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追憶太平山  林鐵話今昔


屈指一算,從台北到太平山,搭台鐵大火車、林鐵小火車、山地蹦蹦車與空中索道,如此輾轉接駁,竟花了他們10小時,「遠哉,太平山!」

  宜蘭太平山曾是台灣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之一,伐木事業,盛極一時,林鐵、索道、蹦蹦車,是活絡當年太平山最主要的的動力元素,也是造就今天羅東市況繁榮的幕後推手。

  早期,台灣的林場大都仰賴鐵路運材,太平山也不例外。提到太平山森林鐵道,如同我這般稍稍上了點年紀的人(別避諱,男人不是越老越吃香嗎),應該還有些印象,至少在地理課本上有讀過;比較年少的,或許只能聯想它是不是跟阿里山小火車一樣;其實,兩者大不同,阿里山小火車一路從平地開到高山,而太平山林鐵則是泛稱,它包括了平地線和山地線兩個系統,必須在土場轉運。

  羅東到土場這一段是平地線,一般簡稱羅東林鐵,知名度遠不及阿里山林鐵,最主要是因為這段路怎麼看都不像是森林。其中羅東站到竹林站是市街區,竹林站到天送埤是田園區,天送埤到牛鬥站是河床區,牛鬥站到土場站是山坡區。山坡路段只佔三分之一,其餘都是在平地上跑。

  至於山地線,就是俗稱的蹦蹦車,分佈在海拔5002000公尺間的太平與大元山區。由於落差極大,在鐵軌無法鋪設的山谷間,便架設索道來銜接。全盛時期,蹦蹦車路線遍及深山,總長度達60餘公里。

  個人有幸在太平山伐木聲譜上句點前,到此一遊,雖然,那已是上個世紀的往事了,如今憶及,卻仍回味無窮。

  現在從台北開車直驅太平山,僅約三個小時,便捷程度,相較於三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對我而言,如果說攝影是紀錄當下,那麼,文字就是穿越時空,尋找記憶的點滴。在這篇文章中,我試圖拼湊1976年我所歷經的場景,重建太平山轉型前最原始的風貌,希望能讓大家在從事現代「速食化」旅遊的同時,也可兩相對照,遙想一下太平山昔日的面紗,以及分享某一種「時光歲月」的樂趣。

 
2007年============================================================

【台北Þ羅東】

  近年來,多次想重遊太平山,卻一直都沒成行。

  2006年夏,妹妹帶著外甥回台探親,我一度要帶他們上山搭國外少見的蹦蹦車,結果,一向難訂的太平山莊訂到了,卻在臨行前數日才獲悉,太平山因之前遭颱風重創而休園,雖已重新整修開幕,但蹦蹦車依舊停駛;心想,「計畫目標」無法達成,便毅然退房。

  事隔一年,我又試了一次,這次先確定蹦蹦車有正常營運,可是卻沒料到,太平山莊因暑假旺季,一房難求(可能跟雪隧通車有關吧)。於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車轉,我還是帶著妻小來到了羅東,只是,這回不上太平山,而打算沿著太平山森林鐵道遺跡,從羅東一路玩到土場,重新回味這條37公里長且早已拆除殆盡的林鐵風光。這種玩法優不優質?我不敢說,但想必是少有人嘗試,除了像我這種無可救藥的鐵道迷吧!

【羅東Þ竹林】

  我們來到中正北路上的竹林車站。這裡是昔日羅東林鐵的起點(後來為了方便與台鐵轉乘才往南延伸600公尺到羅東,站址約今站前北路上的金愛飯店),也是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的所在地。目前,它有一個比較知性的名稱---「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竹林站是認識羅東的第一步,它是帶動羅東成為「木材之都」的發跡地,曾經和太平山臍帶相連,到太平山玩的朋友,真的應該來這兒走走。

