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個村姑,隱身田野,深深吸引我。原來啊,竹田,不只是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還是個充滿傳奇的客庄!
竹田,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距台北約400公里遙,對我來說,遠了些。 小站就像個村姑,隱身田野,深深吸引我。以往,總是在自強號或莒光號上,匆匆來去間與她擦身而過,每每在驚鴻一瞥之際,才會想起與她有約的承諾還沒兌現。
這回,決定抽空到那兒走走,沒有事前縝密的規劃,只帶著一顆遊蕩的心情,有點兒隨興,不像以往我的旅行作為。
搭高鐵轉高捷來到了高雄,未料,原本想嘗試無縫接軌的玩法似乎碰到了一些麻煩。因為錯估旅程時間,抵達火車站時,想搭的列車剛離站。翻了一下時刻表,雖然屏東線火車還算密集,但大多只到屏東站,再往南停靠竹田的班次卻不多,下班車是1個半小時後。
我躊躇了一下,雖有些懊惱,卻不想因此而壞了出遊好心情。也許,多點曲折,樂趣更多,於是,決定改搭隨即開往屏東的電聯車,再轉客運前往。坦白說,我並不確定客運有沒有經過竹田。
火車以極緩的速度,蹭蹭蹬蹬地前進,感覺又回到年輕時還沒買車的自助遊年代。
下車後來到屏東客運總站,規模不小,裡頭卻有些破舊,候車間不是學生就是老人家,明顯感受到業者在苦撐經營。
但驚喜的是,客運公司員工待客之道,從售票小姐、站務人員到司機大哥,卻教我非常窩心。他們大概一眼就看出我是外地客,見我詢問竹田怎麼去,便都很熱心地給我「最安心」的回應,搭哪條線、幾點有車、車進站沒、在哪兒下…特別是掌舵的司機大哥,還一路兼當導遊。
行約半小時,竹田到了。下了車,才發現此地還真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我就像那支名叫「竹田」的站牌,孤伶伶地矗立在省道旁,有些茫然。還好,感謝那位人情味超濃的司機大哥,知道我要去看老火車站,下車前已指引我該怎麼走。
要到竹田街心,得沿著站牌旁這條屏82鄉道前進。沿路看不到半輛車,兩旁盡是檳榔園,沒有西施辣妹,只有幾名傴僂老農在林子裡整地。我邊走邊哼著「千里之外」,與其說是一段孤寂的旅程才正要開始,不如說是一種探索的樂趣已醞釀心頭。走了1公里遠,終於來到竹田鄉公所,一個典型的客家庄。
鄉公所附近是除了火車站外,另一處民宅比較聚集的區域;說是聚集,卻也沒什麼人氣。或許是我來的時段正好是老人家午休時間吧,走在街上,一片靜謐,像個被遺忘的國度。
我駐足在一面導覽看版前研究了一下地圖,烈陽下,只有我的影子陪著我。
看看錶,還早,不急著往火車站衝。最後決定往南沿屏82轉屏83鄉道順時針繞一大圈,剛好可以接回火車站。刻意這麼走,純粹只是想看看能否挖掘到一些私房景點,或許還可將「頓物」這個舊地名的意涵與周遭客家文物串在一塊。
走著走著,就在過了一處平交道後,乍然出現這一時教我傻眼的村名----「糶糴」。行腳台灣多年,印象中也不曾見過這麼特殊的地名。唸不出名,又不知其意,看了實在難受,特別是像我這種好奇又固執的外地旅人。
果真,庄裡有一面公告欄,記載了它的典故。糶(ㄊ一ㄠˋ),指賣米,糴(ㄉㄧˊ),指買米,分別對應這兩個字左邊的出米及入米,字型一拆解,答案便揭曉,妙極了!原來啊,這兒是早期六堆稻米集散中心,從這裡運出的米,需裝小船沿河送至東港,再轉大船出港;夏季河水暴漲,小船不通,貨物便存放在竹田附近,等潮水退去後再運,竹田因而舊名「頓物」,即客語囤積貨物之意。
而那條運米的小河當然就要有個港口了,沒錯,稱作「達達港」。聽說是因該村名來自此地原平埔族之「沓沓」社,客語唸「ㄊ一ㄠ ㄊㄚ•」,有點饒舌,也不好寫,乾脆就取個「達達」的諧音好了。滄海桑田,舊遺址現在是個水閘門,已絲毫看不出昔日河港的模樣了。
溪邊那座紅磚「敬字亭」反而搶眼,有三層,下層是焚燒字紙用的亭爐,中層祭拜土地公神,上層安奉觀音娘娘。客家人尊儒重道,藉由敬字亭焚燒字紙的習俗,傳達對文字的敬重,大抵在本省客家庄都可看到這樣的亭子。
水閘旁有座福德祠,依偎在老樹下。幾位村民正在泡茶聊天,唱卡拉OK,看到我來,突然像是撞見外星人,全都放下手上的工作;霎時間的時空停格,反而讓我有些不好意思。
會不會是我的神秘舉動太啟人疑竇?還是這兒根本就是個冷門景點,少有外人闖入,我如此隨興,卻亂了他們的生活步調?瞬間,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拍完快閃」。
走出百米外後,我隱約又聽到忘情的歌聲再度響起。哇!多麼純樸可愛的村庄啊!
