乃懿攝)

照片右邊遠處是柴寮路昔日的運煤柴油機車庫一角,地面運煤鐵軌剛拆除痕跡隱約可見

當今已整修過的柴油機車庫,一列普悠瑪號從其後方駛過(攝於2019年)

如廢墟般的工寮,滿是滄桑

侯硐瑞三本鑛(原名本坑,1940開1990封)

快被掩埋的本坑,其旁設有「檢身室」崗亭,負責入坑人員之核對與安檢(左);坑口旁後方坡地為「本坑辦事處」,也已殘破不堪(右)

當今所見的本坑周遭環境已整理過(攝於2019年)

本坑附近靠基隆河邊的礦工浴室

檢身室與礦工浴室

建於1968年的內寮仔礦工宿舍,整修前(左上、右上)與整修後(左下、右下均攝於2019年)


1980年代的侯硐,往本坑的煤車軌道從宜蘭線下方小橋穿過,遠方為內寮仔礦工宿舍(許乃懿攝)

礦工宿舍就在宜蘭線鐵道旁

鐵軌與舊宿舍第三層樓同高(攝於2013年)

觀賞宜蘭線火車的好地方(攝於2019年)

火車由雙溪、牡丹、一路爬升到三貂嶺(海拔最高),故常見貨運列車尾端加掛一輛機車頭在後面推一把(補機)(左圖的E308行駛於左側往猴硐端軌道),補機任務於猴硐站完成後,機車頭隨即單機折返回雙溪待命下一趟任務(右圖的E308已改走右側往雙溪端軌道)(攝於2019年)

瑞三昔日的「整煤廠辦公室」與其旁的「煤礦倉庫」已分別化身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旅遊資訊中心」與「願景館」(攝於2019年)

約莫2009年左右,「貓」取代了「猴」,成為煤鄉的觀光新亮點(攝於2019年)

崩塌的整煤廠等待修復(已於2022年完工並開放參觀,攝於2019年)

因為貓,猴硐有了第二春(攝於2019年)

除了貓,原本的狗依舊是慵懶樣(攝於2019年)

洗盡鉛華,難逃最後的宿命

  位於基隆河右岸的復興坑,坑內運輸全賴各主要斜坑式煤巷裝妥之煤車,以小型捲揚機運到斜坑口後,再以柴油機關車拖運至坑外。前往復興坑途中仍可見顛簸彎曲的廢棄軌道,以及鏽蝕破損的煤車殘骸不禁教人看了一陣噓唏

  在居民意象裡,位於保安新村北側的兩根石柱,是當地人對整個侯硐「內」、「外」聚落的分界線。瑞三業公司曾在這兒設有柵門管制進出,這也意味著跨過這道門,就進入瑞三的地盤了。雖然現今柵門已拆,但對侯硐人來說,這兩根留存的石柱,早已成為他們進出家門的地標了。

  隨著煤業日益沒落,瑞三終於在1990年全面停採。如今,整煤廠雜草叢生,台車軌道在它走過的土地上留下若隱若現的烙痕,銹蝕斑斑的選煤設備、內燃機關車,也靜靜躺在大廠房內壽終正寢。當年的更衣室、檢身室、浴室、碳寮仔(工寮)等建物依舊遺留在原地,看到它們不難想像早年台車忙碌運轉、礦工吆喝喧嚷的侯硐,是有多麼熱鬧了。

  位於瑞三業大樓附近的礦工宿舍相當特殊,當地人稱「一條龍」工寮,這是因為整棟宿舍住了20幾戶人家,每戶擠在不到10坪的狹窄空間裡,中間則是一條長形走道串聯各戶,兩端設有共用的廚房浴廁。吳念真在「台灣念真情」曾這樣描述:「…以前每回走過這個地方,都會聽到許多生活的聲音;罵小孩、夫妻吵架、礦工喝酒滑拳的聲音,以及收音機裏傳來的台語老歌,可是,現在一片安靜。」宛若廢墟般的景物,正是礦場聚落最後的宿命。

前往復興坑的路途,可見到煤車殘骸,已鏽蝕斑斑

還會看到「三座寮仔」礦工宿舍,已人去樓空

復興坑(舊稱「東一坑」)運煤隧道口

隧道前搭建的場景屋是公視台語戲「苦力」的拍攝片場(攝於2019年)