  有好長一段日子,也就是羅東林鐵停駛後的1979年起,這兒一片殘破景像,功成身退的蒸汽小火車頭被冷落了,丟棄在戶外任憑風吹雨淋;原本還可勉強棲身的木造車庫,在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還有那搖搖欲墜的竹林車站,也在一場颱風中應聲倒塌。

  所幸,林管處意識到林業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最近這幾年,投入不少心力,將荒蕪多時的環境重新整理,不但舖設多條軌道,擺上小黑頭仔牽引運材板車,營造一片蓊鬱的林場氛圍。更教人驚豔的是,竹林車站又恢復了原貌,賦予了老車站一個新生命;當我看到月台上那面刻印著「竹林」兩字的木造站牌時,心中滿是感動。

  來到林場貯木池,波光粼粼,四周寧靜而悠閒,微風在水面上薰染、溫存,許多老羅東人喜歡來此細數這個市鎮的林業發展史。

  偌大的池子,其實還有一個發人身省的名字---「松羅埤」。「松羅」兩字是泰雅族人用母語對紅檜和扁柏的稱呼。走過千百歲月才能蔚為大樹的松羅,在人們肆意地砍伐下,終究淪為浩劫後的犧牲品,而這座貯木池正是它們生命里程中最後的葬身之地。

  人定勝天,松羅何辜?不同的年代背景自有不同的社會價值觀,是與非都已造成事實,毋庸批判;換個角度想,從自然資源的枯竭,喚醒人們對生態保育的重視,也未嘗不是種進步。

重建後的竹林車站

複製後的仿古客車

蒸汽火車,好想看您動起來

重鋪的林間軌道,當年林鐵正線所在位置

前方為昔日客車車庫

洗車台是火車洗澡的地方

檜木打造的竹林車站再復活

外觀稍稍失真的綠色木造客車

風華不再的小黑頭仔

短短一段鐵軌,讓我重拾當年記憶

堅實碉堡護衛著林場鐵道的安危

昔日的木池

一片蓊鬱的林場氛圍

昔日小火車會跨過這條河溝出站

昔日羅東林鐵的蒸汽機車

林場宿舍區附近堆了不少木材

水生植物池旁由竹子構建的竹屋

環繞木池的木棧步道

【竹林Þ大洲】

  羅東林鐵遺跡大抵是沿著今196縣道(復興路)而行。在復興路三段一帶仍有幾家歷史悠久的木材廠和小型儲木池,一派典型木材集散地的景觀,它們見証了這條鐵路的興衰。

  過了歪仔歪橋,便進入三星鄉。大洲站就位在大洲農會對面,早期曾是當地甘蔗轉運站。其實,歪仔歪橋至天送埤間的鐵路,最早是1919年台南製糖會社為了運蔗而興築,之後台灣電氣株式會社為了提供糖廠及造紙廠電力之需,於九芎湖興建水力發電廠,遂在2020年將鐵道延伸到九芎湖,以便運輸工程材料。後來隨著太平山林場的木材運輸,再分別向兩端延長成為森林鐵路。

  大洲站原有木造站房幸運逃過一劫,未遭拆除,但已殘破傾圮,岌岌可危。數年前林管處和鄉公所合力整修,目前已煥然一新。

  如果仔細找,站旁綠地上還可看到一個圓型凹底,那是原本專供火車調頭的轉車盤;宜蘭有句俗諺:「火車開到大洲,還會赴翻頭」,意指如果作錯事,現在反悔還來得及。很可惜,那個凹底上頭已不見鐵軌轉盤,無法讓人聯想到這個有趣的典故。

重建後的大洲車站,與舊站原貌其實差異甚大

後方圓型凹底便是專供火車調頭用的轉車盤遺跡

大洲車站外觀

【大洲Þ三星】

  順著站前的大洲東西七、八路及萬富村的萬富東西十六路往西行,那是昔日鐵道遺跡,沿途所見盡是三星有名的青蔥、白蒜及上將梨產地,阡陌連綿,景色如畫。最後接上宜44鄉道(月眉街)抵三星鬧區。

