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糖香歲月何處尋 回憶盡在烏樹林(2003年紀實)

原本蕭條破敗的老驛站,此刻一片欣欣向榮,像是沉寂多年的睡美人,終於尋得她的第二春。

  錯綜複雜的鐵軌,孤寂地躺臥在荒煙蔓草間;隨風搖曳的野花,兀自地閃爍在紅磚月台旁;老榕掩蔭的驛站,沉默地守護在亙古土地上。清幽、靜謐、古樸、班駁,這是1996年烏樹林糖廠留給我的頭一回印象。

  位於台南後壁的烏樹林,原本只是嘉南平原中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村落,人口稀疏,放眼望去,一片蔗園風光,昔日台糖小火車忙碌穿梭在綠野平疇間。這教我想起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有一首「竹枝詞」寫道:「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烏樹林糖廠成立明治43(1910),原屬東洋製糖株式會社,1927年被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收購,目前隸屬於台糖新營總廠所管轄。

  日治時期各糖廠因分屬不同會社經營,鐵軌不見得相通。台糖接手後,重新鋪設軌道,將各廠串聯成網,這使得糖鐵在早期不僅載運甘蔗,還肩負輸送旅客的任務。而這種行駛在糖鐵的小火車,因為軌距較窄,速度也慢,所以被大家暱稱為「五分仔車」(「五分」即「一半」,意指小一號)

  目前仍健在的烏樹林木造老車站建於1946年,是當年的小火車客運站,安溪寮地區居民若要外出到新營等地,搭乘小火車就如同今天搭捷運一樣方便。直到19799月,運輸旅客的營業線正式停駛,才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載客服務。隨後台灣糖業漸次隱沒,1983年烏樹林糖廠停止製糖,搖身一變改種蘭花,成立烏樹林精緻農業中心,不但擁有規模極大的蝴蝶蘭溫室,每年銷售到歐美、日本等地蝴蝶蘭種苗,更替我國賺取可觀的外匯,在外銷市場上極具競爭力。

  在火車迷眼中,烏樹林糖廠雖早已不再製糖,然而它所遺留下來的糖鐵文物,卻稱得上是「箇中翹楚」。別的不說,就單是那木造老驛站,能在功成身退後仍保留當年原貌,誠屬極品。數年前中視連續劇《鋤頭博士》便是相中它的風韻猶存,以烏樹林為背景,將老火車站與五分仔車重新入鏡,帶領大家重返四○年代的糖香歲月。

  1998年,在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進修的研究生曾吉賢,於一次偶然機會下進入烏樹林糖廠從事田野調查,翌年完成了一部烏樹林鐵道的紀錄片「那兩根長長的鐵」。在拍攝過程中,他被烏樹林車站的美所深深吸引,於是便擬訂一份「開往烏樹林」的企劃案,希望能替這個車站找回歷史的記憶。最初,包括許多糖廠員工,都對五分仔車復駛及烏樹林車站重生這檔事不看好,幸賴新營總廠大家長鍾辛勤廠長的大力支持,以區區10萬元經費開始著手設計與推動再生計畫,包括了老車站的整修與環境復的復原、打造10輛田園列車、修復2輛巡道車、整修1輛蒸汽火車,同時蒐集歷史文獻資料及鐵道文物等等。最後雙方敲定在2001年底舉辦「開往烏樹林」台糖田野列車活動。

  原本大家依舊抱持懷疑的眼光,詎料烏樹林五分車的魅力,竟吸引許多民眾扶老攜幼前往捧場,開跑僅一週年旋即創下單週3000多人搭乘的紀錄。更有許多調往台糖加油站和其它單位的員工也紛紛回到鐵道老家重拾專業的榮耀。

  2003年冬末春初,正是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全家一起南下到烏樹林遊玩。為了避開假日川流不息的人潮,我們刻意挑平日前往。

  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我們提早在田園列車開駛一小時前到達,希望有比較從容的時間來細細品味糖廠風貌。我們先參觀歷史建物的部分。首先是小小十來坪木造黑瓦的老驛站,水藍漆塗在粗紋路的Y型木柱上,一派復古風味。接著,不妨去找找木柱上那張「請勿在鐵路沿線放牛」的標語,教人莞爾一笑喔!