隧道內的岩壁原始粗獷(攝於2019年)

復興坑(1914開~1990封)人煙稀少,氣氛相當弔詭

復興坑旁的捲揚機房(左上)、浴室(右上)辦事處(左下)與坑口(右下)

路的盡頭有石階可爬至山頭(原為天車拉礦車到上方捨石場的鋼索軌道),可俯瞰「內店仔」礦工聚落

復興坑隔著基隆河與對岸的「瑞三內寮仔舊礦工宿舍」相對望(攝於2019年)

由瑞三鑛業於民國60年代末期興建的保安新村《國家文化記憶庫》

侯硐社區兩根石柱,是昔日當地人對整個侯硐「內」、「外」聚落的分界線

瑞芳往返侯硐的基隆客運808路

建於1935年的石頭厝是昔日瑞三的醫務所

尚未修復前的整煤廠(攝於2019年)

遠望基隆河兩岸,右邊可見昔日台鐵柴油車的車庫,左邊黑色建物為五座寮仔礦工宿舍,遠方如劍齒狀的山峰為獅子嘴奇岩(攝於2019年)

猴硐坑(1935開~1946封),整修前(左)與整修後(右上、右下均攝於2019年)

供煤坑動力設備使用的變電所(左上);掌理礦區事務的瑞三鑛業大樓(左下);與昔日通往復興坑的煤車軌道(右)(攝於2019年)

瑞三福利餐廳,名氣響叮噹

  整個侯硐地區其實都有瑞三的蹤跡。礦區雖早已衰微,不過位在侯硐路上的「瑞三福利餐廳」,至今可仍在營業喔!餐廳因位在瑞三福利社附近,故名「福利」,就連餐廳門前的客運站牌也索性以「福利社」為站名。這個堪稱是侯硐人氣最旺的場所,每逢假日用餐時段總是高朋滿座,芝麻雞是老饕們讚不絕口的招牌菜,各式海鮮更是取自東北角海域,一桌10人3500元就可打發,實在難以想像在沒落的山城一隅,居然還有教食客大快朵頤的餐館。

  除了礦區風貌,在候硐路上還有一家老字號的金仔店--金華綺銀樓,是當地唯一的「金融機構」。此外,柴寮路老街尚有古早遺留下來的「店窗板」商業景觀,所謂「店窗板」,其實就是編有號碼的木板條,店家白天作生意時將原先拼在窗口上的木板一塊塊拆下來,等晚上打烊後再照編號依序拼回去,兼具防風與防盜功能。

九坑聚落是當年瑞三提供礦工生活機能設施的主要區域,如「福利社」客運站牌名(右);瑞三福利餐廳對面已頹廢的石造工寮(左上);聚落內的黑毛氈房舍(左下)

一輛基隆客運正穿過狹窄的柴寮路老街

淡蘭古道,見證先民蓽路藍縷的開墾歷程

  侯硐附近的山頭有兩條古道。有名的三貂嶺古道有個「金字碑」和「奉憲示禁碑」,這是同治6年台灣總兵劉明燈路巡於此,見地勢險惡,十丈懸岩相向,又常有土番出沒,遂立碑鎮邪。而地方也流傳著一句俗諺:「過三貂不想某子」,原意指三貂嶺形勢險惡,過路人多拼命趕路,但卻被後人誤解為過三貂嶺是要到基隆台北花天酒地,而忘記家中妻兒。

  大粗坑古道則會穿越因發現金礦而一夕成村的大粗坑舊址,這個已廢村的部落,充滿了神秘傳奇,「無言的山丘」這部電影,就是在講大粗坑的故事。由該古道可接上102縣道,續而經小金瓜露頭前進到九份的欽賢國中。古道入口處則有瑞芳鎮長廖秀雄新闢之「金字碑觀光歩道」石碑,其實「金字碑」是在三貂嶺古道,而不在大粗坑古道上,或許是因為這兩條古道昔日都是淡蘭古道的一部分,所以才如此題名,造訪者可得留意別走錯。

侯硐神社遺址(左);金字碑觀光歩道(右)

淡蘭古道上的「金字碑」

先民要越三貂嶺只能走淡蘭古道,如今猴硐已有通往三貂嶺的公路,依山傍水有「小中橫」的別稱(攝於2013年)