  羅東林鐵早期有十個站,三星鄉就佔了五個,停駛後,最大的三星站因位居三星街頭,在市鎮迅速開發下,片甲不留,車站原址已改建成三星鄉老人文康中心,一旁的三星公園則鋪有老火車圖案的地磚,勉強勾起人們對老驛站的一絲記憶。

車站原址已改建成三星鄉老人文康中心

鋪有老火車圖案的地磚

昔日三星車站部分站場已闢建為今三星公園

【三星Þ天送埤】

  沿著三星公園前的小路(鐵道遺跡)續往西行來到了天送埤。這個地名很有意思,據噶瑪蘭志記載,清朝有個叫「許天送」的通事,與蘭陽第一功臣吳沙合作,利用此地天然地形,儲水築埤,引水灌溉,村民為了紀念他,就將這個池子取名「天送埤」;而另有一說,這地名是源於老「天」眷顧人們「送」給大家的活水,這種說法雖然是誤傳,卻十足反映了農業社會感恩之情,也算是一種美麗的錯誤吧!

  或許是地處邊緣,少了些文明干擾,天送埤火車站居然在羅東林鐵停駛多年後仍屹立不搖;結構堅實的木造站房,在近年來稍作整理下,更顯古樸風貌。售票窗口、木條扶欄、月台雨棚、加水塔、轉車盤等行車設施,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了。站內陳示不少羅東林鐵昔日風光的老照片,還有站務員的制服、帽子,桌椅、煤油燈、手搖電話、保險櫃等,可真像是一間小小鐵道博物館。

  老驛站隱身於天送埤街頭唯一紅綠燈路口,就在有名的味珍香卜肉店對面小巷內;雖然沒有明顯路標,但無損於它的尊嚴與風采。

  我站在月台前駐足許久,明知火車不會來,但遠望由鐵道變成的田間小路盡頭,卻不由得產生小火車即將飛馳進站的錯覺!

天送埤火車站

站房售票口

等不到火車進站的天送埤火車站

站務員的制服、桌椅、煤油燈、手搖電話、保險櫃

天送埤火車站旁的員工木造宿舍

天送埤火車站內的轉車盤

蒸汽火車加水塔

【天送埤Þ清水湖】

  林鐵路線從天送埤到清水湖這一段,其實是還要往西在接近破布烏堤防後,轉南貼著蘭陽溪前進,這一帶是現今蘭陽電廠進水口,沒有公路可達,只得從已經偏離林鐵遺跡的台7丙線續行。

  途中會經過長埤湖風景區,湖面最有名的便是那幾隻黑天鵝與綠頭鴨,在迷矇煙雨中悠遊其間,儼然是牠們的天堂。

  過了清水大橋,來到未留任何痕跡的清水湖站。站址約略在台7丙線上的清水湖段203巷入口;那兒有一處果園,聽村民說,裡頭那間廁所就是以前火車站旁的木造公廁所改建的,就勉為其難算是遺址吧!

這條小路是昔日林鐵的前身

長埤湖的鴨群

清水湖火車站已無任何遺跡,只剩這支國光客運站牌與突兀的廣告

【清水湖Þ牛鬥Þ土場】

  牛鬥站也不甚好找,須在台7丙線上的「牛鬥虹鱒休閒農莊」對面,有條小岔路左進。目前站房已變成雜貨店,但售票窗口和高起的月台依然可見。站房旁的那間小木屋就是以前的入山檢查哨,火車上的乘客如果沒辦入山證就會被請下車。當年熙來攘往的人群,現在已歸於寧靜。

  不走台7丙線,我從牛鬥派出所前的宜51鄉道緩緩爬坡,當年的小火車則是從下方穿過隧道橫越這座山。約莫15分鐘,來到了樂水村,這是個泰雅聚落,也曾經是大同鄉公所的所在地(後遷至蘭陽溪對岸的台7線上)。樂水火車站也還在,像個廢墟,知名度並不高,可能是因為它水泥結構的外觀,少了點懷舊風味吧!