鄉間小路,縱橫交錯,風光明媚,連排水溝看起來都很美。有趣的是,「此路不通」的標誌也不少,好像是專門為我這個都市佬設的。
繞了一大圈,來到隔壁庄,同樣也沒半個人,更沒半輛車。直到步行至另一頭,總算聽到平交道叮叮噹噹聲,一列火車轟隆隆地駛過,竹田站到了。
竹田站,1939年設立,已逾一甲子歲月。根據2005年統計,平均每班車上下旅客才10餘人,全年營收僅87萬元;這份成績單如果拿起來檢討,依鐵路局過去作法,竹田站恐怕早就不保了,不是被降級(目前已被降為簡易站,由鄰近的潮州站派員看守),就是任其荒廢,甚至拆除裁併。
所幸,竹田人很疼惜這座老火車站,因為那是他們成長的生活記憶。在客家鄉親極力爭取下,老驛站逃過了一劫,不但獲得保存,還被文建會核定為「鐵道文化驛園區」,一躍成為屏東線上最具特色的鐵道文化資產,這可是竹田人引以為傲的大事。
車站外觀是雙層四注造的黑瓦屋頂,內部有古樸的售票房,堅硬的木條椅,盡是濃濃日本風;置身候車室,真教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車站右側有兩座鐵路舊倉庫,現已化身為「竹田文化館」及「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是一處規模頗大的文藝展示空間。
其旁另有一間比較低矮的小木屋,是日本時代就存在的「丸一運送店」(貨運服務所),現則活化成「池上一郎博士文庫」。池上一郎是一位二次大戰期間在此行醫的醫生,戰後返日,經常濟助留日的台灣學生,對竹田有一份難忘之情,後來他將自己畢生的藏書捐贈給竹田鄉,地方鄉親建了這座圖書館來感念這位已經過世的老醫生。
車站左側還有日本時代的老水井、水塔、澡堂和庫房,也一併被保留下來了。連同對面的德興碾米廠,雖已破損坍塌,人去樓空,徒留外牆那片談不上精緻,卻洋溢著在地感情的素人風格畫。這些元素的結合,很忠實地將早期以車站為中心的生活圈完整地呈現出來,相較於其他現存老驛站,竹田就是多了一些鐵道人文風貌。
而另一處教我激賞的,竟是屋簷下「竹田車站」這四個字,落筆溫柔婉約,與老車站含蓄典雅的外觀很搭。
已近傍晚時分,陽光依舊耀眼,由站內憑窗往外望,看不到熙攘奔走的人潮,只有三五村童騎著鐵馬悠哉遊蕩,阿公阿嬤群聚樹下談天說地。在這兒,我尋得一份思古幽情,也嗅到一絲南台灣怡然適閒的生活節奏。
或許,是太沉浸於時光記憶的氛圍中,直到起身要走進月台北返,才發現車站外有自行車可租借,半天才一百元。
聽志工媽媽說,順著鄉公所規劃的南北兩條單車路線,可以覓尋到不少客家古厝。可惜,我知悉已晚,這回搭11路,靠著一雙腿,實在走不遠,旅遊觸角無法更深入。也好,這樣的憧憬給了我下次再訪的動力。在回程的火車上,我已興奮地想著下次要與她邂逅的場景了。
原來啊,竹田,不只是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還是個充滿傳奇的客庄!
 |
竹田,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 |
 |
從台北搭高鐵到左營 |
.jpg) |
再從左營轉高雄捷運到高雄車站 |
 |
到了高雄轉台鐵,但我錯過了13:33往竹田的車,下班車為15:05,決定改搭13:43到屏東再轉客運前往 |
 |
我搭的EMU500型電聯車抵屏東站 |
 |
高架化前的屏東火車站 |
 |
屏東客運總站,這班經竹田往潮州的班車即將出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