礦區巡禮,黑鄉追憶

  到侯硐可結合九份安排一日遊;上午先逛侯硐,下午再遊九份,當可體驗僅一山之隔的煤都、金鄉,在繁華落盡後的今天,竟有如此迥然不同的情境。

  建議的行程是先走訪瑞三業大廠房及周邊的選煤場,再沿柴寮老街往宜蘭方向步行到瑞三本,附近可看到機關車庫、浴室及更衣室等建物遺址。到此得回頭走復興橋到對岸的復興坑,沿路標上坡前行,經過一處昔日煤車專用的「磅坑」後,會看到一輛輛幾成廢鐵的煤車殘骸。路的盡頭有石階可爬至山頭,俯瞰整個侯硐礦區盡在腳底。

  從復興坑原路折返,下至活動中心續沿侯硐路,可依序瀏覽一條龍、運煤拱橋及佈滿青苔的猴硐坑。若時間夠,續往前走,可以從基隆客運「福利社」站牌旁,沿著「一百階」,直攻豎立在荒煙蔓草間的神社遺址。神社,是日本民間尊崇神道的一種信仰象徵,業者藉此保佑採煤平安,祈求財富不斷。戰後的反日情仇,使得神社主體拆毀殆盡,目前只留下兩座「鳥居」供人憑弔。

  約中午時分,可過介壽橋(是李建興為紀念母親60大壽捐贈的,橋頭立有紀念碑)到火車站前的麵攤,回味一下阿嬤年代古早麵。若同行的人多,就別過橋,到侯硐路上的福利餐廳品嚐生猛海鮮也不錯。

運煤拱橋1965年落成,並於2010年補強修復,此為修復前(左、右上)與修復後(右下,攝於2019年)

基隆河將侯硐切割成兩個區域

基隆河上的壺穴景觀(攝於2019年)

介壽橋紀念碑(左);基隆河岸仍可見到瑞三殘存的廢水處理池遠方是1961年落成的舊介壽橋(右)

2017年改建完成的新介壽橋(攝於2019年)

火車站前的阿蝦古早麵攤,已是傳承三代的老店,1997年造訪時還是老媽子掌廚(左),現在交棒給了兒子(右,攝於2019年)

古道尋足跡,隧道群探險

  下午則視個人體力安排;腳程好的朋友可以走訪金字碑或大粗坑古道,路線是沿著侯硐路往瑞芳方向走到九芎橋後,右轉經侯硐國小上坡走約300公尺,遇叉路右行往金字碑,單程約1小時;左行則是往大粗坑,由此至九份,全程約需3小時,傍晚時分正好迎接九份的暮色。

  喜歡探險尋幽的人,不妨信步到侯硐站北端的宜蘭線廢隧道群 (緊貼於新線福住隧道旁);可沿鐵路旁小徑往瑞芳方向步行30分鐘即達,會看到類似舊山線山洞群層層圈套的景觀。然後再回侯硐站搭火車到瑞芳,轉客運車上九份。當然,到了九份,有如重返滾滾紅塵,會有一種還俗的感覺,吃喝玩樂一番免不了,泡一壺茶,看完深澳港夜景後再下山打道回府。

  近年來侯硐山城接連遭受象神(2000年)與納莉颱風(2001年)的肆虐,原已殘破不堪的礦區遺物損毀相當嚴重,街頭所見盡是人去樓空的房舍,寂靜中更顯得蕭條。沒有九份的商業包裝,只有煤鄉的歲月滄桑,喜歡尋根懷舊的朋友,侯硐,會讓您有返璞歸真的感受!

員山隧道群左邊可見到目前火車所行駛的福住隧道

廢隧道群層層圈套的景觀,目前已闢建為自行車道

廢隧道群間的螢火蟲

九芎橋路段早年是基隆至瑞芳三瓜子輕便鐵道的猴硐延伸線,「猴硐輕便車站」舊址位於照片中房舍的對面(左);1990年代的侯硐,有不少殘存的石牆磚屋(右)

粗坑口因接近淡蘭古道,墾殖移民多是侯硐地區較早形成的聚落,至今仍可看見早年的石頭厝,石材就近取自基隆河畔

「員山子分洪道」於2005年完工,可疏通猴硐山區颱風降下的豪雨,解決基隆河中下游水患(攝於2013年)



2000年遭受象神颱風摧毀的猴硐國小已易地重建,新校舍有貓與猴的意象造型(攝於2019年)





