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曼波竹田 慢活悠閒(2009年遊記)

就像個村姑,隱身田野,深深吸引我。原來啊,竹田,不只是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還是個充滿傳奇的客庄!

  竹田,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距台北約400公里遙,對我來說,遠了些。

  小站就像個村姑,隱身田野,深深吸引我。以往,總是在自強號或莒光號上,匆匆來去間與她擦身而過,每每在驚鴻一瞥之際,才會想起與她有約的承諾還沒兌現。

  這回,決定抽空到那兒走走,沒有事前縝密的規劃,只帶著一顆遊蕩的心情,有點兒隨興,不像以往我的旅行作為。

  搭高鐵轉高捷來到了高雄,未料,原本想嘗試無縫接軌的玩法似乎碰到了一些麻煩。因為錯估旅程時間,抵達火車站時,想搭的列車剛離站。翻了一下時刻表,雖然屏東線火車還算密集,但大多只到屏東站,再往南停靠竹田的班次卻不多,下班車是1個半小時後。

  我躊躇了一下,雖有些懊惱,卻不想因此而壞了出遊好心情。也許,多點曲折,樂趣更多,於是,決定改搭隨即開往屏東的電聯車,再轉客運前往。坦白說,我並不確定客運有沒有經過竹田。

  火車以極緩的速度,蹭蹭蹬蹬地前進,感覺又回到年輕時還沒買車的自助遊年代。

  下車後來到屏東客運總站,規模不小,裡頭卻有些破舊,候車間不是學生就是老人家,明顯感受到業者在苦撐經營。

  但驚喜的是,客運公司員工待客之道,從售票小姐、站務人員到司機大哥,卻教我非常窩心。他們大概一眼就看出我是外地客,見我詢問竹田怎麼去,便都很熱心地給我「最安心」的回應,搭哪條線、幾點有車、車進站沒、在哪兒下…特別是掌舵的司機大哥,還一路兼當導遊。

  行約半小時,竹田到了。下了車,才發現此地還真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我就像那支名叫「竹田」的站牌,孤伶伶地矗立在省道旁,有些茫然。還好,感謝那位人情味超濃的司機大哥,知道我要去看老火車站,下車前已指引我該怎麼走。

  要到竹田街心,得沿著站牌旁這條屏82鄉道前進。沿路看不到半輛車,兩旁盡是檳榔園,沒有西施辣妹,只有幾名傴僂老農在林子裡整地。我邊走邊哼著「千里之外」,與其說是一段孤寂的旅程才正要開始,不如說是一種探索的樂趣已醞釀心頭。走了1公里遠,終於來到竹田鄉公所,一個典型的客家庄。

  鄉公所附近是除了火車站外,另一處民宅比較聚集的區域;說是聚集,卻也沒什麼人氣。或許是我來的時段正好是老人家午休時間吧,走在街上,一片靜謐,像個被遺忘的國度。

  我駐足在一面導覽看版前研究了一下地圖,烈陽下,只有我的影子陪著我。

  看看錶,還早,不急著往火車站衝。最後決定往南沿屏82轉屏83鄉道順時針繞一大圈,剛好可以接回火車站。刻意這麼走,純粹只是想看看能否挖掘到一些私房景點,或許還可將「頓物」這個舊地名的意涵與周遭客家文物串在一塊。

  走著走著,就在過了一處平交道後,乍然出現這一時教我傻眼的村名----「糶糴」。行腳台灣多年,印象中也不曾見過這麼特殊的地名。唸不出名,又不知其意,看了實在難受,特別是像我這種好奇又固執的外地旅人。

  果真,庄裡有一面公告欄,記載了它的典故。糶(ㄊ一ㄠˋ),指賣米,糴(ㄉㄧˊ),指買米,分別對應這兩個字左邊的出米及入米,字型一拆解,答案便揭曉,妙極了!原來啊,這兒是早期六堆稻米集散中心,從這裡運出的米,需裝小船沿河送至東港,再轉大船出港;夏季河水暴漲,小船不通,貨物便存放在竹田附近,等潮水退去後再運,竹田因而舊名「頓物」,即客語囤積貨物之意。

  而那條運米的小河當然就要有個港口了,沒錯,稱作「達達港」。聽說是因該村名來自此地原平埔族之「沓沓」社,客語唸「ㄊ一ㄠ  ㄊㄚ•」,有點饒舌,也不好寫,乾脆就取個「達達」的諧音好了。滄海桑田,舊遺址現在是個水閘門,已絲毫看不出昔日河港的模樣了。