  太平山林鐵在天送埤到土場段,一共會經過七座隧道,昔日隧道遺跡部分仍在,只是歷經數載,洞口不是遭土石掩埋,就是雜草叢生,或緊臨蘭陽溪河床,因危機四伏,不建議一探。我在牛鬥站附近拍了幾張供大家一窺其貌,有趣的是,隧道口山壁上還留有「要安居樂業,先肅清匪諜」的反共標語,不禁教人有「今夕是何夕」的長歎。

  「土場」,是指堆積木材的場所,年頭一久便成了地名,這兒是進出太平山的門戶,也是昔日太平山林鐵平地線與山地線的轉運站。小火車站後來成了森林遊樂區售票處(現又移往上方2公里處),對面則展示了當年的林鐵小火車。

  土場,是我這趟旅行的終點,自此再往山中推進25公里,沿線景點與太平山遊樂區,坊間報導甚多,不再贅述。

  這趟歲月悠悠之旅,或許還比較像鐵道舊跡踏查(不敢用「考古」這麼具高度專業的用語,實因功力有限)。每當我到一處自認為是景點的地方下車時,有時空無一人(如牛鬥附近的隧道口),有時則還有三兩遊客相伴(如天送埤火車站),也跟我一樣,拿著相機四處獵取景物,他們捕捉到的,或許只有平面化的現實影像,而我卻還包含了對過去的深層回憶,與對未來的無盡冥想。

  舊地重遊情更濃!多麼企盼太平山森林鐵道能再重生,看著小黑頭仔揚眉吐氣,拖著綠色車廂,一路從羅東晃到土場;甚至重新整建更多的山地軌道(現僅「茂興線」)與索道,再度讓蹦蹦車聲迴盪於山谷,空中纜車騰雲於天地。

  眾裡尋它千百度,或許,驀然回首,當年那鴻爪春泥就在燈火闌珊處,只是,這樣的冥想會不會太過份了些?我這個無可救藥的鐵道迷!
 
牛鬥站月台仍健在

牛鬥站現今風貌,連宜興客運也跟小火車遭遇同樣命運,早已歇業停駛了

昔日蘭陽溪畔的隧道遺跡,相當險峻

樂水火車站,像個廢墟

土場火車站一度成為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售票處,現為遊客中心

當年林鐵小火車的展示場

火車何時開回羅東

1976============================================================

【台北(06:25)Þ羅東(09:13)

  兩個高中生,邁入青春十八,一個熱愛森林,一個迷戀鐵道,志雖不同卻道合。那年寒假,他們相約上太平山撥雲尋夢。

  時間是1976年,這對「森林」、「鐵道」二人組,報名參加了救國團青年自強活動--「太平山登山健行隊」。這兩個年輕人對太平山的瞭解實在有限,只知那是台灣三大林場,滿山巨檜蒼天、交柯森聳,運材鐵道遍佈、盤山臨淵,是個極度神秘的山地管制區。因為神秘,更堅定了他們報名的決心,雖然活動名額少得可憐。

  旅遊資訊匱乏,交通又不稱便,參加救國團便成了最佳途徑,一來有人張羅吃住行,省事一樁,再來,運氣好的話,還可認識別校漂亮的女生,當然,最重要的是,可展現「讀書不忘救國」的偉大情操。

  報到吉時甚早,沒代沒誌跑去參加什麼登山健行,為了怕趕不上6:25的平快車,只好逼得自己聞雞起舞。

  免不了先來個授旗儀式、精神講話,然後喊了幾聲口號。天啊!不過才三天兩夜,卻搞得像要南征北伐、保國衛民,好一個任重道遠的年代!

【羅東Þ竹林】

  從台北搭火車一到羅東,蘭陽雨果真哭臉迎人。

  出了羅東「大」火車站,右轉不遠,便可看到太平山林鐵的「小」火車站。或許是離小火車開車時間還久,小隊長帶領大家續往北走來到一家肉羹店,這才明白,濕冷的天氣來碗熱騰騰的肉羹,真的有多棒!難不成,宜蘭多雨是促成肉羹好吃的原因嗎?