  踏進候車室,檢票口的木柵門帶它兩下,會發出「軋~軋~」的開啟聲。而在站長室及運輸課長室內,門窗上貼滿了陳年黑白老照片,訴說烏樹林的過往。裡頭還有古董煤油燈、閉塞器和路牌,外頭月台上則有一具控制臂木式號誌機的閘柄,這些都是控制小火車行車安全的必備傢伙。有興趣的話,可以詢問資深員工如何操作它們,它們是如何連動的。

  軌道區旁有一棟紅磚建築,那是當年的保警室,裡頭陳列許多糖廠歷史。除了古老的手搖電話機,可搖出跨越時空對話的魔力外,看著那一張張泛黃的交通安全海報,也滿是歲月寫照,其中一張寫著:「勸君莫跳車,後悔無處說;穿越平交道,請先左右瞧」;另一張寫著:「為了偷食幾根甘蔗,喪掉一條性命!想想看!值得嗎?」最醒目的則是早期員工在替甘蔗過磅的老照片,應驗鄉間流傳已久的台諺:「第一憨,替人選舉運動。第二憨,種甘蔗給會社(糖廠)磅。」民間早年的生活情境,全部躍然紙上。

  原料辦公室則是當年蔗農領糖的地方。砂糖倉庫也保留了當年外貌,現在成為台糖冰品及副食品的販售中心。車站左前方的道班房,是原本道班工辦公、維修、器具置放的場所;如果想知道為何烏樹林的軌道品質堪稱是糖鐵之冠?那麼從道班領班陳阿伯的故事裡會找到答案。

  在戶外車輛展示區部份,我們可以看到不少糖鐵的寶貝小火車。其中又以編號538號的「勝利號」動力汽油車最受鐵道迷寵愛,可以雙頭單節行駛,曾經在四○年代活躍於嘉南平原,是目前糖鐵碩果僅存能動態行駛的客車。

  距車站北端50公尺處有一座至今仍在運作的內燃機車庫,可以讓我們很輕鬆地親近糖鐵各式內燃火車頭。其中「金馬牌」內燃機車因全台僅有4輛,堪稱是烏樹林鎮廠之寶。

  古老的摩托卡客車(Motor Car),則包括了早期長官巡視農場用的巡道車,及道班工檢查鐵軌狀況的道班車各1輛;其中那部111號巡道車,車身全以檜木打造,聽說在這次修護期間,有位領班不惜將其住宿的日式房舍和室床板拆下,用以修補車身破損的部分。此外,在去年整修完成的SL- 370號蒸汽小火車,也終於採重油鍋爐型動力方式復活行駛,雖然是燒柴油而非早期的煤炭,但已替烏樹林糖廠增添更多光采。

  在動態展示部分,搭乘田園列車重溫早年五分仔車滋味,是烏樹林糖廠最大的賣點。目前田園列車行駛的路線是「新港東線」,這條線可在「長短樹信號所」銜接「南北平行預備線」,再南下直抵新營。其中小火車以立體九十度交叉鑽過縱貫線鐵路下方涵洞,是此線最有名的景點,可惜台糖顧慮到小火車要跨過忙碌的台一線省道及穿越新營市區平交道等問題,目前只開到新頂埤即折返(全程約2.9公里)。

  14:201輛「德馬牌(DIEMA)」柴油機車頭終於拖了10節田園列車駛進月台,準備要載客出發了。這輛橙黃塗裝的機車頭是七○年代末期向西德所購買,員工暱稱它為「德馬仔」,倒也傳神地說出了它的德國血統。十分鐘後,在解說員熱情帶動下,與五分仔車上的乘客共同倒數喊著「五、四、三、二、一」,汽笛聲一響,小火車緩緩開動了!