  溪邊那座紅磚「敬字亭」反而搶眼,有三層,下層是焚燒字紙用的亭爐,中層祭拜土地公神,上層安奉觀音娘娘。客家人尊儒重道,藉由敬字亭焚燒字紙的習俗,傳達對文字的敬重,大抵在本省客家庄都可看到這樣的亭子。

  水閘旁有座福德祠,依偎在老樹下。幾位村民正在泡茶聊天,唱卡拉OK,看到我來,突然像是撞見外星人,全都放下手上的工作;霎時間的時空停格,反而讓我有些不好意思。

  會不會是我的神秘舉動太啟人疑竇?還是這兒根本就是個冷門景點,少有外人闖入,我如此隨興,卻亂了他們的生活步調?瞬間,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拍完快閃」。

  走出百米外後,我隱約又聽到忘情的歌聲再度響起。哇!多麼純樸可愛的村庄啊!

  鄉間小路,縱橫交錯,風光明媚,連排水溝看起來都很美。有趣的是,「此路不通」的標誌也不少,好像是專門為我這個都市佬設的。

  繞了一大圈,來到隔壁庄,同樣也沒半個人,更沒半輛車。直到步行至另一頭,總算聽到平交道叮叮噹噹聲,一列火車轟隆隆地駛過,竹田站到了。

  竹田站,1939年設立,已逾一甲子歲月。根據2005年統計,平均每班車上下旅客才10餘人,全年營收僅87萬元;這份成績單如果拿起來檢討,依鐵路局過去作法,竹田站恐怕早就不保了,不是被降級(目前已被降為簡易站,由鄰近的潮州站派員看守),就是任其荒廢,甚至拆除裁併。

  所幸,竹田人很疼惜這座老火車站,因為那是他們成長的生活記憶。在客家鄉親極力爭取下,老驛站逃過了一劫,不但獲得保存,還被文建會核定為「鐵道文化驛園區」,一躍成為屏東線上最具特色的鐵道文化資產,這可是竹田人引以為傲的大事。

  車站外觀是雙層四注造的黑瓦屋頂,內部有古樸的售票房,堅硬的木條椅,盡是濃濃日本風;置身候車室,真教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車站右側有兩座鐵路舊倉庫,現已化身為「竹田文化館」及「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是一處規模頗大的文藝展示空間。

  其旁另有一間比較低矮的小木屋,是日本時代就存在的丸一運送店」(貨運服務所),現則活化成「池上一郎博士文庫」。池上一郎是一位二次大戰期間在此行醫的醫生,戰後返日,經常濟助留日的台灣學生,對竹田有一份難忘之情,後來他將自己畢生的藏書捐贈給竹田鄉,地方鄉親建了這座圖書館來感念這位已經過世的老醫生。

  車站左側還有日本時代的老水井、水塔、澡堂和庫房,也一併被保留下來了。連同對面的德興碾米廠,雖已破損坍塌,人去樓空,徒留外牆那片談不上精緻,卻洋溢著在地感情的素人風格畫。這些元素的結合,很忠實地將早期以車站為中心的生活圈完整地呈現出來,相較於其他現存老驛站,竹田就是多了一些鐵道人文風貌。

  而另一處教我激賞的,竟是屋簷下「竹田車站」這四個字,落筆溫柔婉約,與老車站含蓄典雅的外觀很搭。

  已近傍晚時分,陽光依舊耀眼,由站內憑窗往外望,看不到熙攘奔走的人潮,只有三五村童騎著鐵馬悠哉遊蕩,阿公阿嬤群聚樹下談天說地。在這兒,我尋得一份思古幽情,也嗅到一絲南台灣怡然適閒的生活節奏。

  或許,是太沉浸於時光記憶的氛圍中,直到起身要走進月台北返,才發現車站外有自行車可租借,半天才一百元。

  聽志工媽媽說,順著鄉公所規劃的南北兩條單車路線,可以覓尋到不少客家古厝。可惜,我知悉已晚,這回搭11路,靠著一雙腿,實在走不遠,旅遊觸角無法更深入。也好,這樣的憧憬給了我下次再訪的動力。在回程的火車上,我已興奮地想著下次要與她邂逅的場景了。

  原來啊,竹田,不只是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還是個充滿傳奇的客庄! 