  品嚐完肉羹,精神也抖擻起來。約莫10:30,隊伍重新集結,前往對面的竹林車站。很顯然,竹林站一看就知道是太平山林鐵的大本營,空氣中彌漫陣陣檜木香,除了製材工廠外,還有林場的日式宿舍、福利社、理髮廳,儼如一個小社區。

竹林站蒸汽小火車

昔日的竹林站

歡送竹林站站長

竹林車站軌道及貯木池

中華號起點在羅東站

【竹林(10:45)Þ大洲】

「中華號」森林小火車已停靠在月台,原本只有兩節,當天特別加掛一節,25個座位座無虛席,加上行李包包,小小車廂略顯擁擠。

10:45,鳴笛聲響,小火車冉冉開動。左邊是羅東林鐵車庫和加水塔,不少火車母冒著白煙,蓄勢待發;右邊則是廣闊的儲木池,裡頭盡是剛從山上砍伐下來的紅檜原木。而製材工廠的天車正吊運著巨木,倥傯作響,人聲鼎沸,忙碌異常。

小火車繞過一座碉堡及小橋後,漸轉西行,然後穿過中正北路平交道;不久,平疇綠野,映入眼前;接著,通過「歪仔歪橋」,這是一座很有名的木橋,不只橋名有趣,好像是在告訴大家,火車開上來會有「倚倚歪歪」的聲音,而且這座橋的結構也很特殊,是林鐵名景。

  列車在霏霏細雨中往大洲前進,視野遼闊,農夫、水牛、白鷺、竹圍,這一幕不禁教人想起蘭陽詩人李逢時的田園詩:「泥水蒼茫二月天,育蠶村裡看蠶眠。溪南溪北絲絲雨,布穀一聲人插田。」

中華號森林小火車

羅東貯木池

火車過歪仔歪橋

【大洲Þ萬富Þ三星】

火車經過無人看守的大洲與萬富兩站後,來到了三星站。這是個大站,上下車旅客很多,加以又要逐一檢查入山證,所以停靠時間較長。有人等的不耐煩,乾脆下車去外頭買個飲料,結果,一聽到火車鳴笛,還來不及找錢,便急得像逃難般,趕忙衝回站內上車。

火車行經萬富站附近之田野

昔日大洲站

【三星(11:10)Þ天送埤Þ清水湖】

續行來到了天送埤,這一站中華號不停靠,除非是前方交通中斷,這兒可能就是終點停靠站,那是因為自此再往山中去,火車大多沿溪而行,每逢颱風季節,鐵軌常遭洪水沖斷,為了不影響該站到羅東間的交通,必要時仍可行駛區間車,所以,在站內東側有個轉車台,方便火車調頭折返。

火車駛離天送埤後不久,視野變得磅礡。右邊窗外是蘭陽溪,或許是冬天多雨,水位頗高;因為泥砂含量多,水色混濁不清,而鐵道左邊則依附著山壁,甚為險峻。

火車賣力前進,可感覺是在緩緩爬坡。然後,經過圓山電廠---一座靠蘭陽溪發電的電廠;聽說,那兒有許多從台北來的員工,因當初誤以為電廠就位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圓山動物園旁,於是結訓後填下了這個志願,分發後才發現是個大烏龍,電廠地處窮鄉僻壤,差了十萬八千里。而為了體恤這些員工,火車駕駛開到這兒總會有意無意地放慢速度,好讓他們也能像美國西部特技片一般,來個丟包跳車,解決交通不便的難題。