  列車是利用原來運輸甘蔗原料的蔗車加以改裝,坐在敞開的空間瞭望田野風光,聞到的是薰人欲醉的綠草香和泥土味。而由糖廠員工擔任的解說員,更是以幽默的口吻介紹這條鐵路的過往趣事,一路夾雜著歡笑聲和鼓掌聲。而我們也看到了沿途栽種的景觀植物,像是宜梧、風鈴木、重陽木、鐵刀木……伴著徐徐清風,像是在接受我們校閱。路過鄉間平交道時,停車等候通過的人們,也被車上乘客忘情地揮手所吸引,不吝惜以微笑回報或也招手呼應,讓我深深感受到小火車的生命力與人的激情互動,是如何在那一煞間緊緊結合在一起。

  五分車順著它固有的節奏、穩穩當當地前進,費時20分鐘後抵達頂埤終點站。在這裡會休息個10分鐘供機車調頭,乘客可下車到賣小吃的攤販買點東西,芭樂、落花生都是這裡的特產。若逢一、二月來此,一望無垠的油菜花彷彿為大地披上金黃彩衣,繽紛耀眼,美極了!

  回程的路上,五分車依舊以它溫柔、緩慢的速度前進,這適足以讓我悠然欣賞到嘉南平原美麗的風光。當我看到農民辛勤在田間工作,以及掩映在大樹下的土地公廟時,不禁對自己的人民和土地產生一份虔敬之情。

  返抵烏樹林後,別忘了去品嚐「古早糖」枝仔冰,風味絕佳,齒頰留香。現場也有古早糖從壓榨甘蔗汁、熬煮糖漿到烘乾的製程解説。

  另一頭則是以前的卸蔗場,附近還可看到兩棵老榕樹,一公(有鬚根)一母(無鬚根),就如同相守百年的老夫妻,員工們稱之許願樹。其旁則是焢窯烤肉區,可享受蕃薯伴草香的原始風味。喜歡蘭花的朋友,更別忘了到車站旁的精緻農業中心參觀,看順眼的話,還可以買一盆帶回家喔!

  烏樹林是台糖開辦定期觀光列車的開山鼻祖,論人氣、規模都最旺,是一處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遊新景點。五分仔車更是扮演著甜美回憶的催化劑,有人小時候搭它上學,有人尾隨其後偷拔甘蔗吃,如果您想再回味那段童年往事,何不走一趟烏樹林,點點滴滴盡在心頭。

1999年蕭條破敗的烏樹林站(曾吉賢攝)

整修完成後的烏樹林站(以下照片除特別註明外,皆為筆者2003年所攝)

烏樹林站房承襲日式木造建築風格

重新製作的站名指示牌。烏樹林有多條路線匯聚,下一站便出現三個站名,分別是往新營方向的福安站,往東山方向的下寮站,往長短樹方向的頂埤站

古董煤油燈

閉塞器和掛在窗邊的電氣路牌

控制臂木式號誌機的閘柄

道班房是原本道班工辦公、維修、器具置放的場所

篷車內展示五分車老照片

行車安全項目表與帽子,紅帶金邊那頂是站長帽

早年的通訊設備(左);安全宣導海報(右)

最受鐵道迷寵愛的「勝利號」動力汽油車

1991年交大鐵道研究會曾舉辦「台糖汽油車復活之旅」,主角就是勝利號

目前仍可保持動態運轉

勝利號後方那間小木屋是廁所

「金馬牌」內燃機車,當年為了載運關仔嶺枕頭山區的石灰石所添購

造型可愛的摩托卡巡道車,早期主要是給長官們巡視時搭的,暱稱「大人車」,後來也有給道班工巡軌時搭用

111號巡道車,全以檜木打造

黃色塗裝守車,掛在列車最後一節

錯綜複雜的鐵軌幾乎快成十字交叉(左);小火車軌距為762mm,看起來很單薄(右)

田園列車是利用原來的蔗車加以改裝

與解說員許先生合影,他也是糖廠員工

田園列車由德馬牌(DIEMA)柴油機車頭牽引

非假日車廂人潮不多

火車鳴笛出發(左),還會經過平交道(右)