竹田,屏東線上一個快車不停的小站

從台北搭高鐵到左營

再從左營轉高雄捷運到高雄車站

到了高雄轉台鐵,但我錯過了13:33往竹田的車,下班車為15:05,決定改搭13:43到屏東再轉客運前往

我搭的EMU500型電聯車抵屏東站

高架化前的屏東火車站

屏東客運總站,這班經竹田往潮州的班車即將出發
 
多點曲折,樂趣更多,也因此而搭到這班「幸福巴士」

「竹田」站牌,孤伶伶地矗立在省道旁

沿著站牌旁這條屏82鄉道前進,幾乎沒看到車

走了1公里遠,終於來到竹田鄉公所

典型的客家建物

過了這處平交道後,來到「糶糴村」

庄裡有一面公告欄,記載了糶糴村的典故

「達達港」是昔日運米的小河港,現在是個水閘門

溪邊有座「敬字亭」

鄉間小路,怎麼都沒半個人

兩旁盡是檳榔園

東望高聳的大武山

「此路不通」的標誌也不少

庄內人車稀少,一片靜謐

總算聽到平交道叮叮噹噹聲

竹田站就在前方

竹田驛站簡史1939年設立,已逾一甲子歲月

「竹田車站」四個字,落筆溫柔婉約

竹田人很疼惜這座老火車站

老火車站是竹田人成長的生活記憶

古老的售票口

日本時代遺留的鐵製保險櫃(左);站長室外掛著火車路牌(右)

置身候車室,真教人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竹田木製站名牌

鄉間小站只佈設一股通過線

唯有火車進站,才勉強出現的三兩「人潮」

人潮散了,老驛站恢復平靜

車站右側有兩座鐵路舊倉庫

鐵道旁與倉庫間的綠地休憩區

前方那間化身為「竹田文化館」及「李秀雲先生攝影紀念館」

另一間則活化成「池上一郎博士文庫」

竹田鄉農會肥料倉庫

這間可能是儲放鐵道油料器材的小庫房

老水井與儲水塔

鐵路員工澡堂

早年鄉下有不少公用的衛浴設施

以前的台鐵員工宿舍,改裝成咖啡屋

破損坍塌的德興碾米廠,建於1942年

碾米廠外牆,其旁現今開了一家「德旅店」民宿

竹田素人風格畫

車站前的街景

看不到熙攘奔走的人潮

屏東線高雄往返枋寮間的「區間車」,一度出現以「正宗」復興號車廂運轉的情況

到月台等車準備北返高雄

南距潮州4公里,北距西勢3.7公里

往高雄的區間車進站中

回程火車上


【本文為2010年行政院客委會舉辦之「共下遊客庄旅遊徵文活動」作品】
==============================================================
Inspiration

  這篇是屏東線鐵路還沒高架化前的竹田之旅成行於2009年6月,因事前沒做功課,又是第一次探索,自覺旅遊「深度」不足,所以回來後就一直擱著隔年10月,我在圖書館翻閱雜誌,無意間看到一則行政院客委會主辦的「共下遊客庄旅遊徵文活動」訊息,心生好奇。回家後便上網一探活動簡章,發現其參賽方式頗為特殊,有別於一般的報章雜誌徵文。

  首先,需加入「數位台灣客家庄」成為會員,並開啟客庄部落格功能,然後在該平台的「客庄地圖」中找有興趣的數位典藏資訊,依此來規劃旅遊行程,透過相片文字呈現實際旅遊景點,其中至少要有1張是作者與景點的合照。這還沒完,整篇文章尚必須嵌入Google Maps的GIS行程規劃,並於文末標明引用數位典藏之名稱與網址。

  會這樣精心設計,料是主辦單位希望參賽者能藉此活動深入該數位平台,引用網站元素發揮創意,同時達到提高讀者點閱率與作者曝光率的目地。但如此「厚工」的徵文規定,或許也會讓不少人打退堂鼓吧,說不定參賽人數不會太踴躍,我暗藏私心這麼想。

  於是,一時心動,便將那趟竹田之旅所拍的照片,重新自電腦圖庫裡「挖」出來,「放手一搏」試試。因投稿期限剩沒幾天,要擠出一篇遊記,也是有點挑戰。印象中,我是在投稿截止日當天才完成上傳作業的。

  一個月後,評審結果出爐,實在僥倖,我居然獲得第四名。在客委會的新聞稿中述及:「投稿作品超過100件,經過評選決議,產生14位得獎者,其中第一名及第二名從缺…」哦~還有「從缺」喔!看來主辦單位很「龜毛」才是,評審過程堅守「寧缺勿濫」。而在得獎作中,有3篇是以竹田或六堆為主題。對了,第四名的獎項是NDS Lite 主機1台,我這個老土還真不曉得那是什麼禮物,寄來後才聽兩個兒子說:「那是任天堂遊戲機。」因為我用不上,就送給兒子了,他們比我還高興!

