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2月8日 星期二

巷弄風景美


這幾年我最常逛的巷弄,是從家裡上菜市場的必經之路。它長得曲曲幽幽,但60年前可還是一條小溝渠呢!

  剛搬來時,不太喜歡走附近巷弄,因為它們老是讓我「誤入歧途」。

  它們一點都不筆直,而是帶點兒弧度的彎曲;走在其間,隨著腳步邁進,方位已然在偏轉,而且是悄悄地轉,完全讓人感覺不出來。許多外地客,包括「小黃」、「熊貓」,常進得來,卻出不去,是台北有名的迷宮巷弄。

  曾經有朋友來寒舍拜訪,直誇我家是鬧中取靜,巷弄風景美。告辭當下,我心一橫,還是堅持送他們到巷口大馬路,就怕一群人誤闖巷內,等一下找不到回家的路,壞了好心情。

  「巷弄風景美!」朋友這句話,一直教我很不解。

  那時,我還沒退休,每天早出晚歸,過著「7-11」式的生活。在我眼中,它們都是一條條「邊走邊看錶,上班快遲到」的巷子,「邊走邊困惑,統計報表為何如此弔詭」的巷子,「邊走邊模擬,下午記者會該如何擋子彈」的巷子,「邊走邊思索,澄清稿該如何鋪陳」的巷子,「邊走邊詼嘲,是不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似乎也不錯」的巷子……

  您說,這樣的巷子,會有哪來的好風景可欣賞呢?

  直到數年前,我退休了,才開始放慢腳步,甩開包袱,沒事便常到「迷宮」裡蹓躂,就像一頭水牛跑到田裡犁田,來來返返,不斷穿梭,管它犁出的田溝是直的、橫的、斜的,還是彎的!

  蹓久了,始發現,原來巷子裡通常都是靜悄悄地,就算偶爾冒出一輛車,也多半開得「猶豫不決」。由於路幅窄仄,全是單行道,於是,當我踱過一個巷口撞見一輛車從眼前往右滑過時,再續走到下一個巷口,很可能又會遇到同一輛車往左溜過,我猜,它八成是迷路了,正想辦法脫困中!

  有一次,遇到一輛大卡車不慎闖入,「卡」在巷內,刺耳的倒車嗶嗶聲響徹整條巷弄。許多人家養的狗全都很盡職地跑出來狂吠,連阿公們也抱著孫子衝出來一探究竟,好似這輩子沒見過如此震撼的場景。那場景就如同是一艘萬噸郵輪開進了瑠公圳,一架阿帕契降落在你家後院;瞬間,那位運將大哥也成了眾人矚目的「白目」英雄。

  巷內有個公園,經常成了狗兒天堂。有時,我會看到狗主人拿著一顆網球在逗他的拉不拉多犬,球往廢牆上一丟,大狗便左撲右閃地把反彈的球給銜回來。有時,我也會看到兩隻體型相當的狗,彼此看不順眼,露出伶牙裂齒,大聲互嗆;那兩個狗主人可尷尬了,分別緊拉著毛小孩脖子上的鍊條,正合力化解一場可能發生的「衝突」。不過,我也有遇見兩位遛狗人,他們談論狗經比談論小孩還起勁,身邊的狗兒也你跑我追地玩在一塊,雖然體軀大小差一截,一度讓我產生大欺小的錯覺,但基本上「修養」都還算不差。

  這座公園是國有地,上頭原本還殘存幾棟頹圮的日本宿舍。但最吸睛的,是偌大庭院裡有一棵蓊鬱的蓮霧樹,每年初夏,總是累累紅果高高掛。這片被閒置的荒地,去年在里民爭取下變成了綠地,雖然老舍無力挽回,但那棵蓮霧卻有幸被保留下來。豔陽天,小小果實白裡透紅,煞是可愛,也成了鳥兒最爽口的美食。至於味道如何?不得而知,但每次看見這蓮霧,總能感受到以前屋主那份滿滿地幸福。

  其實,巷弄裡還有不少花草樹木錯落在不同戶人家,各自招展著。「有鳳凰樹那一家」、「有火焰木那一家」、「有三棵八重櫻那一家」、「牆上攀滿九重葛那一家」,這樣的描述指認,幾乎可取代他們家的門牌,形成了地標。

  這幾年我最常逛的巷弄,是從家裡上菜市場的必經之路。它長得曲曲幽幽,但60年前可還是一條小溝渠呢!攤開1950年代台北市街圖,可看到溝渠與巷弄交會處居然出現近十座窄橋,活像一條拉鏈,拉得緊緊的,小橋如鏈齒,絞合在一塊,讓渠岸兩側得以綿延相通。這條溝渠有個正式名稱,叫「第二霧裡薛支線」。