看柵工是平交道的守護神

盡職的看柵工與乘客揮手

車上解說員一路精彩的導覽

鐵道旁的蔗田

在田間辛勤工作的農民

欣賞嘉南平原風光

列車抵達終點新頂埤站

機車調頭準備返程

終點站賣特產的小販

美麗的油菜花田

繽紛耀眼,美極了

列車返回烏樹林站

已不再使用的蔗廂車

斑駁的守車

烏樹林站各式紀念章

明治製糖年代的烏樹林營業線里程與票價表《台灣旅行案內社,1944年》

明治製糖年代的烏樹林工場《國家文化記憶庫,1930年代》

烏樹林糖廠克難號汽油車《台糖陳宗安領班、曾吉賢老師提供,1964年》

烏樹林糖廠鐵道分佈圖《台糖新營總廠,1977》

烏樹林糖廠鐵道平面圖《台糖新營總廠,1977》


 【本文曾刊載於《主計月刊》2004年第578期,中國主計協進社】==============================================================
Inspiration

  其實我對烏樹林很陌生,第一次知道烏樹林糖廠,是來自豐年社出版的《鄉間小路》月刊。忘了是1990年左右哪一期,有一篇介紹台糖透過生物科技栽培蝴蝶蘭的專文,裡頭提到了烏樹林育苗中心。那篇文章主要都在講蝴蝶蘭,沒述及太多烏樹林鐵道,因為我對養花外行,也沒多大興致,所以只是快速瀏覽而已。

  直到後來,是看了洪致文老師所著的《台灣火車的故事》(1993),有一篇關於烏樹林鐵道的文章,才知道烏樹林糖廠還有個車站,而且仍健在,遂激發想去一探的念頭。

  1996年剛好利用到台南縣政府出差的機會,多請一天休假,順便跑了一趟烏樹林。還記得我是從新營火車站前搭新營客運白河線前往,有一站就叫烏樹林。怎料下車處一片荒涼,四周都是田野。原本以為糖廠就在站牌旁的172縣道上,結果不是,還得順著指標,右拐小路至少再走個1公里遠。還好,這條小路有糖廠鐵軌平行,走起來滿是憧憬,不覺得累。

  終於,見著了快被樹叢掩沒的木造站房,雖然蕭條破敗,卻令我相當驚豔。站名指示牌已生鏽剝落,月台上盡是飛蓬雜枝,我在鐵軌間踱步,褲管上黏滿了鬼針草。環顧站場週遭看起來似乎不小,遠處甚還有幾節已報廢的車廂與建物,當時並不知是何用途。因為是臨時起意前往,沒帶相機,稍晚還要趕行程,只能來去匆匆。

  內文則是2003年初,帶著老婆小孩一起到烏樹林的遊記。經過重生後的老車站,彷彿是沉眠多年的睡美人,甦醒了。運蔗五分車也化身為載人的田園列車,對比第一次看到的殘破相,真教人興奮又難忘。

  台糖小火車又被暱稱為「五分車」。關於「五分車」這個詞的由來,眾說紛紜。最常聽見是以「軌距」(指兩條鋼軌間的寬度)來認定,謂之台糖小火車軌距為762mm,約為國際標準軌1435mm(如台灣高鐵、捷運、輕軌)的一半;或有以台糖小火車行車速度或車體大小,約只有台鐵的一半來認定。

  事實上,在與我父執輩同樣接受過日本時代教育的人,或更早在1913年左右「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便已出現「五分車」的說法了。我節錄兩則「台灣日日新報」的新聞,一則是1913417日,關於基隆輕鐵株式會社計畫將原本的輕便軌道(指手押台車)全數改為「五分車」;另一則是1917210日,述及大莆林(今大林)至北港間「五分車」全線通車的消息(其中新港至北港間原本為輕便台車)