在穿過一號隧道後,隨即駛上一座木橋,橫跨廣闊的清水溪。這條溪果真如其名,清澈見底,比起剛才的蘭陽大溪,水流緩和許多。約莫10分鐘,來到清水湖站,列車停靠片刻。

這兒是個山谷間的小聚落,據說颱風來臨時,蘭陽溪暴漲的力量相當驚人,小村落經常成為被洪水圍困的孤島。

火車橫跨廣闊的清水溪

中華號柴油列車行駛於檜木棧橋

【清水湖(11:27)Þ牛鬥(11:35)Þ樂水(11:56)Þ土場(12:09)

火車續行,窗外盡是芒草一片、荒野未闢的景觀,僅約5分鐘便抵牛鬥站。此地是因兩側山丘對峙,狀似兩頭牛在相鬥而得名,是入山前的扼口。

列車停靠片刻後續行,先經過二號隧道,這是羅東林鐵最長的隧道。出了隧道後便又開始沿著蘭陽溪前進,接著是三、四、五、六號隧道,鑽進又鑽出,忽暗又忽明,右側滾滾洪流,一瀉千里,好像隨時會將鐵軌吞噬,相當駭人。這段路是全線最脆弱的部分,颱風一來,洪水便沖毀路基,不免修修補補,路線標準奇差,火車開得戰戰兢兢,大家也坐得膽戰心驚。

歷經20分鐘驚險洗禮後,火車在樂水站停靠,大家稍稍喘了一口氣。很難想像,在這邊陲小站,居然有不少旅客下車,他們多半是泰雅族人,面貌輪廓很深;村民們早已將火車融入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聽到火車鳴笛,便知現在是幾點鐘,火車就是他們的「報時鐘」。

接著,續行進入七號隧道,同樣又依傍著蘭陽溪前進,驚險程度不輸之前。在跨過兩座木橋後,火車於12:09抵達土場,這是「中華號」的終點站。

此地有商店、宿舍、郵局、警察局、福利社,前往太平山的蹦蹦車與索道車票也在此購買,一張一百元,包括土場往返太平山的索道、蹦蹦車,與夜宿太平山招待所憑證。車票分三聯,上山撕一聯、夜宿太平山招待所撕一聯、下山再繳回最後一聯。

土場火車站

土場火車站

【土場Þ仁澤索道Þ中間Þ蘭台Þ白嶺索道Þ白系索道Þ上平Þ太平山】

在土場招待所用完中餐,下午則進入太平山之旅的重頭戲---蹦蹦車與索道。由於這些林場設施原本就很簡陋,行前小隊長特別宣讀安全守則,要大家嚴守紀律,頗有要披袍出征的感覺!

首先從土場搭第一趟蹦蹦車到仁澤索道,全程4.53公里。蹦蹦車是一種運材小火車,鐵軌舖設在蜿蜒山徑間,很不平整,沿途危崖深淵、峰迴路轉,極為驚險;加上火車頭引擎極為簡陋,因為沒有裝消音設備,行進時煙筒一冒煙,便會發出「蹦蹦!蹦蹦!」地節奏聲。


接著再從仁澤索道站搭第一趟索道至中間站,全程950公尺。索道,架設在高低落差達三、四百公尺的山谷間,它是一種流籠(纜車),利用木材往山下滑落的重力將山下流籠往山頂送;由於流籠一次只能載十餘人,每搭一次,整隊等候總是耗費不少時間。

流籠冉冉上升,仰角奇大,下臨萬丈深淵,四週一片空蕩;眾人皆第一次搭,兩腿發軟、手心冒汗;比較膽小的女生,更是被嚇的魂飛魄散,除了閉眼祈禱,還互相抱在一塊,深怕萬一吊在半空中,那可真個呼天不應,喚地不靈!

還好,搭過幾回後漸漸習慣;想像自己就是孫悟空,如入五里霧中,內心真有說不出的神奇感,簡直已融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坐擁青山攬白雲,虛無縹緲似神仙,瓊樓高處不勝寒,眼前浩瀚似雲煙」,人間仙境,莫甚於此!