  如今,溝渠已加蓋,週遭巷道雖狹窄曲折,但老樹成蔭,甚還深藏幾棟日式房舍;其中一間已人去樓空,但有巨大老榕在庇蔭,散發一股安靜而幽微的舊時光,很有「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的意境。另一間則是台鐵宿舍,已公告為歷史建築,但卻疏於維護,屋簷坍塌,外牆破損,屋況不佳。

  日暮下,我如常在巷弄裡梭巡,幻想著腳底那條被埋藏的小溝渠一路相伴;行進間,竟彷彿聽到它在幽幽低咽,緩緩流動,順著我的步伐,流溢出一絲絲說不上來的感傷……

迷宮巷弄入口,剛好有一家知名餐廳

鬧中取靜,難得出現一輛車

路幅窄仄,多是單行道

外觀可愛的二手店

巷弄裡曾試驗性擺了一台智慧型垃圾桶,可惜我還沒餵飽它,它就先陣亡了(已撤)

私人設計工作室

從門聯似可一窺主人的品味個性

幾戶人家巧思又有趣的門面禮

綠意盎然的巷弄

閒居日清靜,修竹自檀欒

充滿童趣的紙風車

戶戶蒔花弄草

花形優美的使君子

看得出主人有拈花惹草的雅興

芒果樹

楊桃樹

龍眼樹

木瓜樹

還有人種柑橘,就不知甜不甜了

身後是閒置好一陣子的日本宿舍(拆除前)

庭院裡有一棵蓊鬱高大的蓮霧樹(拆除前)

蓮霧樹快壓垮屋頂了(拆除前)

小小果實,白裡透紅(拆除前)

日本宿舍拆除後變成了綠地,原本庭院裡的麵包樹(右)與青剛櫟(左)都有保留下來

樹型優美的樟樹(左)與高大罕見的白玉蘭樹(右)也都健在

這個公園有不少高聳的老樹

刻意遺留老建物殘缺的舊牆,牆後方兩棟建築中間還有一棵巨大的老榕,視覺效果強烈

爬牆虎展現生命力

原本庭院裡的蓮霧樹也有幸被保留下來

蓮霧落地,讓我感受到以前屋主那份滿滿地幸福

小公園裡的花朵

風雨蘭齊放

鮮艷的粉撲花

這戶人家有一棵鳳凰樹

鳳凰花隨風飄落到巷子裡

夏秋之交,台灣欒樹鮮麗黃豔的花朵

這戶人家有一棵火焰木

老遠就看到高大的火焰木開花了

這戶人家有三棵櫻花樹

花一開,青笛仔便已迫不及待來吸食花蜜

脆弱的花朵,總是不堪春雨摧折

這戶人家牆上攀滿了九重葛

秋末初冬,美麗的落羽松變色了

黃鐘花盛開

每種樹木都有不同的景致

穿牆的老樟樹

隱蔽於這片空地上,有一棵氣根已垂落至地面的榕樹,其旁尚有一棵長像甚為奇特的芒果樹,皆為文化局列管之保護樹木

在另一處巷口,這棵老榕樹帶來了非常舒適的陰涼感

從此角度看最美,這棵已列為保護的大榕樹,生根於一間保存狀況還不錯的日本宿舍內

這幾戶集合式民宅的庭院裡有一棵高大茄苳樹

巷弄內有一棵長得很歪斜的樹,汽車通過得小心翼翼

靠近菜市場的公園裡植有光臘樹(左)與印度橡膠樹(右)

1950年代台北市街圖,可看到「第二霧裡薛支線」上的數十座窄橋。紅色標記處為已列入歷史建築的台鐵宿舍

有著一扇灰藍大門的日式老房

同樣也都是台鐵資產

已列入歷史建築的台鐵宿舍

牆上這個洞口,其實是郵箱

黑瓦鱗鱗

屋簷已坍塌大半

台鐵宿舍因疏於維護,屋況不佳

以為要好好維修了,但發現只是在建物上方施加防護鋼棚

像個棄嬰,實在可惜

台鐵宿舍內部一角

經過三個月的工期,至少有了保護傘,期待後續有更積極的修護計畫

不遠處的另一間日本宿舍為台大產權,屋況好很多

迷宮西邊靠臨沂街這棟日本宿舍經整修後,四年前由民間文教基金會認養管理,充當藝文展場用

它有個名稱叫「京倫會所」

原是台大舊宿舍,經主事者用心巧思,讓老屋恢復以往的美麗


內部陳設考究

不定期舉辦藝文展覽

老屋慢活的真境界

濃濃的京都風

處處充滿巧思的老屋

隱藏版的城市綠洲

深富禪意的睡蓮池

老屋轉角處原本的杜英樹也悉心地被保留下來

炎炎夏日,我總是喜歡躲在這棵杜英樹下,懷著感恩的心,享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美好