【本文曾刊載於《主計月刊》2003年第571期,2003-07-01中國主計協進社;全彩增補版另刊載於《台灣月刊》2004年三月號,並收錄於《台灣風土特色旅遊》專書,2004-12-01,台灣省政府;「黑鄉侯硐,勾起離愁」主題版則刊載於2005-03-10/聯合/玩遍天下
================================================================
Inspiration

  產煤期的猴硐,我不曾親臨過,都是在國小國中時,搭火車路過隔著車窗遠望。或許是因採煤環境使然,加上那兒經常迷離煙雨,對黑鄉印象泰半是陰沉灰暗的,包括基隆河水色,總是渾濁不清(這點我很確定,因為小時候常跟隨父親到處抓蝦,已習慣觀察河川水色)

  隨著進口煤的競爭,加上1984年全台礦災不斷,政府對煤業政策有了明確走向瑞三遂於1990年封坑停採,煤鄉自此邁入蕭條,人口急速外流,產煤設施任其荒廢。彼時,寂靜寥落的猴硐,與一山之隔正逐漸轉向觀光化的九份相比(1989年上映的《悲情城市》在此取景),有著天壤之別。

  為了捕捉黑鄉歲月的失落痕跡,我在1998年前後多次造訪猴硐這篇舊作便是1990年代末期我所看到的「猴洞仔」為忠實呈現當年景況,內文仍沿用「侯硐」之名,照片除保留1990年代末期所攝(未註明拍攝年份者均屬之),亦穿插幾張晚近2019年造訪的部份此外為一窺更早期1980年代的猴硐,經許乃懿醫師慨允借用數張他拍攝的珍貴照片,可更清楚瞭解不同年代的風貌改變感謝許醫師當年留下的紀錄。

  地處基隆河谷,落雨是這裡的氣候日常,好幾回從台北出發是大晴天,抵達時卻飄著毛毛細雨。有一次運氣不錯,碰到難得的冬陽,在微風輕拂下,周遭青山更顯嫵媚;唯一不變的是,靜靜長巷裡,依舊只有步履蹣跚的老人,挺著直直腰板,拖著長長身影,無所遁形地被陽光刻劃出滄桑容顏;老阿嬤挽著髻、癟著嘴、駝著背,拿出久未曝曬的被子使力拍打著。走在路上,感覺自己是聚落裡最年輕的「少年仔」。

  從文內舊照可看見宜蘭線已架設電車線,但該路段在20005月起才開始電氣化通車。我造訪期間,列車大多仍是柴聯車或柴電機車頭在牽引,加上瑞芳往三貂嶺方向是爬坡,引擎聲非常吵,火車快飛成了這座寂靜山城最喧囂的聲音。

  本文最初發表於2003年,距今也已20年。20年來的猴硐,改變甚大,不只景觀從「死寂」轉而「活絡」,連地名也從「侯硐」改回「猴硐」。雖然,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在2004年已提出「煤礦博物館」的規劃構想,但就在2010年「猴硐煤礦博物園區」正式開張的前一兩年,因為一群愛貓人士的關懷與推廣,讓原本極盡衰敗的聚落一夕間成為全台著名的貓村。沒錯,是因為「貓」,才讓外地遊客認識了猴硐,煤礦遺址反而成為附帶一遊的配角。人與貓的互動讓這個聚落帶來觀光人潮,猴硐人始料未及,但隨著煤礦園區景觀的陸續落成,以及在地文史工作者的努力遊客進而瞭解到煤鄉歷史,也算是社區改造相當成功的案例。

  本文定位在旅遊報導,對猴硐史料著墨仍顯貧瘠,有興趣的讀者可進《猴硐礦工文史館》逛逛,這是一群由當地老礦工成立的臉書粉絲專頁,不時有更深入的故事分享與體驗導覽,非常值得推薦。

  文末導覽圖係2003年繪製,雖已不具參考價值,但透過與內文對照,應有助於重建當年情境,也算是旅行記憶的一部分,一併附上。

  最後要特別感謝猴硐子弟鄭仕程醫師,多年前他送了我一本《瑞三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介,1978版》。這本冊子薄薄28頁,卻藏了不少寶,尤其是那幾張極珍貴的老照片,讓我們看見猴硐曾經輝煌的歲月,我特別翻拍數張,補綴於文後以饗讀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