  提到屏東竹田,它總是跟「六堆」這兩個字聯結在一塊。觀察台灣客家族群分佈,北部人較熟悉的區域就是桃園、新竹、苗栗這三縣,而南部人則會以高雄的美濃、杉林和屏東的高樹、長治、麟洛、竹田、內埔、萬巒、新埤、佳冬為代表,其中竹田鄉便是屏東客家六堆之一。

  根據《六堆客家鄉土誌,鍾壬壽,1973年》的考證,認為「六堆」是因高屏地區客家族群在相同語言、風俗習慣,於康熙60年(1721年)朱一貴事變中,基於團結合作、敦親睦鄰的族群認同感,進而形成保衛鄉民、抵禦外侮的聯庄團練組織,並非依地方行政區域劃分而來。六堆以屏東萬巒為「先鋒堆」、竹田為「中堆」、內埔為「後堆」、長治及麟洛為「前堆」、佳冬和新埤為「左堆」、高樹與高雄美濃為「右堆」。

  我比較好奇為何會用「堆」這個字。依前面史料所述,應該是先民墾殖過程集結的防禦組織。依此類似意涵,則台灣不乏以「圍」(如宜蘭的二圍、三圍、四圍、五圍)、「隘」(如南投縣集集的隘寮)、「城」(如新北市新店的頭城、二城、三城、四城、五城)等字為地名者。「堆」,原本就是「累積、聚集」的意思,或許是源自於早期客家庄在號召義勇軍時,「聚集成團」的概念,故而謂之。

  竹田舊名「頓物」,直到日治大正9年(1920年)才改名竹田。地名源於此地多水田,水田四周以栽種竹林為界線。但鄉間老一輩亦傳說,這是日本人因思鄉之情而以日本地名來命名,如鄰近的內埔鄉也有「豐田」、「富田」等日本村名便是。

  由屏東縣政府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竹田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536人,與隔鄰的潮州鎮約1263人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但台鐵屏東線在竹田鄉卻設有兩個火車站,而潮州鎮卻只有一個;有趣的是,竹田鄉都是「小」火車站,潮州鎮則是「大」火車站。

  竹田鄉的火車站南北各一,分別是竹田站與西勢站。若從人口數來看,鄉公所所在地的竹田村(約1500人)比北邊的西勢村(約2500人)還少,導致兩個火車站無論是停靠班次、車種或客運量,竹田站均不及西勢站多。目前西勢站除了停靠區間車外,亦有停靠數班區間快與一班莒光號(503次,新左營→潮州),但竹田站只停靠區間車。另依台鐵2024年資料,西勢站全年上下客合計67.6萬人次,竹田站僅21.5萬人次。這是統計數字上的呈現,雖然如此,但論名氣,竹田絕對勝過西勢。

  在我的旅行經驗中,似乎較少碰到「計畫趕不上變化」的麻煩事,如果遇到,還真只能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2009年的那趟竹田行,因為錯過一班火車,臨時決定改搭客運前往,也因為「不按牌理出牌」,反而讓「遊歷」充滿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唯文內對搭客運一節,因顧及徵文主題,著墨不多,只以三小段輕描淡寫帶過。直到2018年8月24日,看到南部豪雨成災的新聞,影片播出屏東市區與屏鵝公路積水畫面,才讓我想起那趟屏東客運的奇遇之旅,也關心起當年載我的司機黃明椿大哥與他的車是否都平安,於是我在人間副刊寫了一篇《幸福巴士》(可點入閱覽)。

  最近上網查了一下前往竹田的公共運輸資訊,比16年前方便多了。火車原本都得到高雄搭,現在均已北延至新左營,可銜接高鐵直接轉乘。停靠竹田的班次,也隨著屏東至潮州高架(雙軌)化完工與潮州車輛基地的啟用,由原本1至1.5小時才一班,增加到每小時有2至3班。

  而當年我搭的屏東客運《屏東–竹田–潮州》線,原本只停靠外圍省道上的「竹田」,並沒有繞進竹田街區,目前則已調整由省道轉進屏82(自強路),停靠「竹田鄉公所」後,再沿屏85(公正路)接回省道上的「下竹田」。也因此,當時我下車的「竹田」站牌,已由原本在屏82路口南側移到了路口北側。如果當年客運是這樣開,我就可以少走1公里路了。

  不過,就是因為如此的「不便」,才得以讓我的竹田行精彩「萬變」,這樣的旅遊體驗,有時候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碰到了,還真是一輩子難忘啊!

日本時代丸一組廣告與竹田驛票價表《台灣旅行案內,19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