巷弄內的老舊公寓

巷弄內的兩層樓透天別墅

巷弄內這間斑駁老屋,有幾分滄桑


【本文曾刊載於2020-12-08/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
Inspiration

  相信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樣,人生上半場總是汲汲於工作,賣力在拼搏,直到下半場悄悄來臨時,才發覺身邊有許多看似平凡實則美好的事物被忽略了,比方說,「您家巷弄美不美」這檔事。

  撰寫這篇文章的念頭,源自於好幾年前剛搬來時,有一天中午請我大兒子去東門市場買個便當回來,結果單趟不到700公尺的路程,花了近1小時才回到家,便當都涼了;事後聽他說,因為迷路(他是個大路癡),所以不斷兜圈圈,最後只好繞出巷弄到外圍大馬路才解困。我不敢竊笑,因為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驗,還好我方向感比較敏銳,脫困時間縮短很多,但也因此發現這裡的巷弄還真是別有洞天,假以時日應該好好去一探究竟。

  文內所描述的巷廓,大抵是在仁愛路二段以南,東至連雲街、南至信義路二段、西至臨沂街一帶。「迷宮巷弄」是比較世俗的說法,若回味歷史底蘊,這個區域在日治年代曾有「文化村」之名。依文獻史料記載,此村位於東門町東側,由「高砂建築信用購買利用組合」(類似今天的民間信用合作社)籌建,標榜擁有先進的住宅設施,像是每戶33坪以上,檜木建材,並規畫道路、電話、街燈、下水道、自來水等建設,等同現今「重劃區」的概念。


  目前這個區域內的巷寬均不及8米,最寬者也不過6米,勉強可單邊停車,有些則連5米都不及,只可通過而無法路邊停靠。文內照片或可見巷弄內有停放車輛的景況,此乃多屬本巷廓住戶之車輛。由於該區巷弄狹窄且交織複雜,一般非當地住戶其實很少會開進來,故車流量並不多,反而很適合人行散步。

  「第二霧裡薛支線」旁的那棟台鐵宿舍(臨沂街6319號),約建於1925-1932年間,因該建物窩藏於巷弄深處,具有罕見的佈陣防盜設計;除了前後庭院外,竹編泥牆外的雨淋板、木桁屋架、鱗狀黑瓦、以及日式宿舍少見的二重簷屋頂,都是特色,也因而很幸運地,已在20072月依文資法公告為歷史建築。其實台鐵有不少資產位於大都會精華區,若從「經濟」觀點來看,價值連城,台鐵絕對不是破銅爛鐵,而從「文化」觀點來看,這些老建物蘊含了不同時空的人文生活軌跡,其歷史意涵更是無價。

  一晃眼,搬來這裡也十二年了,巷弄裡的一草一木早已摸熟,就連週邊的市井小店,也成了我遊蕩時探尋的目標。住家附近商業氣息並不濃厚,位於連雲街這頭的迷宮入口處,有家「貳樓」餐廳,是唯一的例外光顧者以年輕人為主;而另一頭位於臨沂街入口處也有幾家店面,卻相對稀微。我曾在臉書隨手寫過一篇《街角那家店》,敘述臨沂街街角那些店家們其坎坷的前世今生,謹一併收錄於后,就當成是我這個「慢生活」觀察者,分享給大家的另類巷弄風景吧!