就這樣,落木與孤鶩齊飛,一嶺過了接一嶺,於是,中間站至蘭台站是第二趟蹦蹦車(全程3.92公里),蘭台站至白嶺索道站是第二趟索道(1107公尺),白嶺索道至白系索道是第三趟蹦蹦車(2.2公里),白系索道至上平站是第三趟索道(946公尺);最後,再從上平站搭第四趟蹦蹦車抵達太平山站(1.6公里),此刻,已是傍晚時分了。

屈指一算,從台北到太平山,搭台鐵大火車、林鐵小火車、山地蹦蹦車與空中索道,如此輾轉接駁,竟花了他們10小時,「遠哉,太平山!」

兩個高中生,邁入青春十八,為了圓夢,不辭千里;滿腔的鬥志,早已掩過一身的疲憊。「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他們深信,一步一腳印,此情此景,三十年後再拿出來品嚼時,將會是畢生最難忘的回憶!

載客的蹦蹦車

刺激的流籠

白嶺索道

運材軌道

載運木材的的蹦蹦車

獨立山索道



【本文曾刊載於《主計月刊》2008年第636期,中國主計協進社】
【本文昔日篇所有老照片均由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提供,謹向照片攝影者及典藏者致謝】

===========================================================================
Inspiration


搭流籠可以坐擁青山攬白雲
  若要以鐵道主題走訪太平山,多數人會聯想到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茂興線蹦蹦車;茂興線是太平山林場眾多運材軌道中,路線最長,最具代表性的一條,早期全長18.37公里,橋樑一度多達303座,在1979年停運後,於1991年修復太平山莊起點計3.2公里的路段,並轉型為觀光鐵道行駛蹦蹦車,行車時間約20分鐘。而由蹦蹦車終點站再沿著舊鐵道至1.5公里處,則闢建了茂興懷舊步道,沿途有不少殘存的鐵軌遺跡,步行往返約1小時,是目前遊太平山很夯的熱門景點。

  事實上,太平山還有一條更具鐵道懷舊風味的步道---見晴懷古步道,它是由原本的見晴線運材軌道整修而成。見晴線全長5.5公里,整建後的步道全長約2.35公里,往返約需2小時;步道入口位於太平山宜專一線道路22.3公里處(上平),設有見晴觀景平台。該步道在林務局刻意保持原始風貌下,沿途仍可見早年的運材軌道、鐵軌木棧橋、軌道轉轍器、台車輪軸、伐木工寮等歷史痕跡,因為較少人工設施,且保留了不少林鐵資產,是太平山區最吸引我的一條大眾化步道。


  至於羅東林鐵平地線,近年來重建復駛的聲音不斷;宜蘭縣政府甚至已開始研擬以BOT案方式推動這條鐵路能夠再生,希望在延續鐵道精神、保存林業發展事蹟的同時,再創新的觀光亮點;不過,受現行鐵路法限制,要比照早期營運模式復駛的可行性並不高,未來可能會轉型成台車觀光鐵道,目前縣府已積極規劃中,初期復駛目標設定在三星至天送埤間的路段。

  本文原刊登於2008年12月《主計月刊》,當時為呈現今昔情境對照,全文版面係採雙數頁(左面)刊印「昔日篇」、單數頁(右面)刊印「今日篇」的方式來編排,惟因要顧及今昔內容左右頁面的對稱性,加以版面有限,致無法登載太多照片;現將全文收錄在部落格內,照片倍增,只不過部落格文章較適宜由上而下排版,致全文只得先編排「今日篇」,再接續「昔日篇」,無法如月刊般可左右版面今昔對照,在閱讀過程中少了些許趣味性。

竹林風雨行(2013年)
  人的記憶總是有限,特別是對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往事。為了呈現更完美的情節,在「昔日篇」中,約六成的歷史場景是我可以掌握的,包括當年曾光顧卻不知其名,直到晚近才知曉的「林場肉羹店」,以及騰雲駕霧,比貓空纜車還刺激的運材索道,至今猶歷歷在目,是畢生難忘的經驗。剩下的那四成,印象則較為模糊,包括我所搭乘的那班中華號時刻表,以及記憶圖像難以拼湊的片段。為了那麼一點固執與堅持,為了珍惜自己走過的旅行記憶,考證工作自不可免,於是,在撰寫本文的同時,曾多次利用假日勤跑國家圖書館,也總算對那灰濛的四成有了交代,惟個人實力有限,相信仍有不足之處,期盼有識之士來日填補。