  日本殖民年代,依照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旅客運賃表》的分類,本島鐵路系統可分成官設鐵道(局線)、私設鐵道(社線)、手押軌道三種。這三種運具的軌距其實都不同(少數例外),但早年庶民對「軌距」並沒有精準概念,更何況台灣出現標準軌也是1990年代以後的事,大家只知道在這三種鐵軌上跑的「火車」有大小之分。若以縱貫鐵路的官鐵火車為基準,製糖株式會社的火車比較小,就稱它為「五分車」;而手押軌道的台車更輕小,而且是無動力,全靠人力來推,軌道也簡便,就稱它為「輕便車」。所以「五分車」不是什麼專有名詞,只是早期鄉民或坊間報紙約定俗成的話語,「五分」是「小一號」的形容詞,實無必要拘泥於「軌距」觀點。

  烏樹林糖廠地處偏壤,不像其他糖廠位居人口稠密的小鎮(如虎尾、善化、大林)。但從文獻資料顯示,它也有過風光的年代。如果翻開老地圖,可以發現烏樹林糖廠有多條鐵道匯聚,其中2條是營業線(指有辦理載客服務),分別是戰前1944年開辦的烏樹林線(新營經烏樹林至番社(今東山)),與戰後1946年開辦的白河線(烏樹林至白河)。此外,還有多條呈放射狀的原料線(僅載運甘蔗不載客)

礦務課待用物料明細表《台糖烏樹林糖廠,1950》

  最特殊的是,烏樹林線到了東山站後,會有一條原石運輸線續往東延伸,專門載運關子嶺枕頭山區的石灰石。石灰石是製糖過程的基本原料,以往均由日本進口,之後因逢一、二次大戰,遂改採本地石灰石。這條被稱為仙草埔線的運輸線於1949年完工,最初是從竹子門線(自白河站延伸而來)的五汴頭分歧至仙草埔卸石場,接運自枕頭山利用索道滑送下來的原石。1962年為配合興築白河水庫,原鐵道將沉入水底,新的仙草埔線改自從東山站延伸而來的糞箕湖分歧,一路峰迴路轉始抵仙草埔卸石場。為此,烏樹林糖廠早在1950年便特別設了一個「礦務課」,1956年更擴充獨立為「關子嶺採石場」,直接隸屬台糖總公司,直到1962年因業務調整,再回歸到烏樹林糖廠管轄。

  仙草埔線沿途山景秀麗,因地勢較高,據説天氣晴朗時還可遠眺嘉南平原與台灣海峽,且鄰近關子嶺溫泉區,遊客甚多,因而通車初期,地方民眾咸籲台糖行駛載客列車,以利交通,但台糖認為該路段坡度極大,開放營業線會有安全顧慮而未答應。

  1983年起,烏樹林關廠不再製糖,沉寂了一陣,直到1989年轉型成蘭花栽培區。雖然沒了糖廠必備的煙囪與廠房,不少鐵軌車站也荒廢拆除,所幸當時有一群熱愛鐵道的大學生組成了鐵道社團(交大與台大),為拯救糖鐵付出極大心力,於1991年舉辦台糖五分車復駛活動,糖鐵文化才漸漸受到重視。而真正讓烏樹林鐵道重生,扮演臨門一腳的,則是由曾吉賢老師帶領的台南藝術大學團隊與新營糖廠,因為合作無間,亮出耀眼成果,激發出日後台糖推廣五分車觀光旅遊的動力。對這群鐵道前輩與推手,我不由得要致上敬意。

  當今烏樹林或其他糖廠,已藉由「懷舊五分車」打響了知名度,只不過浮華的商業化氣息,不免教人隱憂是否會淹沒糖業文化的精髓。糖鐵是台糖文資中最具魅力的「亮點」,除了有形的老車站、五分車、文獻史料外,其他像是糖鐵職人一路走來的背後故事,也是極其珍貴的無形資產。糖廠耆老日漸凋零,目前已有同好王翔先生,透過與老員工的口述歷史,詳加紀錄並整理保存,有系統地補強了糖鐵幾近滅絕的軌跡軼事,值得讚許。

  文化深耕成敗與否,主事者態度很重要,公部門在有限預算資源下如何使力,其實外人也無從置喙。期許台糖至少能善待自家文資,別「趕盡殺絕」,如此才有機會邁向永續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