街角那家店

  街角那家店「又」即將開張了,這次會開什麼店呢?走近細瞧,店名叫《Chou Chou》,中間還探出一條狗狗,應該是寵物店吧!我猜!
  之所以說「又」即將開張,乃因這個街角在四年內換了四家店。
  住家所在的這個路段,甚至再拉長一點,連前後路段都不是什麼商業區,兩側不是學校、機關,就是辦公、住家,入夜後一片蕭寂,台語叫「稀微」,在這兒開店須要一點勇氣。
  搬來這裡也近十年了,街角那棟建物一樓原本是做什麼的?說實在,壓根兒沒半點印象,但肯定不是店面,不然腦袋怎會一片空白。
  四年前,那兒忽然開了一家日本料理店,店名忘了,只記得它的裝潢不是很明亮,門前除了放一隻石頭雕塑的螃蟹外,騎樓下還擺置一塊小黑板,上頭用五顏六色簽字筆寫出當日菜單,海鮮類居多,但都沒標示價格。
  這一帶館子原本就少,我們家聚餐多半會到隔街的信義永康商圈,那頭熱鬧,選擇多。而住家附近會開新餐廳,確實也令我好奇;心想,如果哪天懶得走遠路,就帶全家來這裡光顧吧!
  然而,根據每天的路過觀察,我不敢選擇這家店了。因為,它的生意顯然不好,經常是晚餐時段,店內半個客人也沒有,裡頭兩三位年輕夥計可能覺得「無藝量」(台語),全都跑到騎樓下聊天、抽煙,最可憐是門前那隻石螃蟹,竟成了他們的煙灰缸。
  我的推論是,生意不好的店,食材想必也不會太新鮮,特別是賣水產的;而食材耗損,店租又貴,成本便不斷增加,自然也反映在價格上;價格越不親民,客人越不敢來,老闆心情就越差,服務品質也跟著低落;簡言之,就是惡性循環。
  果然,這家店開開關關,小黑板塗塗改改,最後留下那隻跑不動的螃蟹,以及一張「整修內部」的公告,自此便關門大吉;前後只撐約半年,好短命!
  隔沒幾個月,新的店主接手了。大概是有打探過,因著前車之鑑,這回可是看準了節氣時令,正值入冬,開了一家養生火鍋店。
  開幕初期風風光光,騎樓下擺滿許多誌賀花籃,隨後的一整個冬天,也確實比以前那家日本料理店有人氣。我事後上網得知,這家店是由棒球國手黃平洋與友人一起開的,主打麻辣與咖哩養生鍋,內部裝潢走時尚奢華風格,處處可見老闆的用心。
  通常,有名人加持的店,品味應該不會太差;心想,如果哪天懶得走遠路,就帶全家來這裡光顧吧!
  怎知,還等不及全家去光顧,這家店又張貼「店面出租」的紅紙條了,原因不詳,惟這次稍久,撐過了一年。
  隨後,沉寂了好一陣子,直到某天,終於又看見一群裝潢工人開始進進出出。這次比較特別,有好多大紙箱搬進這家店;於是,我又開始猜,猜它會是什麼店?
  我最希望它是一家文創書店,兼賣絕版二手書,而那些紙箱有可能是拿來裝書用的;我如是天真地幻想,甚而開始打量,如果是書店,那就天天去捧場。
  經過幾週的裝修,新店開張了,原來,它是一家專賣精品瓷器的店,叫「八方新氣」,老闆來頭可不小,是琉園創辦人王俠軍先生。
  店內一格一格的展櫃,陳列不少瑩潤如玉的白瓷作品,精雕細琢,價格匪淺;而我卻只敢站在店外隔著玻璃櫥窗遠瞻。坦白說,打從開店的第一天,我便覺得它應該開在TAIPEI 101會比較合宜。
  果真不幸被我言中!今年春天,店招仍在,但鐵門已深鎖多日;掐指一算,也苦撐了一年半,很長命啦!
  生意人習於將店面分成「文市」與「武市」。「文市」是指必須依靠人潮才能生存的店,像餐廳、服飾店,而「武市」則指沒有人潮也能生存的店,像輪胎、水電行。這個街角究竟合宜開「文市」還是「武市」?依我看,都不適!
  幾經多次的改頭換面,也不免在想,附近居民會不會跟我一樣,只要看見街角那家店重新開張,便開始用一種複雜的情緒,去揣度它這回能撐多久?這樣的情緒夾雜打賭的心態,也隱含不捨的憐憫,有旁觀者的心知肚明,甚或覺得自己像是店家的競爭對手,有著不願承認的幸災樂禍。
  街角那家店,儼然成了我心胸指數的檢測站,每檢測一次,我就反省一次。
  即便如此,還是要預祝《Chou Chou》能鴻圖大展,好運「汪汪」來;至於它會撐多久?佛曰不可說,但願這回我猜錯!

(2017/10/12發表於個人臉書)






4 則留言:

  1. 您好,68號一樓那家店面,在89年左右曾經是萊爾富便利店,營運有兩三年以上。後應該是受制於金山南路口的7-11開張,萊爾富旋即搬離。在此之前曾是餐廳。萊爾富搬走之後曾多年間是「沖涼坊」衛浴。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說明,我還以為萊爾富是開在仁愛臨沂街轉角處(現建物拆除變成小綠地),這附近不好開店做生意

      刪除
    2. 您好,轉角處(仁愛路二段66號)原為政府宿舍,後來因為住戶不願遷出被政府用斷水電,然後用鐵皮封死。此棟房屋與68號曾為連棟的雙拼平房,但68號那半間已於62年拆除改建成公寓。

      刪除
    3. 原來如此,謝謝您的考證補充說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