作者當年僅存的身影舊照
  當然,如果沒有老照片襯托,文章的可看性就降低了,這部分幸蒙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林香歷技正與翁儷真技正的鼎力協助;由於老照片檔案甚大,傳檔過程並不順利,幸賴翁技正不厭其煩地幫忙解決,至為感激,而林技正則是我高普考基礎訓失聯已久的同學,對太平山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並特許我專程跑去羅東挑選不少珍貴老照片,彌補了當年那個窮學生因買不起相機,以致未能留下影像的缺憾(僅一張身影舊照),在此要由衷感謝兩位。





1970年代作者手繪地圖(太平山森林鐵路略圖1)

1970年代作者手繪地圖(太平山森林鐵路略圖2)

1970年代作者手繪地圖(太平山森林鐵路略圖3)

19 則留言:

  1. 好懷念的記憶幸福的記憶

    回覆刪除
  2. 記憶真的就像鐵軌一樣長, 雖然它已不在......
    謝謝!

    回覆刪除
  3. 有小時候許多回憶在裡面.精彩

    回覆刪除
  4. 我正在找尋羅東林鐵的資料有幸點了進來,裏頭詳盡的介紹和照片佐證,有如搭上時光機^^
    曾在羅東林場的其中一間展館(舊書攤)待過一點時日,平日沒什麼遊客就能開心地大量閱讀
    裏頭有一本林清池老師寫的太平山開發史,資料雖然齊全但少了您活潑生動的筆調
    讀來絲毫不費力就像床邊故事依樣令人愉悅
    謝謝您的分享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賞析。青春、歲月,那趟太平山之旅,對我來說,雖然很遙遠了,但還是相當懷念!受限於篇幅,這篇並未收錄在拙著《鐵道‧旅人繪》這本書中,好像有點可惜!

      刪除
    2. 等忙完手邊的事後一定要認真把您的著作找出來看^^
      (我的所在地就在宜蘭火車站出來的行口,第一個店家就是【舊書櫃】,有書店當鄰居超級幸福 ♥

      刪除
  5. 看到木頭做的箱子流籠:(我坐過)
    參加救國團太平山登山三天中(就坐過它)
    人擠滿箱子(登山背包全掛在箱子外面)現在想起來好有趣。

    回覆刪除
    回覆
    1. 能搭流籠與蹦蹦車上太平山,有別於今天開四輪上山,想必是人生最難忘的旅遊經驗

      刪除
  6. 請問
    1970年代作者手繪地圖(太平山森林鐵路略圖3)
    上面的紅色虛線指的是什麼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再請問,仁澤溫泉下面有一條小路一直延伸到出地圖最左邊,那條路是能走去哪裡的?沿著土場溪沿岸?

      刪除
    2. 那是當年巡山員走的林班道,大致沿土場溪谷,據林務局前輩說早年可接往嘉平林道,但至今多處崩塌,小徑早已掩沒

      刪除
    3. 原來如此!! 因為白嶺溪上游岸邊有發現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大型疑似工寮或工作站遺址,我們一直很困惑它的聯外道路是怎麼通行,以它的位置,沿溪岸有路、以及可通往嘉平林道都是很合理的,謝謝您的資訊!

      刪除
    4. 不客氣,沒想到40多年前的手繪地圖能提供這樣的線索

      刪除
  7. 謝謝,很豐富的資源,請問圖平上平站,現址在那?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上平站址約略就在今太平山公路(宜專一線)見晴懷古步道入口處

      刪除
    2. https://imgur.com/aIzROuF

      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4. 感謝網友sacd提供昔日上平站更精準的位置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